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國際通行棋種)

圍棋(國際通行棋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圍棋,是一種策略型兩人棋類遊戲,中國古時稱“”,西方名稱“Go”。流行於東亞國家(中、日、韓、朝),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因為黑方先走占了便宜,所以人為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子。中國古代圍棋是黑白雙方在對角星位處各擺放兩子(對角星布局),為座子制,由白方先行。現代圍棋取消了座子規則,黑先白後,使圍棋的變化更加複雜多變。圍棋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棋盤遊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圍棋
  • 外文名:Go/Weiqi/Baduk(英文)、囲碁(日文)、바둑(韓文)
  • 別名:弈 坐隱 方圓 烏鷺 手談 紋枰等
  • 性質:智力運動項目
  • 類別:棋牌類
  • 起源時間:約4000年前
  • 起源地:中國
  • 拼音:wéiqí
  • 流行國家: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
  • 交叉點數:361個
  • 每邊道數:隋朝前為17道,隋朝後為19道
歷史,起源,發展,傳播,近現代,棋具,規則,基本下法,勝負判別,競賽規定,古代規則,術語,等級,頭銜,賽事,國際比賽,中國棋賽,日本棋賽,韓國棋賽,棋手,現代棋手,古代棋手,古籍,

歷史

起源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類之鼻祖,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在《博物志》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就採納這種說法,甚至將其確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唐代詩人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認為:“弈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縱橫者流之作矣。豈曰哉!”
明朝陳仁錫在《潛確類書》中又提出“烏曹作博、圍棋”。烏曹相傳是的臣子,有的人又說他是夏桀的臣子。後來,董斯張的《廣博物志》、張英的《淵鑒類函》等也採錄了這種說法。
明朝林應龍在《適情錄》中認為,圍棋是容成公發明的。據《列仙傳》記載:“容成公者自稱黃帝師,見於周穆王,能善輔導之事。”

發展

圍棋這時已在社會廣泛流傳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嗚呼……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圍棋的記載,時間是公元前548年。孔子論語·陽貨》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孟子《孟子·告子上》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這是史料中第一位有名字的專業棋手,弈秋。
  • 秦漢三國
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也鮮有記載。
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
晉代葛洪西京雜記》卷二:“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或譏其費日,夫子曰:“精其理者,足以大裨聖教。””
卷三:“戚夫人侍高帝。……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戶,竹下圍棋,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取絲縷就北辰星求長命,乃免。”
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盤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繫,圍棋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東漢的馬融在《圍棋賦》中就將圍棋視為小戰場,把下圍棋當作用兵作戰,“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當時許多著名軍事家,像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都是疆場和棋枰這樣大小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專家。據說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對圍棋之盤式、著法等瞭然於胸,能將觀過的“局壞”之棋,重新擺出而不錯一子。
中國圍棋之制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主要是在於局道的增多。魏晉前後,是第一次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說,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與前面所介紹的河北望都發現的東漢圍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棋經》卻載明當時的圍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表明這時已流行19道的圍棋了。這與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已初步具備現圍棋定製。
  • 南北朝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日本圍棋分為“九段”即源於此。
  • 隋唐宋元
由19道棋盤代替了過去的17道棋盤,從此19道棋盤成為主流。而隨著隋帝國對外的政策,高句麗、新羅百濟把圍棋帶到了朝鮮半島遣隋使把圍棋帶到了日本國。
隋代圍棋盤, 河南省博物館隋代圍棋盤, 河南省博物館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遊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遊藝娛樂項目。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對弈圍棋情形的形象描繪。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為主要形制,圍棋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1959年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瓷質圍棋盤,唐代贈送日本孝武天皇、現藏日本正倉院的象牙鑲鉗木質圍棋盤,皆為縱橫各19道。中國體育博物館藏唐代黑白圓形圍棋子,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圓形棋子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圍棋的變化和發展。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誌。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後入選的。他們都具有較高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始,圍棋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湧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 明清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沖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湧現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遊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隨著圍棋遊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圍棋譜也大量湧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與提倡,也使圍棋遊藝活動在清代得到了高度發展,名手輩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過柏齡、盛大有、吳瑞澄諸為最。尤其是過柏齡所著《四子譜》二卷,變化明代舊譜之著法,詳加推闡以盡其意,成為傑作。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湧現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後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寧人,並同於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說在施襄夏30歲、范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
清代棋院清代棋院

