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根據地

鄂豫皖根據地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的大別山區,是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的誕生地。全盛時期包括有20餘縣的地區,擁有350萬人口,主力紅軍達4.5萬餘人,地方武裝、民兵20餘萬。

1930年6月,召開鄂豫皖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布成立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至此,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根據地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 別名:鄂豫皖特區
  • 行政區類別:蘇維埃根據地
  • 所屬地區:湖北、河南、安徽三省
  • 下轄地區:20餘縣
  • 地理位置: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
  • 人口:約350萬
  • 方言:大別山地區方言
基本信息,創立,貨幣論略,金融事業,

基本信息

1927年11月,潘忠汝吳光浩戴克敏等領導了湖北黃(安)麻(城)地區的農民起義,開闢了鄂豫邊根據地;1929年5月,徐子清肖方周維炯徐其虛等領導了河南商(城)南部地區的農民、士兵起義,開闢了豫東南根據地;1929年11月,舒傳賢周狷之余道江等領導了安徽六(安)霍(山)農民、士兵起義,開闢了皖西根據地。他們各建立了一個師的紅軍。 到1930年春,三塊蘇區革命形勢蓬勃發展。2月底,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會議,由中共中央組織部長、軍委書記周恩來主持,討論了劃鄂豫皖特區,成立中共鄂豫皖邊特委、鄂豫皖邊界紅軍改編問題。2月25日,中共中央給湖北省委、河南省委及皖西六安中心縣委發出指示信,決定將湖北省的黃安(今紅安)、麻城、黃陂、孝感、羅田、應山(後又決定增加黃崗、安陸);河南省的商城、光山(含新縣)、固始、潢川(後又決定增加加羅山);安徽省的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壽縣穎上、合肥等縣,劃為鄂豫皖邊特別區,建立中共鄂豫皖邊特委,統一領導鄂豫皖邊區的革命鬥爭。3月18日,中共中央發給鄂豫皖邊特委並轉紅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的指示信,決定將這三個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
鄂豫皖鄂豫皖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鄂豫皖邊區黨代表大會於1930年3月20日在湖北省黃安縣箭廠河(今屬河南新縣)召開。中共中央巡視員曹大駿主持了大會。會議決定中共鄂豫皖邊特別委員會由25位委員組成。郭述申許繼慎、曹大駿、何玉琳、王平章姜鏡堂周純全甘元景徐朋人等組成常務委員會,郭述申任書記。4月10日,郭述申主持召開鄂豫皖邊紅軍領導幹部會議,傳達中共中央關於成立紅一軍的決定,宣布成立紅一軍前敵委員會,由曹大駿任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正式成立,許繼慎任紅一軍軍長,曹大駿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副軍長,熊受暄任政治部主任。6月下旬,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河南省光山縣南部王家灣(今屬新縣)召開,成立了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民主選舉產生了蘇維埃政府組成人員,甘元景為主席。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至此,鄂豫皖蘇區黨政軍統一組織起來,把分散在大別山區的三塊革命根據地結成了一個統一指揮的有戰鬥力的整體,進一步發揮“一面可以控制平漢鐵路,一面可以截據長江交通,有直接威逼武漢,進而與全國紅色區域打成一片”的重大作用。
