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河鎮

南沙河鎮

南沙河鎮隸屬山東省滕州市,位於山東省南部,滕州市區以南,總面積46.2平方千米,總人口48265人(2017),轄3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南街村。

南沙河鎮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總體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部為丘陵,最高峰薄山海拔186.8米,中西部為沖積平原。有郭河、小蘇河2條主要河流。礦產資源以石灰岩粘土為主。

南沙河鎮境內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棉花等作物,食用菌為特產。南沙河鎮被列入滕州市經濟開發區B區,形成了機械製造、食品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建安開發五大支柱產業。京滬鐵路縱貫南北,京台高速公路棗木高速公路、益康大道、篤西路縱橫相連。2013年,南沙河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3303億元,財政收入8955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沙河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滕州
  • 下轄地區:3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滕州市篤西路
  • 電話區號:0632
  • 郵政區碼:277500
  • 地理位置:滕州市南部
  • 面積:46.2平方千米 
  • 人口:48265人(2017) 
  • 方言:中原官話滕州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性氣候
  • 火車站滕州站滕州東站
  • 車牌代碼:魯D
  • 公交:108路
  • 汽車站滕州汽車站
  • 滕州旅遊龍山,盈泰溫泉,微山湖紅荷濕地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公路,鐵路,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鎮村建設,歷史文化,文物古蹟,民間藝術,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夏商時期,今南沙河境域屬蕃國
周代至秦代,屬小邾國郳國)。
西漢至北周時期,屬蕃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蕃縣改為滕縣,今南沙河境域屬之。
明代,南沙河境域為滕縣禮教鄉倉溝社。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滕縣縣令按八卦統七十二保定保甲,南沙河境域屬離統二十二保之內。嘉慶十八年(1813年),屬滕縣孝一社、孝二社。光緒年間改為孝一區(王開鄉)、孝二區(古石鄉)。
民國二十年(1931年),南沙河境域分屬城關區和官橋區。
民國三十七年(1938年)11月,滕縣日偽政權將全縣劃分為9個區、81個鄉鎮。南沙河境內有南沙河鄉、倉溝鄉、馮莊鄉,其中南沙河鄉、倉溝鄉屬一區(城關),馮莊鄉屬七區(官橋)。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6月,屬滕縣一區(倉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滕縣一區(倉溝)劃歸臨城縣一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屬滕縣十一區,區機關駐倉溝。
1950年,滕縣十一區改為南沙河區,區機關駐王開。
1953年9月,復名十一區。
1955年9月,十一區改稱王開區。
1957年3月,滕縣調整行政區劃,境內設沙河區。
1958年3月,撤銷區級建制,境內設南沙河鄉、王開鄉;8月,南沙河鄉、王開鄉納入五星人民公社。
1959年8月,五星人民公社拆分為城關、金莊、南沙河3個人民公社,境內設南沙河人民公社。
1966年1月,南沙河人民公社改為南沙河區。
1968年,復名南沙河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銷南沙河人民公社,設南沙河鄉;11月,撤銷南沙河鄉,設立南沙河鎮。
1988年3月,滕縣升滕州市,為滕州市南沙河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七年(1918年),孝一區(王開鄉)轄26個村,其中位於今南沙河境內的有房上(房村)、倉溝、王開、時苗浦、田家奮(田崗)5個村;孝二區(古石鄉)轄19個村,其中位於今南沙河境內的有南古石、西古石、北古石、楊家杭、河匯莊、於家泉、魏家莊、陡溝鋪、上營、朱家莊、劉家行、馮莊、王家莊、上徐家莊、彭家莊、下徐家莊16個村。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滕縣十一區轄王開、十里舖、王莊、倉溝、南沙河、河匯、崔莊、馮莊、南古石、鄭莊、時店、寺院12個鄉。
1966年1月,南沙河區所轄王開管區、倉溝管區、南沙河管區、北古石管區、馮莊管區均改為小公社。
1968年12月,南沙河人民公社轄46個生產大隊。
1984年,46個生產大隊改建為46個行政村。
1987年,南沙河鎮劃分為6個辦事處,轄47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共有182個村民小組。其中,南沙河辦事處轄南街(南沙河南街)、北街(北街、辛莊)、上徐、崔莊、南高莊、魏村、前辛章、後辛章8個行政村;王開辦事處轄王開一、王開二、王開三、小王開(小王開、孫莊)、十里舖一(官路口、十里舖)、十里舖二(十里舖)、劉屯、張場、七里堡(前七里堡、後七里堡、田崗)、北池、時苗鋪(南池)11個行政村;倉溝辦事處轄後倉溝、中倉溝、前倉溝、後小莊、前房村、後房村、南崗(南崗、東南崗)7個行政村;朱莊辦事處轄朱莊、陡鋪、上營、東魏莊、於泉、北古石、南王鋪、北王鋪(北王鋪、關路口)8個行政村;古石辦事處轄古石一(南古石、家道)、古石二(南古石)、古石三(南古石)、古石四(南古石)、楊杭、西古石、河匯、新營8個行政村;馮莊辦事處轄馮莊東(劉杭、馮莊)、馮莊中(馮莊)、馮莊西(馮莊)、彭王樓(彭莊、王樓)、下徐5個行政村。(括弧內為自然村)
1996年春,從王開辦事處分離出七里堡、小王開、十里舖一、十里舖二、劉屯、張場6個行政村(9個自然村)增設十里舖辦事處。至此南沙河鎮有7個辦事處。
2001年6月,滕州市區劃調整,王開一、王開二、王開三、小王開、十里舖一、十里舖二、張場、劉屯、七里堡9個村劃歸善南街道。
2002年5月,撤銷王開辦事處,成立房村辦事處,將原屬王開辦事處的北池、南池兩個村及倉溝辦事處的前房、後房兩個村劃歸房村辦事處,其他行政村不變。至此,南沙河鎮轄6個辦事處,38個行政村。
2006年,朱莊辦事處更名為上營辦事處。