傳播

到19世紀中葉後,日本的圍棋水平趕上中國,並在其後的一百年間,將中國遠遠拋在後面。
圍棋締造者堯帝圍棋締造者堯帝
中國和越南的交往可以上溯到秦漢時期,西漢時曾置交趾郡,轄境包括越南的大部分地區。此後,越南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圍棋在越南開展流傳的情況未見史籍記載,但估計不會晚於12世紀。元至元中(1280左右),曾派徐明善出使安南(即越南)。他在安南曾觀當地貴胄子弟弈棋,作了《安南春夜觀棋贈世子》一詩,中有“綠滄庭院月娟娟,人在壺中小有天。身共一枰紅燭底,心游萬仞碧霄邊”等語,足見當時越南圍棋已很流行,而且也很講究高雅的情趣。
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看到圍棋在東南亞國家很受歡迎的情況。如記錄沿途風光的馬觀的《瀛涯勝攬》就說:“三佛齊國俗好……弈棋。”三佛齊國即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這說明東南亞國家至少在明以前,圍棋就很流行了。
圍棋傳到歐洲的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是17世紀中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不少歐洲人都以為圍棋是日本人發明的。後來他們才逐漸知道,圍棋實際上最早出現於中國。

近現代

日本圍棋明治維新以後,棋手失去幕府支持,開始謀求新的謀生手段,導致新聞棋戰和現代段位制的出現,並創立全國性的日本棋院昭和時代,吳清源木谷實共同掀起“新布局”的潮流,開始現代圍棋的時代。其後日本棋界一流棋手輩出,如坂田榮男藤澤秀行高川格,及後來的大竹英雄武宮正樹小林光一石田芳夫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建後,中國專業圍棋水平相當低。從1960年開始,每年舉辦中日圍棋友誼賽。其中,1961年第二屆來華訪問的日本圍棋代表團中的55歲伊藤友惠五段(女性)橫掃中國當時頂尖棋手,八輪全勝。1964年改稱中日圍棋對抗賽,一直舉辦到1991年。1984年,第一屆中日圍棋擂台賽開幕,拉開中日圍棋交流的序幕。中國人聶衛平在前三屆擂台賽中獲取11連勝,極大的推動中國圍棋的普及。
1988年4月16日中國國家體委發布《圍棋國家段位標準》《圍棋國家段位標準實施細則》和《圍棋地方段位制》。
1988年,韓國人曹薰鉉在第一屆應氏杯世界圍棋錦標賽中奪冠,同樣引發韓國圍棋的熱潮。此後,大量世界性新聞棋戰出現。在這些棋戰中,李昌鎬從眾多棋手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棋界第一人。2004年後,李昌鎬的狀態有所下滑,李世石古力等新銳勢力開始對其發起衝擊。
2013年,中國眾多棋手崛起,包括江維傑范廷鈺時越等年輕棋手接連贏得世界比賽冠軍,羋昱廷陳耀燁周睿羊檀嘯等棋手大放異彩,人才輩出。
2016年3月9日至15日舉行的圍棋人機大戰中,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程式“阿爾法圍棋”(AlphaGo)大比分4:1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韓國頂級選手李世石九段,在圍棋上已顯示出趕超人類的趨勢;2017年初,升級版的AlphaGo以“Master”的神秘賬號在多家網路圍棋平台戰勝包括聶衛平柯潔朴廷桓井山裕太在內的數十位中日韓圍棋高手,在30秒一手的快棋對決中,以60∶0的成績完勝,引發熱議。
圍棋運動現已遍布世界各地,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韓國最為興盛;西方國家已漸熱;東南亞正在發展中。截至2017年,職業圍棋水平最高的國家是中國和韓國。韓國在對戰中國上漸居下風;而日本已經難以和中韓抗衡;

