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北紅軍
- 領導人:劉志丹,謝子長等
- 相關叢書:《鐵流勇進》
- 相關電視劇:《長征》
- 相關電影:《開國大將徐海東》
- 初始時間:1927年10月12日
主要領導,早期軍事組織,相關作品,
主要領導
謝子長,1934年在戰鬥中負傷,後傷情惡化,於1935年2月病逝,時年38歲。
習仲勛,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廣東省委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任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2002年去世。
吳岱峰,陝北子長瓦窯堡人,1903年2月25日生,曾任陝北紅29軍軍長、中央紅軍北路軍參謀長、八路軍獨立第一旅旅長兼綏德警備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黨委常委;八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五屆全國政協常委。2005年9月19日逝世。
閻紅彥,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政治部主任,雲南省委第一書記,雲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67年含冤去世。1977年平反昭雪。
早期軍事組織
- 西北工農革命軍游擊支隊
1927年10月,唐澍、李象九、謝子長等人在清澗發動陝北軍閥井岳秀部十一旅(石謙旅)部分官兵起義。同年12月,起義部隊在韓城宣布成立西北工農革命軍游擊支隊,總指揮唐澍,副總指揮謝子長,參謀長閻揆要。部隊隸屬中共陝西省委領導。1928年1月起義部隊在二次攻打宜川時失敗。
2.陝東赤衛隊
1928年4月,中共陝東區特派委員會為加強渭華地區的農民武裝力量,分別從渭南、華縣抽調了40餘名黨、團員和積極分子到駐洛南的許權中旅學習軍事。4月下旬,許權中旅中共組織派共產黨員李大德率領在許旅學習軍事的渭華地區人員返回,以“踏團”的名義在渭華地區進行武裝活動。不久,陝東特委正式將其命名為陝東赤衛隊,李大德任大隊長,薛自爽任副大隊長,馮養浩任黨支部書記。赤衛隊下轄三個分隊和一個大刀隊,共100餘人,隸屬中共陝東特委領導。陝東赤衛隊成立不久,移駐渭南塔山一帶,在打擊渭華地區的反動勢力,配合工農革命軍進行反“圍剿”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渭華起義失敗後,陝東赤衛隊隨工農革命軍一道撤往洛南山區,在洛南保全戰鬥中被打散,隊伍解體,主要領導人薛自爽、李大德等在戰鬥中犧牲。
3.工農革命軍
1928年4月,陝西地方軍閥趁馮玉祥在河南與奉軍及河南地方軍閥交戰,馮玉祥在陝軍事力量空虛之機發動了反馮戰爭。5月,由中共組織控制的許權中旅被李虎臣調往潼關參加反馮戰鬥。5月10日,李虎臣部在潼關北山被馮玉祥部擊敗。當晚,唐澍、劉志丹等人根據中共陝西省委的指示,率許旅一部撤出戰鬥,向渭華地區進發。部隊到達華縣瓜坡鎮後宣布起義,成立工農革命軍,唐澍任總司令,劉志丹任軍委主席,廉益民任政治部主任,王泰吉任參謀長,吳浩然任軍黨委書記,許權中任總顧問,楊曉初任財政經濟委員。工農革命軍下轄四個大隊,一個騎兵分隊,一個赤衛隊。趙雅生、武丕謨、謝浩如、雷天祥分任大隊長,張漢泉任赤衛隊隊長,許權中兼騎兵分隊隊長,全軍近千人。工農革命軍成立後,開往華縣高塘,與渭華地區的農民起義相結合,很快形成了以華縣高塘、渭南塔山為中心的紅色武裝割據區域。同年6月,馮玉祥在取得潼關戰役勝利後,調集3個師的兵力及地方武裝,對渭華起義的中心區域進行軍事“圍剿”。工農革命軍雖經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離渭華地區,轉往洛南山區。主要領導人唐澍、吳浩然等犧牲。同年8月,部隊由許權中率領進入河南鄧縣後,被當地紅槍會打散。
4.澄城縣西南區農民問政總團
1928年5月,中共東府特委為配合渭華起義,領導發動了澄城及鄰近地區農民起義。期間,以當地紅槍會組織為基礎,成立了澄城縣西南區農民問政總團,馬坤齋、馬師古為常委,王育真為秘書。同年7月,起義農民將韋莊駐軍趙桂堂部驅逐出境,鬥爭取得勝利,農民問政總團自行解散。
5.旬邑游擊隊
1928年5月,中共旬邑區委根據陝西省委的指示,領導發動了旬邑起義,建立了400餘人的農民武裝。同年底,由於國民黨軍隊的鎮壓,起義失敗,保留下來的部隊由共產黨員程百印、程雙印、呂振邦等領導,成立了旬邑游擊隊,在旬邑山區進行武裝鬥爭。游擊隊隸屬中共旬邑區委領導。總指揮程永盛,隊長呂振邦,副隊長程雙印。1932年初,旬邑游擊隊編入陝甘邊游擊隊。
遊記時期
- 晉西遊擊隊
1931年春,中共山西省委在山西孝義縣樓底村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隊,大隊長拓克寬,副大隊長閻紅彥,政委黃子文。游擊隊骨幹是駐防山西的國民黨軍高桂滋部和太原兵工廠中的中共地下黨員。游擊隊主要活動於呂梁山南段區域。1931年9月,由於國民黨軍隊大肆“圍剿”,晉西遊擊隊西渡黃河,進入陝北,改編為陝北游擊支隊。
2.陝北游擊支隊
1931年9月,由山西進入陝北的晉西遊擊隊在收編、改造了楊琪、師儲傑等領導的商販武裝,隊伍發展到300餘人。游擊隊隨即改編為陝北游擊支隊,閻紅彥任大隊長,吳岱峰任副大隊長,楊重遠任政委。隸屬中共陝北特委領導。同年10月,陝北游擊支隊進入陝甘邊界的南梁地區,與劉志丹領導的南梁游擊隊會合,1932年1月,兩支部隊整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
