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本病病因較多,從臨床看,以內因引發者居多。中風的發生,歸納起來不外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
1.情志郁怒
五志過極,心火暴甚,可引動內風而發卒中。臨床以暴怒傷肝為多,因暴怒則頃刻之間肝陽暴亢,氣火俱浮,迫血上涌則其候必發。至於憂思悲恐,情緒緊張均為本病的誘因。
2.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醇酒,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郁化熱,引動肝風,夾痰上擾,可致病發,尤以酗酒誘發最烈。
3.勞累過度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煩勞則張”,即指人身陽氣,若擾動太過,則亢奮不斂。本病也可因操持過度,形神失養,以致陰血暗耗,虛陽化風擾動為患。再則縱慾傷精,也是水虧於下,火旺於上,發病之因。
4.氣候變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與季節氣候變化有關。入冬驟然變冷,寒邪入侵,可影響血脈循行。正如《素問·調經論》說“寒獨留,則血凝位,凝則脈不通……”。其次早春驟然轉暖之時,正值厥陰風木主令,內應於肝,風陽暗動,也可導致本病發生。
5.血液瘀滯
血瘀的形成多因氣滯血行不暢或氣虛運血無力,或因暴怒血蘊於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滯,或因熱的陰傷液耗血滯等,本病的病機多以暴怒血蘊或氣虛血瘀最為常見。
臨床表現
中風根據病情輕重和病位的深淺沿用《金匱要略》的分類方法辨中經絡還是中臟腑。一般無神志改變,表現為不經昏仆而突然發生口眼喎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屬中風中經絡。中醫辨證根據1993年衛生部制定發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中風中經絡的辨證方法,分為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等五型。五型的臨床表現見辯證施治各證型中的證候。
辨證施治
1.肝陽暴亢、風火上擾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蹇或不語,偏身麻木,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咽乾,心煩易怒,尿赤便乾,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脈弦有力。治則:鎮肝熄風、滋陰潛陽。主方:鎮肝熄風湯加減。方藥:懷牛膝、代赭石、龍骨、牡蠣、白芍、玄參、龜板、天冬、茵陳、川楝子、生麥芽、甘草。
如肝陽上亢甚者加天麻、鉤藤以增強平肝熄風之力;心煩甚者加梔子、黃芩以清熱除煩;頭痛較重者加羚羊角、石決明、夏枯草以清熄風陽;痰熱較重者,加膽星、竹瀝、川貝母以清化痰熱。
2.風痰瘀血、痹阻脈絡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治則:祛風、養血、活血、化痰通絡。主方:大秦艽湯加減。方藥:秦艽、羌活、獨活、防風、當歸、白芍、熟地、川芎、白朮、茯苓、黃芩、石膏、生地。
如年老體衰者,加黃芪以益氣扶正。如嘔逆痰盛、苔膩脈滑甚者,去地黃,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蠍等祛風痰,通經絡。無內熱者可去石膏、黃芩。
3.痰熱腑實、風痰上擾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乾便秘,頭暈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弦滑而大。治則:化痰通腑。主方:星蔞承氣湯《驗方》加減。方藥:膽南星、全瓜蔞、生大黃、芒硝。
如藥後大便通暢,則腑氣通,痰熱減,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轉。本方使用硝黃劑量應視病情及體質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瀉、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可過量,以免傷正。腑氣通後應予清化痰熱、活血通絡藥,如膽南星、全瓜蔞、丹參、赤芍、雞血藤。如頭暈重,可加鉤藤、菊花、珍珠母。若舌質紅而煩躁不安,徹夜不眠者,屬痰熱內蘊而兼陰虛,可選加鮮生地、沙參、麥冬、玄參、茯苓,夜交藤等育陽安神之品,但不宜過多,否則有礙於滌除痰熱。
4.氣虛血瘀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治則:益氣活血。主方:補陽還五湯加減。方藥:生黃芪、當歸尾、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
如半身不遂較重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藥加重活血通絡、祛瘀生新作用;言語不利甚者加菖蒲、遠志以化痰開竅;手足腫脹明顯者加茯苓、澤瀉、薏仁、防已等淡滲利濕;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朮、山藥以健脾。
5.陰虛風動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治則:滋陰熄風。主方:大定風珠加減。方藥:雞子黃、阿膠、地黃、麥冬、白芍、龜板、鱉甲、五味子、炙甘草。
