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特性
菊花為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下能提早開花。喜陽光,忌蔭蔽,較耐早,怕澇。喜溫暖濕潤氣候,但亦能耐寒,嚴冬季節根莖能在地下越冬。花能經受微霜,但幼苗生長和分枝孕蕾期需較高的氣溫。最適生長溫度為20℃左右,生長最高溫度32℃,最低10℃,地下根莖耐低溫極限一般為-10℃。花期最低夜溫17℃,開花期(中、後)可降至15—13℃。喜充足陽光,但也稍耐陰。較耐 乾,最忌積澇。喜地勢高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輕鬆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在微酸性到中性的土中均能生長,而以PH6.2-6.7較好。忌連作。 秋菊為長夜日植物,在每天14.5小時的長日照下進行莖葉營養生長,每天12小時以上的黑暗與100攝氏度的夜溫則適於花芽發育。但品種不同對日照的反應也不同。
產地
菊花遍布中國各城鎮與農村,尤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青島、天津、開封、武漢、成都、長沙、湘潭、西安、瀋陽、廣州、中山市小欖鎮、滁州等為盛。
藥用部位
植物的乾燥頭狀花絮。
炮製方法
揀去雜草,陰乾、生曬。
性味
味苦、甘,性微寒。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套用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本品味辛疏散,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功能疏散肺經風熱,但發散表邪之力不強。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每與性能功用相似的桑葉相須為用,並常配伍連翹、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飲(《溫病條辯》)。
2、肝陽眩暈,肝風實證
本品性寒,入肝經,能清肝熱、平肝陽,常用治肝陽上亢,頭暈目眩,每與石決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潛陽藥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暈、頭痛,以及肝經熱盛、熱極動風者,可與羚羊角、鉤藤、桑葉等清肝熱、熄肝風藥同用,如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3、目赤昏花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熱,如肝經,既能疏散肝經風熱,又能清泄肝熱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經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治療前者常與蟬蛻、木賊、白僵蠶等疏散風熱明目藥配伍,治療後者常與石決明、決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藥同用。若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眼目昏花,視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黃、山茱萸等滋補肝腎、益陰明目藥,如杞菊地黃丸(《醫級》)。
4、瘡癰腫毒
本品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可治療瘡癰腫毒,常與金銀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湯(《揣摩有得集》)。
主治
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癰腫毒。
相關配伍
1、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一錢八分,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2、腫毒疔瘡: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水三碗煎一碗,沖熱黃酒服。(《仙拈集》二妙湯)
用法用量
5-10g。
禁忌
氣虛胃寒,食少泄瀉者慎用。
鑑別用藥
桑葉與菊花皆能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通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以及肝腎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證。但桑葉疏散風熱之力較強,又能清肺潤燥,涼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較強,又能清熱解毒。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風熱,目疼欲脫,淚出,養目去盲,作枕明目。
2、《本經》: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3、《別錄》: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
4、《本草衍義》:近世有二十餘種,惟單葉花小而黃,綠葉色深小而薄,應候而開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