棋具

棋子:棋子分黑白兩色。多為扁圓形(也有雙面突起的應氏棋子)。棋子的數量以黑白子各180個為宜(參見中國圍棋規則(2002版))。棋子呈圓形。中國一般使用一面平、一面凸的棋子,日本則常用兩面凸的棋子。中國雲南保山所產的“永子”為歷來的弈者所青睞,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其他較為珍貴的棋子材料有瑪瑙、貝殼等。
棋盤:盤面有縱橫各十九條等距離、垂直交叉的平行線,共構成19×19=361個交叉點(以下簡稱為“點”)。盤面上標有九個小圓點,稱為星位,中央的星位又稱“天元”。下讓子棋時所讓之子要放在星上(讓先除外)。棋盤可分為“角”、“邊”以及“中腹”。啟蒙學習中,有13×13、9×9的棋盤。另外,現代出土文物中還有一些是較罕見的15×15、17×17路棋盤。
圍棋(國際通行棋種)
棋鐘:也叫計時器,在正式的比賽中可以使用計時器對選手的時間進行限制。非正式的對局中一般不使用計時器。
棋譜:它為記錄棋局的工具,通常以筆記本的形式出現。
圍棋(國際通行棋種)

規則

基本下法

  1. 對局雙方各執一色棋子,黑先白後,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
  2. 棋子下在棋盤上的交叉點上。
  3. 棋子落子後,不得向其他位置移動。
  4. 輪流下子是雙方的權利,但允許任何一方放棄下子權而使用虛著。
棋子的一個棋子在棋盤上,與它直線緊鄰的空點是這個棋子的“氣”。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則它們便相互連線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的氣也應一併計算。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異色棋子存在,這口氣就不復存在。如所有的氣均為對方所占據,便呈無氣狀態。無氣狀態的棋子不能在棋盤上存在,也就是——提子。
提子把無氣之子提出盤外的手段叫“提子”。提子有二種:1.下子後,對方棋子無氣,應立即提取。2.下子後,雙方棋子都呈無氣狀態,應立即提取對方無氣之子。拔掉對手一顆棋子之後,就是禁著點(也叫禁入點)。棋盤上的任何一子,如某方下子後,該子立即呈無氣狀態,同時又不能提取對方的棋子,這個點,叫做“禁著點”,禁止被提方下子。

勝負判別

圍棋現存在三種規則。中國大陸採用數子規則,台灣採用應氏計點規則,日韓採用數目規則。因為黑方先行存在一定的優勢,所以所有規則都採用了貼目制度。
中國規則
  1. 貼3又3/4子的規則:第一步,把死子提掉。第二步,只數一方圍得點數並記錄下來(一般圍得點以整十點為單位)。第三步,如果數的是黑棋,再減去3又3/4子,如果數的是白棋,再加上3又3/4子。第四步,結果和180又1/2(棋盤361個點的一半)比較,超過就算勝,否則判負。黑目數超過184.25子即勝,而白只需超過176.75子即勝。通俗來說為白棋177子為勝,黑棋184.5子為勝。
  2. 讓先讓子:讓先不貼目,讓子要貼還讓子數的一半(就當被讓方是預先收了單官)。
日韓規則
日本和韓國規則是一樣的,採用數目法,黑棋終局要貼6目半。先數一方的目數並記錄下來,再數另一方的目數並記錄下來,然後黑棋減去6目半,最後和白棋比較,多者為勝。
值得一提的是“一子兩目”的說法。雖然圍棋計算勝負的方法不同,但表現在一盤特定的棋局上,貼m子=貼2m目,勝n子=勝2n目。原因在於:數子法,是計算黑白任意一方與歸本數(361/2=180.5)的偏差;比目法,是比黑白雙方所得目數的差距。
例如,一盤棋黑白雙方相互交替落子,進行了280手,盤面地域已全部劃清,雙方在俘虜和死子回填後,形成如下形勢:1)盤面黑子有140顆,黑方所占實空為44目,即黑方占地140+44=184子;2)盤面白子有140顆,白方所占實空為37目,即白方占地140+37=177子。
i)如果不貼子。用數子法計算,黑方占地為184子,黑方勝184-180.5=3.5子。用比目法計算,黑方有44目,白方有37目,黑方勝白方44-37=7目。
ii)如果貼3.25子,即貼3.25*2=6.5目。用數子法計算,黑方扣除貼子後占地184-3.25=180.75子,黑方勝180.75-180.5=0.25子,即黑方勝1/4子。用比目法計算,黑方扣除貼目後有44-6.5=37.5目,黑方勝白方37.5-37=0.5目,即黑方勝白方1/2目。
iii)如果貼3.75子,即貼3.75*2=7.5目。用數子法計算,黑方扣除貼子後占地184-3.75=180.25子,此時180.25<180.5,因此白方勝,白方勝180.5-180.25=0.25子。用比目法計算,黑方扣除貼目後有44-7.5=36.5目,此時36.5<37,因此白方勝,白方勝黑方37-36.5=0.5目,即白方勝黑方1/2目。
由此可見,在圍棋最終計算勝負的盤面固定下來後,用數子法和比目法計算出來的結果一般是相同的。但由於貼子或貼目數量的不同,黑白雙方的勝負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正如情形ii與情形iii所列。
對雙方互不相讓的三劫循環四劫循環長生雙提二子等罕見特例,可判和棋或者重下。