區劃詳情

南沙河鎮地圖南沙河鎮地圖
截至2013年,南沙河鎮轄38個行政村。
時苗鋪村
崔莊村
南街村
北街村
高莊村
魏村
前辛章村
後辛章村
南崗村
前倉溝村
中倉溝村
後倉溝村
北古石村
於泉村
南王村
陡鋪村
北王鋪村
楊杭村
古石一村
古石二村
古石三村
古石四村
西古石村
新營村
下徐村
彭王樓村
馮東村
馮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沙河鎮位於山東省南部,滕州市區以南,北與善南街道接壤,南與官橋鎮交界,西與鮑溝鎮毗鄰,東依羅漢山脈與木石鎮相望。鎮域地跨東經117°09′52″—117°15′14″,北緯34°58′20″—35°03′24″,南北長6.4公里,東西寬7.2公里,總面積46.2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南街村,距滕州市區中心約8.3千米。
南沙河鎮

地形地貌

南沙河鎮總體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部主要是丘陵,羅漢山脈連綿南北,境內有大小山頭10座,其中9座在南沙河鎮與木石鎮的交界線上,只有皇城山全部位於境內,最高峰薄山海拔186.8米。山體石灰岩裸露,耕層瘠薄。中部和西部是平坦廣闊的沖積平原。

氣候

南沙河鎮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大陸度66.4%。春季回暖快,光照長,氣候較乾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多風易旱;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3.6℃,1月平均氣溫-1.8℃,極端最低氣溫-21.8℃(1957年1月8日);7月平均氣溫26.9℃,極端最高氣溫40.8℃(1968年6月10日)。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年平均無霜期197天。年平均降水量773.1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81.8天,平均降雪日數7天,降水集中於6至9月;最大年降水量1245毫米(1957年),最小303毫米(2002年)。年平均氣壓1007.1百帕。年平均日照時數2383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1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風速2.8米/秒,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頻率為12%。