1930年11月,鄂豫皖邊特委改組,曾中生任書記。1931年1月,紅一軍與蔡申熙陳奇領導的紅十五軍合編為紅四軍鄺繼勛任軍長,余篤山任政委。1931年5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張國燾任書記兼軍委書記。1931年11月,成立紅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下轄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1932年1月,成立中共鄂豫皖省委,沈澤民任書記。
由於張國燾推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政策,紅四方面軍未能粉碎敵人第四次“圍剿”,1932年10月,主力撤出根據地,向西轉移,留下的紅軍重組紅二十五軍,在吳煥先徐海東王平章等領導下繼續堅持鬥爭。1934年6月,中央派程子華來鄂豫皖根據地,擔任軍事領導工作。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轉移北上後,留下的部分武裝重建紅二十八軍,在高敬亭等領導下,堅持游擊戰爭。1937年,高敬亭獨立和衛立煌談判,結束國共內戰,所部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
鄂豫皖根據地在發展過程中,曾發生嚴重的肅反擴大化事件,許繼慎等優秀領導人被錯殺。

創立

1927年11月3日,中共黃麻特委召開會議,決定以黃安麻城兩縣農民自衛軍為骨幹,發動武裝起義。14日晨,農民自衛軍占領了縣城,隨後成立了黃安農民政府和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928年初,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七軍,並逐步創建了鄂豫邊根據地。7月,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1929年5月,鄂東北特委與豫東南特委策劃商南起義。5月6日,起義按計畫進行。9日,各起義武裝陸續集結,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二師,打退了敵軍多次進攻,初步建立豫東南根據地。1929年秋,中共安徽臨時省委在皖西六安、霍山地區組織農民起義。1930年1月,六安縣委將各游擊隊集中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三師。紅三十三師經多次轉戰,建立起多個革命政權,以金家寨為中心的皖西根據地初步形成。1930年6月,召開鄂豫皖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布成立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至此,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根據地形成。

貨幣論略

鄂豫皖根據地貨幣論略
1930年春,鄂豫邊、豫東南、皖西北革命根據地根據中央的指示,於3月中旬在黃安箭廠河召集各縣聯席會議,宣布成立鄂豫皖特委,並由特委統一領導鄂豫皖三省邊區的工作。鄂豫皖根據地成為一個整體後,為鞏固發展根據地的經濟金融建設,於1930年10月,建立了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1932年改稱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又稱鄂豫皖省工農銀行)。鄂豫皖根據地銀行建立後,通過貨幣發行和信貸,對統一幣制,發展工農業生產,促進商業貿易,穩定物價,集中現金,流通金融,保證戰爭供給,改善人民生活,鞏固蘇維埃經濟基礎等,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金融事業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地區。處在大別山區,系傳統的農業地區,交通很不發達,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商業貿易非常落後,加上連年天災、匪患和軍閥混戰,經濟十分落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建立後,這裡成為敵人連續不斷軍事“圍剿”和長期經濟封鎖的重要地區,整個根據地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國民黨政府在與蘇區相通之關津卡隘,水陸要道,均成立封鎖辦事處,在蘇區周圍建立了縱深上百里的封鎖線,斷絕軍用品、工業品、生活必需品等重要物資流入蘇區。國民黨企圖用扼殺蘇區經濟、配合軍事“圍剿”來消滅紅軍,消滅新生的蘇維埃政府。