競賽規定

1.先後手的確定
對局的先後手,由大會抽籤編排或對局前猜先決定。
為了抵消黑方先手的效率,現行全國性正式比賽在終局計算勝負時,黑方需貼出三又四分之三子。
3.計時
計時是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切有條件的比賽應採用計時制度。
圍棋圍棋
時限根據比賽性質的不同,應事先規定一局棋的每方可用時限。棋手用時不得超過規定時限。規定一局棋的時限可長可短,基層比賽可規定為1-2小時,全國比賽要求在一天之內結束。
讀秒在採用讀秒的比賽中,應事先規定在時限內保留幾分鐘開始讀秒。全國比賽保留五分鐘讀秒,基層比賽亦可保留一分鐘開始讀秒。讀秒時,凡一步棋用時不足一分鐘的不計時間。每滿一分鐘則在保留時間內扣除一分鐘,但不得用完規定時間。讀秒工作由裁判員執行,在30秒、40秒、50秒、55秒、58秒、一分鐘時各報秒一次。每扣除保留的一分鐘,裁判員應及時通知棋手“還剩X分鐘”。最後一分鐘讀秒的方式是30秒、40秒、50秒、然後1、2、3、4、5、6、7、8、9……以準確的語聲逐秒報出。最後的報法是“10,逾時判負”。快棋比賽的讀秒辦法,可根據具體情況由競賽大會另作規定。
4.終局規定
⑴無單官或其他官子時,為終局
⑵對局中,有一方中途認輸,為終局。另一方中盤勝。認輸就是將兩個自己的棋子放在右下角。
⑶凡比賽一方棄權或因各種原因被裁判員判負、判和的對局,也作終局處理。
⑷雙方確認的終局,確認的次序應是,先由輪走方,後是對方以異色棋子一枚放於己方棋盤右下角的線外。
活棋死棋:終局時,經雙方確認,沒有兩隻真眼的棋且不在雙活狀態下的,都是死棋,應被提取。終局時,經雙方確認,有兩隻真眼或兩隻真眼以上都是活棋,不能提取。所謂的真眼就是都有子連著,且對方下子不能威脅到自己。
5.對局暫停和封棋
規定有暫停的比賽對局中(如一日制比賽,中午須暫停等)暫停時間不計入對局時限。重大的比賽,可採用封棋制度,當比賽到規定的封棋時間,而對局尚未結束。已下過子的一方應立即退場,輪下子的一方思考後,把準備下的點寫在記錄紙上,然後密封交裁判員。續賽時,裁判員當場啟封,按所標記的位置下子,比賽繼續進行。
6.賽場紀律
⑴對局者不得無故棄權和中途退出比賽。
⑵比賽時,對局者不得有任何妨礙對方思考的行為。
⑶比賽中,對局者不得和其他人議論對局的棋勢,或查閱有關資料。
⑷比賽中,對局者不得隨意在賽場來回走動,觀看他人的棋局。
⑸對局者應注意言行文明,保持衣著整潔。
7.對局者的權利和義務
⑴讀秒時,有詢問己方還剩幾分鐘的權利。
⑵如出現足以妨礙自己正常比賽的現象或發現問題,有向裁判員提出意見的權利。但除較緊迫的事件外,對局者應在自己走棋的時間內提出。
⑶終局計算勝負時,對局者有要求糾正數子和計算勝負失誤的權利。
⑷裁判員作出判決,對局者必須服從,如有疑義應通過組織程式立即向大會提出申訴。
⑸對局者有遵守賽場紀律的義務。
⑹在對手離席時下的子,有告訴對方棋子下在哪裡的義務。
⑺比賽終局後,對局者有整理好棋具和立即退場的義務。
8.行棋
⑴一方並未表示棄權,另一方連走二步,判連走二步者為負。
⑵棋子下完後,又從棋盤上拿起下在別處。判棋子放回原處,警告一次。如棋子確實是掉落的原因,允許其揀起後任選著點。
⑶對局中途發現前面下的棋子已有移動,在徵得對局者一致意見後,可判移動之子挪回原處,或者判移子有效。在對局者意見不一致時,應立即報請裁判長處理。裁判長可根據移動之子對棋局進程的影響程度,判:移動之子挪回原處;移動之子有效;和棋;重下;如屬故意移子,應判移子者為負。
⑷對局中,因外界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棋局散亂,應經雙方復盤確認後,繼續比賽。如雙方沒有能力復盤,則判和或重下。如對局者確屬無意散亂了棋局,可復盤續賽。不能復盤的,則判散亂棋局一方為負。如對局一方故意散亂棋局,判負。
9.提子
下子後,誤將對方有氣之子提取,判誤提者警告一次,把有氣之子放回原處。
10.禁著點
棋子下子在禁著點上,判著手無效,棄權一次。
11.禁止全局同形再現
⑴劫爭馬上回提,判回提者著手無效,棄權一次。
⑵終局時,按照禁止全局同形再現的原則,不允許以“假生”作為活棋。
⑶對雙方互不相讓的三劫循環四劫循環長生雙提二子等罕見特例,可判和棋或者重下。
⑷根據禁止全局同形再現的原則,對局者不得將其作為不能終局的理由。
12.其他
⑴凡裁判法所未包括的犯規現象,裁判員根據總則或競賽規程的精神,作合理的判決,對不能確認的判例,應及時申報裁判長處理。
⑵對局者被判的警告,應記錄在案,在一局棋里滿二次者,判該局為負。