水文

地表水
南沙河鎮境內有郭河、小蘇河2條主要河流,均為季節性坡水河流。郭河(舊名漷河)源於山亭區水泉鎮長城村東北一帶,自東沙河鎮向西南流經南沙河鎮北緣,為南沙河鎮與龍泉街道、善南街道的分界線,境內長9850米;郭河在房村分流,一支繞後辛章向西,一支繞後辛章向南。小蘇河發源於鎮域東部羅漢山脈孤山頂部,流經朱莊、倉溝、馮莊3個辦事處,主流在境內長約6120米,從馮莊村東進入官橋鎮,流入南四湖。
境內有小二型水庫1座,為北古石水庫,位於北古石村東北,是將小蘇河截流而成,壩長100米,壩高5.8米,控制流域面積1.9平方公里,可自流灌溉土地35公頃。塘壩有古石二塘壩、河匯一塘壩、河匯二塘壩、河匯三塘壩、朱莊塘壩、南王塘壩、於泉塘壩和北王塘壩。
地下水
南沙河鎮境內的地下水按含水層可分為三大片。西部南沙河辦事處為滕西平原孔隙區,屬鬆散岩類孔隙水,水深8—25米,正常年景水層離地面5米,水質屬於碳酸鹽型,符合飲用水標準。中東部地區倉溝、馮莊辦事處地下水深1—5米,受地質粘土影響,水位陡漲陡落。東部古石、上營辦事處屬地下嶧山大斷層,地下水深7.5—260米,地下水礦物質多,水質好;汛期有的井水(如北王村)自動冒出,有時長達一月。

土壤

南沙河鎮境內土壤分為潮土、褐土、砂礓黑土三大類。潮土主要為河潮土,面積1579.2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3.76%,主要分布在北街、南街、前辛章、後辛章、魏村、上徐、前房、後房、中倉、前倉村西郭河流域。褐土面積245.9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26%,主要分布在前倉、中倉、後倉、南崗村一帶。砂礓黑土面積2852.8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0.98%,主要分布在棗滕公路以東、下徐村東、馮莊東南等地。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南沙河鎮是典型的老旱區,水資源缺乏。境內地表水資源主要依靠人工儲水,有水庫1座(北古石水庫),總庫容14.5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2萬立方米;有塘壩9座,總容量28.7萬立方米,其中古石二塘壩容量2萬立方米,河匯一、二、三塘壩容量13萬立方米,朱莊塘壩容量2萬立方米,南王塘壩容量7萬立方米,於泉塘壩容量3萬立方米,北王鋪塘壩容量1.7萬立方米;京台高速公路沿線有蓄水坑12個,總容量141.67萬立方米。
南沙河鎮地形複雜,地下水貧富分明。分布於鎮域西部南沙河辦事處的滕西平原孔隙區地下水源較為豐富;中東部地區倉溝、馮莊辦事處由於受東部嶧山斷層影響,地下水源奇缺;東部古石、上營辦事處地下水源屬豐水區貧困帶。

礦產資源

南沙河鎮粘土資源豐富,大部分為金黃色砂質粘土,倉溝東部0.25米耕作層以下為黑色水稻土,東魏村、北王村、南古石村的山坡上紅粘土蓄量21.9萬噸。
河沙分布在郭河南支及沿岸一帶,河床寬50至70米,長2.75公里,沙層平均厚度0.65米。河沙含長石晶體,凝固力強,為優質河沙。截至21世紀初,大部分河段沙資源已祜竭。
鎮域東部的羅漢山脈石灰岩儲量豐富,石質堅柔,主要分布在上營、古石村一帶,估算儲量3.12億立方米。從北古石村至南古石一村為山石資源可採區,從北王鋪到東魏村為限採區。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哺乳動物
荷蘭鼠黃鼠狼狐狸刺蝟
鳥類
鴿鵪鶉山雞烏鴉喜鵲麻雀燕子布穀鳥斑鳩貓頭鷹啄木鳥黃雀、麻古油、唧唧奎、水眼、百靈
昆蟲
魚類
藥用動物
參考資料來源

