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試點加快建設現代畜牧經濟強省的意見
川府發〔2011〕41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
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統籌兼顧動物衛生、產品質量、生態環境三大安全,立足市場需求,深化試點示範,創新體制機制,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建立健全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畜牧業加速向區域化布局、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方向轉變,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增值,推動畜牧業率先在農業領域實現現代化。要突出以下重點:
——明確產業定位。把現代畜牧業作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和保障市場供給相結合的農村經濟支柱產業,通過政府扶持,不斷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確保農民成為現代畜牧業的發展主體和受益主體,確保畜產品有效供給。
——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以改造農戶傳統養殖方式為重點,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適度規模養殖,加快推進生產標準化、品種優良化、結構合理化。
——完善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加快培育、引進各類龍頭企業,推進現代養殖基地建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產加銷一體化經營。
——創新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立足“兩個帶動”,大力發展規範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廣“龍頭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養殖戶”模式,實現產業鏈各主體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利益共享、風險分擔。
(二)目標任務。到2015年,把我省建成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初步建成現代畜牧經濟強省。畜牧業生產能力顯著增強,新增出欄優質商品豬達到2000萬頭,肉蛋奶總產量年均增長4%,畜牧業產值年均增長3.8%,占農業總產值比重較全國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以上;發展質量明顯提高,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年均增長11.2%,力爭生豬等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69.5%、良種覆蓋率達到80%,科技對畜牧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畜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45%;農民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達到2500元;基本建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生態環境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深入推進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從2012年開始,繼續在資陽市、遂寧市、眉山市開展為期3年的現代畜牧業深化試點,並逐步擴大試點範圍。繼續推進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到2015年全省建成60個現代畜牧業重點縣,試點市和重點縣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力爭分別達到60%、65%,農民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達到3000元,生豬等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和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70%、90%。
完善提升發展規劃
(一)區域布局。結合資源特點和產業現狀,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布局養殖區域和產業帶。以88個生豬生產基地縣為重點,打造四川盆地生豬主產區;在盆周山區重點建設優質肉牛羊主產區;在川中丘陵地區建設優質禽兔主產區;在川西北高寒牧區、攀西地區分別建設氂牛、藏綿羊和建昌黑山羊、涼山半細毛羊特色畜產品生產基地;以眉山、樂山、雅安、成都、綿陽、德陽等市為重點,建設川西優質奶牛主產區;以廣元、阿壩、甘孜等市(州)為重點,建設蜂業生產基地。
(二)產業結構。適應市場優質化、多元化需求,大力實施優品種、調結構戰略。保持能繁母豬存欄合理比例,穩定生產能力,繼續實施新增優質生豬生產能力工程,鞏固和提升川豬優勢。加大畜種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推進“以草換肉”、“以秸稈換肉奶”工程,大力發展牛、羊和小家畜禽,穩步提高除生豬以外的其他畜禽產業比重,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種結構。到2015年,全省豬肉、牛肉、羊肉、禽肉、兔肉、牛奶、蜂產品的產量年均分別增長3%、4%、4%、5%、7%、5%、5%。
(三)產業體系。統籌規劃種畜禽場、養殖小區、飼料獸藥、畜產品及副產物加工、交易市場、物流企業發展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打造優質畜禽生產供應體系、優質安全的飼料生產體系、規範健康的養殖體系、健全高效的動物防疫體系、先進快捷的加工流通體系,努力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產能動態配套、一體化協調發展。有條件的地區應規劃發展觀光畜牧業、草原生態畜牧業等新興業態。
(四)科技支撐。加強畜牧科技創新、科技推廣、動物防疫、質量監管及教育培訓體系建設規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畜牧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到2015年,全省畜牧適用技術推廣面達到80%,畜牧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5個百分點。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一)加快推進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要求,深入開展畜禽標準化養殖示範創建活動。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農戶共建、聯建相對集中的標準化養殖小區,大力發展出口備案養殖小區。重點支持專業養殖農戶發展年出欄生豬100—500頭、肉牛20—30頭、肉羊60—100隻、肉雞12000—20000隻,存欄奶牛10—20頭、蛋雞3000—5000隻的適度規模養殖。到2015年,全省新建10000個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小區,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成為主要生產形式;備案養殖基地形成年提供20萬噸出口豬肉的生產能力,畜產品加工企業可控優質原料達到50%以上。
