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村(居)委會:本鎮轄11個村,2個社區。雅塘村,松樹下村,高山下村,東街山村,坡仔村,百豐山村,江東村,山角村,那賀村,陀村,大人嶺村,雅塘社區,新糖社區
地理環境
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坡度在15-30度之間。屬低丘陵地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
降雨量1650毫米,年平均氣溫22.7℃,陽光充足,氣候溫和濕潤。
自然資源
境內蘊藏豐富的石灰石、高嶺土、河沙等礦產資源,已
探明蘊藏量:石灰石500萬噸,高嶺土1200萬噸。土特產品有紅橙、甘蔗、紅煙、蒜頭、三黃雞、塘虱魚、花腥魚等
經濟
綜述
50年來,雅塘鎮人民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艱苦拼搏,辛勤耕耘,全鎮工農業生產及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可喜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20年來,雅塘人民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大膽探索發展經濟的新路子,雅塘鎮的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7484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911萬元,農業總產值6573萬元,分別是1979年的38.8倍、427.7倍、15.4倍。
雅塘鎮的經濟建設主要以開發性“三高”農業為龍頭,帶動農、工、貿一體化發展。目前,全鎮已初步形成紅橙、糖蔗、優質水稻、北運菜、三鳥、蠶桑等六大生產基地。其中紅橙年產量崐達600噸,糖蔗年產量達2萬噸,北運菜年產量達3000噸,是當地主要的農作物;水稻生產推廣良種良法,水稻拋秧率達98%。
1998年,全鎮企業生產總值27521元。其中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白炭黑”是90年代高科技產品,這一產品填補了湛江市的空白。
該鎮境內的雅塘、那賀圩是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在兩圩經商的國有、集體、個體工商戶400多家。每逢圩日大批商家前來交易,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
2012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48532萬元,增長12.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39萬元,增長13.5%;第二產業增加值12166萬元,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21827萬元,增長11.5%。全鎮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168萬元,增長32%。稅收三級庫收入2050萬元,增長9.07%,一般預算收入748萬元,增長15.41%;自實行財政包乾體制以來,首次實現財政收支結餘。
全鎮實現生產總值56902萬元,增長10.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685萬元,增長8.4%;第二產業增加值15577萬元,增長28.8%;第三產業增加值24640萬元,增長5.2%。固定資產投資41000萬元,增長45%。稅收三級庫收入1581.4 萬元,一般預算收入582.8萬元,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5742萬元。
2014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69678萬元,增長10%。一般預算收入702.79萬元,增長20.57%。
第一產業
2012年全年完成農業生產總產值31042萬元,增長13.5%。農民人均純收入3625元,增長11%。甘蔗種植面積6910畝,某糖業有限公司壓蔗量連續兩年突破40萬噸。全年生產糧食17007噸,同比增產1033噸。紅橙種植面積達到515畝。全鎮實現土地流轉9870畝。發放糧食補貼337.6萬元。申報“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項目4個、總金額129萬元。完成高山下村委水泥硬底化灌渠3公里、山角村委瓦屋頭電泵站及水泥硬底化灌渠200米。水稻保險試點工作,全鎮參保農田達3.56萬畝。新種植速生林800多畝、風景樹1800多株。
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017元,增長10.8%。
201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23829萬元,增長5.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9元,增長9.5%。
第二產業
2013年工業總產值實現70750萬元,增長3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5483萬元,增長61.3%。規上企業達到兩家。
2014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9416萬元,增長12.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1987萬元,增長14.3%。第二產業增加值18790萬元,增長19.1%;
第三產業
2012年金融機構存款21460萬元,增長19.33%。
2013年某飯店和某酒店2家服務業企業升級為限上企業;投資5000萬元的某商住小區項目,投資4000多萬元於生態休閒度假農莊項目。
2014年全年完成第三產業總產值55448萬元,增長8.5%。增加值27059萬元,增長7.9%。固定資產投資42002萬元,增長12.5%。金融存款總額3.38億元,增長14.2%;貸款總額1.12億元,增長11.17%。
社會事業
村鎮交通
鎮內各鄉道縱橫交錯,省二級公路石石線自北向南貫穿鎮區,距渝湛高速僅10分鐘車程,交通便利。
基礎建設
2014年,投入230多萬元完成了雅塘至東街山鄉道水泥硬底化建設,全鎮三大主鄉道全部實現了硬底化。投入63萬元,建成了鎮級垃圾中轉站,完善村級垃圾收集點建設。投入30多萬元改造自來水廠,解決了圩鎮居民安全飲水問題。投資1200多萬元的沙鏟橋工程於7月份建成通車。全年共投入1100多萬元修建水泥硬底化鄉村道路28.5公里,農村公路建設連續四年走在全市前列。
歷史文化
境內名勝古蹟較多:乾水縣遺址乾水縣原名招義縣,設於唐武德五年(622),天寶元年更名乾水,屬羅州管轄。宋屬石城縣。遺址位於今沙鏟河(舊稱乾水河)畔的東街山村委會東街山村。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城址北有尖鋒嶺(海拔約20米)、牛路嶺,東南有東街山(海拔約30米),為當時的軍事屏障。開有運河通至城下碼頭,水路交通方便。城址內散見唐代遺物,其中有黃釉實足碗、碟、陶罐、瓦碎片、石柱墊座數隻,古井一口。古城址從唐朝至今,一直有人居住。城址中心部分已被開墾為農田。
陀村“通議第”是中共南路特委機關舊址,位於陀村。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南路特委書記周楠及中共粵南省委組織部長王均夫婦扮作商人,入住陀村“通議第”,領導南路抗日救亡鬥爭,並作武裝起義前的準備。當年的“通議第”已被拆毀。
青塘橋(萬壽橋)位於陀村東南面1公里處的青塘河上,是廣東下四府(高、廉、雷、瓊)的名橋,由當時三府六縣(高州、廣州、雷州府)共建,橋長30多米,由四個橋墩組成,五塊長石條鋪就橋面。這裡流傳許多奇怪的故事,其中男人拉車不會掉進河裡,婦女騎車不會跌下河內等,橋頭有碑文記載。青塘橋現為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是市內唯一的古橋。
金雞塘烈士墓位於今江東村委會金雞塘村後背嶺。劉如風、李伍、馬進興等三位革命烈士葬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