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話(啀話)

涯話

啀話一般指本詞條

涯話,本名亻厓話,是粵西及廣西南部等地的一類客家語方言,因其第一人稱為亻厓(ngai2)而得名,因生僻字原因又作涯話等。亻厓話在廣西博白、陸川等地較為強勢,在其餘地區則較為弱勢,使用總人口超過500萬。

一般認為,亻厓話先民自明朝起開始較大規模遷入,並逐步紮根於所在區域。遷入之後,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相互交流,使亻厓話趨向一致;又因長期受周邊強勢方言影響等因素,形成各地之間不盡相同的口音。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亻厓話有逐步被粵語、國語等取代的趨勢,亟需保護和傳承。傳統的亻厓話文化也因時代變遷而逐步走向沒落,後起的亻厓話流行文化應運而生但發展緩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𠊎話(亻厓 話)
  • 外文名:Ngai Dialect(s), Hakka Chinese
  • 語言歸類漢藏語系-漢語-客家語 
  • 分布地區:主要分布在粵西、桂南等地區
  • 文化載體涯話歌啀戲
  • 使用人口:500萬以上(2010年左右)
  • 其他寫法:涯話、啀話、崖話、哎話、埃話等
定義,稱謂,語言歸屬,歷史,主要來源,族群認同演變,現狀,口音差異,語言萎縮,文化傳承,分類,特點,語言共性,聲韻系統,內部異同,分布,廣東西部,廣西南部,其他地區,代表人物,電白涯話拼音方案,綜述,聲母,韻母,聲調,

定義

稱謂

涯話,本名亻厓話(ngai1 va3/va4,國語:ái huà),因該語言第一人稱為亻厓(拼音:ngai2)而得名。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關贛州龍巖台灣的客家語第一人稱都是亻厓,學術上也證實了博白電白信宜等地的涯話就是兩廣客家語。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客家語(如陸河等地)第一人稱是Ngoi(與“外”的亻厓話發音類似),且亻厓話的亻厓一般作ngai1,第一人稱作ngai2,聲調上有差異,對此,《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可能原因有:一是客家話古次濁上聲有的字讀陰平,二是方言裡“我”、“你”、“他”的聲調經常相互感染。
亻厓話與新民話關係圖亻厓話與新民話關係圖
因𠊎(亻厓)字是方言字,不在國家標準代碼(GB)標準字型檔範圍內,故一般根據發音以“涯話”、“啀話”、“崖話”、“捱話”、“哎話”、“艾話”、“埃話”、“挨話”等替代,其中以“涯話”較為常見在廣西博白、浦北等地,涯話又被稱為新民話

語言歸屬

粵西、桂南等地的涯話,學術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這些地方的涯話就是客家語,但是部分辭彙及部分發音受到了周邊語言(如白話)的影響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根據1987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粵西、桂南涯話並不相連在一起(與粵東、閩西、贛南的客家語相區別),以小片方言島的形式存在於這些地區,並未歸入客家語八大片當中。而根據2012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粵西地區(主要是陽江、茂名湛江,雲浮境內不在範圍)的涯話被歸類為客家語粵西片,桂南及雲浮等地的涯話仍舊屬於未分片方言島。

歷史

主要來源

操涯話的移民主要是宋朝以後來自福建西部舊汀州府、江西南部舊贛州府和粵東舊嘉應州的客家語地區(以汀州府為主,和韶關翁源一帶均有上杭瓦子街或類似的祖籍記載)。雖說是宋後,但是大規模的遷徙還是發生在明朝期間。而這離不開明朝兩位將領:王守仁陳璘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所指揮的兩廣平定叛亂戰爭,對叛亂地區的人口造成重大影響;對此,需要從其他地區遷入一定的人口到這些地區。因他在汀州(今屬福建龍巖、三明)、贛州(今屬江西)等地擔任過官職,故而遷入平叛區域的人口包含了來自這兩地的移民(汀州和贛州為重要的客家語發源地)。
到了後來,陳璘(1543年-1607年)率領軍隊平定了羅定信宜、高州等地的苗瑤叛亂。隨後,他定居今雲浮一帶,“招兵募勇,聽民遷徙”,以此牽制可能作亂的粵西、廣西少數民族。由於陳璘是祖籍福建上杭一帶的翁源人(使用客家語,但當時並沒有客家一詞),所以跟隨他遷徙到粵西一帶的也是以福建上杭一帶或以該地為祖籍的人居多。可以說,陳璘的措施奠定了今粵西、桂南地區涯話的分布格局。
遷入粵西、桂南的移民始終不忘自家的宗族淵源,紮下根基後都要修建姓氏宗族祠堂,祭祀祖先,承先啟後,並傳承祖宗留下的語言。在白話等強勢方言的夾縫中,講涯人將涯話留傳至今。涯話雖然受到當地的其他方言的深刻影響,但是仍舊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同地區的涯話之間雖有差異,但至今仍能相互通話。

