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南懷謹)

南懷瑾

南懷謹一般指本詞條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台灣,並受邀到台灣地區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病危的訊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總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民國時期,前往台灣,回歸大陸,個人生活,家庭情況,親屬成員,恩師朋友,弟子門生,主要成就,匯論貢獻,禪宗佛學,文化教育,政治行動,經濟貢獻,主要著作,文化著作,他人合著,講學記錄,學術思想,前程往事,論語之辨,佛法人生,歸納總結,軼事典故,習武緣起,老道指點,拯救巨贊,歷史地位,官方點評,名家評價,領袖慰問,後世影響,總體論述,撒種育才,評議與亂,人物爭議,國學大師紛辯,偽國學風波,紀念緬懷,三年祭辰,編書作傳,故居開放,

人物生平

民國時期

民國七年(1918年)3月18日,南懷瑾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縣柳市翁垟鎮地團村南宅組(今屬柳市鎮長岐社區殿後村)。
民國二十年(1931年),13歲的南懷瑾國小畢業考試倒數第一,只得到肄業證書。父親要求去學木雕或去商店做學徒,南懷瑾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父親還給南懷瑾請過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7歲的南懷瑾和姨表姐王翠鳳結婚,並有了長子南舜銓。同年又離開溫州,前往浙江國術館習武,並於浙江國立藝術院學習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並獲得了武術教官的資格。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南懷瑾回家度暑假,妻子後來生下次子南小舜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時值抗日戰爭爆發後,20歲的南懷瑾隻身入川,考入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後返蜀執教進入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南懷瑾自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地方自衛團總指揮,屯墾戍邊。後又被調回任軍校政治教官。其間,曾在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以期服務社會大眾,潛心於佛典。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南懷瑾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棄隱灌縣(今都江堰市)靈岩寺,結識青城派劍術高手王青風,其後,南懷瑾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離開成都。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春,南懷瑾結識了袁煥仙,晤談之下,遂為忘年之交。禪門虛雲老和尚蒞臨重慶,主持護國息災法會,袁煥仙閉關期滿,袁煥仙攜南懷瑾赴渝禮請虛雲老和尚回到成都靈岩寺成立了維摩精舍弘法,南懷瑾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多有會心之處。於一九四三年初春,在袁煥老的家中度春節後,前往峨嵋山擬閉關三年。到了一九四五年秋,突接密報,謂有人意欲加害,故匆忙離山返回成都,繼續在五通橋閉關以滿三年之願。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南懷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參訪各派宗教,其間為了修學,在峨眉山中鋒大坪寺閉關修行三年。此後的一段時間,南懷瑾以修行的姿態到處尋師,中途不斷吸取各家知識,逐漸形成對、道的見解。1945年,離藏後赴昆明,講學於雲南大學,後又講學於四川大學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返回故鄉樂清,不久,歸隱於杭州三天竺之間。後又在江西廬山天池寺附近清修。

