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9師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9師,全稱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屬於國軍戰鬥序列,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共領導的三個主力師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4、第31軍,西北紅軍第29、第30軍和獨立第1至第4團以及第15軍團的騎兵團等改編而成,全師共1.3萬餘人。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倪志亮任參謀長,張浩任政訓處主任,宋任窮任副主任。

部隊編制,發展歷史,戰鬥事跡,參加的戰鬥,相關評價,129師將軍嶺,師長劉伯承介紹,

部隊編制

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主任張浩、副主任宋任窮、參謀長倪志亮、參謀處長李達
385旅:
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唐天際
769團團長陳錫聯、副團長汪乃貴、參謀長孟驚宇
770團團長張才千、副團長胡奇才
386旅:
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政訓處主任王新亭、參謀長李聚奎;
771團團長徐深吉、政訓處主任吳富善、副團長韓東山、參謀長黃新友
772團團長葉成煥、政訓處主任謝富治、副團長王近山、參謀長孫繼先
轄各師留守部隊:
特務營 炮兵營 工兵營 騎兵營 輜重營 
後方總留守處 政治部主任 肖勁光
教導團團長張賢約

發展歷史

①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4、第31軍,西北紅軍第29、第30軍和獨立第1至第4團以及第15軍團的騎兵團等,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
②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鬥序列(把各“路軍”改編為“集團軍”),並下達命令:將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但此後仍習慣地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
③1945年8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任副司令員,薄一波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下轄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4個軍區。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被中共中央改編為中原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併入晉冀魯豫軍區。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是由紅四方面軍的部隊和陝北紅軍的一部分改編的。劉伯承為師長,徐向前為副師 長,倪志亮為參謀長,張浩為政訓處主任宋任窮為副主任。1937年9月6日,在劉伯承師長親自主持下,一二九師在陝西省三原縣石橋鎮冒雨召開了全師指戰員出師抗日誓師大會。10月10日,劉伯承師長率一二九師前方指揮所及七六九團向原平東北山地挺進,執行側擊敵人近後方的任務。1938年2月中旬,日軍為配合其津浦路作戰,並相機進攻潼關、西安、陝北,集結3萬餘人,分別從平漢、同蒲、道清等鐵路線向晉南、晉西發動進攻。
1939年7月初到8月下旬,日軍集中5萬餘重兵,在第一軍司令官梅津指揮下,分九路對晉冀豫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九路圍攻”。
1940年4月11日,為了統一太行、太岳、冀南三區的領導,成立了以鄧小平為書記的太行軍政委員會。11日至2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戰略方針的指示,在黎城召開了太行、太岳、冀南地區的高級幹部會議(史稱黎城會議)。
在1942年~1943年間,為了戰勝自然災害,改善生活條件,積蓄力量,準備反攻,中共太行分局、一二九師、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等領導機關,根據民眾的要求和當時的條件,召集涉縣抗日政府、河南店區政府以及王堡、赤岸、河南店等8村幹部,共議如何利用清漳河為民造福的良策。會上,一二九師、邊區政府等領導機關決定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興修漳南大渠。?
1945年9月7日,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在司令部駐地涉縣赤岸村發出了上黨戰役第一號作戰基本命令,隨即率指揮部離開赤岸村親赴上黨前線。
1945年12月底,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冀魯豫中央局離開涉縣。至此,一二九師完成了在涉縣駐紮的歷史使命,遷往武安下柏樹和伯延,在涉縣駐紮長達5年之久。