(二)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更多分散養殖農戶組織進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積極引導專業合作社規範化健康發展,更好地發揮為農服務、教農學技、帶農入市、助農增收的作用。引導同行業養殖專業合作社以縣(市、區)為單位組建統一的聯合社。優先安排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社實施國家支持畜牧業發展的優勢產業帶建設、畜牧業扶貧開發、農民技術培訓等項目。建立健全加工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專業合作社為核心,大力推廣“六方合作+保險”、“寄養托養”、“訂單養殖”等發展機制。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加強行業管理及行業自律,規範生產經營行為。
(三)發展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以現代養殖基地為依託,做強做大現有畜牧龍頭企業,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畜牧龍頭企業。扶持畜產品加工企業改善生產和技術條件,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培育壯大一批畜禽良種繁育、獸藥飼料研發生產、畜牧生產加工設備製造的優勢企業。鼓勵各類龍頭企業參與並帶動廣大養殖農戶建設標準化可控養殖基地,打造集養殖、加工、流通一體化的畜牧產業集群。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積極培育畜產品知名品牌。到2015年,全省畜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達到10家以上、過100億元的達到5家以上,中國名牌或馳名商標達到6個。
(四)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建設區域性畜產品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重點建設5個以上全國性畜禽批發市場。大力發展肉食品冷鏈物流和冷鮮肉直銷點,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和各類行銷組織參與畜產品流通。健全鮮活畜產品綠色通道制度,確保行銷暢通,降低營運成本。鼓勵飼料、獸藥企業為養殖基地和養殖專業合作社提供產品直供服務,降低養殖成本。圍繞畜牧重點產業和領域,支持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建設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組建畜牧產業技術研發聯盟,強化現代畜牧業科技支撐。拓展與現代畜牧業相關的諮詢、管理、融資、一體化服務等新興服務業。
(五)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充分考慮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自然災害等因素,科學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建設與村民生活區分離、與種植區協調的養殖小區。嚴格執行污染防治“三同時” 制度,新建養殖小區和加工企業必須實行環境影響評價。按照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思路,大力推行“生態養殖+沼氣+綠色種植”的生產模式,加強沼氣池、沼液配送、滴灌管網等配套設施建設,構建種養平衡、農牧互動、生態循環、環境友好的產業發展體系。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力度,鼓勵在畜產品優勢產區配套發展沼氣發電、有機肥加工等新興產業。
加強配套體系建設
(一)加強良種繁育和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建立完善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相互配套的三級良種繁育體系。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增加畜牧業種質資源儲備。加快推進畜禽育種攻關,培育四川優質畜禽新品種。積極開發利用氂牛、藏豬、黑山羊等地方特色優良品種。完善縣、鄉人工授精改良網路,加強村社良種擴繁場建設,推進養殖小區自繁自養,全面實現良種化。加強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創新服務方式,依託示範小區實施畜牧科技推廣示範工程,大力推廣優質畜禽、牧草主導品種和適用技術。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牽引帶動作用,加強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示範,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二)大力發展優質飼料飼草。調整最佳化種植業結構,大力推行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增加飼料糧和優質牧草供應。推進餅粕、糟渣、薯類等飼料原料優質化處理和規範化利用,鼓勵發展全株青貯玉米,推廣青貯、微貯等秸稈處理技術,全省新建秸稈養畜示範基地30個。加大牧區優質牧草推廣力度,大力開展免耕種草和草地補播改良,實現增草肥畜。做強飼料工業,到2015年,全省年產50萬噸以上的集團企業達到10家以上。
(三)提高重大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強化以政府為主體的動物防疫責任體系,深化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動物疫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動物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加強縣、鄉、村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和村級防疫員隊伍建設。加快建設省、市(州)重大動物疫病應急物資儲備庫。加大基礎免疫、消毒滅源、監測預警、防疫監督、疫病追溯、應急處置、引種管理等綜合防控力度,鞏固擴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加大生產、流通、屠宰等重點環節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力度。加強散養農戶動物防疫公共服務和技術指導。
(四)健全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健全畜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程監管制度。加大飼料、獸藥等投入品全覆蓋抽檢力度,強化養殖檔案管理,大力推進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畜產品認證認定。加快建設省級和市級畜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嚴格執行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和病死畜禽“四不一處理”規定,加強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嚴把畜產品市場準入關。健全畜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強化責任追究,嚴厲打擊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和各種違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違法行為。
