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發〔2012〕4號)精神和省第十次黨代會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決策部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現提出如下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
  • 地區:四川省
  • 發布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 檔案類型:意見
意見的提出,重要意義,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總體要求。,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加速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意見的提出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發〔2012〕4號)精神和省第十次黨代會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決策部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現提出如下意見。

重要意義


(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是推進“三化”聯動的客觀要求。農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我省是農業大省,但農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與農業強省的差距較大,實現農業現代化任重道遠。當前,我省正處於推進“兩化”互動、“三化”聯動的加速期,只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才能更好地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提供支撐保障,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是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迫切需要。我省耕地、水等資源約束不斷加劇,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綜合生產能力不強。只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才能確保全省糧食總量平衡、基本自給,滿足城鄉居民“菜籃子”產品需求,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我省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比較粗放,農產品知名品牌不多,市場競爭力不強。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合理布局農業產業,最佳化生產要素配置,套用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能有效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綜合效益。
(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我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水平不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潛力大。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既能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又可以把分散的農戶組織進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廣大農民民眾充分受益、持續受益、長期受益。

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總體要求。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後勁”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為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更加注重最佳化農業種養結構、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穩定發展糧油生產,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和現代畜牧業、現代林業、現代水產養殖業,著力提升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和集約化水平;更加注重開發拓展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傳承等功能,推進三次產業協調融合,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綜合效益;更加注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發展業態,推進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升“兩個帶動”能力,走出一條符合西部實際、具有四川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

基本原則。


——堅持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積極建設蔬菜、水果、肉蛋奶和水產品等“菜籃子”產品生產基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
——堅持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不斷壯大農民增收支柱產業,主攻農民增收重點領域,拓展農民增收發展空間,最佳化農民增收政策環境,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堅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統籌協調現代農業發展和新村建設,統一規劃、同步實施,既合理布局、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又綜合配套完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積極拓展農業功能,提升新村建設水平。
——堅持政府扶持、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強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堅持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加快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套用,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推動農業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堅持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協調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創新現代流通方式,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增強農業綜合效益。

發展目標。


在第一輪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產業基地強縣基礎上,到2015年擇優建成一批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產業強縣,建成3個省級區域性整體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基本跨入全國農業強省行列(主要指標見專欄)。
——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000萬噸以上,蔬菜、水果、水產品總產量分別達5000萬噸、750萬噸、125萬噸以上,肉、蛋、奶產量較2011年分別增長19%、25%、25%。
——農業結構更加合理。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及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達到48%、3%、45%、3%、1%。
——物質裝備水平顯著提升。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00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0%。
——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4:1;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5萬個;銷售收入億元以上龍頭企業1000家;產業化帶動農戶面達到70%。
——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村實用人才達到111萬人。
——農民收入大幅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0元。
到2020年,我省現代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組織方式最佳化、產業體系完善、供給保障有力、綜合效益明顯的新格局。
(專欄見附屬檔案)