族群認同演變

清末,滿清政府要徹底清算消滅太平軍等反政府勢力。同時,廣東沿海等地的人口劇增(各地移民及自然人口增長),人民生活困苦,生存資源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因為當時政治、經濟都非常急劇變動,所以慘烈的土客械鬥就發生在這種背景下。其中尤以“四邑地區”的土客械鬥,最為慘烈。
土客衝突的雙方在不同地點均並不完全相同,例如廣西的土客衝突,土方為壯族及當地的漢族人,客方為廣東漢族的廣府、客家等民系。但就一般狀況而言,在四邑等地區,處於客方的民系原籍均來自贛南、閩西、粵東、粵北,使用相同的漢語方言,有著相同的習俗;而他們的處境往往要比土方更差,因此在土客衝突最激烈的幾十年間,即清末土客械鬥期間,這些移民到外地的人與原籍地的人相互之間有著強烈的民系認同,最終的結果是這些人普遍接受以客家作為民系通用的名字,這也就代表著客家民系的稱呼正式確定下來。
四邑土客械鬥結束後,除台山赤溪等地保留部分客家人外,四邑客家人最後有部分回到了粵東的原籍地,例如河源,梅州等地;也有部分遷徙到粵西瓊州,廣西的容縣平南等地,甚至海外地區。當中有一部分與當地涯話人融合。由於粵西、桂南等地的主體涯話人比四邑客人遷入早得多,到清末時已有相當規模,加上通訊不便,所以即使粵西、桂南部分地區、粵東北和福建上杭等地的客家語十分接近,他們也沒有客家的概念。而早期(例如清末、民國年間)遷到海外的涯話人,因與來自其他地區的客家人交流密切,且語言的高度相同,故而有了涯話屬於客家語的認同。以新加坡為例,早年對創建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原稱三和會館)有主要貢獻的兩廣涯話人就與其他地區的客家人一起,共同組建了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同地區的人員交流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多的涯話人接觸到其他地區的客家人,開始認同自己講的母語屬於客家語,逐步接受涯話是客家語的事實。2011年,涯話其中一個分布地區——廣西北海還主辦了世界客屬第24屆懇親大會。

現狀

口音差異

現代涯話基本上是一縣一口音,甚至一鎮一口音,口音比較多。造成這種狀況,主要由下面幾個方面因素造成:
①涯話的零星分布且都處於當地強勢方言的包圍。
②古時各地缺乏交流,造成各地“基因變異”,造成了涯話的分化。
③缺乏涯話廣播電視。
口音差異給不同地區的涯話人相互之間交流帶來了不便。由於國語和白話(粵語)的強勢和通用性,這兩種語言的使用頻率在涯話人群內部交流當中逐漸增加。

語言萎縮

在廣東西部,涯話沒有流通於縣城,包括比例最高的廉江(據2003年出版的《湛江市志》,涯話人口占廉江人口的一半),使得涯話只流通於封閉的農村。改革開放以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突飛猛進,粵語(白話)電視廣播的興起,對涯話等弱勢語言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以茂名為例,操涯話等非粵語的人群競相學習粵語,無形中加速涯話的萎縮。
廣西南部,涯話流通於博白陸川縣城,形勢較好,但也受到廣州、香港粵語的衝擊。而像欽廉三市(欽州、防城港、北海),情況與粵西地區情況差不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社會交往的增多,包括涯話在內的廣西客家語逐步萎縮,其人群被粵語人群(或其他強勢語言的人群)同化的速度有加快的趨勢。