3.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九支隊
1932年3月,劉善忠、高朗亭等人在清澗淮寧灣收繳了國民黨地方民團的槍枝,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延川縣游擊隊,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西北先鋒隊。1932年10月1日,中共陝北特委決定把中國工農紅軍西北先鋒隊改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九支隊。20日,九支隊在延川縣高家圪塔正式成立,支隊長高朗亭,政委先後為艾龍飛、馬萬里,副支隊長強世清,黨委書記馬萬里。全隊20餘人,主要活動在延川、安定、清澗、綏德、延安、延長一帶。1933年4月,九支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
4.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
1933年4月,中共陝北特委將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九支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支隊長先後為強世清、白得勝(代理),政委先後為楊重遠、李成榮、魏武,副支隊長馬佩勛。隸屬中共陝北特委。全隊30餘人,主要活動在延川、清澗、安定、綏德、延長、橫山等縣邊界地區。11月,一支隊在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下分散隱蔽。1934年3月8日,紅一支隊在安定劉家圪 重新恢復,支隊0長李盛堂,副支隊長謝紹安,政委先後為劉克清、賀晉年。全隊50餘人。同年9月18日,紅一支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一團。同時,陝北特委新建了紅一支隊。
5.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八支隊
1933年7月25日,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八支隊在安定李家川正式成立,支隊長欒新春,政委劉明山,副隊長賀吉祥。隸屬中共陝北特委,主要活動於安定、橫山、米脂西區及清澗北區一帶。1934年9月,八支隊編入陝北紅一團。同時,陝北特委在梨樹台成立了新八支隊,支隊長先後為高志明、王正川、陳世海(代理),政委先後為李盛堂、惠艾申、賀樹槐,有隊員50多人,槍20多枝,主要活動於橫山石灣、靖邊及安定北區一帶。1935年3月新八支隊編入陝北游擊隊第三縱隊。
6.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二支隊
1933年8月5日,陝北游擊隊第二支隊在清澗王家山成立,隸屬中共陝北特委。支隊長先後為羅永寬、王聚德、白雪山,政委先後為高朗亭、崔正冉、王浩、張毅忱、馬萬里。1934年11月4日,中共陝北特委決定將二支隊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二團。同時,又在清澗小馬家山組建了新二支隊。
7.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三支隊
1933年9月,中共神木南區區委在神木尚家坬村組建了神府特務隊,隊長李成蘭,政委王兆相,隸屬中共陝北特委領導。同年11月,神府特務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三支隊,王兆相、高朗亭先後任支隊長,馬萬里、張毅忱、賈懷光、楊文謨先後任政委。全隊20餘人。1934年9月,三支隊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三團。但三支隊番號未取消,又組建了新的三支隊。
8.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三支隊
1933年9月下旬,中共陝北特委將靖邊縣赤衛軍主力在靖邊青陽岔龍窯鎮改編為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三支隊。支隊長先後為王錦秀、王震川,政委賀樹槐。全隊30餘人。1935年3月,十三支隊編入陝北游擊隊第三縱隊。
9.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四支隊
1933年12月,中共陝北特委派張達志、馬佩勛等人在吳堡縣樊家圪坨成立抗日義勇軍,隊長薛俊山,政委馬佩勛。1934年2月,抗日義勇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四支隊,薛俊山、郭玉人、宋平生先後任隊長,馬佩勛、高長久、王國昌、崔世俊、慕生忠先後任政委。支隊下設兩個分隊,60餘人。1935年3月,四支隊與陝北紅五團合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第三團(原三團改為神府獨立三團)。
10.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五支隊
