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賽名稱
NEC杯圍棋賽。NEC杯圍棋賽已成為中國圍棋界歷史悠久、影響巨大的傳統快棋賽。
棋賽特點
最值得一提的是,NEC杯首創了“開放式比賽”的先河。每次比賽,棋手都在舞台上進行對弈,掛盤解說就在棋手幾步外進行,台下就是上千名觀眾,環境相對比較嘈雜,但對於棋手的鍛鍊價值也非常大,同時也使得職業棋手與棋迷之間的距離驟然貼近了。
比賽獎金
冠亞軍分別可以獲得20萬元和12萬元人民幣。只要進入本賽,每一盤棋的對局費6000元人民幣。
對局規定
全部比賽分先進行,執黑先行貼5目半。
比賽用時為每方各10分鐘,用完後為30秒一步的讀秒。
封手時,先使用規定時間,規定時間用完後,封手棋讀秒為60秒。封手時如規定時間已使用完畢,則為60秒讀秒。
休息室時間為20分鐘。
對局開始方式:根據猜先結果,執白者坐上座(不考慮頭銜、段位等因素)
歷屆冠亞軍
歷屆冠亞軍如下表:
歷屆賽事
時間 | 屆 數 | 冠 軍 | 亞 軍 | 詳細 |
2008年 | 14 | 古 力 | 孔 傑 | >>> |
2007年 | 13 | 古 力 | 孔 傑 | >>> |
2006年 | 12 | 邱 峻 | 周睿羊 | >>> |
2005年 | 11 | 古 力 | 劉世振 | >>> |
2004年 | 10 | 常 昊 | 古 力 | >>> |
2003年 | 9 | 古 力 | 常 昊 | >>> |
2002年 | 8 | 王 磊 | 周鶴洋 | >>> |
2001年 | 7 | 常 昊 | 劉世振 | >>> |
2000年 | 6 | 羅洗河 | 周鶴洋 | >>> |
1999年 | 5 | 邵煒剛 | 常 昊 | >>> |
1998年 | 4 | 周鶴洋 | 常 昊 | >>> |
1997年 | 3 | 常 昊 | 曹大元 | >>> |
1996年 | 2 | 邵煒剛 | 曹大元 | >>> |
1995年 | 1 | 曹大元 | 鄭 弘 | >>> |
賽事停辦
第14屆NEC杯圍棋賽上海賽區記者懇談會前天召開,日本NEC公司代表川手卓先生宣布:“NEC杯圍棋賽在第14屆比賽結束後將不再舉行。”
NEC往事
1984年,NEC贊助的
中日圍棋擂台賽隆重上演。當中國隊出其不意地取得“三連勝”,當中國隊獲勝的功臣聶衛平因九戰全勝被稱為“聶旋風”時,人們震撼了。不僅中國參賽棋手的士氣一路高歌,整箇中國都掀起了一股圍棋熱潮。整箇中國都在高度關注這場中日圍棋之間的較量,更有很多人重新拾回對圍棋的熱愛,曾經被遺忘的圍棋文化在中國開始復甦,中國的圍棋人口在短短几年內翻了兩番。NEC杯中日擂台賽的另一大貢獻在於,它是整個圍棋界的第一個世界級比賽,在它的催化下,各種世界大賽應運而生,圍棋由此進入世界格局。
把圍棋的快樂帶給每一個人
NEC在贊助中日擂台賽的同時,又於1995年在中國每年舉辦一次NEC杯圍棋賽。今天,NEC杯圍棋賽已成為國內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重要賽事之一。NEC杯圍棋的賽制非常獨特,是國內唯一的正式公開賽,即棋手在劇院舞台上下棋,嘉賓在比賽現場掛大盤講解,棋迷在台下觀戰。這在國內圍棋比賽中絕無僅有,極大地促進了圍棋的普及。
NEC杯圍棋賽每屆都轉戰全國六個城市比賽,每到一地都掀起圍棋熱潮。在第11屆NEC杯圍棋賽的廣州現場,有坐著輪椅來的,有抱著嬰兒來的,而現場很多不滿十歲的棋童更是歡呼雀躍,如同過節一般。為了讓孩子從小培養起對圍棋的愛好,NEC在每個城市都組織一些少年棋迷前來觀戰。NEC圍棋賽走到哪裡,就把圍棋熱和圍棋的快樂帶到了哪裡。
舉辦現場觀棋賽、每年轉戰六個城市,NEC克服了種種困難。為了讓普通棋迷可以看到現場對局,為了真正地讓圍棋文化更加深入地走進人們的生活,NEC一直執著地堅持著。迄今為止,NEC已在中國27城市舉辦了現場比賽。NEC深知,文化只有紮根在老百姓中,才有生命力。今後,NEC將繼續組織圍棋賽,付出愛心,傳播圍棋文化。
推進CSR回報社會
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華以剛非常喜歡NEC杯圍棋賽的獨特的比賽方式,聽“圍棋鐵嘴”華以剛的現場評棋也是棋迷的一大享受。對20多年來傳播圍棋文化的努力,華以剛強調,NEC不僅促進了中國圍棋事業的發展,更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一直以來,在IT、通信網路和半導體領域領先世界的NEC積極推進各種社會貢獻活動,在中國開展了贊助圍棋事業、贊助希望國小、植樹造林、開展輪椅網球訓練營等多種活動。為社會做出貢獻、擔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已經成為NEC的企業核心文化。
相對於企業社會責任,慈善和社會公益兩個詞要被企業更多地提及。但NEC有所不同,不為慈善而慈善,不為公益而公益,從傳播圍棋文化到促進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NEC付出的是愛心,承擔的是一份本該屬於自己的社會責任。
建設和諧社會,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需要整個社會的不懈努力。做為社會公民的中堅力量,企業更需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為解決文化交流、教育乃至社會福利等方面存在的社會性課題做出貢獻,並藉此創造新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