列日(比利時大都市)

列日(比利時大都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列日市(Liège)地處歐洲的中心,是默茲河(Meuse)--萊茵河(Rhine)流域的“Euregio”地區的大都市,該地區包括列日、亞琛(Aachen)和馬斯特里赫(Maastricht)。列日市位於倫敦-布魯塞爾-柏林TGV道路上的7條公路支線網的正中心,距荷蘭僅30公里,距德國僅45公里。她是歐洲第三大河港、會議中心、國際活動的東道主以及瓦隆人(Walloon)居住地區的經濟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列日
  • 外文名稱:Liège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比利時列日省
  • 地理位置比利時東部
  • 面積:69.39平方公里
  • 人口:20萬
  • 方言:德語
  •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696人
城市介紹,當地資源,教育狀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友好城市,

城市介紹

比利時列日市(Liège)
作為日耳曼帝國一個獨立公國的屬地長達8個世紀的歷史造就出了“列日”精神,即高傲和頑強,與生俱來的喜好嘲弄和反抗,但又熱情好客。
如今,列日是一個由瓦龍人居住的大都會,位於說法語的瓦龍區的東部,人口有20萬。雖然她不是國家的首都,但其在諸多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治方面(作為列日省的省會),經濟方面(Vertbois是瓦龍地區許多經濟機構的總部),司法方面(法庭和法院),教育方面(是中學和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網路),文化方面,等等。
列日列日

當地資源

列日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名的紡織、冶金工業區,在16世紀初期,列日的經濟崛起是其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近幾年來已從紡織、煤炭和鋼鐵轉向為新的多樣化工業,如:電子、生化、飛機發動機、航天、天體物理等。這裡交通發達,高速公路網與歐洲各大都市相連。默茲內河港口條件在歐洲也居前列。
列日的旅遊業並不發達,但這裡的旅遊學校卻是比利時最古老、最大的。這所建於1927年,專門培養旅遊、烹飪、品酒等專門人才的學校,在校生500多人,學制7年。校長高興地告訴我們,這個學校培養的學生多次應邀到皇宮去做菜,受到各種嘉獎。特別是這個學校在強調學習做好地方菜的同時,還強調研究製作世界各國的飯菜,包括學習中國菜。
列日省的新聞業相當發達,有40多家新聞媒體,省里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媒體還組織成立了新聞聯合會。列日人愛好體育,喜愛機車越野和飛行,據說第一架歐洲飛抵中國的飛機,駕駛員即為列日人。

教育狀況

位於列日市的列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ege)成立於1817年,是第一所由國家資助的公立法語國際性大學,位於比利時的第三大城市列日市。一百多年來,已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齊全、以嚴謹的學術教育和一流科研水平而著稱的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
現有教授400名,科學研究員1500名,在校學生14000名,其中2050名為來自70多個國家的國際學生。同時大學的圖書館還是歐洲最大的科學圖書館之一。
列日大學並不為國內人所熟知,其排名在比利時著名的魯汶大學,根特大學,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和安特衛普大學四強之後,多年來一直居於國內第五位。列日大學的醫學和土木工程都是較好的專業。
列日大學多年來一直居於世界高校五百強之內,基本穩定在200-250之間,根據不同的排名機構,其排名略有起伏。

歷史事件

而最有名的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列日要塞保衛戰。列日要塞是比利時著名的工程專家布略蒙將軍所設計,他是十九世紀的要塞專家,他發明了在離開城市以外幾英里處建造『要塞環』或據點帶,以保衛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比利時軍隊為抗擊德軍入侵於1914年8月在列日進行的要塞防禦戰。7月28日大戰爆發後,德軍為從右翼迂迴進攻法國,按照施利芬—小毛奇計畫於8月2日占領中立國盧森堡,4日越過德比邊界,攻占維塞,逼近列日,西線的戰爭行動正式展開。列日位於默茲河與烏爾特河匯合處,北鄰荷蘭邊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咽喉。要塞周圍築有12座炮台,環形炮台群周長50餘公里,炮台間隔3~6公里,部署有各種火炮400門,各炮台築有厚度為2.5~3米的鋼筋混凝土永久工事。德軍默茲河集團軍(轄第7、第9、第10步兵軍和第2騎兵軍,共12萬人,由O.von埃米希將軍指揮)根據戰前對要塞地形和防禦設施的偵察,計畫採用穿插戰術從炮台之間實施突擊,首先占領列日市和默茲河上的橋樑,然後各個摧毀周圍的炮台。GM.勒曼將軍率比軍4萬人據守要塞,以待英法軍隊增援。5日夜,德軍主力對默茲河以東的弗萊龍和埃沃涅炮台發起突擊,騎兵在列日要塞以北強渡默茲河,從西面對要塞實施迂迴。比軍堅守炮台之間的塹壕,以火炮和步、機槍火力以及強光探照燈挫敗德軍步兵以密集隊形發起的輪番進攻。6日,德軍步炮協同對東面炮台組織新的攻擊,同時對南面的弗萊邁、邦塞勒和昂堡3個炮台發起攻擊。比軍兵力不足,寡不敵眾。勒曼擔心東岸步兵被德軍分割,遂命令該部撤至西岸。次日,德軍從弗萊龍和埃沃涅炮台之間攻入列日市,10~11日攻占東面兩座炮台。12日,德軍調來420毫米榴彈炮,對比軍仍控制的炮台實施猛烈轟擊。至16日,各炮台相繼陷落。德軍以傷亡2.5萬人的代價打開了進攻法國的通路。比軍的頑強阻擊遲滯了德軍的行動,為協約國軍隊集結部隊贏得了時間。

歷史人物

查理大帝(742-814) (Charlemagne)
作家:喬治·西默農(1903-1989) (Georges Simenon),生於列日,是20世紀最多產的作家。
電影導演:呂克·達登 (Luc Dardenne), 讓·皮埃爾·達登 (Jean-Pierre Dardenne)
音樂家:安德烈·歐內斯特·格雷特里 (André Ernest Gretry), 音樂家·易沙意 (Eugène Isaye), 賽薩爾·弗蘭克 (César Franck)
政治人物:夏爾·羅日耶 (Charles Rogier), 迪迪埃·雷恩代爾 (Didier Reynders), 洛萊特·翁克林克斯 (Laurette Onkelinx), 讓·克勞德·馬考特 (Jean-Claude Marcourt)
電影演員:瑪麗·吉蓮 (Marie Gillain), 傑瑞米·雷尼爾 (Jérémie Renier), 黛博拉·弗朗西斯(Déborah Francois)
漫畫家:弗朗索瓦·瓦爾泰里 (François Walthéry)
桌球運動員:讓·米切爾·塞弗(Jean-Michel Saive)
足球運動員:米切爾·普魯德霍姆 (Michel Preud'homme)
網球運動員:賈斯汀·海寧(Justine Henin)

友好城市

法國南希(1954)
德國阿亨(1955)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1955)
義大利都靈(1958)
德國科隆(1958)
法國里爾(1958)
盧森堡阿爾澤特河畔埃施(1958)
荷蘭鹿特丹(1958)
俄羅斯伏爾加格勒(1959)
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本巴希(1961)
捷克比爾森(1965)
葡萄牙波爾圖(1977)
波蘭克拉科夫(1978)
塞內加爾聖路易斯(1980)
中華人民共和國 綿陽(1986)
加拿大魁北克市(2001)
摩洛哥坦幾亞(2006)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太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