1934年3月,中共綏德縣委報請中共陝北特委批准,以南區王家溝游擊隊為基礎,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五支隊。支隊長先後為崔正冉、蔚國占、張家修,政委先後為馬萬里、張毅忱、崔世俊、崔正冉。主要活動在綏德縣境內。五支隊人數最多時發展到七八十人,編為三個中隊。1935年3月,五支隊主力編入陝北游擊隊第二五縱隊,留30餘名隊員繼續以五支隊名義開展鬥爭。
11.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六支隊
1934年5月,根據中共陝北特委指示,佳縣縣委組織了特務隊,隊長郭玉人,政委樊文德。6月,佳縣特務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六支隊,全隊近20人。支隊長先後為郭玉人、王士傑,政委樊文德,副隊長王士文。隸屬中共陝北特委。六支隊主要活動在佳縣南部和吳堡、米脂邊界地區。1935年2月,六支隊與十五支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五團。後陝北特委重新組建了六支隊。
12.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
1934年7月8日,為加強對陝北游擊隊的統一領導,中共陝北特委在安定縣楊道峁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隸屬中共陝北特委。總指揮先後為謝子長、賀晉年,政委郭洪濤,參謀長賀晉年。下轄陝北游擊隊第一、二、五等支隊,共600餘人。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率各游擊支隊,在紅二十六軍第三團的配合下,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蘇區的第一次“圍剿”。同年9月,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撤銷,將所屬的紅一、紅二、紅三支隊分別改編為紅軍陝北第一、二、三團。
13.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二支隊
1934年8月,中共陝北特委將綏德梁家甲村赤衛隊改編為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二支隊。支隊長先後為霍維德、梁鳳鳴,政委馬龍飛,副隊長馬景林。主要活動在綏德梁家甲、深溝、前後坪、孫家翬、郭家坪一帶。1935年1月1日晚,梁鳳鳴等叛變,游擊隊解散。
14.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二十二支隊
1934年8月,中共陝北特委在橫山縣清河溝將曹動之領導的騎兵赤衛隊改編為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二十二支隊。隸屬中共陝北特委。支隊長吳亞雄,政委曹動之。主要活動於橫山、靖邊、安定、定邊、鄂旗城川和烏審旗一帶。1935年12月,二十二支隊改編為蒙漢騎兵游擊隊。
15.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一團
1934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在安定縣(今子長縣)崖窯溝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一團,團長賀晉年,政委馬佩勛。全團下轄三個連,200餘人。1935年1月,紅一團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
16.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三團
1934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三支隊在神木縣王家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三團,團長王兆相,政委楊文謨,參謀長劉鴻飛。全團下轄三個連,200餘人。1935年1月,紅三團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
17.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一支隊
1934年9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一支隊(神木十一支隊)建立,支隊長劉德,政委先後為賈如勝、張德超、武開章,隸屬中共陝北特委。1935年11月劉德等叛變,支隊番號撤銷。
18.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支隊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支隊在安定縣(今子長縣)成立,隊長高步仁,政委拓嘉禎。1935年3月,十支隊編入陝北游擊隊第一縱隊。
19.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七支隊
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七支隊(延川十七支隊)成立,隊長楊興元,政委高志安。支隊隸屬中共陝北特委領導。
20.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二團