戰鬥事跡

1937年9月30日,第129師除以第385旅旅部率第770團及工兵、輜重、炮兵、特務等營留守陝甘寧邊區外,師部率第386旅及第769團、教導團、騎兵營等部共9100餘人,由陝西富平縣出發,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團以上單位恢復政治委員制度,張浩改任師政治委員(1938年 1月由鄧小平接任)。王維舟任第385旅政治委員,王新亭任第386旅政治委員。10月19日,第129師的先遣部隊第769團,夜襲山西代縣陽明堡日軍前線飛機場,毀傷飛機24架。接著,師主力部隊挺進到正太(今石太)鐵路以南的平定、昔陽地區,打擊沿正太鐵路西進的日軍,先後取得長生口、七亘村、黃崖底、廣陽等戰鬥勝利。11月中旬,第129師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關於建立以太行、太岳山脈為依託的抗日根據地的指示,於同蒲鐵路以東、正太鐵路以南、平漢鐵路石家莊至磁縣段以西地區展開,並派出多批游擊支隊和工作團深入晉冀豫邊廣大地區,配合當地中共組織,建立抗日政權,組織民眾武裝,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
為鉗制日軍向黃河防線的進攻,配合晉南國民黨軍和晉西北、晉西南的八路軍作戰,第129師於1938年2月和3月,在正太鐵路和邯(鄲)長(治)公路沿線展開交通破襲戰和伏擊戰,先後取得了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勝利,共殲日軍2000餘人。4月初至27日,第129師在八路軍總部指揮下,與第115師第344旅、決死隊第1、第2縱隊等部共同戰鬥,粉碎了日軍3萬餘人對晉東南地區的“九路圍攻”,收復遼縣(今左權)、黎城等18座縣城,鞏固和擴大了晉冀豫抗日民主根據地。4月下旬,為開展平原游擊戰爭,徐向前率第769團、第115師的第689團等部挺進冀南,擴大了冀南根據地;第386旅則向豫北發展,開闢了豫北安陽、林縣、輝縣山區抗日根據地。為加強地方武裝建設和統一各游擊支隊的指揮,成立了晉冀豫軍區。經過一年多的鬥爭,第129師部隊得到了很大發展,還組建了獨立旅(陳再道任旅長、宋任窮任政治委員)及補充團、騎兵團等;並以第769團、獨立團、汪乃貴支隊合編為新385旅(陳錫聯任旅長、謝富治任政治委員);另將各基幹游擊支隊分別合編為先遣支隊、獨立支隊和獨立游擊支隊。到1938年10月,第129師發展到5萬餘人。12月下旬,第129師師部率第386旅主力及先遣支隊一部,挺進冀南和魯西北地區,於1939年1~3月,與冀南軍區部隊一道粉碎日偽軍3萬
餘人的“掃蕩”,取得了香城固戰鬥的勝利。3月以後,當日軍“掃蕩”重點轉向山區時,第129師主力返回太行抗日根據地,並粉碎日軍對太行山區的夏季“掃蕩”。1939年冬,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並向晉西、冀南、太岳、太行地區的八路軍和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進攻。 1940年2~3月,第129師奮起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取得了衛(河)東與磁武涉林戰役的勝利,殲滅石友三、朱懷冰等部1.8萬餘人。打退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後,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 1縱隊、政治保衛隊第212、第213旅等部,加入第129師的序列。第129師在鬥爭中得到很大發展。5~6月間,部隊進行整編,共編成9個旅:第385旅(旅長陳錫聯、政治委員謝富治,轄第769、第13、第14團),第386旅(旅長陳賡、政治委員王新亭,轄第772、第16、第17、第18團),新編第1旅(旅長韋傑、政治委員唐天際,轄第1、第2團),新編第4旅(旅長徐深吉、政治委員吳富善,轄第771、第10、第11團),新編第7旅(旅長易良品、政治委員文建武,轄第19、第20、第21團),新編第 8旅(旅長張維漢、政治委員蕭永智,轄第22、第23、第24團),新編第9旅(旅長桂乾生,轄第25、第26、第27團),新編第10旅(旅長范子俠、政治委員賴際發,轄第28、第29、第30團),新編第11旅(旅長尹先炳、政治委員黃振堂,轄第31、第32、第33團),師特務團改為第34團。在整編部隊的同時,還調整了軍區和軍分區的機構和區劃,撤銷晉冀豫軍區,成立太行軍區(軍區機關由師機關兼)、太岳軍區(由第 386旅旅部兼)、冀南軍區。第129師在部隊整軍的同時,對白晉、德石、正太、平漢等鐵路及主要公路線,實施了連續破擊戰,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8~12月,在八路軍總部的統一部署下,參加了百團大戰,對正太路西段展開大規模破襲戰,並在反擊日軍報復“掃蕩”中,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1941年華北敵後抗戰進入極端困難階段。為了適應鬥爭的需要,第129師實行主力軍地方化,分期分批將一部分主力旅與軍分區合併,加強地方武裝力量。