如偏癱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龍、蜈蚣、桑枝等通經活絡之品;如舌質暗紅、脈澀等有血瘀證時加丹參、雞血藤、桃仁、地鱉等以活血祛瘀;語言不利甚者加菖蒲、鬱金、遠志開音利竅。
預防保健
1.及時治療誘發病
可能引起中風的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血症、肥胖病、頸椎病等應及早治療;高血壓是發生中風最危險的因素,也是預防中風的一個中心環節,應有效地控制血壓,堅持長期服藥,並長期觀察血壓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處理。
2.重視中風的先兆徵象
留中風的先兆徵象
留意頭暈、頭痛、肢體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等先兆中風現象。一旦小中風發作,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3.消除中風的誘因
如情緒波動、過度疲勞、用力過猛等。要注意心理預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壓急劇升高,引發腦血管病。
4.飲食結構合理
以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為宜,適當多食豆製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菸、酗酒等不良習慣。每周至少吃三次魚,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或者服用深海魚油。ω-3脂肪酸能夠調節血液的狀態,使血液較不容易形成凝塊,進而防止腦梗塞。
5.戶外活動注意
應逐步適應環境溫度,室內空調溫度不宜過高,避免從較高溫度的環境突然轉移到溫度較低的室外(特別是老年人),外出注意保暖。有過中風史的患者還要注意走路多加小心,防止跌跤;此外,日常生活起床、低頭繫鞋帶等動作要緩慢;洗澡時間不宜過長等。
6.飲食營養
病人的病情輕重,有無併發症,能否正常飲食,消化吸收功能、體重、血脂、血糖、電解質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飲食營養治療方案。在急性期飲食治療是讓病人能度過危急階段,為恢復創造條件。恢復期應提出合理飲食的建議,糾正營養不足或營養失調,促進恢復和防止復發。
(1)重症病人的飲食治療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天之內如有嘔吐、消化道出血者應禁食,從靜脈補充營養。3天后開始鼻飼,為適應消化道吸收功能,開始的幾天內以米湯、蔗糖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在已經耐受的情況下,給予混合奶,以增加熱能、蛋白質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湯、蔗糖、雞蛋、少量植物油。對昏迷時間較長,又有併發症者,應供給高熱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證每天能有蛋白質90~110克,脂肪100克,碳水化物300克,總熱能10.46MJ(2500kcal),總液體量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鼻飼速度宜慢,防止反流到氣管內。必要時可選用勻漿飲食或要素飲食。
(2)一般病人飲食治療熱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給,體重超重者適當減少。動物蛋白質不低於20克/天,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質高的魚類、家禽、瘦肉等,豆類每天不少於30克。脂肪不超過總熱能的30%,膽固醇應低於300毫克/天。應儘量少吃含飽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動物油脂,以及動物的內臟等。超重者脂肪應占總熱能的20%以下,膽固醇限制在200毫克以內。碳水化物以穀類為主,總熱能不低於55%,要粗細搭配,多樣化。限制食鹽的攝入,每天在6克以內,但使用脫水劑,或利尿劑時可適當增加。為了保證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每天應供給新鮮蔬菜400克以上。進餐制度應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應清淡易消化
7.中草藥單驗方
(1)槐花茶防中風槐花茶6克。用法:開水泡,當茶飲。有預防中風的功效。
(2)蒜泥治中風不語大蒜2瓣。用法:將蒜瓣去皮,搗爛如泥。塗於牙根部。有宣竅通閉的功效,用治中風不語。
(3)松毛酒松毛1千克,酒1.5千克。將松毛在酒中泡7日,每飲1杯,日服2次。用於中風口眼歪斜,症見兩腳疼痛、腰痛、兩足不能立地。
(4)當歸荊芥當歸、荊芥各等份。炒黑,共研細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許,煎服。用於中風不省人事、口吐白沫、產後風癱。
(5)細辛末細辛(又名杜衡)適量,研為細末,吹入鼻孔。用於中風不省人事。
(6)蔬菜湯紅、白蘿蔔適量。將洗淨的紅蘿蔔、白蘿蔔削皮後切成不規則的塊狀,把切好的蔬菜用適量的清水煮15分鐘左右,用網篩篩去蔬菜,只飲湯。
就診說明
因本病或涉及多個就診科室,詳情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