主要任務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


1.穩定發展糧油生產。繼續實施“米袋子”工程,認真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健全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格機制,完善農業生產獎補制度,保護和調動各方面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快實施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將88個糧食生產重點縣建設成為高產穩產商品糧生產基地。積極開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進整鄉、整縣整建制糧油高產高效創建活動,加速高產技術推廣套用,最佳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和品質,努力實現糧食總量平衡、基本自給。
2.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明確農業功能區域劃分,找準產業發展定位,整合區域產業發展優勢,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連片建設,進一步做大川西蔬菜、川西南名優茶、龍泉山脈特色水果產業帶,加快打造川中檸檬、龍門山脈優質獼猴桃、攀西設施蔬菜等產業集中發展區。培育打造千億蔬菜產業、三百億水果產業和百億茶葉、中藥材、食用菌、蠶桑、花卉產業等優勢主導產業。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建設一批保障性蔬菜生產基地,提升“菜籃子”產品供給能力。
3.加快發展現代林業。加快推進傳統數量林業向現代效益林業轉變,以盆中平原丘陵區、盆周山區和川西南山區為重點,發展楊樹、桉樹等短周期木質原料林和楠木、樺木等珍貴樹種用材林基地,建成嘉陵江(中段)、涪江(中下段)、岷江(中段)、青衣江、安寧河等5個百萬畝速生豐產木質工業原料林帶;培育優質豐產紙漿竹林、材用竹林、筍用竹林、筍材兩用竹林基地,建成渠江、青衣江、岷江(下游)、長江(四川幹流)4個百萬畝竹質原料林帶;發展核桃、油橄欖、油茶等木本糧油基地,建成秦巴山地區、龍門山地區、涪江中游地區、大小涼山地區、沙魯里山區(南路)核桃產業帶;大力培育杜仲、厚朴、黃柏、銀杏等木本藥材基地以及椿芽、樹花菜等森林蔬菜基地。實施山區林業綜合開發,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和生態旅遊業。大力推進林板家具一體化、竹漿紙一體化和林油一體化發展,提升人造板、家具、紙漿、木竹工藝品、木本糧油和特色經濟林產品的生產規模和水平。
4.著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深入推進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鞏固和發揮川豬優勢,建成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最佳化和提升生豬品質。大力發展節糧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等資源節約型畜牧業和現代蜂業,實施“以草換肉蛋奶”、“以秸稈換肉奶”工程。加快建設四川盆地優質生豬、盆周山區優質肉牛羊、川西優質奶牛、川中優質禽兔產業集中區。基本建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生態環境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5.積極發展現代水產養殖業。推進水產健康生態養殖,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漁業,大力推廣池塘、稻田健康養殖和江河、湖泊、水庫生態養殖。發揮我省冷水、亞冷水資源優勢,發展特色、優勢水產業和出口創匯漁業。加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力度,擴大增殖放流規模,強化水生生態修復和建設。
6.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種養業優勢區域和城市郊區集中,扶持一批大型加工龍頭企業,發展與骨幹加工企業相配套的中小微企業,形成以產業基地為基礎的加工基地。積極開展產後貯藏、保鮮等農產品初加工,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農產品流通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為重點的公益性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冷鏈運輸。加快發展現代流通業態,構建以農批對接為主要渠道、以農超對接為發展方向、以直銷直供為重要補充、以電子商務為探索趨勢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
7.推進休閒觀光農業發展。突出區域資源優勢和文化特色,發展以都市城郊觀光、民族風情和民俗文化體驗、重走革命老區和地震災區等為重點的休閒觀光農業。培育一批農業產業特色鮮明、鄉土文化濃郁、田園風光優美的休閒觀光農業示範區(點)。加強休閒觀光農業基礎設施、特色產業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大力發展創意型、多功能農業,逐步形成集農業生產、農耕體驗、文化娛樂、科普教育、生態環保、產品加工及銷售於一體的休閒觀光農業發展新格局。