8月,以第386旅、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政治保衛隊第212旅編成太岳縱隊,陳賡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縱隊機關兼太岳軍區機關。針對日軍實行的所謂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總力戰”,第 129師採取以武裝鬥爭為核心的全面對敵鬥爭方針,挫敗了日偽軍對抗日根據地和邊緣區的“蠶食”、“掃蕩”和“治安強化運動”,開闢了太岳以南新區。到1941年底,全區地方武裝發展到5.6萬餘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為“變華北為大東亞戰爭兵站基地”,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加頻繁和更大規模的“掃蕩”,並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企圖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在日軍的瘋狂進攻下,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魯豫邊等抗日根據地受到很大摧殘,冀南平原根據地變為游擊區,太行、太岳山區根據地也逐漸縮小。第 129師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開展整風、生產運動和實行“精兵簡政”等各項政策,並實行“敵進我進”方針,派出大量武裝工作隊和小部隊,深入到敵占區,開展軍事政治攻勢,建立小塊根據地。
自1943年開始,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入恢復和再發展的新時期。第 129師組織了近千支武裝工作隊和小部隊深入淪陷區打擊日偽軍。7~8月,進行了衛南、林南戰役,殲滅日偽軍1.2萬餘人,恢復與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在豫北和衛河以南開闢了新區。在國民黨當局發動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中,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對冀魯豫邊區的進攻,有力地配合了保衛陝甘寧邊區的鬥爭。10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第129師機關與八路軍總部機關合併(第 129師番號仍保留)。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等軍區由八路軍總部直接指揮。同時,另行組建太行軍區機關(原由第129師兼),李達任司令員,李雪峰任政治委員。
1944年,第129師一面繼續深入開展整風和生產運動,一面開展攻勢作戰,拔除日偽軍大量據點。5月,冀南與冀魯豫軍區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軍區,宋任窮任司令員,黃敬任政治委員。7~9月,第129師先後派部隊挺進豫西,加強水東(新黃河以東之睢縣、杞縣、太康地區),開闢水西(新黃河以西之臨潁、商水地區),擴大了抗日根據地。1945年2月,成立河南軍區,王樹聲任司令員,戴季英任政治委員。自1944年下半年開始,第129師利用作戰間隙,對所屬部隊普遍進行了軍政整訓。通過整訓,增強了部隊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提高了部隊的戰術和技術水平,為建立大規模正規兵團培養了骨幹,為部隊大發展創造了條件。1945年春、夏季,第129師所屬各部為“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開展大規模攻勢作戰,連續進行了道清、豫北、南樂、東平、安陽、陽穀等戰役,收復縣城28座,將日偽軍壓縮到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線上,為舉行大反攻創造了條件。
自8月11日開始,第129師所屬部隊回響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號召,遵照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的命令,參加大反攻,向平漢、津浦、德石、正太、同蒲、隴海等鐵路線和部分中小城鎮的日偽軍發起進攻,收復縣城59座,解放了大片國土,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邊4個區連成一片。8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任副司令員,薄一波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下轄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4個軍區。