(五)建立市場風險防範機制。加強市場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促進畜產品產銷對接,引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行銷。完善以政府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為基礎的生豬價格調控機制,防止生豬生產大上大下、價格大起大落。支持養殖專業合作社牽頭建立由種畜禽場、飼料、屠宰加工、儲藏行銷、養殖等產業鏈各環節共同出資的“以峰填谷”市場風險調節金。組織生豬專業合作社和加工龍頭企業參與生豬遠期交易和電子現貨交易,適時建設集生豬現貨交易、遠期交割、屠宰加工於一體的交割市場(庫),防範市場波動風險。
強化保障措施
(一)繼續深化現代畜牧業試點。試點市和重點培育縣要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制訂實施方案,創新要素投入、利益聯結、風險防範、新興業態等發展機制,努力破解制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率先建成完備的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為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提供成功經驗和實現途徑。深入推進簡陽市、射洪縣、洪雅縣現代畜牧業帶動現代農業實現新跨越試點,努力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上取得新突破。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17號)精神,繼續推進紅原縣、爐霍縣牧區生態型特色畜牧業試點,加快建設氂牛、藏綿羊等特色畜產品基地,積極發展現代高原草地畜牧業。
(二)強化產業政策引導。加大生豬產業發展的政策配套支持力度,加快建設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生豬原良種場建設、農業產業化、循環農業發展、流通儲備、節能減排等項目資金安排向88個生豬生產基地縣傾斜。大力支持奶牛、肉牛、肉羊、兔等節糧型草食牲畜和特色優勢畜禽養殖,扶持優質飼草飼料基地建設和畜禽糞污治理利用等產業發展。對經認定“兩個帶動”作用突出的重點龍頭企業,財政專項資金在符合相關管理規定的前提下應給予傾斜支持。
(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整合政府性農業資金,加大對現代畜牧業深化試點和提質擴面的投入力度。完善動物防疫保障機制和重大動物疫病撲殺補償機制,保障動物疫病的監測、預防、控制、撲殺經費。採取先建後補、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貸款擔保等方式,支持養殖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發展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小區,支持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精深加工及龍頭企業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和現代養殖基地建設。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以獎代補和風險補助機制,對符合條件的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給予支持,規範建設農業擔保融資平台。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參與現代畜牧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建設,根據與大型龍頭企業簽訂的訂單協定,擴大對專業合作社的授信額度。繼續開展生豬、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擴大有效擔保物範圍。強化小額農貸政策,支持農戶發展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探索開展涉農信貸、農業保險和財政補貼機制互動試點,鼓勵銀行機構對符合信貸條件的參保農戶提供信貸支持。推行參保牲畜保單抵押貸款,適當下浮貸款利率,放寬抵押擔保條件,簡化審批流程,降低融資成本。最佳化畜牧業保險品種結構,積極開展特色優勢畜禽品種保險,擴大保險覆蓋範圍。認真落實國家育肥豬、能繁母豬、奶牛、氂牛、藏系羊等保險政策,確保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保費補貼足額到位。建立更加嚴格的保險與耳標識別、生豬防疫和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有條件的市(州)、縣(市、區)可適當提高地方財政保費補貼比例,引導鼓勵規模養殖戶參加保險。
(五)加大綜合配套力度。對符合產業規劃布局和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要求的畜牧養殖基地建設,優先配套安排“金土地”工程、沼氣建設、環保治理、農村公路暢通工程(通達工程)等建設項目。認真落實良種引進、畜產品加工、飼料加工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認真執行《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於完善設施農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155號),做好畜禽養殖用地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切實保障畜禽標準化生態化規模養殖用地,保障農戶適度規模養殖生產和附屬設施用地需要。鼓勵合理利用荒山、荒地等發展畜禽養殖,鼓勵發展不破壞土地耕作層的新型框架式畜舍建築材料,逐步實現養殖場和農田的交替使用。適度規模養殖小區用水用電嚴格執行農業生產水電價格,相關設備納入農機補貼範圍。各地循環農業發展資金,要按照一定比例用於標準化養殖小區糞污治理和利用,扶持發展以畜禽糞污為原料的有機肥加工企業。
全省各級人民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畜牧業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根據本意見精神,認真學習借鑑現代畜牧業試點市的經驗和做法,細化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政策措施,及時研究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畜牧食品、發展改革、財政、農業、科技、國土資源、檢驗檢疫、質監、衛生、金融、稅務、公安、交通運輸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狠抓落實,大力推進我省畜牧業跨越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畜牧經濟強省。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