文化傳承

傳統文化
一些傳統的涯話山歌(啀歌),隨著涯話的衰落而漸被人遺忘;地道的童謠,不再被兒童傳唱,隨著老一輩人的離世而漸漸被淡忘;而傳統的啀戲,也隨著時代的沒落,陷入後繼無人的困境。儘管有像玉林市等一些地方,把啀戲等傳統涯話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並不能改變涯話傳統文逐漸流失的現狀,特別是在缺乏必要的媒體平台(如電視台、電台等等)的情況下。
流行文化
涯話的日益萎縮,亦引起了一些涯話人士的憂慮。部分人有了對涯話的母語意識,也就有了對涯話流行文化的追求。在網路上,也開始流傳涯話網友製作的各類涯話視頻。而由於流行音樂是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這部分人也開始對涯話音樂有了一定的追求。當中以陸川人阿亮、電白人西桐木等為代表,在原創和翻唱等方面演繹了涯話的美,感動了相當數量的涯話人士。對於西桐木等人在涯話流行文化上所做的努力,有地方報紙對此作了較高的評價。

分類

一般而言,粵西涯話可分為東片西片,東片分布於信宜陽春高州電白等地;西片分布於化州、廉江等地。粵西涯話西片與桂南涯話相連,口音相互間較為接近;但不與東片相連,口音相互間差異較大。粵西涯話東片又細分為兩小片,信宜、陽春等為一小片,這一片受粵語影響相對其他片而言要大一些;電白北部為中心又為一小片,這一小片在語言特點中有一些和西片一致,但並不與西片相連。
桂南涯話與粵西涯話西片發音特點相近,除與粵西相連的一部分外,還以方言島的形式分布於桂南各縣(市)。
涯話各小片和方言島在辭彙、發音等方面有所差異。若不考慮地域,涯話則分大涯細涯:大涯受其他方言影響相對小,分布區域涯話占主導;細涯則受其他方言(如白話、電白黎話)影響大,分布區域涯話不占主導。不同縣(市)間大涯存在差異,細涯亦然。

特點

語言共性

雖然各地涯話口音存在一定的差別,但是涯話存在共性,這些共同的語音特點也是一般客家語擁有的。這些也是判別涯話在語言學上歸屬於客語的依據。
涯話有一般客家語的日常用語,如:吹(音coi1)過(可憐)、正(剛)、(䌈)(音tak5或tek5,綁)、綯(to2,捆)、㿸(音man3或man4,皮膚的污垢)等。涯話與一般客家語最大的區別在於其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在發音上,存在粵西等地區常見的邊擦音,如三、四、細、生、曬等字;在辭彙上,引入不少粵語詞,如劏等,部分地區還有耐(音nǒi,久的意思)、睇(看的意思)等。
具體如下面幾點共性:
①語音上:涯話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pʰ-],“地”、“大”、“弟”讀作[tʰ-],“在”、“住”、“坐”讀作[tsʰ-],“舊”、“舅”讀為[kʰ-];古非母、敷母、奉母的部分字今讀作[f-],而部分字涯話讀重唇音,如“斧”、“分”(指“給”,一般寫作“奔”)念[p-],“孵”、“訃”讀[pʰ-],“扶”、“肥”也念[pʰ-];古曉母、匣母合口字,涯話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曉母、組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音前不齶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kʰ-]、[h-]的讀法;大部分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
聲調上:涯話基本都是是6個聲調,暫無其他聲調數的例子。
③辭彙上:涯話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索(繩子)”、“面(臉)”;還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眼珠仁(眼睛)”、“眼汁,眼水(眼淚)”等。
④語法上:涯話常用一些如“老”、“公”、“子”、“卒”、“頭”等前綴、後綴;用一些特定的助詞或詞語(如“緊”、“正”、“過”、“誒”、“倒”等)表示動作時態;通過變化指示代詞和聲調變化區分近指和遠指等等。