前往台灣

1949年春,前往台灣,相繼受聘於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和國立政治大學講學。
1949年2月,南懷瑾初到台灣,就遇到一家小旅館失火,有個來自吉林長春的姑娘楊向薇,成了南懷瑾收留的難民之一,後來二人成婚,婚後的南懷瑾迫於生計,同溫州老鄉一起做船運生意,便三條船湊成“義禮行”公司。國民黨從舟山撤退時,占用了義禮行公司的船,南懷瑾血本無歸,一夜之間負債累累。兩女兩子先後出生了,不得不棲身於基隆海濱一個陋巷裡,擠在瓦可漏月、門不閉風的小屋裡。
南懷瑾南懷瑾
1955年,南懷瑾在窘困的處境下,出版了《禪海蠡測》一書,卻一本都賣不出去。不久,便舉家遷到台北龍泉街,住在販夫走卒喧囂終日的菜市場附近,在這裡,南懷瑾常年右手執筆寫書,左手抱著幼子,雙腳還要不停地推著搖籃,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哭鬧。困頓中的南懷瑾煮字療飢,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本力作,但在書店堆放在角落裡,少人購買。
20世紀60年代起,台灣官方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此舉在民間激起強烈的文化鄉愁。1960年,胡適讀了《楞嚴大義今釋》之後表示讚許,南懷瑾逐漸讓人知曉,弟子漸多,並被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倆邀請在台灣三軍駐地巡迴演講。
1963年,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聘請南懷瑾擔任教授併兼禮學院院長,南懷瑾接受了教授聘書,附加條件是不到學校上課,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隨後,南懷瑾在台北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結果學生增多不少,絕大多數是日後台灣政壇要人、文化、財經界人士。
1969年,南懷瑾創立“東西精華協會”,後創立“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禪林”和“十方叢林書院”。
1971年,南懷瑾創辦《人文世界》雜誌。
1976年,南懷瑾出版的演講輯錄《論語別裁》,趁勢而熱,多次重版,流行於華人文化圈。
1984年,南懷瑾為避禍於1985年移居美國,並在維吉尼亞成立“東西學院”。1983年王昇遭蔣經國解職,解散劉少康辦公室。王昇曾跟隨南懷瑾學習佛教,因此據傳蔣經國懷疑南懷瑾可能在台灣將成為新政學系的新領袖。

回歸大陸

1988年,南懷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間,時任中共溫州市委書記的董朝才前去造訪,希望南懷瑾倡導、推動孫中山建國方略》中提及的金溫鐵路,南懷瑾慨然應允,成為金溫鐵路的催生者,開始籌資興建這條中國第一條合資的鐵路。
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南懷瑾捐資救患,並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且為廈門南普陀寺修建禪堂。
1992年6月16日,南懷瑾為大陸和台灣兩岸密使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為兩岸和談奠定了基礎。11月18日,浙江金溫鐵道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南懷瑾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2月18日,金溫鐵路正式開工。
1994年2月11日,南普陀寺禪堂落成之時,南懷瑾應妙湛長老之邀來廈門南普陀寺主持“南禪七日-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禪學講座。此次活動是南懷瑾以現代科學精神結合傳統佛教禪七形式所進行的一次修持實踐,在7天的禪修中,由南懷瑾親自講解禪修要義,並指導全體學員進行禪修實踐,還將畢生修學經驗與心得傾囊相授,其“南禪七日”的視頻至今在網路上廣為流傳。
1998年6月11日,金溫鐵路開始通車。在通車前夕,南懷瑾基於“功成身退,還路於民”的想法,將股權轉讓給浙江省和鐵道部,金溫鐵路現屬上海鐵路局管轄。
2006年後,南懷瑾移居長住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廟港並在蘇州吳江區創建“太湖大學堂”,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後建立光華獎學基金會,資助多間中國大學,如北京大學等。
2012年9月19日,多家新聞媒體向公眾傳出南懷瑾患有肺炎的病危訊息。於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廟港太湖大學堂去世,享年95歲。

個人生活

家庭情況

南氏家族在當地是一個大家族,祖先在宋代時從中原移居此地。溫州自古以來算是一個魚米之鄉,而南懷瑾出生的樂清縣地團村和附近的幾個村子,卻是個窮地方;地少人多,旱災、颱風、潮水倒灌等自然災害經常發生,十年九荒,討飯的人很多。南家到祖父這一輩,已經中道衰落了。其父親南仰周是個遺腹子,上面兩個哥哥能力不強,南仰周十二歲就撐起這個大家庭的重擔,憑著頑強的毅力和不服輸的性格,總算置下了一份“小康”水平的家產,並在地方上贏得了聲譽,還一度當選為鄉長。
南懷瑾與家人南懷瑾與家人

親屬成員

  • 長輩:父譜名正裕,字仰周,號化度(1888—1957);其母趙氏(1891—1990)
  • 髮妻:首房王翠鳳,也是南懷瑾的姨表姐。
  • 二房楊向薇,吉林長春人。
  • 子:長子南舜銓(南宋釧);
  • 次子南小舜
  • 三子南一鵬
  • 四子南國熙;
  • 女:南聖茵、南可孟;
  • 孫:長孫南品峰。