針對鄂豫皖根據地極其艱難困苦的財政經濟和金融環境,中共中央及時指出要加強財政經濟建設:“中央的意見,你們應當創造財政經濟委員會,來計畫蘇維埃一般財政經濟建設的發展,與實行財政經濟政策。”“蘇維埃政府的財政經濟來源⋯⋯完全建立在‘打豪兒’上面的,這是應當轉變的。鄂豫皖赤區由於鬥爭的加深與工作的擴大,‘打豪兒’已不能供給蘇維埃政府的需要,所以正在把財政來源建立到累進稅的徵收上面去”。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保障根據地的軍需民用,鄂豫皖根據地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大力加強財政和金融建設,在根據地自上而下成立了財政經濟委員會,統一財政管理,建立財務制度。1931年2月上旬,關於財政經濟問題,“特委召集特蘇黨團等在擴大會議專門討論這一問題,除許多是根據國際指示外,決定了以下的問題:其一,統一累進稅(主要的是商店的與土地的) 。其二,建立銀行,確定基礎並制定集股與低利借貸的簡章。先由特委通知各級黨部及支部,在民眾會議提出討論,決議要求政府建立銀行,經過民眾路線的宣傳鼓動,再由政府來布告。其三,逐漸統一金融與集中現金(用各種民眾路線的辦法) ......此次關於經濟問題首先根據國際的指示,完全允許自由貿易,低利私人借貸亦不禁止,惟以銀行的借貸與之競爭”。這一決定,明確了金融建設的一些基本問題:一是確定把金融的收入和實行累進稅一樣作為財政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不完全依賴於打土豪;二是發展金融,必須建立銀行,要統一合併根據地現有的金融機構,建立整個根據地蘇維埃政權的統一銀行;三是銀行要籌集股金,以便集中使用現金,統一調配資金,以增強貨幣的信用;四是明確銀行實行低利借貸的經營方針;五是建立蘇維埃銀行的方法是走民眾路線,依靠組織,發動民眾,讓民眾首先提出來,政府再組織實施,以便使銀行籌建和貨幣發行一開始就建立在廣泛的民眾基礎之上。可以說,這次會議明確了建立蘇維埃銀行的大政方針。
早在1930年10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就在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七里坪北街成立,行長由鄭位三兼任,會計曹學秀,出納吳子清,押運員李正山,保管員方思訓,勤雜員鄭國南。特區蘇維埃發行“鄂豫皖特區銀行銀幣券”面值一種,流通於鄂豫皖蘇區。
1931年5月15日,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在新集開始營業。7月,鄂豫皖區蘇維埃第二次工農代表大會正式成立鄂豫皖工農聯盟民主政府。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也於7月更名為鄂豫皖區蘇維埃銀行,行長鄭義齋,發行“鄂豫皖區蘇維埃銀行銀幣券”,面值兩種:伍角、壹元,流通於鄂豫皖蘇區, 1932年1月,該行更名為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後,即停止發行銀幣券。
皖西北特區蘇維埃銀行於1931年5月初在安徽省金家寨成立,行長由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吳保才兼任, 11月遷到麻埠,1931年12月更名為皖西北道區(注:相當於地區)蘇維埃銀行。該行發行“皖西北特區蘇維埃銀行銀幣券”,面值三種:貳角一種,壹元三種,伍元一種,流通於皖西北蘇區。1931年5月12日,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成立。中央分局成立後,對根據地財政經濟狀況進行了統一研究和部署。“鄂豫皖特蘇及皖西特蘇各設有一個蘇維埃銀行,共發有紙票(一元的)六萬元,並發有一串的小票,這些票子在農村中頗有信用,民眾感覺比較往日便利多了。皖西銀行紙鈔......通用無阻,並正在進行將兩個銀行合併起來,國民黨‘交通’‘中央’等紙鈔在蘇區一概九六折扣,對現洋出口也有限制。”