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二支隊在清澗東區小馬家山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二團,團長郭玉人,政委馬萬里,參謀長馬三。二團下轄四個連,300餘人。1935年1月,紅二團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
21.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
1934年7月,中共陝北特委在陝北十多支游擊隊的基礎上,成立了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謝子長任總指揮。9月,總指揮部撤銷,組建陝北紅軍第一、二、三團。1935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孔原的指示,中共陝北特委將紅一、二、三團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楊琪任師長,張達志任政委,朱子休任參謀長,下轄三個團及陝甘寧晉軍政幹部學校。1935年9月,紅二十七軍、二十六軍和從陝南到陝北的紅二十五軍合編成紅十五軍團,紅二十七軍編為十五軍團八十一師。紅二十七軍從建立到編入紅十五軍團,鞏固和發展了陝北根據地,同二十六軍一起先後粉碎了國民黨當局對陝北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1935年2月後,在劉志丹領導下,紅二十七軍、二十六軍聯合作戰,粉碎了國民黨當局對西北蘇區的第二次“圍剿”,先後解放了安定、延長、延川、安塞、靖邊、保全等六座縣城,鞏固和擴大了西北蘇區,迎來了先期長徵到達的紅二十五軍。
22.中國工農紅軍神府獨立三團
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成立後,其第三團在神(木)府(谷)一帶活動。由於神府蘇區距陝北蘇區中心區域較遠,部隊不便統一指揮,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其改稱神府獨立三團。團長先後為溫治恭(王進修)、王兆相、賀偉、劉明山,政委先後為楊文謨、張漢武、毛鳳翔、陳景堂。全團下轄三個連。1936年7月,神府獨立三團編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獨立第一師。
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五團
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六、第十五支隊在佳縣張家山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第五團,團長王士傑,副團長李啟賢,政委慕生忠,參謀長樊文德,全團下轄三個連,100餘人。不久,紅五團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三團(原三團改稱神府獨立三團)。
24.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六支隊
1935年2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六支隊在安定田家翬宣布成立。支隊長先後為王生貴、常在貴,指導員劉明金。下轄兩個班,十三四人,主要活動在安定與安塞交界地帶。同年底,十六支隊編入紅二十八軍第四團。
24.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六支隊
1935年2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十六支隊在安定田家翬宣布成立。支隊長先後為王生貴、常在貴,指導員劉明金。下轄兩個班,十三四人,主要活動在安定與安塞交界地帶。同年底,十六支隊編入紅二十八軍第四團。
整軍時期
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是西北地區最早的由黨中央授予正式番號的一支正規紅軍隊伍。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黨召開了“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指明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同年10月,在陝西黨的領導下,發動了清澗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1928年5月爆發的渭華起義,在方圓2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建立紅色政權,實行武裝割據。起義軍與“圍剿”之敵進行了三月之久的英勇鬥爭,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成為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之後全國最有影響的起義之一。到1931年,西北地區先後爆發過清澗、渭華、旬邑等數十次武裝起義、兵暴。雖然都失敗了,但卻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培養鍛鍊了一大批武裝鬥爭的骨幹,積累了鬥爭的經驗,為後來創建紅軍和陝甘、陝北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劉志丹等人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經過長期艱苦鬥爭,於1931年9月在陝甘邊界的南梁地區建立了南梁游擊隊。10月下旬,晉西遊擊隊渡黃河轉戰至南梁地區,兩支游擊隊勝利會師。1932年初,部隊改稱“西北反帝同盟軍”。2月12日,在正寧縣三嘉塬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12月24日,部隊開到陝西省旬邑縣馬欄鎮轉角村,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第2團。