聲韻系統

由於各地涯話口音存在差別,這裡以桂南防城港涯話為例作以下介紹:
1、聲母22個,包括零聲母,[ŋ]逢[i]或變成[ȵ],仍記作ng[ŋ])
b[p] 爸
p[pʰ] 怕
m[m] 馬
f[f] 花
v[v] 話
d[t] 知
t[tʰ] 地
n[n] 你
l[l] 來
-
g[k] 哥
k[kʰ] 課
ng[ŋ] 涯
h[h] 何
-
z[ts] 租
c[tsʰ] 住
s[s] 書
r[ʐ] 如
-
j[tsi-] 擠
q[tsʰi-] 妻
x[si-] 時
sl[ɬ] 細
∅ 烏
特點:
①人、熱等字在與i開頭的韻母相拼時聲母並非ng,因該字母(即疑母[ȵ])打不出且發音與ng相近而歸入ng。
②sl[ɬ]聲母發音近似s,但與s絕不相混,使用範圍相當廣泛,如:小、細、沙、洗,只出現在粵西和桂南(當地的白話也有此聲母)。
③防城港涯話沒有j/q/x這套聲母,本是z/c/s,與i單獨作韻母時相拼,發音近似國語的ji/qi/xi(機/奇/西)。另外,梅州話有“支”、“持”、“時”(zɪ、cɪ、sɪ)(客拼記為zi、ci、si)與“擠”、“妻”、“西”(zi、ci、si)(客拼記為ji、qi、xi)的對立,防城港涯話只有zi、ci、si,沒有zɪ、cɪ、sɪ。梅州話的“支”、“持”、“時”(zɪ、cɪ、sɪ)發音近似國語的“支”、“持”、“時”(zhi、chi、shi)。為了便於把防城港涯話和梅州話、國語這個發音特點區分開來,因此把防城港涯話的(zi、ci、si)寫作(ji、qi、xi),與客拼方案(梅州市梅縣區)保持一致。
2、韻母50個:
開尾韻
a[a] 巴家車
au[au] 包交撈
ai[ai] 太界賴
ê[e] 雞批低
êu[ɛu] 溝都邱
ei[ei] 仔
i[i] 知奇理
ia[ia] 些謝且
iau[iau] 飄鳥轎
iu[iu] 丟求劉
u[u] 鋪姑租
ua[ua] 掛瓜夸
uai[uai] 快乖怪
ui[ui] 飛推虧
o[ɔ] 個玻多
oi[ɔi] 背台蓋
鼻韻尾
an[an] 半還
ang[aŋ] 冷硬
am[am] 三甘
ên[ɛn] 恩煙
êm[ɛm] 含
iam[iam] 簽檢
ian[ian] 件偏
iang[iaŋ] 青輕
im[im] 音任
in[in] 明斤
iong[iɔŋ] 香糧
uan[uan] 關慣
un[un] 本準
ung[uŋ] 風東
uong[uɔŋ] 光廣
on[ɔn] 安短
ong[ɔŋ] 講況
塞韻尾
ap[ap] 塔合
ak[ak] 百柏
at[at] 襪活
êp[ɛp] 粒圾
êt[ɛt] 北德
iap[iap] 接澀
ip[ip] 急入
iat[iat] 結裂
it[it] 筆日
iak[iak] 劈劇
iok[iɔk] 腳若
uat[uat] 闊
ut[ut] 出
uk[uk] 木谷
ok[ɔk]剝角
ot[ɔt] 脫割
自成音節
ng[ŋ] 五吳魚
特點:
①與梅州話比較,防城港涯話沒有ɪ韻,紙、粗、世等字,分別讀作:ji cu sê
②uon和uan合併,讀uan,短、官同慣。另有近似uan韻的on,發音短促。
③沒有梅州話的iê iai iêu iui uo iên ion iun uêt iut iuk uak uok等韻母。
④和梅州話一樣,鼻音韻尾[-m] [-n] [-ŋ]與入聲韻尾[-p] [-t] [-k]俱全。
3、聲調6個:
陰平1(花、家) 陽平2(華、爬)、上聲3(打、假)、去聲4(化、罵)、陰入5(客、七)、陽入6(力、食)
特點:同梅縣話。
註:①[ ]內為IPA國際音標,其他為國語拼音或客家語拼音,下同;②其他地區涯話聲韻系統與此不完全一致。

