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軍事學院

柏林軍事學院

其前身是高級軍官學校,於1810年創建於柏林、是世界上第一所培養高級參謀人員的學校。該院隸屬於國防部,院長為少將,在聯邦國防軍副總監察長領導下進行工作。院下設有院務部,訓練、理論與研究部,學員部等。此外還有院長辦公室和一個諮詢機構。學院共有教職員工570人,每年平均培訓學員約2000人。 學院原址在巴特埃姆斯(萊茵-拉恩縣首府),1958年遷至漢堡。1972年,聯邦德國對軍隊訓練進行改革,根據同類院校合併的原則,將參謀學院和國防學院併入聯邦國防指揮學院,從而成了聯邦德國一所綜合性的高等軍事學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林軍事學院
  • 創辦時間:1810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軍事
  • 屬性:高等軍事學府
  • 所屬地區:柏林
簡介,學院教學,

簡介

19世紀初期,拿破崙的法國軍隊採用了新的軍事體制,使武裝起來的法國農民成為歐洲武裝力量的核心,這對當時腐朽的普魯士軍制和軍事教育影響很大。1810年,終於在柏林成立了普軍第一所培養高級參謀人員的軍官學校,這也開創了世界先例。它的名稱為:德國軍事學院,第一任校長是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將軍。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曾在該校任校長達12年(1818-1830年),並寫出舉世聞名的《戰爭論》。1859年,該校更名為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停辦,1935年恢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又被取消。1957年4月1日,在原軍事學院、海軍學院、空軍學院的基礎上,組建成建聯邦國防軍指揮學院,任務是培養和輪訓三軍高級參謀人員和中級指揮官。
在其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先後誕生了西方軍事理論鼻祖克勞塞維茨,閃擊戰基礎理論奠基者老毛奇,“施利芬計畫”的制訂者施利芬,總體戰理論的創始人魯登道夫,閃擊戰理論家古德里安無限制潛艇戰理論創始人鄧尼茨。這些人對德國的軍事理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並引發了當時世界軍事理論的革命。
全院分3個系組織教學,即基本系、參謀系、軍種司令部專業系。完成前一系的學習才能進入下一個系的學習,這與其它國家軍隊截然不同。實際上,一名德軍參謀人員經過這裡學習後,真正完全成為一名聯合參謀,而不僅僅是兵種和軍種參謀。因此,學員的訓練也分三個階段進行,即基礎科目訓練階段、套用科目訓練階段、專職參謀業務訓練階段。

學院教學

學院的教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師資隊伍素質較高。聯邦德國軍隊一貫注重軍官素質教育,注重培養軍官團精神,雖然二次世界大戰後,但這種傳統的影響卻根深蒂固。因此,德軍院校教育的過程中認識,學員的素質得益於教官的影響,教官的素質直接關係到教學活動的質量。從這一點出發,指揮學院十分重視教官的選擇。教官由軍事教官和地方教師兩部分組成。軍事教官必須經過精心挑選,業務素質十分突出;地方教師則是經過正規教育的專業人才。這兩點保證了教官隊伍的基本素質。除此之外,所有的教官在上崗前必須還要經過德軍專門的師資培訓機構的培訓。其次,注重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學員在完成基礎科目訓練後,必須在各級司令部機關實習一年,而且才能回到學院繼續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這個特點就決定了德軍的參謀人員具備較強的參謀業務素質。另外,軍種的參謀人員的基礎訓練結束後,還要結合訓練和演習參加本軍種的軍事實踐活動。最後,學院本身具備強大的培訓能力。聯邦國防軍指揮學院的訓練時間採取浮動制,設定的原則就是根據需要靈活確定,因此,學院根據不同訓練類型確定相應的訓練時間。這樣的學制操作,可以無形中增強培訓的能力,提高培訓的“真質量”,因此,指揮學院每年大約有2000名學員畢業,而眾所周知,聯邦德軍參謀隊伍是世界一流的。
聯邦德國指揮學院雖然歷經浮沉,但無論怎么看,它都是德軍軍官的培訓中心,雖然它名義上僅僅是一所指揮學院,培養的多是參謀人員,但從它的學生們的發展情況來看,它無愧於德國軍隊的傳統。從鐵血宰相俾斯麥時代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今天,這所學院對德國的尚武精神和進取精神影響很大。如果我們翻看一下《戰爭論》、《施利芬計畫》、《總體戰》以及《坦克,前進》這些書,我們就可以想像到這所學院對德國民族的深刻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