1933年5月,在敵人向紅2團和照金根據地進行“圍剿”之際,左傾機會主義者領導人杜衡強令紅2團南下渭華地區,遭敵重兵圍追堵截,部隊在終南山被打散。歷經磨難,劉志丹、王世泰等倖存下來的紅軍領導人和骨幹,終於在4個月後返回照金。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第一支陝甘紅軍部隊,就這樣被“左”傾機會主義者斷送了。
- 紅二團南下渭華後,陝甘邊的革命鬥爭又有新的發展。1933年7月,得知紅2團南下失利的訊息後,陝甘邊特委將渭北游擊隊改編為紅26軍第4團。1933年11月3日,陝甘邊特委和紅軍總指揮部召開包家寨會議,決定恢復紅26軍。8日正式宣布成立紅26軍第42師。下轄紅3團和紅4團(騎兵團),共500餘人。隨即進軍南梁,掃除陝甘交界的反動地主武裝。到1934年,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初具規模。
- 1934年2月至5月,陝甘寧三省軍閥糾集1萬餘人的兵力對於南梁革命根據地策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劉志丹率領紅26軍主力,在游擊區赤軍和游擊隊的配合下,轉至外線,連戰連捷,殲敵3000餘人,粉碎敵人精心籌劃的“圍剿”。紅26軍也不斷壯大,新組建了紅1團、紅2團和西北抗日義勇軍,主力達到5個團3000餘人。11月,陝甘邊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南梁召開,宣告陝甘邊蘇維埃工農民主政權正式成立,各縣區都接踵成立了紅色政權。在隴東高原上誕生並成長起來的紅26軍和各路游擊軍匯集成了一支不成阻遏的紅色鐵流,嚴重動搖了反動派在西北的統治。
- 1935年春,國民黨集合4萬兵力,對陝甘邊和陝北兩塊蘇區策動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面對十餘倍於己之敵,紅26軍、紅27軍(1935年1月在陝北成立,轄第84師)在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志丹的統一指揮下,先後在吳家寨子、馬家坪殲敵高桂滋部兩個營又一個連。至6月底,紅軍主力和游擊隊連戰連捷,俘敵2000餘人,解放了延長、延川、安定、靖邊、安塞、保全等6座縣城,在陝甘20餘縣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游擊區擴大到30餘縣,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聯成一片。敵人的第二次“圍剿”被徹底粉碎。紅軍主力發展到5000餘人,游擊隊4000人,革命力量空前壯大。
- 1935年7月,蔣介石調兵10萬之眾,親任“西北剿匪”總司令,向陝甘邊、陝北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大圍剿。8月初,劉志丹率紅26軍、紅27軍北上吳堡,於幕家園圍點打援,首戰告捷,殲敵600餘人。隨即隱蔽南下,到達綏德新店一帶,再度圍點打援,以游擊隊、赤衛軍圍困定仙墕守敵晉軍一個營,紅26軍主力及紅27軍84師埋伏於敵必經之路。8月21日,一舉全殲西渡黃河來援的晉軍第3旅第6團1200餘人,取得定仙墕大捷,首次一戰殲滅敵人1個整團,狠殺了敵人的氣焰,充分體現了劉志丹的指揮藝術和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 1935年9月,鄂豫皖紅25長徵到達陝北,與紅26軍和紅27軍勝利會師。9月18日,在延川縣永坪鎮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紅15軍團。紅26軍42師主力改編為紅15軍團78師。抗戰暴發後,相繼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第689團,八路軍第2縱隊344旅、第4縱隊4旅,新四軍第4師10旅、新四軍第3師10旅,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5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116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116師。期間,部隊適時得到調整、充實和擴編,健全建制,其主體建制一直比較完整地延續至今天。