內部異同

經過數百年的異地發展,來自不同省、縣的客家語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今天的涯話,如哥豪不分,“高老好”等字,原鄉大約有兩種音韻o和au,後基本上合併為o。“周州”等字,原鄉本有u與iu兩大類,到了粵西和桂南,全部合併為iu(但也有例外情況,有些地方,如電白觀珠,可能受粵語影響大或原本如此,發ou[əu]音,少了介音的存在)。
涯話的核心區範圍:廣西的博白縣陸川縣合浦縣,廣東省的廉江市化州市,共5個縣市。與之相鄰的語言主要是粵語,在學術劃分片區上分屬三大類:高陽片、欽廉片、邕潯片。(補註:在其他地區,不能忽視電白涯話等,因為電白涯話還與電白黎話發生相互影響。)
1、東南部的是廉江市、化州市,屬高陽片粵語。
2、西南部的是合浦縣,屬欽廉片粵語。
3、北部的是博白縣、陸川縣,屬邕潯片粵語。
下面分析這三大片粵語的主要特點,並分析其對粵西桂南核心區涯話可能存在著哪些方面的影響。
1、三大片粵語大部分有邊擦音sl聲母
其周邊的涯話有的沒有此聲母,如博白縣新田鎮、陸川縣橫山鄉、合浦縣公館鎮(下面在出現博白、陸川、化州、合浦名稱時省略鎮名)、廉江市石角鎮等地區,沒有sl聲母的占多數,說明涯話核心區對這個外來語音有較強的抗拒力。但相對邊緣的涯話區則難以避免地受到了粵語的影響,接受了sl聲母,如化州市新安鎮、廉江市的青平鎮。核心區之外的除信宜市外,如高州市、陽春市、陽江市、電白縣、北流市、玉林市,基本上都有這個邊擦音。
2、高陽片和欽廉片粵語止攝開口精莊知章不分,基本合為一類,無舌尖元音韻母。而邕潯片粵語部分點有舌尖元音韻母(如南寧市、平南縣),精莊知章兩分(如南寧市)。粵西桂南核心區涯話周邊的粵語如博白、陸川、玉林(城區除外,屬勾漏片粵語)屬於邕潯片,但缺乏相關語音資料(至21世紀初)。
高陽片和欽廉片止攝開口精莊知章不分的特點,和粵西桂南的涯話同,這也是粵西桂南涯話話比較一致的地方之一,不同於原鄉梅州市屬各縣有精莊知章不分(梅州市區、梅縣區)和精莊知章區分(五華縣、興寧縣、大埔縣豐順縣),擁有兩大類的現象。粵西桂南涯話的精莊知章不分的特點,應該是其自身融合演變的結果。
粵西桂南核心區有些地方的涯話有舌尖元音韻母,如博白、陸川、廉江青平鎮。有些地方沒有舌尖元音韻母,如化州、廉江石角鎮。沒有舌尖元音韻母是大部分粵語的特點,而與之相反,舌尖元音韻母是大部分客家語的語音特點。因此可以推斷,沒有舌尖元音韻母的涯話應該是受到粵語影響的結果。至於博白、陸川的舌尖元音韻母,應該是對原鄉語音的保留,不可能是受粵語影響的結果。
3、粵語大部分方言點,欽廉片粵語無撮口呼韻母[y]。如信宜粵語有,高州、化州廉江、合浦、欽州粵語沒有。而邕潯片粵語大部分有撮口呼韻母[y],如南寧市、平南縣、貴港市
粵西-桂南粵語片區粵西-桂南粵語片區
粵西桂南核心區有些地方的涯話有撮口呼韻母[y],如博白、陸川。廉江和化州沒有撮口呼韻母[y],梅州市的客家語也都沒有撮口呼韻母。博白、陸川的撮口呼韻母應該是來自包括邕潯片在內的其他粵語的影響。
圖中3為高陽片粵語,4為勾漏片粵語(玉林市城區屬勾漏片粵語,郊區為邕潯片粵語,博白、陸川為邕潯片粵語),6為欽廉片粵語。
根據《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的調查資料顯示,屬於粵西-桂南涯話核心區的涯話(大涯)的聲調,與非核心區的涯話(細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相對來說,位於核心區的涯話的聲調與梅州話相同點較多,非核心區的涯話與周邊粵語有較大相似性,原因可能是受其影響,也可能是由原鄉帶來的。根據《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以及桂南防城港涯話(聲調類型與博白、陸川相同),比較一下位於粵西-桂南涯話核心區與非核心區的涯話的聲調異同。
涯話分布簡圖涯話分布簡圖
1、古全濁聲母上聲字,新安、石角和青平三點一般讀去聲,例外的如“跪”,其餘六點讀上聲。“混”字較特殊:聲母大多為k-,聲調幾乎全部讀為上聲(塘口讀為陽平,思賀一點除“戶”字讀為陽平外,“禍、蟹、李、柿、市、以、抱、紹、藕、敏”等字俱讀為陽平,這種現象很少見)。
2、古全濁聲母去聲字新安、石角、青平今讀去聲,其他六點全濁聲母字和大部分次濁聲母字今讀上聲,小部分次濁聲母字今讀去聲。
3、“坐、簿、弟、被”等二十個左右的古全濁上聲字在梅州等地今讀陰平,但“簿”等字在粵西涯話中則很少讀陰平。(註:電白涯話坐、被是陰平,弟如果發“娣”音也是陽平,如果發“第”音則是上聲。)