古代規則

古代的棋也是收官子的,否則無法判斷勝負(除了中盤勝),只不過一般收官的部分都不計入譜中,這和古人對棋的概念有關。古代黑棋不貼目。
  1. 古代採用的是座子制,即對局時先在棋盤角上四顆星的位置分別擺上4個子,黑白各兩個,類似的對角星布局。
  2. 還棋頭。這是古代特有的規則,即你每分斷對方一塊棋,最後計算勝負時對方就要貼給你一個子,因此對方被你分斷的越多,你獲利越大。
  3. 古代圍棋的下法分為敵手棋、饒子棋、先兩棋。位尊的,水平相當的(敵手棋),一般執白先下;水平高的與水平低的下(饒子棋),高手執白,水平低者執黑先下。古人計算勝負的規則和的中國規則是一樣的,子目皆空,即棋盤上的活子,目就是圍住的空點。“空”在這裡是一個寬泛的概念,總指圍的地盤,不單單表示圍住的空點。
古代圍棋與現代圍棋下法比較
古代圍棋與現代圍棋下法基本相同,但本質區別在於古代圍棋是以子多為勝(參考《敦煌棋經》),唐宋數路法(參考《忘憂清樂集》日本規則即由此變來)數空需扣除眼位、公氣不計,明清數子規則有還棋頭(眼位不是子,該規則後來被日本廢除)
其他區別:第一,古代圍棋一般白先黑後;第二,古代圍棋沒有貼目,黑棋181子就獲勝;第三,古代圍棋是座子制,就是先在對角星位分別放黑白兩子,最大限度限制先手優勢(後來被日本廢除,為了限制先手增加了貼目)。北宋沈括還提出了“四國圍棋”的下法(見《夢溪筆談》“四人分曹共圍棋者”)。