人口民族

人口

南沙河鎮主要年份人口數據
年份總戶數(戶)總人口(人)
1959年
7643
32336
1982年
11587
49372
1990年
13076
55910
2000年
14121
52989
2010年
12185
44289
截至2013年,南沙河鎮總戶數12537戶,總人口49858人,其中鄉村勞動力27428人,城鎮人口2239人;男性人口25931人,女性人口23927人。按年齡分,18歲以下8935人,18—35歲14445人,35—60歲17805人,60歲以上8673人。2013年出生628人,出生人口性別比116.55:100;死亡人口281人;遷入113人,遷出156人。
2017年,人口48265人。

民族

南沙河鎮為漢族人口聚居區,少數民族人口很少,多為改革開放後因婚姻、工作關係遷入。截至2006年10月,南沙河鎮共有5個少數民族,共40人。其中回族31人,多分布於倉溝村;此外還有土族4人,哈尼族3人,彝族2人。

經濟

綜述

2013年,南沙河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3303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955萬元,比2012年增長4.90%;一般預算支出1.0363億元,比2012年增加2.6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4708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4.88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5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755元,比2012年增長15.87%。

第一產業

2013年,南沙河鎮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39億元。
農業
20世紀50年代,境內主要種植小麥、高粱、地瓜、大豆、黃煙等作物,引進玉米。70年代,小麥、玉米種植面積擴大,高粱、黃煙大幅減少。80年代後推廣蔬菜大棚,出現了蔬菜專業村。1996年起,南池村開始種植香菇,後逐漸發展成為千畝香菇基地。到21世紀初,境內種植的糧食作物小麥玉米地瓜大豆為主,油料作物花生為主,經濟作物棉花為主,食用菌香菇為主;建成了以南池、後房村為中心的千畝農業科技示範園。2006年實現食用菌產供銷一體化。2010年,南沙河鎮食用菌總產量2.2萬噸,種植戶人均純收入3萬餘元。2011年,全鎮有2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1500畝,入社會員1200餘人,實現食用菌規模化、產業化發展。2014年,南沙河鎮工廠化立體種植食用菌示範園投入使用。
2013年南沙河鎮主要作物播種與收穫情況
作物類別播種面積(畝)單產(公斤/畝)總產量(公斤)
27197
423.6
11520604
玉米
32053
532.9
17080239
薯類
52
599
31149
合計
59302
482.8
28631992
花生
134
338.6
45374
蔬菜(含菜用瓜)
8036
3574.2
28722466
2013年,南沙河鎮有家庭農場7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7589畝;農業總產值2.7191億元,比2012年增長9.70%。
林果業
南沙河鎮境內主要綠化樹種有楊樹泡桐法桐側柏國槐雪松女貞冬青紅葉石楠塔柏木槿等,經濟樹種有蘋果樹梨樹核桃樹桃樹山楂樹棗樹獼猴桃樹櫻桃樹丁香樹紅豆杉等。
民國初年,南沙河境內有林地約28.7公頃,東部山區均為荒山禿嶺。20世紀50年代起實施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對荒山、荒灘和路旁進行綠化,集體栽植果樹。1973年成立林果站。1982年起開展路、溝、渠農田林網化建設。1984年後實施荒山、荒灘承包。80年代發展山楂樹、蘋果樹和桃樹種植。1991年大規模實施農田林網和山區綠化建設工作。1996年啟動淮防林工程。2000年後,果樹栽植逐漸多樣化。2012年,南沙河鎮提出“城鎮園林化、山區林果化、道路林蔭化、水系林帶化”目標。2014年規劃“一園、兩線、三山”綠化格局(“一園”即南池村1000畝生態農業示範園,含特色果品區、彩葉苗木區、林果栽培區、百果採摘園、市民菜園等近20個特色園區;“兩線”即濟棗路、京台高速2條道路的綠化帶提升工程;“三山”即營皇城山、北王虎山、古石四篤山3處山體綠化)。2015年,南沙河鎮在北池村、南池村建設生態林場、休閒農場和特色果園;全鎮荒山綠化面積達到4000畝。
畜牧業
南沙河鎮境內養殖的牲畜以豬、牛、羊、兔為主,家禽多為雞、鴨、鵝等。1949年境內有牲畜1218頭。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隊集體養殖豬、牛。1975年後鼓勵規模化養雞。80年代出現養豬、養兔、養雞專業戶。90年代建起養牛場。2003年實施“動物免疫標識制度”,實現“一畜一耳標”。到2012年,南沙河鎮有大型養殖基地2個,規模化養殖場9個,有後辛章肉牛、前房肉鴨、於泉肉雞、朱莊、北池和南池的生豬、上徐奶牛和種雞繁育等養殖專業村15個,養殖專業合作社12家,養殖專業戶621戶;畜禽出欄量500餘萬頭(只),年銷售收入1.7億元,年創利潤4600餘萬元;畜牧業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