參加的戰鬥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129師共參加大大小小的戰鬥數千起,如:陽明堡戰鬥、神頭嶺戰鬥七亘村戰鬥響堂鋪戰鬥長樂村戰鬥、百團大戰、沁源圍困戰等。

相關評價

在八年的抗日戰爭中,第129師殲滅日偽軍達42萬餘人,解放縣城109座。在第115師一部配合下,創建了東起津浦鐵路,西抵同蒲鐵路,南跨隴海鐵路,北至德石、正太鐵路的晉冀魯豫解放區,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人口達2400餘萬,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部隊由出師抗戰時的9100人發展到近30萬人,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基礎。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西安行營代主任蔣鼎文、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等國民黨高級將領紛紛電賀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朱、彭正副總司令。李宗仁、白崇禧賀電“望東指之旌旗,賦同仇而禦侮,殲朔方之倭寇,復失地以奏功”。蔣鼎文賀電“率部抗敵,壁壘新增。行見馬肥苜蓿,壯秋塞之軍容;酒熟葡萄,勵沙場之鬥志。揚我國威,挫彼寇焰,河山還我,指顧可期”

129師將軍嶺

一二九師的老將帥生前心繫太行山,逝後魂歸將軍嶺,1986年以後,劉伯承、黃鎮、徐向前、李達、王新亭、袁子欽、趙子岳等將帥的靈骨陸續安放在山上,在靈骨安放處鐫刻了將帥雕像和紀念碑,並建造了劉伯承元帥紀念亭。1990年10月,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將軍嶺”題寫了嶺名,為“劉伯承元帥紀念亭”題寫了亭名。
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元帥在京逝世。遵照他的遺囑,10月27日,由劉帥子女劉太行、劉太遲、劉雁翎和中央軍委辦公廳、總參管理局負責同志護送,將劉帥靈骨安放在將軍嶺第一個129台階處,並建造了紀念廳,廳中央是花崗岩雕刻的劉帥坐像,雕像左邊有一石碑,正面刻著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劉伯承元帥之部分骨灰葬於此”,背面刻著徐向前元帥所作七律詩《悼劉伯承元帥》:“日暮噩耗遍京城,淚雨濛濛天地傾,垂首山川思棟樑,舉目九天覓帥星,淵淵韜略成國粹,昭昭青史記殊榮,塗就七言染素絹,十萬軍帳哭劉公”。
1989年12月10日,與涉縣人民結下深情厚誼的外交家、藝術家,原一二九師政治部副主任黃鎮將軍在京逝世。黃老生前留下遺願:“生前追隨劉伯承元帥揮師太行,浴血奮戰;死而心繫老區人民,伴隨劉帥遺骨回歸太行,世世代代同老區人民在一起”。根據他的遺願,1990年元月14日,他的全部骨灰由其子女護送,安放在將軍嶺上劉帥紀念亭左後側,石砌的平台中央立有黃鎮將軍半身花崗岩雕像。左側石碑上刻著鄧小平所題:“將軍不辱使命”,背面刻著江澤民所題:“為黨為民忠心耿耿,無私無畏正氣長存”。像座的四面刻著黃鎮將軍的生平簡介。右側石碑正面刻著:“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外交家、我黨我軍優秀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領導者、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黃鎮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著著名文藝理論家林默涵所題:“革命先驅,征途未擱丹青筆;藝壇巨匠,遺蹟仍留翰墨香”。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帥在京逝世。遵照他生前遺囑,11月9日,他的部分骨灰由直升飛機撒放在將軍嶺第二個129台階處,徐帥全身站像立於平台中央,手持望遠鏡,遙望太行群峰,好似尚在指揮千軍萬馬,賓士疆場,與敵對壘。
1993年2月12日,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原一二九師參謀長李達將軍在京逝世,根據他生前遺願,9月8日,他的全部骨灰由其子女護送,安放在將軍嶺上黃鎮將軍墓地右側,墓地平台上立有李達將軍半身石雕塑像,像座的四周刻著他的生平介紹。雕像前左側石碑上刻著“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李達永垂不朽!”雕像前右側石碑上刻有江澤民題詞:“多智善謀,功勳卓著”。
1996年4月6日,原太岳軍區政治部主任、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王新亭將軍的骨灰由其家人護送,安放於涉縣將軍嶺上;1997年3月29日,原太行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袁子欽將軍的骨灰安放於將軍嶺上;1997年6月13日,原太行劇團團長、著名表演藝術家、社會活動家趙子岳同志的骨灰安放在將軍嶺上;2001年5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原129師七六九團參謀長、太行軍區第二、五軍區參謀長、第六分區副司令兼參謀長何正文將軍的骨灰由家人護送,安放在涉縣將軍嶺上;2001年10月1日,第三、四屆河北省省委書記邢崇智的骨灰,由家人護送安放在將軍嶺上;2002年4月3日,海軍原第二水面艦艇學校校長、海軍中校趙忠同志的骨灰,由家人護送安放在將軍嶺上。?
將軍嶺前遠山含黛、近水躍金,將軍嶺上瀑布垂崖、台階儼然,將帥雕像肅穆莊重,松柏荊棘蔽翳幽深,現已成為聞名全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紅色旅遊和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教育作用。