術語

:棋盤上,被一方棋子所圍的空白交點,稱為“目”。
打劫:雙方可以輪流提取對方棋子的情況。圍棋規則規定,打劫時,被提取的一方不能直接提回,必須在其他地方找劫材使對方應一手之後方可提回。
在己方原有棋子的斜上或斜下一路處行棋稱為“尖”。由於尖的步調較小,人們也習慣地稱它為“小尖”。
“長”是指緊靠著自己在棋盤上已有棋子繼續向前延伸行棋。“長”一般用於與對方接觸交戰的時候,便於將己方的子連成一片,更好地攻擊對方。
“立”與“長”有著微妙的差別,“立”主要指向緊靠著自己原有的棋盤上的棋子方向向下或向邊線方向的行棋。
“擋”的意思也就是直接阻擋對方侵入自己的地域或防止對方棋子衝出包圍時,用己方棋子緊靠住對方的棋子的行棋方法。擋的作用也就是含義中所說的兩點,一是阻止對方破自己的空,二是防止己方包圍住的對方棋子衝出。初學者掌握之後,可在護空、吃棋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並”就是在棋盤上原有的棋子旁邊的一線路上緊挨著下子。
“頂”就是頂撞對方的棋子的著法,換一種說法就是在對方棋子行棋方向的棋子的頭上下子。頂的特點是結實、厚重、具有先手意義。頂的形式很多,有尖頂、鼻頂等。
“爬”是指一方的棋子在對方的壓迫下,沿著邊上低位,也就是一線或二線的位置上長。爬可以用於做活、連絡、占地、搜根等。
“關”是指與自己在棋盤上的原有棋子隔一路行棋。
“沖”是指緊靠著自己在棋盤上原有的棋子向對方的“關”形中間的空交叉點處行棋,這就叫“沖”。“沖”經常是運用自己強的一面去阻擊對方,將對方的棋分成兩塊,以利於尋找機會消滅對方。
跳的形狀與“關”形是相同的,都是在與原有棋子隔一路的位置上行棋。但一般情況下所說的關是含有向寬闊地帶或中腹擴展的意味,而“跳”則一般用於雙方對局彼此接觸交戰的時候,為逃出己方的棋子或者追殺對方薄弱的棋最常用到它。
“小飛”,是指在原有棋子的呈“日”字形的對角交叉點處行棋。“大飛”。它是指在原有棋子的呈“目”字形的對角交叉點處行棋。“象步飛”是在原有棋子的呈"田"字形狀的對角空交叉點處行棋。“超大飛“是指比”大飛“更向前一格的位置行棋。
鎮是一方的棋子行在另一方向中腹關起的位置,這手棋叫“鎮”。
“掛”也稱掛角,是布局常用的行棋方法。掛就是在布局時,一方已有一子占角的情況下,另一方在其附近相差一、二路的位置上行棋,掛是為破壞對方完全占有角部而與對方分占角部的主要行棋方法。在三線上行棋的掛,叫“低掛”,在四線上行棋的掛,一般叫“高掛”。
“夾”是對局的一方用兩子將另一方的棋子夾在中間的行棋方法。“反夾”,是指當一方棋子被另一方夾住時,被夾的一方從對方棋的另一側再夾對方一手棋。
“斷”是直接切開對方棋與棋之間的連絡,使對方的棋分散開的行棋方法。
跨是對局的一方在有周圍棋子援助的情況下,將己方的棋插到對方小飛的棋形中。“空”是指圍成的地域。
指的是在原來棋盤上呈尖形二子基礎上,再下一著,使之構成“品”字形狀。虎,還包含有虎口;雙虎等術語。虎是用來使棋盤上己方的棋子連絡,也是為了防止對方的棋子切斷己方連絡的手段,有時也作用在活棋中,由於虎狀的棋子彈性豐富,適用於作眼,所以在活棋中經常被採用。
虎口就是虎形的三子由三面圍攏中的空著的那個交叉點,虎口朝上方也就是朝中央則叫上虎,虎口朝下,確切地說朝邊角則叫下虎。
雙虎就是由三個棋子構成兩個斷點,三子呈連續小尖狀,(△)使其下一著棋可同時形成兩個虎口。
“擠”是從原來就有的己方棋子出發,繼續向敵子集中的地方插進去,使對方原本連結的棋形出現斷點或別的毛病,也就是促使對方補棋,有先手的意思。
“拆”就是以棋盤原有的己方棋子為參照在三線或四線上向左或向右間隔若干路開拆一著。拆子的距離間隔一路為拆一,間隔二路為拆二,間隔三路為拆三。拆常常用於擴張地域或謀得己方根據地,也有時用在擴大地域、求己方根據地和搜取對方根據時同用。
“逼”是對敵方構成威脅的著法,大多數用於奪取對方做活的根據地。
“封”是指封鎖敵方棋子向外部發展的著法。它的功能是防止對方棋子向中央發展。“封”還可以說是封鎖住對方棋子的出路。在攻擊中常用。
點的作用一來可破壞對方眼位;二來可以用來窺視對方的斷點或“薄弱環節”,以達到藉機促使對方棋形儘早固定,以免將來多變的作用。同時,也是在對方陣勢中,作試探。最後,侵略對方的陣地,從深處入手,非常嚴厲。點還有一種說法是指棋盤上的具體交叉點。如:好點、要點等。
騰挪騰挪就是在對方棋子多,強的時候用的手筋,可用靠、擠、斷等連續招法,使自己的棋子有生根之地。
指圍棋比賽後分的等級。我國古代分為九等,稱為“九品”。從一到九的名稱是:入神、坐照、具體、通幽、用智、小巧、鬥力、若愚、守拙。
定式古今中外的棋手,經過多次對弈實踐,對於角上著子,逐漸形成的一些被公認比較妥善的程式,即通常所說的“起手式”。
布局棋局一開始,雙方搶占要點,布置陣勢,準備進入中盤戰鬥,這一階段叫布局。
先手為了爭取主動,取得勝利,每下一子,使對方必應,這叫先手。
官子也叫“收官”。就是一局棋的最後階段,經過中盤戰鬥,雙方領地大體確定,尚有部分空位可以下子,這時稱為“收官”。