第二產業

20世紀50至70年代年代,南沙河公社和各大隊成立有建築隊、磚瓦廠、窯廠、造紙廠、石料廠、焦廠、被服廠、製藥廠、水泥製品廠等社隊企業,工業和建築業作為副業和多種經營的形式存在。1976年,南沙河工業起步。1981年起實行鎮辦、村辦、聯辦、個體四個層次企業“四輪同時轉”政策。1986年鎮辦工業企業完成“三包一改”。到1995年,南沙河鎮有四個層次企業1049家,形成食品、化工、建材、家具、農副產品加工、機械、鋁型材、建築安裝八大龍頭產業,工業總產值14.5億元。2000年,鎮辦企業全部改制為民營企業;北池工業園成立。21世紀初,以益康大道、濟棗公路、篤西路為主框架的“金三角”經濟發展帶基本形成。2005年建立中小企業園。2006年,南沙河鎮被列入滕州市經濟開發區B區。到2012年,南沙河鎮形成了機械製造、食品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建安開發五大支柱產業。2013年,南沙河鎮有工業企業226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69.85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4.163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7.2276億元。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16.2866億元。

第三產業

新中國成立前,南沙河境內有南沙河、馮莊、古石3個集市;有私營商戶86家,從業人數238人。1952年,滕縣供銷社第十一區南沙河供銷點成立。1964年個體私營商業被取締,供銷社、代銷店成為南沙河公社商業經濟的主體。1979年後私營商業和集市得到恢復和發展。1982年增設後倉溝、陡鋪2個集市。2000年增設前辛章集市。截至2006年,南沙河鎮境內有古會2個,其中馮莊會在農曆正月十二、正月十五、三月十一、十月十一舉行,上營會在農曆三月初六舉行;有集市6個。
南沙河鎮集市概況(2006年)
集市逢集日期(農曆)月成交額
馮莊集
每旬二、五、七、十日
約18萬元
後倉溝集
每旬三、五、八、十日
約10萬元
陡鋪集
每旬一、四、六、九日
約10萬元
古石集
每旬三、六、九日
約6萬元
前辛章集
每旬二、七日
約6萬元
2013年,南沙河鎮有14家企業具有自營出口權,進出口總額4692萬美元,其中出口額4435萬美元,進口額257萬美元,出口總量位居滕州市鎮街首位。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7.6537億元。

交通

公路

京台高速公路(G3)自北池村東北入境,向南至楊坑村西南出境,境內長約9公里,雙向4車道,設計時速120公里/時,後倉溝村東北設有滕州服務區,在上下徐村東設有滕州南立交和滕州南收費站。棗木高速公路(S83)東南自河匯村東南山口入境,西至高速公路終點滕州南收費站,境內長約2.85公里,設計時速100公里/時。省道345線(棗莊—濟寧)在河匯村東南山口入境,向西北經西古石村、新營村、南池村,至郭河大橋出境,境內長約8.2公里,路面寬24米,雙向4車道。益康大道(滕州—官橋)為貫穿南沙河鎮南北的幹線公路,篤西路(篤山口—西崗)為高速公路滕州南出口與益康大道的連線線。截至2013年,南沙河鎮通車總里程129公里,村莊主次道路硬化率達100%。

