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溫 是長夏(農曆六月)季節多見的熱性病。因感受時令濕熱之邪與體內腸胃之濕交阻,醞釀發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濕溫
- 定義:熱性病
- 表現:身熱不揚、身重痠痛
- 別名:濕瘟
濕溫 是長夏(農曆六月)季節多見的熱性病。因感受時令濕熱之邪與體內腸胃之濕交阻,醞釀發病。
濕溫 是長夏(農曆六月)季節多見的熱性病。因感受時令濕熱之邪與體內腸胃之濕交阻,醞釀發病。...
《濕溫證治》是清代劉澄鑒著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不分卷。...
《濕溫大論》是近代胡安邦撰寫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35年。...... 《濕溫大論》是近代胡安邦撰寫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35年。...
溫病類。徐衡之撰寫。此書成書於1949年,全書主要介紹濕溫傷寒病的一般辨識、治療方法、以及預防常識。 ...
《濕溫傷寒病篇》是現代余無言編著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系《傳染病新論》第一集。...... 《濕溫傷寒病篇》是現代余無言編著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系《傳染病...
《濕溫時疫療法》是近代紹興醫學會編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12年。...... 《濕溫時疫療法》是近代紹興醫學會編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12年。...
《濕溫綱要》是近代程紹伊撰寫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不分卷,成書於1947年。...... 《濕溫綱要》是近代程紹伊撰寫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不分卷,成書於1947年。...
濕溫的病因,是感受濕熱病邪。但濕熱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後能否發病,還取決於脾胃陽氣的勝衰。如飲食不節,饑飽無度,過食生冷而損傷脾胃,則易內濕停聚。特別是...
《濕溫演繹》是近代宋愛人撰,林炳華校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34年。...... 《濕溫演繹》是近代宋愛人撰,林炳華校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34年...
濕溫·邪阻膜原證症狀為寒熱往來,寒甚熱微,身痛有汗。通過疏利透達膜原濕濁來治療。...
《濕溫研究總論》是近代劉曉東撰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33年。...... 《濕溫研究總論》是近代劉曉東撰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33年。...
余邪未淨,濕留中焦,以身熱已退,脘中微悶,知飢不食,苔薄膩,脈濡等為常見症的濕溫證候。 套用學科 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科),內科(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
《醴泉濕溫醫案》是清代黃醴泉撰、張山雷評的一部溫病類中醫著作,約成書於清宣統三年(1911)。...
濕溫犯表,阻遏衛氣,以惡寒少汗,身熱不揚,午後熱甚,頭痛如裹,身重肢倦,胸悶脘痞,面色淡黃,口不渴,苔白膩,脈濡緩等為常見症的濕溫證候。 套用學科 中醫...
濕溫[病]編輯 鎖定 中文名稱 濕溫[病] 英文名稱 damp-warm disease 定義 感受濕熱病邪引起的溫病。 套用學科 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科),內科(二級學科) ...
濕熱蘊盛,瀰漫三焦,以身熱不揚,午後熱甚,頭痛如裹,身重肢倦,胸悶脘痞,嘔惡不飢,便溏色黃,小便短赤,苔黃膩滑,脈濡數等為常見症的濕溫證候。 套用學科 ...
濕濁偏勝,困阻中焦,以身熱不揚,脘痞腹脹,噁心嘔吐,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或渴喜熱飲,大便溏泄,小便混濁,苔白膩,脈濡緩等為常見症的濕溫證候。 套用學科...
濕熱釀痰,蒙蔽心包,以身熱不退,朝輕暮重,神志昏蒙,似清似昧,時或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濡滑數等為常見症的濕溫證候。 套用學科 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
濕熱久積蘊毒,以發熱口渴,胸悶腹脹,肢酸倦怠,咽喉腫痛,小便黃赤,或身目發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為常見症的濕溫證候。 套用學科 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
中文名稱 濕溫傷寒 英文名稱 damp-warm disease with cold damage 定義 伏濕醞釀成溫,新感暴寒而發,以頭痛身重,惡寒無汗,胸痞腰疼,四肢倦怠,肌肉煩疼,脘...
濕瘟,濕溫是長夏(農曆六月)季節多見的熱性病。因感受時令濕熱之邪與體內腸胃之濕交阻,醞釀發病。表現有身熱不揚、身重痠痛、胸部痞悶、面色淡黃、苔膩、脈...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