加速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調整最佳化農業科研布局,推進重點實驗室、區域性科研基地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促進涉農高校和省市科研院所構建定位科學、分工合理、良性互動的協調創新機制。加強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實施科技創新產業鏈示範工程,著力突破一批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構建技術鏈、支撐延長產業鏈。深化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促進現代農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力引進高層次優秀科技創新人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農業科研分類評價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活力。
2.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抓好涉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技術轉移中心、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示範基地等成果轉化平台建設,構建農科教企聯合推廣服務機制,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四新”示範和促進良種、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機“六良”配套。積極推廣輪作、間(套)作等栽培模式,建設“千斤糧萬元錢”糧經複合產業基地。積極開展高產高效創建活動,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大培訓、大示範、大推廣“三大行動”。大力組織實施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程,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到田、到小區(場)。
3.強化現代農業人才培養。實施現代農業人才培養工程和創新人才推進計畫,加快培養農業科技拔尖人才,特別是農業科技領軍人才,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加強基層農技人員培訓,改善基層農技人員知識結構,提高服務能力與水平。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畫,引導和鼓勵高校涉農畢業生到基層開展農技推廣服務。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依託“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項目,培育一批種養能手、農機作業能手、農村沼氣工、科技示範戶等新型農民,提升農業從業者素質。
(三)紮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1.健全基層農業服務體系。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及基層水利、林業等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改善工作條件,保障工作經費,創新運行機制。開展農村政策諮詢、農民負擔監管、農村土地承包及流轉管理、農村集體財務資產委託代理等農經綜合服務。
2.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服務,提高為農服務水平。鼓勵基層農技人員、大學生村官、種養大戶等領辦創辦各類專業化服務組織,擴大覆蓋範圍,實現鄉鎮專業化服務組織全覆蓋。支持發展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加快農村信息網路和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3.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圍繞農業生產經營全過程,提升農機作業、農資配送、科技推廣、產品加工行銷和農民教育培訓等服務能力,推動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業性服務和綜合性服務相協調。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管理,規範服務行為,維護服務組織和農戶的合法權益。
(四)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建設。
1.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堅持把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體制機制。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簽訂產銷契約,確定最低保護價,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種養技術、市場信息、生產資料和產品銷售等多種服務。大力發展訂單生產,規範契約內容,提高訂單履約率,引導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係。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採取設立風險資金、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關係。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2.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做強、做大、做優的原則,選擇一批經營水平高、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緊緊圍繞重點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打造行業“排頭兵”。引導龍頭企業採取兼併、重組、參股、收購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推進龍頭企業集群集聚發展。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提升產品研發、精深加工技術水平和裝備能力。
3.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能力。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實。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分散農戶的聯結、組織和服務作用,使其“為農服務、教農學技、帶農入市、助農增收”。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統分結合的生產經營機制,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品牌化經營。積極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建設,創建部級、省級、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與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以及學校、酒店、大企業等直接對接,建立穩定的產銷關係。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在自願的基礎上組建聯合社,提高生產經營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設農產品倉儲、冷藏、初加工等設施。
4.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的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建立以縣級土地流轉服務組織為中心、鄉級土地流轉服務站為平台、村專業會計為信息員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探索創新土地流轉模式,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經營。引導土地、林地、水域灘涂承包經營權向生產經營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戶,逐步形成一些“小農場主”。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建立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基地,推廣“大園區+小業主”發展模式。
(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1.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快健全農業標準體系,以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等為重點,建立覆蓋生產、加工、流通全程的統一標準、操作規程和技術規範。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標準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普及推廣標準。集中創建一批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和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加強國家級農業標準化整建制推進示範縣(場)建設。
2.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省、市、縣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完善投入品登記、生產、經營、使用和市場監督等管理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產地準出、市場準入、質量追溯、退市銷毀等監管制度,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強以“菜籃子”產品為重點的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建立協調配合、檢打聯動、聯防聯控、應急處置機制。實行農產品產地安全分級管理。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建立誠信制度。推進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範縣建設。
3.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堅持政府、協會、企業聯動,進一步做大做強 “大涼山”、“川藏高原”、“峨眉山茶”、“蒙頂山茶”、“四川泡菜”、“秦巴核桃”、“廣元七絕”、“張飛牛肉”、“巴山雞”、“三江鯰魚”等區域品牌,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申請認定馳名、著名商標。引導品牌主體強化自律意識,建立能進能出、優勝劣汰的公共品牌動態管理機制。強化品牌包裝宣傳,提高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重大工程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圍繞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新農村建設三大任務,深入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大力開展田土型調整、增厚土層、土壤改良與地力培肥建設,配套完善小型提灌設施、電力設施、農田灌排渠系,整治田間生產便道和農村機耕道路,推進田網、渠網、路網和電網“四網”配套。到2015年,在100個重點縣建成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全省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例達到43%。