鐵路

京滬鐵路自辛莊西北郭河大橋入境,向西南至篤西路鐵路橋北出境,大體為南沙河鎮與鮑溝鎮的界線;在崔莊西南再次入境,至馮西村西南出境。境內長約3.22千米。北街村西設有南沙河站,建於1911年,為四等站,距北京站721公里,距上海站742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07年,基督教徒在後倉溝開辦孤兒院,開展幼兒教育;1912年在孤兒院中開設國小;1934年,倉溝教會國小設戴帽國中班1個。到1935年,境內有國小6所,學生600餘人。1938年滕縣淪陷後國小停辦。1940年起國小逐漸恢復。1949年冬,各村辦起“冬學”,組織農民學習文化。1952年起開辦掃盲班。1957年創辦民辦國中班。1958—1961年各村辦起託兒所。1960年,滕縣第十二中學在北街村成立。1976年成立南沙河公社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977年後,多個村陸續開辦幼稚園。1978年有國小36所,此後逐漸調整減少。1982年基本普及國小教育。1985年,魏村聯中遷址更名為南沙河中學。1989年,農民文化技術學校改為成人教育中心校。1991年成立王開中學。1997年,滕縣十二中更名為南沙河鎮中心中學。截至2006年,南沙河鎮有幼稚園13所,在園兒童688人;有國小13所,在校學生3217人;有中學2所,在校學生1440人;有成教學校1所。在2015年在民眾滿意度調查中,南沙河鎮中國小教育位列滕州市21個鎮街第二名。

科技事業

20世紀90年代中期,南沙河鎮開始實施專利帶動戰略和“專利工程”,1997年被山東省專利局命名為“山東專利鎮”。截至2015年,南沙河鎮有15家企業與中國醫科院、北京化工大學等20家科研院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引進院士長江學者泰山學者等人才56人,有2家院士工作站,5家省級技術中心,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博士後工作站、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各1家;全鎮專利總數達到235項;4家企業參與制定89項國家標準。

文化事業

1952年,南沙河區建立文化站。1966年成立公社廣播放大站。1975年成立公社電影隊。1979年建成公社影劇院。1985年開始創辦村級文化大院,到1993年有文化大院38個。截至2006年,南沙河鎮有文化個體戶80多戶,演出團體4個,文體廣場5個。1986—1995年間舉辦了9屆農民文化藝術節。1994年建成有線電視站。2015年,南沙河鎮開展“一村一年一場戲”、“一村一月一場電影”、廣場舞培訓、“書香校園”等活動,38個行政村全部建立廣場舞隊伍,實現健身廣場、農家書屋全覆蓋,20個村建設了文化大院,9所中國小80餘個班級全部配備“愛心書櫥”和圖書。

醫療衛生

1951年,北街村開辦一家私人診所。1955年,南沙河、王開、北古石成立聯合診所。1956年成立南沙河衛生所,1960年改為衛生院。1973年,46個大隊建立了合作醫療衛生室。1998年,各村級衛生室聯合成立16箇中心衛生所,實行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設立於1959年的南沙河衛生院眼科在周邊地區較有名氣,求醫者遍及省內外,1999年衛生所建立分院和眼病專科,2001年成立滕州市白內障防治中心。2005年南沙河鎮開始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11年,新衛生院投入使用。2013年,南沙河鎮衛生院門診接診53838人次,住院3070人次,年開展各類手術2000餘台。2014年,衛生院有職工64人,副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17人。2014年上半年,醫保受益民眾30784人次,累計報銷醫藥費512萬元。