等級

棋手等級包括段位和級位。段位和級位是表示圍棋手水平高低的標誌,從低到高分別為:業餘級位,業餘段位,職業段位。
  • 業餘級位設定:
2005年7月1日生效的《中國圍棋業餘段位級位制》中第四條有:業餘段位下設級位,級位可分為1級、2級至25級,1級最高。但級位證書只印製1級、2級、5級、10級、15級、20級、25級共七個等級
上海的級位從低至高依次為:無級組、10級組、9級組、8級組、7級組、6級組、5級組、4級組、3級組、2級組、1級組共11個級別。在升級分級比賽時,則分為無級組、10級到8級組、7級到3級組、2級組、1級組,根據所勝盤數決定是否升級或者跳級。1級以上則是段位
北京同樣分為11個級別,在升級分級比賽時,分為10級、5級、2級、1級組,根據所勝盤數決定是否升級。1級以上則是段位。
  • 業餘段位設定:
業餘從1段開始,參加業餘定段賽最高可以打到業餘5段;業餘6段的獲得者必須是取得省級乃至全國性業餘圍棋比賽前幾名的棋手或是圍棋界的元老水平差異很大,這些棋手的水平不一定強於一般的業餘5段(現已推出可以升業餘6段的定段賽,但人數限制在參賽的業餘5段總數的百分之五,具體時間和賽制請留意中國棋院的對外公布);業餘7段的獲得者必須是參加全國性圍棋比賽並獲得冠軍;中國沒有設定業餘8段,日本棋院頒發給每屆世界業餘圍棋比賽冠軍業餘8段;業餘段位沒有9段。
業餘段位用阿拉伯數字表示,職業段位則用中文表示。
  • 職業段位設定:
職業段位按低到高是:初段、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六段、七段、八段、九段。

頭銜

頭銜,是某些比賽冠軍的特定稱呼。
圍棋圍棋
中國的頭銜戰現有天元、名人和新人王。以前還舉辦過棋王棋聖。其他幾項比賽,冠軍沒有特殊的榮譽稱呼,也就是沒有頭銜。
韓國的頭銜有:天元新人王王中王、名人等。
日本有七大頭銜:棋聖本因坊、名人、十段、小棋聖碁聖)、王座、天元。

賽事

國際比賽

個人賽
公開賽
Mlily夢百合杯
百靈杯
錦標賽
女子賽
穹窿山兵聖杯
邀請賽
名人爭霸賽
中日韓對抗
中韓天元對抗
團體賽
黃龍士雙登杯
 珠鋼杯
天台山圍棋賽
運動會
智力精英運動會
世界智力運動會
已停辦個人賽
公開賽
錦標賽
已停辦團體賽
擂台賽
中日擂台賽
中韓擂台賽
SBS杯
招商地產杯
對抗賽
中日對抗賽
樂天杯
日月星杯
CSK杯
已停辦運動會
亞運會圍棋賽

中國棋賽

杯賽
衢州爛柯杯
中信銀行杯
龍星戰
頭銜賽
天元賽
名人賽
限制賽
新人王戰
西南王戰
理光新秀賽
理光雙混賽
富士通U15
大重九杯
女子建橋杯
女子國手賽
女子百靈杯
團體賽
乙級聯賽
丙級聯賽
女子圍甲
體育賽
全國個人賽
全國段位賽
業餘賽
晚報杯職業業餘對抗
陳毅杯
已停辦賽
樂百氏杯
棋王戰
招商銀行杯
NEC新秀賽
霸王戰
蜻蜓杯
元老戰
庫爾勒杯
聖雪絨杯
友情杯
永達杯
精英戰
五牛杯
十強戰
大國手戰
女子名人戰
全國女子職業賽
女子新人王