紅26軍從誕生到編入紅15軍團,獨立奮鬥兩年零九個月,大小戰鬥500餘次,斃傷俘敵10000餘人,繳長短槍6000餘支,輕重機槍150餘挺,迫擊炮18門,擊落敵機1架,以小的代價換取了大的勝利。經過艱苦戰鬥,開闢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繼而會同紅27軍,粉碎敵人的“圍剿”,將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後,全國各蘇區幾乎全部喪失,中國革命處於低潮的危難之際,保存了全國僅剩的一塊紅色根據地,使之成為黨中央和各路紅軍的長征落腳點和抗日出發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業績。 - 編入紅15軍團後,78師參加勞山、榆林橋戰役,以戰鬥的勝利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陝北。此後,在黨中央、毛主席的親自指揮下,參加直羅鎮戰役,東征山西、西征寧夏、甘肅,實現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抗日戰爭時期,出師華北,首戰平型關,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馳騁中原,血戰長樂村,粉碎日軍的“九路圍攻”。南下華中,淮上反頑,東進蘇北,鞏固與發展淮海根據地,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拔據點,反“掃蕩”,壯大人民武裝,攻克蘇北重鎮淮陰。解放戰爭時期,挺進東北,參加四平保衛戰和三下江南作戰。連續參加夏、秋、冬季攻勢,先後進行了大黑林子殲滅戰,攻克昌圖、彰武,會戰溫家台,活捉國民黨新5軍軍長陳林達,首開活捉東北敵軍長先例。遼瀋戰役首戰義縣、主攻錦州、會戰遼西、解放瀋陽。連續作戰,不怕犧牲,受到東北野戰軍總部的表揚。參加平津戰役解放天津的戰鬥。進軍華中南,參加衡寶和廣西戰役,解放南寧,從松花江一直打到中越邊境。1950年10月,首批入朝,連續參加志願軍一至五次戰役和340天陣地防禦。創造抗美援朝戰場的“六個之最”:最先與美軍交鋒,最先擊毀美軍坦克和繳獲美軍飛機,最先迫使美軍成建制投降,最先攻入平壤,最先攻入漢城,打到抗美援朝戰場最南端。
- 戰爭年代,這支陝甘勁旅縱橫馳騁,南征北戰,足跡遍及18個省、市、自治區和朝鮮半島,征程10萬餘里,作戰3600餘次,殲敵16.4餘萬。1949年東北軍區將由紅26軍沿革、改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6師評為“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能猛打、猛衝、猛追,三猛稱著;善於運動野戰,攻堅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 中國工農紅軍第27軍是陝北地區的一支正規紅軍隊伍。1930年後,陝北特委在黨的“八七”會議和中共六大會議精神指引下,在南方武裝起義的啟示下,積極發動民眾,建立革命武裝。1932年3月12日共產黨員劉善忠、共青團員高朗亭等4人,奪得民團步槍6支,3月13日在延川縣委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延川游擊隊。4月18日延川游擊隊更名為西北先鋒隊。10月20日西北先鋒隊改編為陝甘(北)游擊隊第9支隊。1933年4月下旬第9支隊改編為紅1支隊。此時,陝北武裝革命鬥爭蓬勃發展,紅2、3、5、6、8、15支隊相繼成立。1934年7月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在謝子長同志領導下,攻安定、克井武塌、襲河口,與陝甘邊紅26軍42師3團共同戰鬥,粉碎了國民黨對陝北革命根據地民支的第一次反革命“圍剿”。1934年9月,總指揮部撤銷,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獨立師。1935年1月陝北獨立師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7軍84師,在劉志丹同志領導下,與紅26軍、西北抗日義勇軍一道,連克安定、延長、延川、安塞、靖邊、保全6城,粉碎了國民黨對陝甘根據地發動的第二次反革命“圍剿”。紅27軍84師1團作戰勇敢,獲劉志丹同志授予之“少年英雄紅1團”的光榮稱號。1935年9年,紅27軍84師改編為紅15軍團第81師,參加了勞山戰役,榆林橋戰鬥。10月,毛澤東同志率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11月初,紅81師隨15軍團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後即編入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彭德懷同志直接指揮下,參加了直羅鎮戰役,配合主力紅軍,粉碎了國民黨第三次反革命“圍剿”。1936年,紅81師隨紅一方面軍參加東征、西征作戰,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戰鬥任務,受到東、西征總部嘉獎。根據革命形勢發展,紅81師又恢復了紅27軍番號。紅27軍作為西北紅軍的主力部隊,為創建和發展陝北革命根據地,粉碎國民黨對陝甘、陝北革命根據地發動的反革命“圍剿”,迎接長征紅軍到達陝北,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作出了重要貢獻。
- 此後,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原紅27軍部隊的主要成份與紅29軍、陝甘寧獨立師、陝甘寧紅2團、陝北獨立第1師等部經過多次改編、整編,現改編為步兵第11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