鎮村建設

新中國成立前,境內農戶住房多為土牆結構的草屋,少數為瓦房。20世紀70年代後,磚瓦結構住房逐漸增多。1983年,南沙河公社編制了村莊建設規劃。1995年編制了小城鎮建設規劃。1999年啟動鎮駐地商貿房建設。2011年,南沙河鎮納入滕州市城區發展規劃,規劃建設“一城四社區”(“一城”即把鎮駐地建設成南城區,“四社區”即整合16個村建設南街社區、古石社區、辛章社區、房村社區4處農村社區)。2013年,南沙河鎮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全鎮生活垃圾處理率達100%;城市供水管網、天然氣管網實現全覆蓋。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南沙河鎮境內有古遺址16處。馮莊村有一處漢代古遺址,西古石村村西50米有一處漢代古遺址,北街村北100米處有一處漢代古遺址,南崗村東南60米有西周、東周古遺址,南崗村南250米處有一處漢代古遺址,中倉溝村北有唐、宋古遺址,北王村東首有一處大汶口古遺址,陡鋪村西北50米有西周、東周古遺址,陡鋪村西南50米有漢、唐古遺址,北古石村西有西周、東周古遺址,東魏村東、 西各有一處漢代古遺址,崔莊村西北處有一漢代古遺址,後辛章村北50米有一漢代古遺址,後小莊村西50米處有一東周時期古遺址,上徐村西北古遺址含西周、東周、漢三個朝代。
境內有古墓葬4處,即魯莊王陵和北街村、 南崗村、後小莊村的漢代墓葬。

民間藝術

新中國成立前,下徐村、崔莊村有梆子劇團。“文革”以前,高蹺、舞獅、龍燈、竹馬、黑驢、旱船等民間遊藝隊伍村村都有,“文革”後未延續下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街村、七里堡村有說書藝人在周邊地區趕大集演出。高莊村高家和後小莊王家的扎紙技藝、上營村孔家的石雕技藝在周邊較有名氣。前辛章村有傳承三百多年的草編技藝,編制各種用具和工藝品,成立了草編工藝禮品公司,產品銷往國內外。

風景名勝

皇城山風景區
皇城山位於南沙河鎮上營村東北,古稱“狐駘山”、“狐台山”、“目台山”、“狐山”、“湖山”、“壺山”。明魯莊王陵位於皇城山南麓,系第四代魯王朱陽鑄及其正妃張氏墓葬,民間俗稱“皇姑墳”。陵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口在山坡中下部,甬道緊接墓道向山中開鑿,甬道末端為兩個墓室,置有主人的棺槨和隨葬品。墓外有一周陵牆,前在山下平地處為青磚所砌,後在山上為塊石所壘,現僅存山上壘石,東西綿延向南半圍千百米,該陵城即所謂的“皇城”真正來歷。“皇城”南有午門,有東、西門,山西麓西門外三里原有祭祀之用的三官廟,廟東南數十步有守軍校尉駐地“狐山營”。“狐山營”因為出於山坡高地,逐漸演變呼之“上營”。
經過開發,上營村成為包含皇城山文化、山區林果開發、山區生態養殖、民俗文化的農家樂旅遊基地,遊人可以在此賞風景,品野味,觀王陵。

著名人物

朱陽鑄(1448—1523),第四代魯王,惠王嫡長子。成化十二年(1476)襲封,在位四十七年,於嘉靖二年(1523年)病逝,享年七十七歲,謚莊王,葬於滕縣湖山(今南沙河鎮上營村皇城山)。著《尊德堂稿》等。
楊斯德(1921— ),曾用名楊潤南,楊杭村人。1938年參加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蘇魯支隊政治部敵工股股長兼特務第二大隊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二旅六團政治處敵工股股長兼中共贛榆縣委敵工部部長,濱海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敵工股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膠東軍區政治部聯絡科科長,膠東軍區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前方政治部聯絡部部長。1948年任華東野戰軍第十三縱隊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民聯部部長。1949年任第三野戰軍三十四軍一〇〇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南京警備司令部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公安部隊師政治委員,空軍師政治委員,總政治部敵工部敵工處處長,聯絡部副部長兼廣州聯絡局局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74年任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75年任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長。1985年任中共中央對台辦公室主任。1998年離休。
楊斯德楊斯德
王希玲(1944— ),女,祖籍南沙河北街村,出生於上海,豫劇常派弟子,中國國家一級演員,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曾任鄭州市政協副主席、鄭州市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是文化部命名的尖子演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代表作有《風流才子》、《巧配鴛鴦》、《胭脂》、《情斷狀元樓》、《春秋出個姜小白》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