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納粹德國占領波蘭之後,就對西歐虎視眈眈,並開始策划進攻西歐諸國的作戰計畫。10月9日,希特勒下達了進攻西歐的第六號指令,德國陸軍總司令部隨即開始制定代號為“黃色方案”的進攻計畫,該計畫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施里芬計畫”的翻版,即經比利時中部以法國巴黎為主要突擊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色方案
- 外文名:Yellow scheme
- 制定時間:1939年底
- 國別:德國
- 制定者: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 目的:滅亡法國,孤立英國
- 方案結局:被希特勒採納
- 實施結果:法國被擊敗並投降
設計與變動,德軍部署策略,倫德施泰德上將,博克上將,勒布上將,盟軍部署策略,戰果,傷亡人數,
設計與變動
但是A集團軍參謀長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卻討厭這個方案,認為不過是老調重彈。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歡這個計畫。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的戰略構想:德軍進攻的主要矛頭應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對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帶,實施主要突擊。這是攻其不備、出奇制勝攻入法國的一條捷徑,可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繫,分割合圍英法聯軍,迅速滅亡法國。但是德國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拒絕將曼施坦因的計畫轉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德軍總參謀部一名攜帶著該計畫的軍官因座機迷航而在比利時境內迫降,由於無法把這一重要檔案全部燒毀,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於是曼施坦因再次向陸軍總部提出他的觀念,這使布勞希奇非常厭惡,把他調任第38步兵軍軍長。但曼施坦因乘希特勒接見各新任軍長之機,將他的見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陳述。
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命令他們以曼施坦因的建議為基礎,立即制定出一個新的作戰計畫來。雖然布勞希奇和哈爾德強烈反對曼施坦因的建議,認為其所謂的秘密通過,實在是一種瘋狂的假設,它將使德國裝甲部隊的精華面臨法軍側翼攻擊,並可能導致全軍覆沒。但在希特勒的壓力下,兩位陸軍首腦屈服了。
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曼斯泰因的建議,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畫規定,德軍主力將翻越阿登山區,攻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然後再從西、北兩方向進攻巴黎。在法國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當面之敵,等到主力攻占巴黎,並推進至該防線側後時,再發起進攻,與主力前後夾擊,聚殲當面法軍。
德軍部署策略
1940年4月,德軍占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德軍統帥部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準備於5月初開始進攻。此時,德軍從北海至瑞士一線共集結了136個師,其中10個裝甲師和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4500餘架。另有運輸機600架。兵力配置上分為A、B、C三個集團軍:
倫德施泰德上將
指揮的A集團軍群擔負主攻,下轄第4、12和16集團軍,共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由第3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亞琛至摩澤爾河一線,翻越阿登山區,向英吉利海峽沿岸地區實施突擊,分割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
博克上將
指揮的B集團軍群,下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由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荷蘭、比利時國境至亞琛一線,作為右翼,突破荷蘭邊境防線,占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然後再向法國推進。
勒布上將
指揮的C集團軍群,下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位於馬奇諾防線正面,擔負佯攻,牽制當面法軍。
德軍在萊茵河地區還部署4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作為預備隊,其中20個師作為各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聽從於各集團軍群的調遣,另外27個師則作為總預備隊,由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
盟軍部署策略