師長劉伯承介紹

劉伯承 (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 原名劉明昭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1892年12月4日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少年時投筆從戎,立志報國。1911年在開縣參加回響辛亥革命的學生軍。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3年參加四川討袁(世凱)軍。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歷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16年3月在攻占豐都時右眼中彈致殘。1923年在討伐吳佩孚的戰爭中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前敵指揮官,被譽為“川中名將”。
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與楊闇公、朱德等發動滬順起義,任起義軍四川各路總指揮。1927年參與領導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1928年留學蘇聯。1930年夏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回國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長江局軍委書記,協助周恩來處理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後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任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10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第四次反“圍剿”作戰。長征中兼中央縱隊司令員,指揮先遣部隊強渡烏江,智取遵義。1935年1月,參加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擁護毛澤東的主張。5月,指揮幹部團一部搶占皎平渡,保證了全軍順利北渡金沙江。爾後與聶榮臻率先遣隊為全軍開路,與彝族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使全軍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5月25日率紅一師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他堅定地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同張國燾分裂活動進行了鬥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組織指揮所部進行了夜襲陽明堡、七亘村伏擊戰以及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後又取得了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掃蕩”的勝利,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40年組織部隊參加百團大戰。後組織正規軍、游擊隊和民兵匯合的武裝集團,實行主力地方化,並組建大量武裝工作隊,實行“敵進我進”,向敵占區的城鎮據點和交通線出擊,挫敗日偽軍的“蠶食”和“掃蕩”,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同時多次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對根據地的進犯。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9月起與政委鄧小平指揮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有力地支持了毛澤東、周恩來在重慶蔣介石的和平談判。1946年8月率主力部隊開赴冀魯豫前線,組織隴海、定陶、巨(野)金(鄉)魚(台)和豫北等九個大規模的戰役,殲滅和鉗制了大量國民黨軍,解放大片地區,有力地配合其他戰場擊破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1947年6月,與鄧小平率十二萬大軍突破黃河河防,組織指揮魯西南戰役,隨即遠離根據地,千里躍進大別山,深入敵腹心地區,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敵重兵圍攻。9月起與進軍豫皖蘇的陳(毅)粟(裕)野戰軍和進軍豫西的陳(賡)謝(富治)集團密切協同,在江淮河漢之間大量殲滅敵人,迫使國民黨軍陷於被動,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作用。1948年11月參與指揮淮海戰役,取得戰略決戰的重大勝利。1949年4月參與指揮渡江戰役,並直接指揮第二野戰軍解放了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的廣大地區。同年冬,指揮西南戰役,執行遠距離迂迴包圍的作戰方針,解放四川、雲南、貴州、西康四省。1949年12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
他在長期的戰爭環境中不懈地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運用於中國戰爭的實踐之中。其作戰謀略和指揮藝術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1950年底,他領導組建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任院長(後兼政委)。1954年起先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1957年9月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1959年後還曾負責戰略研究工作,為推進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他是中共第七屆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八屆至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66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他還是第二屆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2年辭去黨政軍領導職務。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軍事論著收入《劉伯承軍事文選》(198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