(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圍繞“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和“全域灌溉”目標,堅持“防洪抗旱並重,大中小微並舉、蓄引提結合”,加快推進亭子口水利樞紐、武引灌區二期、毗河供水一期、升鐘灌區二期、宣漢白岩灘水庫、米易馬鞍山水庫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新建一批小型水庫和引提水工程,大力實施已成灌區續建配套和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工程,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加快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0萬畝。
(三)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工程。深入實施現代農業千億示範工程,建設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以推進林板家具一體化、竹漿紙一體化和特色經濟林建設為重點,實施新增林業產值千億示範工程。圍繞88個生豬主產縣,開展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建設。深入實施現代畜牧業、現代漁業提質擴面工程,擴建一批種豬場、仔豬繁育場和水產良種場,新建、擴建標準化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和優勢特色水產健康養殖基地。到2015年,建成1000個萬畝億元現代農業示範區、2000萬畝現代林業產業基地、100萬畝生態健康水產養殖基地、1萬個畜禽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小區,新增出欄優質商品豬2000萬頭養殖能力。
(四)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立優質種子(苗)、畜禽、水產新品種基因庫,培育一批突破性優良品種。健全品種審定、保護、退出制度。建設特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和糧油制種基地、畜禽原良種場和保種場、水產原良種場。培育一批育種能力強、技術先進、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建立種子質量鑑定中心,完善種業監管體系,加強種子質量監管。到2015年,農作物種子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60億元以上,鞏固提升種業大省地位;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主要畜禽良種覆蓋率達80%,水產原良種覆蓋率達80%。
(五)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完善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進農機裝備總量持續穩定增長、結構不斷最佳化。實施農機化示範縣建設工程,重點突破關鍵環節技術瓶頸,探索全程機械化發展模式,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率先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有條件的縣(市、區)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發展養殖業機械化。支持農機製造業發展。發展塑膠大棚、滴灌噴灌等設施農業,提高現代農業設施水平。
(六)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水等資源。加強農業野生植物資源、畜禽和水產遺傳資源保護。推廣農業投入品減量化、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種養業循環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和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治理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繼續實施農村沼氣工程,推進秸稈禁燒及其綜合利用。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開展植樹造林,構建綠色生態屏障。實施草原保護重大工程,堅持基本草原保護制度,推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
(七)農業防災減災工程。加快主要江河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實施“六江一乾”(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礱江、長江上游幹流)重點河段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水文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加快動植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預警與防控體系建設,推廣相應的生產技術和防控措施,提高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建設農業綜合信息平台,增強信息共享性。加快抗旱減災體系和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體系建設。
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引導。各地要按照國家和我省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根據自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完善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既要突出主導產業,統籌謀劃一、二、三產業發展,統一規劃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區域化專業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集聚化集約化農產品加工區,又要結合新農村建設,統一規劃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業。堅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增強規劃實施的連續性。
(二)增加農業投入。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確保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向重大農業農村建設項目傾斜。耕地占用稅稅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於農業。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提和使用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於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的規定。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切實發揮財政政策和涉農資金的合力效應。
(三)加強農村金融創新。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拓展政策性銀行支農功能,強化商業銀行支農社會責任,繼續發揮農信社支農主力軍作用,大力培育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全面解決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基本金融服務覆蓋問題。通過財政以獎代補和風險補助方式,加快推進全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支持和推廣林權抵押貸款。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覆蓋面。擴大農業保險和森林保險覆蓋區域,增加試點險種,積極探索發展農村家庭財產保險、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農村綜合保險等涉農保險,支持開展農村商業保險,推進涉農保險協調機制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大力推行民辦公助方式,構建“投、建、管”三位一體的支農項目建設機制。
(四)增強示範引領。紮實抓好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力爭建成主導產業集聚的功能區、先進科技轉化的核心區、生態循環農業的樣板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區、項目資金整合的投入區。堅持以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為平台和抓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圍繞建設大基地、培育大產業、打造大品牌、開拓大市場,培育打造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產業基地強縣。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萬畝億元示範區,積極開展糧油高產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和畜禽水產示範場創建。
(五)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加大吸引省外、國外資本的力度,拓寬農業發展融資渠道。加強交流合作,引進先進適用技術、物質裝備和經營管理理念,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增強農業發展動力。切實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廣泛聚集農業產業化外向型企業,積極開展農產品境外展覽展示推介活動,進一步開拓港澳台及國際市場,推動發展深加工、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緊緊圍繞國家經濟外交全局戰略目標,推動農業境外投資合作,探索建立海外農業基地,提升我省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六)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四川省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分管省領導為召集人,省委農工委及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科技、商務、農業、水利、林業、畜牧食品、扶貧移民等部門(單位)的負責人為成員;定期研究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農業廳,負責聯席會議日常工作。建立健全考評機制,加強督促檢查。各地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具體抓。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協調機制,制訂發展現代農業的政策措施,確保現代農業發展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