分布

涯話的分布,如果僅指他稱和自稱為涯話的地區,比較能確定的是西自廣西防城港市東到陽江市。在廣東西部(粵西)和廣西南部(桂南),使用涯話的人口在500萬以上。

廣東西部

電白區,主要分布在:沙瑯鎮觀珠鎮那霍鎮黃嶺鎮羅坑鎮望夫鎮霞洞鎮小部、原大衙鎮小部,林頭鎮(不含原大衙鎮)、馬踏鎮、羊角鎮(以青山村委會為主)等也有分布。電白涯話以沙瑯話為代表。
粵西地區涯話分布粵西地區涯話分布
高州市,主要分布在:根子鎮新垌鎮雲潭鎮謝雞鎮泗水鎮馬貴鎮分界鎮,其它鎮(如大坡鎮古丁鎮等)也有零星分布。高州涯話以根子話為代表。
信宜市,主要分布在:茶山鎮洪冠鎮平塘鎮錢排鎮合水鎮新寶鎮貴子鎮思賀鎮等。信宜涯話以合水話為代表。
陽西縣,主要分布在:塘口鎮上洋鎮儒洞鎮新墟鎮程村鎮等。
陽春市,主要分布在:永寧鎮三甲鎮山坪鎮(2003年後併入三甲鎮)、八甲鎮圭崗鎮馬水鎮潭水鎮雙滘鎮河口鎮等。
陽東縣,主要分布在:新洲鎮部分村落。
廉江市,主要分布在:塘蓬鎮石頸鎮和寮鎮長山鎮石角鎮五鎮及紅湖農場東升農場各村委,河唇鎮石嶺鎮青平鎮高橋鎮雅塘鎮吉水鎮六個鎮的大部分鄉村,原河堤鎮、營仔鎮兩個鎮及紅江農場黎明農場的部份鄉村(2003年出版的《湛江市志》)。
雷州市,主要分布在:英利鎮的部分村莊,客路鎮三塘管區村莊。(這些地方涯話使用者一般祖籍化州新安,且與黎話人雜居過程中被逐漸同化,特別是部分年輕涯人已把黎話作為母語看待。
徐聞縣,主要分布在:下橋鎮的邁堝、信橋、拔園、石板,龍塘鎮福田、西洋、黃定,曲界鎮石靈溪、南勝,錦和鎮高齡、那愛、那郁,城北鄉北水、軍房、銅鐵、火爐橋等地,及城南鄉的部分村莊。
遂溪縣,分布在附城鎮城西鎮洋青鎮、沙古鎮、楊柑鎮北坡鎮嶺北鎮城月鎮等鄉鎮的部分村落。
雲安縣,分布在托洞鎮富林鎮兩鎮大部和茶洞鎮白石鎮南盛鎮鎮安鎮前鋒鎮高村鎮等的部分村落。
羅定市,分布在東南部素龍街道黎少鎮太平鎮、分界鎮、羅鏡鎮新榕鎮加益鎮龍灣鎮、泗淪鎮、都門鎮連州鎮等鎮街的部分地區。
新興縣,分布在西部簕竹鎮西部和河頭鎮東部。
鬱南縣,分布在南部平台鎮、河口鎮、東壩鎮宋桂鎮等鎮的部分村莊。