1932年1月10日,鄂豫皖蘇維埃銀行與皖西北特區(道區)蘇維埃銀行合併,改稱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行長鄭義齋,會計曹學秀,出納李正山,保管員王澤蘭,全行幹部共9人。同年1月21日,又使用“鄂豫皖省工農銀行”名稱。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發行伍角一種、壹元三種銀幣券;鄂豫皖省蘇維埃工農銀行發行貳角兩種、伍角一種銀幣券,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根據地後,兩行銀幣券同時停止發行。1932年6月,蔣介石對鄂豫皖根據地發起第四次“圍剿”。銀行隨軍轉戰大別山區。是年冬到達安徽西界嶺,銀行奉命將銀元、紙幣交給紅軍經理處帶走,將白銀(銀錠)埋藏在檀樹崗附近,“1932 年10 月,紅軍撤走, 銀行同時撤走”。
在鄂豫皖蘇區建立省蘇銀行後,銀行業務委託各級經濟公社辦理。經濟公社是一種特殊的國營商業組織。1931年初,鄂豫皖蘇維埃經濟公社總社在新集成立,各縣區設立分社,屬財政經濟委員會管理和人民委員會指揮監督。當時,經濟公社總社約有資金十幾萬元,工作人員50餘人。新集除總社外,還有分社(國營商店) 5所,以及箭河、郭家河等區經濟公社。其任務是衝破敵人的經濟封鎖,開展對外貿易,促進生產,打擊投機商和承辦銀行業務,並定期向銀行結賬。
其資金由蘇維埃政府從沒收土豪劣紳的財物中撥給。由於各級經濟公社是隨著革命政權的建立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建立的時間也先後不一。如1929年3月,中共光山縣和縣工農民主政府成立,隨後設立了縣區經濟公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白雀園潑陂河南向店、磚橋、晏河等區經濟公社。1929年9月17日,羅南工委發動宣化店起義,成立羅南革命委員會,隨即建立了鄂豫皖經濟公社第八分社,有工作人員5人。1930年10月,潢川縣蘇維埃政府在仁和集成立,所轄的7個區均設有經濟公社。經濟公社除經營商品外,還代理銀行工作,這對發展生產、活躍經濟、穩定物價、增加稅收、支持戰爭起到了積極作用。1932年10月,紅軍撤離根據地後,各級經濟公社才相繼停止了活動。
蘇維埃時期,鄂豫皖蘇區還有一個唯一的縣級銀行,即赤城(商城)縣蘇維埃銀行。1931年5月15日,皖西北特區蘇維埃銀行在皖西金家寨成立,轄本區的固始、商城兩縣,受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領導。7月,兩行合併後,皖西北蘇維埃銀行停止貨幣發行。當時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發行的貨幣,因交通運輸困難而供應不上,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流通的迫切需要, 1932年2月底,赤城縣蘇維埃銀行在城關南大街胡義商號處(現縣審計局內)組建成立,主要辦理信貸業務和貨幣兌換工作,並鑄造發行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的銀幣和銅輔幣。其鑄造發行的銀幣,由縣城關銀匠唐元昌及南門口等幾家銀爐鑄造。赤城縣蘇維埃銀行從1932年成立到1934年,歷時兩年,其間除縣蘇維埃銀行外,區、鄉還設有信用社,辦理信貸業務和各種貨幣的兌換工作。
蘇維埃政府一邊加強宣傳自己的銀行和貨幣,一邊吸取國民黨反動派的金融教訓,很重視貨幣信譽,集中表現為重視籌集發行貨幣的基金,而不是濫發鈔票,製造通貨膨脹,搜刮民財。“我們的銀行已建立起來,初次可發五千元票子,農民很喜歡用,不過基金不多,為蘇維埃信仰起見,故亦未能多發,待信用建立起來後再發第二次。”由於加強宣傳和講求信譽,所以蘇維埃貨幣一經發行,流通順利。“特蘇銀行已於本月15號開幕,信用非常之好,農民都是用這銀行紙幣,不要非蘇區的票子,只七里坪一處幾天功夫已用四千元,現在還來不及印刷大批紙票來供給市面。”1931年9月和次年1月又發行35000元紙幣。1931年9月發行面值為伍圓的銀幣, 10月發行面值為五十文、二十文的銅幣。蘇維埃銀行“共發有紙票(一元的) 6萬元,並發有一串小票,這些票子在農村頗有信用,民眾感覺比往日便利多了”。說明蘇維埃貨幣在當時通用無阻,頗有信用。
