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宣告
自1974年開始,勃列日涅夫就病魔纏身,其中尤以心臟病、
白血病、
頜骨癌、
肺氣腫及
循環系統疾病等為重。有關其死亡的流言在1970年代中期便已存在。而其屢次缺席重要會議和外交會晤也使得有關他健康日益下降的信息開始流傳。雖然蘇聯政府一再堅稱勃列日涅夫身體健康,但在1982年後,勃列日涅夫便很少再有露面,而就算出現在公共場合,其身旁也總有醫生陪同。1982年5月,他突患嚴重的
中風,但直到於當年11月10日其因心臟病去世,勃烈日涅夫都一直拒絕交出統治權。蘇聯舉國哀悼五天之後,為其在
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舉行了
國葬。
莫斯科時間下午7:15起,蘇聯中央電視台原本播放的常規的電視節目及一個音樂會被一部
列寧的紀錄片所替代,這也成為勃列日涅夫死訊的首個暗示,而在蘇聯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
時間》中,主持人平日的正裝也由喪服所代替。蘇聯人最初以為是沒有出席幾天前的
十月革命65周年慶典的
安德烈·基里連科逝世了。隨後,各家電視台都突然發生了改變,例如播放未列入播放時間表的戰爭回憶節目和將
冰球比賽替換為播放
柴可夫斯基的第6號交響曲。勃列日涅夫的死訊最終是由蘇聯廣播和電視主持人在死後第二天同時宣布的。電視宣告在莫斯科時間上午11點由伊格爾·基里洛夫播報 。
西方國家的評論員因為發現勃列日涅夫並未給
安哥拉總統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簽發
獨立日的祝賀信而察覺他已經死亡。因為此前勃列日涅夫給蘇聯的盟友都簽發了祝賀信,唯獨不給安哥拉有違外交禮節。在西方國家的評論員們看來,延遲播發死訊是一種蘇聯領導層中爭奪繼任其領導權的證據。
葬禮過程
1982年11月11日,尤里·安德羅波夫被委任為勃列日涅夫治喪委員會主席,此舉標誌著勃列日涅夫的葬禮籌備正式開始。而被任治喪委員會主席之事,則讓
西方國家的評論員們認為安德羅波夫是下一任總書記最有可能的人選。
按照慣例,在蘇聯領導人的葬禮進行到靈柩護送時,領導人身前所獲得的所有勳章都將被跟在靈柩後的人用天鵝絨墊所託以供人瞻仰。同樣按照慣例,護送勳章的事一般都由蘇聯政府的高級官員負責,並且每人都只會托著一個僅裝有一枚勳章的天鵝絨墊。然而,勃列日涅夫身前卻擁有大大小小兩百多枚勳章,在葬禮過程中,每個天鵝絨墊里都放進了數枚勳章,而最後一共有四十四人參與了勃列日涅夫靈柩的護送。
葬禮過程中,勃列日涅夫的那位名聲不佳女兒——加琳娜·勃列日涅娃的身後一直跟著兩個身形魁梧的保鏢對其進行監視。安德羅波夫在葬禮中禮節性的擁抱了勃列日涅夫的妻子
維多利亞·勃列日涅娃,但是卻一直背對著他的女兒加琳娜。不過事實是否是如此,一直是有爭議的,例如1982年的《時代雜誌》的文章中就稱安德羅波夫與加琳娜和維多利亞雙雙擁抱,而並非僅和維多利亞擁抱。但即便如此,安德羅波夫仍然勒令加琳娜在十五個月不許再在公共場合中露面。在葬禮上,安德羅波夫讚揚勃列日涅夫“為緩解國際緊張局勢和消除人類面臨的核戰問題鞠躬盡瘁”並盛讚其推行的“
緩和政策”。而中央政治局幹部
安德烈·基里連科接見維多利亞·勃列日涅娃時,難掩悲傷,痛哭流涕。
1982年11月15日葬禮舉行當天,俄羅斯警察部隊在莫斯科市中心實行了戒嚴,市內主幹道上都由警察及莫斯科武裝部隊把守,工會大廈前也站滿了佩戴紅色袖章的士兵,而工會大廈則由無數的紅旗及共產黨標誌所裝點 。勃列日涅夫的遺體被放在工會大廈中供人瞻仰三日,而在第三日,其遺體將隨其靈柩由蘇聯軍隊官員移至位於紅場的列寧墓旁,而後,安德羅波夫,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里·烏斯季諾夫,蘇聯科學院院長阿納托利·亞歷山德羅夫及一位工人代表在葬禮上進行了演講。在演講結束後,勃列日涅夫的靈柩由安德羅波夫,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尼古拉·吉洪諾夫等人抬至另一個離列寧墓更近的位置。在這裡,勃列日涅夫一家向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遺體道別並準備下葬。下葬前,維多利亞·勃列日涅娃按照俄羅斯的習俗吻了勃列日涅夫的臉頰一下。在勃列日涅夫的遺體下降至挖好的墓穴的底部時,管弦樂隊奏起了蘇聯國歌,教堂的鐘聲也隨之響起,在場的蘇聯軍隊向墓中的勃列日涅夫敬了禮。而後蘇軍在紅場上進行了閱兵儀式。
勃列日涅夫的遺體跌落過兩次,一次是在遺體停放在工會大廈時,勃列日涅夫的遺體從棺材底部跌落了下來。而後,人們為其準備了一個全新的金屬棺材,而在下葬過程中,護柩人員沒有承受住棺材的重量,使其重重的跌入了墓穴並發出了巨大的響聲。不過這種說法被護柩人員格奧爾基·科瓦連科所駁斥,按照他的說法,在靈柩下葬前二十分鐘,克林姆林的護柩人員謝苗·紹爾尼科告訴他要在鐘聲敲響之後才能把勃列日涅夫的遺體下葬,所以那聲響並非棺材跌落所致。
外國政要
葬禮外交
勃列日涅夫去世之時,中蘇關係還處於破裂狀態,不過由於勃列日涅夫在其生前表現出對華緩和的跡象,所以中國仍舊派出時任外交部長
黃華作為中國“特使”前往蘇聯參加葬禮,並且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名義發唁電並由時任人大副委員長
烏蘭夫前往蘇聯大使館弔唁。黃華抵達蘇聯後,首先受到了蘇方超規格的待遇,並在參加勃列日涅夫葬禮時與
安德羅波夫進行了短暫的交流。1982年11月16日中蘇兩國外長舉行了正式會面,這是20多年來首次外長會面。之後中國又先後派出國家領導人參加了安德羅波夫和
契爾年科的葬禮。尤其在
李鵬參加契爾年科葬禮時,中蘇關係得到了徹底的改善。
慰問
表示慰問的國際政要中包括時任
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其於凌晨3:35起床發表了一份有關勃列日涅夫的訊息,稱勃列日涅夫為“近二十年的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並表示希望能進一步改善蘇美關係。
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表示:“一個特別傑出的記憶思想隨之離去”,而前西德總理
赫爾穆特·施密特說,勃列日涅夫的死會“讓人感覺到痛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表示“深切的哀悼”,
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說:“他(勃列日涅夫)總出現在我們需要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