廣西南部

市區,主要分布在:南康鎮西塘鎮潿州鎮福成鎮、三合口等鄉鎮。
欽州地區語言分布圖欽州地區語言分布圖
合浦縣,主要分布在:公館鎮曲樟鄉閘口鎮山口鎮白沙鎮大部,以及合浦其它鄉鎮的部分村落。
防城港市:
市區:主要分布在:公車、大錄、扶隆、附城、防城、華石、江山、板八、那勤、那良、茅嶺、灘營、平旺、垌中、那垌等鄉鎮。
東興市,主要分布在:馬路鎮
上思縣,主要分布在:思陽、在妙、平福、叫安、那琴5個鄉鎮的部分地區。
市區,主要分布在:平吉、大直、大寺、小董、那蒙、貴台、青塘、黃屋屯、康熙嶺、沙阜、尖山、大番坡、久隆、東場、那彭、那思等鄉鎮。
浦北縣,主要分布在:泉水、石銀、張黃、大成、白石水、三合、龍門、樟家、福旺等鄉鎮。(浦北的涯話又稱新民話。)
靈山縣,主要分布在:三隆、靈城、文利、豐塘、那隆、伯勞、平山石塘平南沙坪、煙墩、新墟、舊州陸屋、武利、三海、太平等鄉鎮。
廣西各市客家比例及桂南所在位置廣西各市客家比例及桂南所在位置
博白縣,主要在縣東、中、南部的鳳山新田、寧潭、文地、三江、英橋、大垌、那卜、沙陂、合江、東平沙河、菱角、松旺、雙旺、龍潭、大壩以及西北部的黃凌三育江寧等20多個鄉鎮。(博白的涯話又稱新民話。)
陸川縣,分布在全部16個鄉鎮,主要在南部的大橋、烏石、良田、清湖、古城、橫山、灘面等鄉鎮和溫泉、月垌、沙湖等鄉鎮的部分村落。

其他地區

還有其他一些地區,如廣西桂平一帶、廣東雲浮、清遠一帶及江西南部一些地區,也有自稱客家語為涯話的情況,其中桂平金田村還是著名的太平天國發源地。由於缺乏相關資料,這些地區涯話分布情況暫時不明。

代表人物

位於那良鎮充滿滄桑的劉永福故居位於那良鎮充滿滄桑的劉永福故居
比較出名的涯話人有民族英雄劉永福、鐵四軍元老陳銘樞、南天王陳濟棠、土壤學家謝申、廣東省內空調業內首席專家鐘朝安和新興涯話歌手西桐木等。

電白涯話拼音方案

綜述

上面在介紹聲韻系統時用到了一些拼音,主要是利用了客家語拼音方案的表示方法來表示,但是由於各地口音不盡相同,所以客家語拼音方案不一定完全適用各地涯話。參考相關文獻(如陳雲龍的《電白(沙瑯)亻厓話記略》、《廣東電白觀珠客家話止攝精組字的讀音》等等),以電白涯話為例,按照梅州話版的拼音方案,作了適當增補,可作為電白涯話的拼音方案。其他地區的涯話拼音方案,可在此基礎上,按照客家語拼音方案的精神,作適當調整。(註:此方案並非經專家論證,亦未推廣。)

聲母

b [p] 波
p [pʰ] 婆
m [m] 摸
f [f] 火
v [v] 窩
d [t] 多
t [tʰ] 拖
n [n] 挪
l [l] 羅
g [k] 哥
k [kʰ] 科
ng [ŋ] 我
h [h] 河
j [ʦi-] 擠
q [ʦʰi-] 妻
x [si-] 輸
z [ʦ] 張
c [ʦʰ] 昌
s [s] 聲
sl[ɬ] 西
註:[ʦi-]、[ʦʰi-]、[si-]不是單獨寫成j、q、x,而是寫成ji-、qi-、xi-,即與國語類似,j、q、x三個聲母與i相連才存在;[ȵ]與[ŋ]音位相差不多,統一標為ng。

