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寒熱是指詢問病人怕冷或發熱的感覺。寒與熱是疾病的常見症狀之一,是辨別病邪性質、機體的陰陽盛衰及病屬外感或內傷的重要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問寒熱
- 含義:詢問病人怕冷或發熱的感覺
- 產生:病邪的性質和機體陰陽的盛衰
- 寒熱症狀:惡寒發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等
簡介,惡寒發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寒熱往來,
簡介
寒即怕冷,是病人的主觀感覺,臨床細辨又有惡寒、惡風、畏寒、寒戰之別。惡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緩解。惡風是指患者遇風覺冷,避之則緩,常較惡寒為輕。畏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則能緩解。寒戰是指患者惡寒嚴重,而伴有全身發抖。
寒熱的產生主要取決於病邪的性質和機體陰陽的盛衰兩方面。一般來說,寒為陰邪,其性清冷,感受寒邪,多見惡寒;熱為陽邪,其性炎熱,感受熱邪多見發熱。在機體陰陽失調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虛則熱,陽虛則寒。
問寒熱應首先詢問病人有無怕冷或發熱的症狀,如有寒熱症狀,則應進一步詢問怕冷與發熱是否同時出現,寒熱出現的時間、輕重、持續時間及有關兼症等。臨床常見的寒熱症狀有惡寒發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寒熱往來四個類型。
惡寒發熱
惡寒發熱是指病人在惡寒的同時,出現發熱(體溫升高),多見於外感病的初期階段,是診斷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外邪襲表,影響衛陽“溫分肉”的功能,肌表失於溫煦而惡寒;邪氣外束,腠理閉塞,衛陽失於宣發則郁而發熱。在外感病中,由於惡寒是發熱的前奏,故外邪襲表,無論是否發熱,惡寒為必見之症。故古人有“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之說。由於感受邪氣性質的不同,寒熱並見的症狀又有輕重之別,臨床據此可判斷表證的類型。
1. 惡寒重發熱輕
2. 發熱輕而惡風
3. 發熱重惡寒輕
但寒不熱
但寒不熱是指患者只感怕冷而不覺發熱的症狀,見於里寒證。根據發病的急緩、病程的長短,可分為以下兩個類型:
1. 新病惡寒
新病惡寒可見於外感病初期尚未發熱之時,或者寒邪直中臟腑的情況。若病人突感惡寒肢冷,伴有脘腹冷痛,喜溫拒按,或咳喘痰鳴,脈沉遲有力等症,屬於實寒證。多因感受寒邪較重,直接侵襲機體,使陽氣鬱遏,機體失於溫煦所致。可見於表實寒證,亦見於里實寒證。
2. 久病畏寒
但熱不寒
1. 壯熱
病人身發高熱(體溫 39 ℃以上),持續不退,甚至不惡寒,反惡熱者,稱為壯熱,常兼有面赤、大汗出、煩渴飲冷、脈洪大等症。多因風寒表邪入里化熱,或風熱內傳,邪正相搏,陽熱內盛,蒸達於外所致。常見於外感溫熱病的氣分階段,或傷寒病的陽明證,屬里實熱證。
2. 潮熱
病人定時發熱,或定時熱甚,如潮汐之有定時者,稱為潮熱。根據發熱特徵和病機的不同,臨床上常見有以下三種情況:
( 1 )陽明潮熱熱勢較高,常於日晡之時(即申時,為下午 3 ~ 5 時)明顯。因系胃腸燥熱所致,見於陽明腑實證,故稱之為陽明潮熱或日晡潮熱,屬於里實熱證。邪熱入里,與胃腸糟粕互結,故熱勢較高,並伴見腹滿、便秘、口渴、舌紅苔黃厚燥等症;日晡為陽明經氣正旺之時,抗邪力最強,故此時發熱更甚。
( 3 )陰虛潮熱午後或入夜低熱,自覺其熱自骨內向外蒸發。因系陰虛內熱所致,故稱陰虛潮熱,或骨蒸潮熱。陰液虧虛,陰不制陽,虛熱內生,加之夜間衛陽入里,內熱更甚,故見午後或入夜低熱,並伴見顴紅、消瘦、盜汗、舌紅少苔等症。
3. 微熱
病人的熱勢不高(多在 37 ℃~ 38 ℃之間),或僅自覺發熱,體溫不高者,稱為微熱或低熱。一般來說,微熱者的發熱時間比較長,多屬內傷疾患所致,按病機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寒熱往來
1. 寒熱往來,發無定時
2. 寒熱往來,發有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