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直屬蘇維埃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和民主政府領導,既是貨幣發行機關,又是財政撥款機關。它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統一貨幣制度,發行貨幣,調節貨幣流通。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建立初期,市面貨幣混雜,銀元、銅幣、國民黨政府發行的“中央票”、“交通票”以及私人商店出的商票均混雜使用。“皖西過去立三路線領導之下,蘇區幾乎完全坍台,軍事上只存留很少部分。”“經濟沒有統一的組織,各錫棚、紙棚、鐵棚都沒有恢復,合作社沒有發展,農民對它沒有認識。皖西北的銀行始終沒有成立,金融方面是紊亂的,紙洋打八折,只用上海交通銀行的;在霍山首先不打折,結果歸農民吃虧,後來還是打八折。”為了驅除舊幣,穩定市場,調節金融,發展經濟,根據地各銀行均有計畫地發行貨幣。鄂豫皖區蘇維埃政府規定,在蘇維埃政府未發行貨幣前,國民黨政府發行的“中央票”、“交通票”可繼續在市場流通,但要由根據地蘇維埃政府經濟部門加蓋印記;在蘇維埃政府發行貨幣之後,國民黨政府發行的“中央票”、“交通票”禁止流通,但可拿到蘇維埃銀行兌換,一元國民黨政府貨幣可打九六折扣兌換根據地貨幣。鄂豫皖區蘇維埃政府還發布政令規定:“蘇區發行的紙幣隨時可以向銀行兌換銀元,或用銀元兌換紙幣。”同時禁止根據地金銀外流。
第二,大力籌集資金,吸收各項存款。根據地資金前期主要來源是收繳軍隊的金銀、貨幣等戰利品,沒收地主、豪紳的財物,還有稅收及經濟公社的銷售收入等;銀行建立後,蘇維埃政府曾開展“財政經濟政策運動周”活動,廣泛宣傳發動民眾貫徹落實政府制定的財政經濟政策,其中動員存款就是一項重要內容。“過去,各級蘇維埃、各革命團體沒有深入這種宣傳,致使民眾有這樣一種觀念,以為銀行只是放款,不知道還需要存款。我們現對於銀行工作必須有一個普遍深入的宣傳,引起廣大民眾起來幫助銀行的工作,使銀行時常有人存款,時常可以放款。宣傳的材料應說明銀行的作用、銀行的章程、存款放款的手續,等等。”銀行對籌集的金銀和款項,及時進行分類、清點、過樣、包裝、記賬、裝箱,妥為保管,以備使用。籌集資金後,銀行代理金庫,撥付經費,按政府批准數額,支付紅軍和軍政機關經費。銀行還根據蘇維埃政府的決定投資重要工廠建設,如於1931年4月撥款在熊家嘴創建“鄂豫皖邊區軍委兵工廠”,專門修理和製造槍枝彈藥,還投資建立了3 個印染廠和1個擁有10架縫紉機的被服廠,所需款項均由銀行撥付。
第三,促進生產,發展貿易。“工農銀行是供給民眾低利貸的機關,他(它)於民眾的利益應該是非常之大。銀行的作用如果大起來了,工農民眾的借貸就特別方便,蘇區經濟更易於發展。”銀行對貧困農民發放耕牛、家具、種子、口糧等貸款,月息1至3厘,到期無力償還者,可以延期,從而使蘇區不斷掀起“增加生產多打糧,支援紅軍打勝仗”的熱潮。同時,銀行還支持經濟公社,開展對外貿易。銀行對經濟公社、合作社及手工業作坊,發放生產和經營貸款。同時利用貸款鼓勵小商販通過各種渠道向蘇區購進食鹽、布匹、藥品等緊缺物資和工業品。所得利潤20%歸商販, 80%歸經濟公社。由於蘇維埃政府制定了靈活有效的經濟政策,發揮了銀行調劑融通資金的作用,從而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經濟封鎖,保障了軍需民用,支持了革命戰爭,發展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大好形勢。
鄂豫皖根據地銀行是革命根據地建設的產物,它為支援革命戰爭,活躍蘇區經濟,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作出了重要貢獻,從根本上為武裝鬥爭和根據地建設提供財政經濟保障,使金融部門成為根據地建設的重要支柱。鄂豫皖根據地的銀行還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培養了一批人才,如鄭位三鄭行瑞鄭義齋等高級理財專家及具體業務人員。這些人才隨著部隊不斷開闢新的根據地而著手籌建新根據地的金融事業,特別是對紅四方面軍撤離大別山後創建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金融事業產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響。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中州農民銀行券也隨之進入大別山區發行流通。鄂豫皖蘇區的金融建設為後來革命政權在大別山區發行和流通貨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