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漢字)

斷(漢字)

斷,漢字,形容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等解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斷
  • 拼音:duàn
  • 五筆:ONR H
  • 釋義:分割
  • 繁體:斷
  • 反義詞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出處,常用字型例舉,

基本釋義

演變過程演變過程
①分割;截開:斷開|割斷|折斷。
②隔絕;終止:斷電|中斷|斷氣。
③決定;判定:診斷|判斷|推斷。
④絕對;一定:斷然|斷不可行。
⑤〈方〉半路攔截
⑥〈方〉緊隨其後直到追上並攔住為止。
按:後兩個方言義義當音“短”。著名語言學家王光漢《詞典問題研究-合肥方言單音動詞考釋》指出:合肥方言存在這兩個方言義。如:“他帶的錢給強盜斷去了。”“是我半路把他斷回來的。”“斷路”一語早見於明代小說,《西遊記》第九十七回:“又早遇強徒斷路,誠所謂‘禍不單行’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只是那斷路搶衣帽的小小強人,也必了了性命然後動手的。”“斷”,《廣韻》音“都管切”,本音即是上聲。“斷”也有作“短”的。《儒林外史》五回已有“叫人短了家去”的說法。大約是因為“斷”的聲調後來發生變化,被讀成去聲,所以便改用了這“短”字。

詳細釋義

斷 <動>
(會意。本義:截斷,截開)
1.同本義
斷,截也。――《說文
斷木為杵。――《易·繫辭下》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公孫弘斷髮而為越王騎。――《韓非子·說林下
斷手而續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韓非子·用人》
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斷者架木通之。――《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切肉肉斷而發。
又如:斷梗(斷枝。比喻飄泊無定;指微賤的東西);斷金(同心協力,堅固難移);斷袖(舊時指男寵;比喻友情深厚);斷顙(斷頭;砍頭);斷袖之寵(男寵);斷頭話(決絕的話);斷裳(截斷裳衣)斷開;斷絕
2.消失
聲斷衡陽之浦。——唐·王勃《滕王閣序》
斷<副>
[書] (絕對;一定)
會浙有直指好擊斷名,逼一大司成自盡。事聞,神宗震怒,直指鋃鐺受辱,中丞亦鐫秩去,於是始服公(袁可立)之遠識焉。——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出處

《康熙字典》《卯集下》《斤字部》 ·斷
斷
《玉篇》同斷。俗字。〔古文〕《唐韻》《正韻》都管切《集韻》《韻會》覩緩切,音短。《說文》作。截也。《書·盤庚》乃斷棄汝。《傳》斷,絕也。《詩·商頌》是斷是遷。《疏》於是斬斷之。 又《廣韻》《正韻》徒管切《集韻》《韻會》杜管切,絕也。《羣經音義》旣絕曰斷。《釋名》斷,段也。分為異段也。《易·繫辭》其利斷金。《疏》其纖利能斷截於金。 又《集韻》徒玩切《正韻》杜玩切,音段。義同。又《廣韻》丁貫切《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音鍛。決也。《易·繫辭》以斷天下之疑。《疏》決斷天下之疑。 又《書·秦誓》斷斷猗無他技。《疏》斷斷,守善之貌。 又《周禮·地官·司徒》凡萬民之不服敎,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取而斷之。 又《韻補》葉多卷切。《白居易·寄元九詩》一病經四年,親友書信斷。彼獨是何人,心如石不轉。 又葉徒眷切。《鮑照·擬古》居人掩閨臥,行子中夜飯。野風吹秋木,行子心腸斷。

常用字型例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