同盟國一方,法國認為德國在占領波蘭後,必將進攻蘇聯,進攻法國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後;英國認為自己海軍力量比較強大,因此主要負責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和戰略轟炸,地面作戰則主要由盟國承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避免捲入戰爭。
所以,這些國家都還沒有進行充分準備,同盟國的作戰計畫直到1940年3月12日才最後確定,這是由法國總參謀長兼英法聯軍總司令甘末林上將支持制定的,代號“D”計畫,該計畫有兩個方案,如果德軍進攻比利時,法軍2個集團軍和英軍1個集團軍應迅速進入比利時,在比軍配合下,堅守代爾河一線;如果德軍進攻馬奇諾防線,則以1個集團軍依託工事進行防禦,再以1個集團軍為二梯隊,隨時增援。
當時,同盟國軍隊有法軍94個師,英國遠征軍9個師,荷蘭軍10個師、比利時軍22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餘輛,歐洲大陸上有飛機1300餘架,英國本土還有1000餘架飛機可供使用。
比軍和荷軍都部署在本國境內,英法聯軍103個師,分為三個集團軍群:第1集團軍群,下轄法軍第1、2、9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共51個師,部署在法、比邊境和法國北部;第2集團軍群,下轄法軍第3、4、5集團軍,共25個師,部署在馬奇諾防線正面;第3集團軍群,下轄第6、8集團軍,共18個師,部署在馬奇諾防線後面;還有9個師作為戰略預備隊。此外法軍第10集團軍,部署在法國與義大利邊境,未計算在內。
戰果
1940年5月9日夜,德國飛機對德國的一所大學城——弗賴堡進行恐怖攻擊。德國轟炸機投擲的爆破炸彈炸毀一所女子寄宿中學和一所醫院,數百人被炸死和受重傷。德軍統帥部把這次挑釁襲擊歸罪於比利時和荷蘭空軍。這次襲擊成為德國國防軍向中立國家發動進攻的藉口。戈林關於轟炸弗賴堡的這個兇惡的命令是由德國空軍第5大隊在約瑟夫·康胡別爾指揮下執行的。
1940年5月10日,天剛破曉,成群的德軍Ju 87俯衝轟炸機突然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5時30分,在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軍地面部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揭開了西歐戰役的序幕。
5月10日,盧森堡宣布投降。
5月10日拂曉,德國法西斯航空兵對海牙和鹿特丹實施瘋狂的轟炸後,接著在這兩個地區投下了近4000名傘兵。德國運輸機和滑翔機向空降兵占領的機場運送德軍官兵達22000人。 在荷蘭的第五縱隊幫助了德國傘兵和國防軍第18集團軍地面部隊。在秘密間諜的幫助下,化裝荷蘭士兵的德國破壞分子奪占了馬斯河奈梅亨地域的全部橋樑和穆爾傑伊克以南的2座橋樑,並且破壞了荷蘭防線前的灌注系統。5月11日,德國空軍實施密集轟炸後,荷蘭空軍僅剩下12架飛機。
5月13日,德軍裝甲部隊充分利用空軍猛烈轟炸陷敵於極度混亂和驚慌之機,突破荷軍防線,與在首都鹿特丹空降的傘兵會合,14日德軍攻占鹿特丹,荷蘭女王搭乘英軍驅逐艦逃往英國。5月15日荷軍總司令溫克爾曼將軍宣布投降。
英法統帥部從不真實的情況出發,認為希特勒分子將在“B”集團軍群的北面實施主要突擊,認為阿登山脈正面地段的地形不便機械化部隊越過,便在阿登山脈正面地段僅留下少量兵力。然而,希特勒統帥部卻以倫德施泰特指揮的“A”集團軍群的部隊恰恰就在阿登山脈實施了主要突擊。
正當比利時軍隊在同德寇艱苦奮戰,而英法軍隊穿過擠滿比、法道路的大批逃難人群緩慢增援比軍的時候,德國國防軍的一個強大的裝甲突擊集團在南面向西推進。當時,不論是在法國總司令大本營所在地萬塞,還是在巴黎,都未對此引起注意。德軍幾百輛坦克、裝甲車、汽車和機車的洪流沖入小小的盧森堡領土並沿山路擁向阿登山脈。
A集團軍群實際上並未遇到抵抗,即沿盧森堡和東南比利時領土前進100多公里。盟軍統帥部在阿登山脈投入300-400架轟炸機對付。英軍“噴火式”戰鬥機早於5月8日發現的克萊斯特坦克集群,本來有可能把這個集群封鎖在山裡。英國空軍指揮部對在阿登山脈的克萊斯特坦克集群訂有具體轟炸計畫。但因徵求英國內閣同意花了3天寶貴的時間,結果未能定下這個轟炸決心。
不伭法國飛機,還是英國飛機,連一架也沒有出現在山路上失去機動能力的德國坦克洪流的上空。法國騎兵沿阿爾隆和弗羅林維爾谷地對克萊斯特坦克實施的英勇衝擊,一一被德軍以火炮和機槍擊破。
5月13日,德軍坦克和摩托-機械化部隊擊潰幾個對其進行抵抗的法國師後,開始在日韋至色當正面強渡馬斯河。克萊斯特將軍的坦克集群從正面突破後,即向拉芒什海峽沿岸方向實施突破。盟軍統帥部沒有採取行動。軍方向政府報告了軍隊陷入的災難性處境。
法國政府各部門開始驚慌失措。
5月15日一大早,電話聲驚動了英國首相邱吉爾。這是法國總統雷諾在打電話。他急促地對邱吉爾說:“我們被擊潰了,我們失敗了。通往巴黎之路被打開了。”做出如此驚慌的結論還沒有根據,然而形勢的確是極其嚴重了。英法軍法從比利時慌亂撤退。克萊斯特坦克縱隊切斷盟軍在比利時的基本集團的後方的道路,繼續向拉芒什海峽推進。
希特勒軍隊沒有遭到嚴重抵抗,於5月19日夜突至索姆河口,占領亞眠和阿布維爾,並前出至拉芒什海峽沿岸。在色當附近實施突破後,德軍坦克5天內即由東至西越過法國全境。同盟國的軍隊被打敗了。相當大的軍隊集團——包括法軍第1、7、9集團軍,戈特將軍指揮的英國遠征軍,以及比利時軍的部隊——共40個受到重創的師,在佛蘭德和阿圖瓦被切斷了與在索姆河以南的主力的聯繫。
5月26日英國海軍下令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行動。5月26日至6月4日,盟軍完成歷時9天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繼荷蘭之後便是比利時,它也未能對法西斯侵略進行有力的抵抗。也像在荷蘭一樣,德軍統帥部空投了傘兵。傘兵們製造驚慌氣氛,奪占馬斯河橋樑和阿爾貝特運河渡口。似乎是攻不可克的埃賓-埃馬爾要塞就被用這種方法攻占了。
由比利時法西斯頭子德格列爾領導的希特勒特務進行了積極的活動。在原主張同法國結盟的艾伯特國王神秘的死後,利奧波德三世國王從即位起就執行親希特勒政策。他是廢除法比同盟的倡議者。早在突然爆發戰鬥以前,就已預先決定了比利時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