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非軍事區是萊茵河以東50公里。萊茵非軍事區是一戰後《凡爾賽和約》里的內容。《凡爾賽和約》規定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駐軍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茵非軍事區
- 所在地區:萊茵河以東50公里
- 來源:《凡爾賽和約》
- 類型:軍事、地理、二戰
萊茵非軍事區是萊茵河以東50公里。萊茵非軍事區是一戰後《凡爾賽和約》里的內容。《凡爾賽和約》規定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駐軍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區。
萊茵非軍事區是萊茵河以東50公里。萊茵非軍事區是一戰後《凡爾賽和約》里的內容。《凡爾賽和約》規定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駐軍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
非軍事區(英語:de-militarized zone),亦可譯為非武裝區、非軍事化區等。原為軍事術語,一般是指在接近停戰線(armistice demarcation line)間,對有領土糾紛所設立...
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國軍力削減至較低水平。同時他還希望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以便法國能控制德國...
《凡爾賽和約》關於萊茵區非軍事化的規定,英意充當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間的《仲裁條約》,規定德國和比、法、波、捷用和平...
1936年3月,在希特勒撕毀洛迦諾公約而進軍萊茵非軍事區以後,艾登兩次約見德國駐英大使,譴責納粹德國的違約行為。艾登認為英國應對希特勒“會撕毀任何條約做好準備”,卻...
1936年3月,德國重新占領萊茵非軍事區,公然違反凡爾賽條約和洛迦諾公約,也未受到英、法的干涉。鑒於上述種種情況,新任總理許士尼格只得盡力避免德國的干涉,使希特勒容忍...
1936年5月7日,納粹政府公然無視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向萊茵非軍事區派駐軍隊,第79步兵團的一個營進駐杜伊斯堡市,即所謂的“再軍事化”。...
三 進軍萊茵非軍事區:“和平”騙局與外交冒險四 總體戰爭經濟:“要大炮,不要黃油”五 軍事冒險——走向戰爭之路六 德波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七 納粹...
1935年,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擴充軍隊,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撕毀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隨之瓦解了。雅爾達體系(兩極格局)...
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國軍力削減至較低水平。同時他還希望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以便法國能控制德國...
就步日本之後塵於同年宣布退出聯合國;1935年,希特勒使用人民投票的方法獲得了澤爾地區,進而在衝垮凡爾賽體制的口號下,於1936年出兵萊茵非軍事區,從而使德國也變成了...
第二次是1936年1月在皮埃爾·賴伐爾右傾內閣垮台後出任總理,他對希特勒撕毀條約,3月份公然把3萬德軍重新開進萊茵非軍事區,並修築防禦工事感到憤怒,但未採取行動,...
於是,希特勒於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不顧凡爾賽和約的規定竟派出3萬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Die rheinländer entmilitarisierte zone),並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