日本棋賽

七大戰
棋聖戰
名人戰
本因坊戰
十段戰
天元戰
王座戰
碁聖戰
職業賽
新人王戰
阿含桐山杯
龍星戰
NHK賽
大師賽
王冠賽
關西棋院第一位決定戰
中野U20
理光杯選手權
大和證券
廣島鋁製杯
產經新聞戰
理光雙混賽
女子賽
女子本因坊
女子名人
女子棋聖
秀策杯
已停辦賽
JAL新銳賽
JAL女子賽
NEC俊英
鶴聖戰
女子鶴聖戰
新銳戰
麒麟杯
JT杯
首相杯
女子選手權
最高十傑戰
日本第一戰
高松宮賞
名人快棋賽
最高位戰
竹林杯
IBM快棋賽
留園杯
JAA杯
舊名人賽
東京新聞杯
最強者決定賽
日本快棋賽
Acom杯
日本棋院選手權
日本棋院第一位
日本棋院最高段
NEC杯
鳳凰杯
大和證券女子賽
女子最強賽
關西女子淘汰賽
幽玄杯

韓國棋賽

職業賽
國手戰
天元戰
十段賽
KBS棋王戰
GS加德士杯
麥馨杯九段戰
BC新人王賽
物價情報杯
新銳連勝最強戰
Baduk TV杯
NTV杯
韓國圍棋聯賽
女子賽
女子國手戰
女子名人戰
已停辦賽
霸王賽
KT杯
KTF杯
倍達王戰
最高位戰
大王戰
SBS戰
三星杯
國棋賽
棋王賽
MBC帝王戰
EBS女子戰
新王戰
七八九段賽
大師帝王戰
嶺南日報杯
三國志戰
KAT杯
五強賽
最強者賽
中堅棋手戰
韓國棋院選手權
全國選手權
Pro sinia賽
王位戰
棋聖戰
王中王賽
新銳十強戰
戰神戰
女子棋聖戰
Peknam title Backus杯
GGAuction杯
Professional amatoa賽

棋手

現代棋手

國家或地區
棋手名
中國
柯潔、於之瑩、時越周睿羊陳耀燁柁嘉熹唐韋星連笑江維傑羋昱廷彭立堯李欽誠范廷鈺楊鼎新謝爾豪范蘊若廖行文鐘文靖黃雲嵩鄔光亞孫騰宇李軒豪孟泰齡朱元豪王昊洋古力、常昊、羅洗河、周鶴洋、謝赫、王檄、劉星、孔傑、丁偉、朴文垚、邱峻、古靈益、胡耀宇、彭荃、黃奕中、李喆牛雨田、王磊、王垚、王雷、劉菁、王煜輝、邵煒剛、鄒俊傑、劉世振、聶衛平馬曉春曹大元俞斌劉小光江鑄久、錢宇平、張文東、程曉流、邵震中、芮迺偉、豐芸、孔祥明、張璇、華學明、華以剛、羅建文、王汝南、陳祖德、吳淞笙、過惕生、劉棣懷、顧水如
日本
井山裕太一力遼、羽根直樹、高尾紳路、山下敬吾、吳清源(日籍華人)、坂田榮男、林海峰、大竹英雄、石田芳夫、趙治勳、小林光一、武宮正樹、加藤正夫、小林覺、王立誠、依田紀基、山城宏、羽根泰正、淡路修三、知念薰、小林泉美、萬波佳奈、梅澤由香里、藤澤秀行、橋本宇太郎、高川格、木谷實、瀨越憲作
韓國
朴廷桓金志錫安成浚李世石、崔哲瀚、姜東潤、朴永訓睦鎮碩元晟溱韓尚勛趙漢乘宋泰坤、許映皓、曹薰鉉李昌鎬劉昌赫徐奉洙、徐能旭、趙南哲、金寅、河燦錫、申旻埈、申真諝
中國台北
周俊勛、張栩(征戰日本)
歐美

古代棋手

古代著名棋手

古籍

中國古代重要圍棋著作
時期著作名
唐以前
新論》《弈旨》《圍棋賦》《弈勢
宋元
明代
弈旨》《弈問》《弈旦評》《弈難》《弈史
清代
民國時期
《問秋吟社弈評初編》《棋國陽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