韻母

i [ɪ] (-)
i [i] 衣
u [u] 姑
a [a] 阿
ia [ia] 也
ua [ua] 掛
o [ɔ] 喔
io [iɔ] 喲
uo [uɔ] 過
e [ɤ] 資
ê [ɛ] 這
iê [iɛ] (-)
uê [uɛ] 穢
ai [ai] 挨
iai [iai] 椰
uai [uai] 怪
oi [ɔi] 哀
ioi [iɔi] (-)
uoi [uɔi] (-)
au [au] 拋
iau [iau] 腰
êu [ɛu] (-)
êi [ɛi] 走
iêi [iɛi] 牛
ou [əu] 扭
iou [iəu] 有*
iu [iu] 有
ei [əi] 水
iei [iəi] (-)
iui [iui] 銳
ui [ui] 貴
am [am] 庵
iam [iam] 淹
êm [ɛm] 砧
em [əm] 針
iem [iəm] 陰
im [im] (-)
an [an] 班
ian [ian] 煙
uan [uan] 關
on [ɔn] 安
ion [iɔn] 阮
uon [uɔn] 管
ên [ɛn] 恩
iên [iɛn] 邊
uên [uɛn] (-)
en [ən] 真
ien [iən] 因
in [in] (-)
iun [iun] 允
un [un] 敦
ang [aŋ] (-)
iang [iaŋ] 命
uang [uaŋ] (-)
ong [ɔŋ] 江
iong [iɔŋ] 央
uong [uɔŋ] 光
eng [ɤŋ] 耿
ieng [iɤŋ] 贏
iung [iuŋ] 雍
ung [uŋ] 工
ab [ap] 鴨
iab [iap] 葉
êb [ɛp] (-)
eb [əp] 汁
ieb [iəp] 邑
ib [ip] (-)
ad [at] 八
iad [iat] 月
uad [uat] 刮
od [ɔt] 遏
êd [ɛt] 北
iêd [iɛt] 鱉
uêd [uɛt] (-)
ed [ət] 質
ied [iət] 一
id [it] (-)
iud [iut] (-)
ud [ut] 骨
ag [ak] (-)
iag [iak] 錫
uag [uak] (-)
og [ɔk] 惡
iog [iɔk] 約
uog [uɔk] 郭
iug [iuk] 育
ug [uk] 督
eɡ [ək] 百
ieg [iək] 揖
m [m] 唔
n [n] (-)
ng [ŋ] 吳
註:有*號表示僅觀珠口音,“(-)”表示沒此發音或暫時無字表示;上述列表中,i 行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 yi、ya、yo、yê、yai、yau、yu、yui、yam、yim、yan、yin、yun、yang、yong、yung、yab、yib、yad、yid、yud、yag、yog、yug(未列上的也可類推);為方便對照,入聲字標音的韻尾部可保留IPA[-p][-t][-k]尾部樣式,相應地寫為-p -t -k樣式,而不寫成-b -d -g樣式,如:ok [ɔk],余者類推。
與台客拼音基本兼容的版本(電白音為例)與台客拼音基本兼容的版本(電白音為例)
另外,為兼容台灣客家語拼音方案及輸入方便,表中ê可改為e,e相應地改為er。具體改動如圖所示。

聲調

調類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陰入
陽入
調號*
1
2
3
4
5
6
兼容調號*
1
2
3
5
7
8
調值*
34
213
31
54
2
5
拼音*
fu1
pu2
fu3
fu4
fug5
fug6
例字






註:調號表示聲調排序,兼容調號是為了兼顧不同聲調數目而重新對拼音序號進行排序的(見下附),建議標音時採用兼容調號;調值僅作參考,不同口音會稍有不同,這裡以沙瑯口音為例。
附:兼容調號列表如下
調類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兼容調號
1
2
3
4
5
6
7
8
說明:對於主流客語(六調)來說,上聲去聲不分陰陽,上聲用3表示,去聲用5表示,4和6空出;對於水源音、海陸腔等客語(七調)來說,只有上聲不分陰陽,上聲用3表示,4不用;對於長汀話等汀北片客語(五調),上聲不分陰陽,上聲用3表示,而4不用,沒有入聲,7、8也不用。兼容調號表示與調號的表示方法一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