恩師朋友

民國二十年(1931年),13歲的南懷瑾國小畢業考試倒數第一,只得到肄業證書。其父要求去學木雕或去商店做學徒,南懷瑾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其父還給南懷瑾請過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
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政府遷台灣後,袁煥仙在台灣講《楞嚴經》,聚眾講學弘法,創立老古文化公司,出版佛教典籍的南懷瑾居士,就是袁煥仙老居士座下的上首弟子。

弟子門生

1949年,南懷瑾隨國民黨來到台灣,在台灣支持佛教印經工作,協助中國佛教法師至台灣弘法。南懷瑾在國立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都有開課,此後成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政壇要人如蔣緯國、白萬祥、王昇、馬紀壯蔣彥士等人常前往旁聽,也有佛門,許多文化界與財經界人士,如李傳洪尹衍梁徐芹庭也是南懷瑾的弟子。在蔣經國去世後,南懷瑾再度回到台灣活動,李登輝的重要核心幕僚,包括蘇志誠劉泰英,都是南懷瑾的學生。據傳,李登輝曾經用南懷瑾的人脈,安排密使與中國共產党進行秘密談判與交流。

主要成就

匯論貢獻

縱觀南懷瑾一生的主要成就總共分為四個方面:禪宗佛學、文化教育、政治行動、經濟貢獻。

禪宗佛學

《南禪七日》是當年南懷瑾在廈門南普陀寺為僧人們打禪七的時候,記錄下來的錄像的名稱,把這七天的內容全部收錄了下來,方便更多的人可以受教和改善畫質,南懷瑾於1993年在閩南佛學院新落成的禪堂內主持第一場禪七,重新整理版本,共21集。《南禪七日》是生命科學的實驗。
1949年,南懷瑾輾轉赴台,在家設帳授徒,講授中國古籍經典。去台初期,在台北設立“十萬禪林台北道場”,成立“東西精華協會”,另在新竹縣設“十萬禪林峨嵋道場”,教導眾生打禪。後來在台北、北投、汐止、高雄等地多次舉行禪七法會。

文化教育

1966年,南懷瑾配合台當局,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倡導倫理道德。他和錢穆胡適林語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台港兩地往來闡述傳統文化。1969年南懷瑾成立中西精華協會。1977年,南懷瑾開始在台灣成立老古出版社,並開設“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教機構,傳揚文史哲佛學說,提升民眾文化水平,尤其是首部文學作品《論語別裁》的出版,轟動全島。
80年代後期,南懷瑾移居香港。1990年因溫州水患,南懷瑾建立南氏醫藥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
2004年,南懷瑾移居上海。2006年,創立太湖大學堂。

政治行動

1992年6月16日,在蘇志誠汪道涵的會晤中,南懷瑾曾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式兩分,上書三項原則內容為:
一,和平共濟,祥化宿願;
二,同心合作,發展經濟;
三,協商國家民族統一大業。
但台灣與大陸兩方都不願回應,蘇志誠以“李登輝不會同意我出名的”婉告。南懷瑾見兩邊都遲疑,故寫下兩封信,分別交由密使蘇志誠、汪道涵各自帶回,分別送達兩岸最高當局,一封給李登輝、一封給江澤民、楊尚昆,要求雙方簽字,搭建了兩岸官方溝通管道,並直接促成了「九二共識」。此後,兩岸都沒有給南懷瑾任何下文,南懷瑾因此在兩岸秘密溝通的舞台上正式退場。

經濟貢獻

1997年8月,南懷瑾創辦大陸第一家規範的股份制企業,並作為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為後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樣本。1998年,南懷瑾個人出資與浙江省政府共同興建金溫鐵路,金溫鐵路的動建,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達到了一個嶄新高度。

主要著作

文化著作

全部學術述著清單一覽
目錄
出版時間(年)
《禪海蠡測》
1955
《楞嚴大義今譯》
1960
《楞伽大義今譯》
1965
《禪與道概論》
1968
《禪話》
1973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1973
1976
《新舊的一代》
1977
《孟子旁通》(一)
1984
《歷史的經驗》(一)
1985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1985
《中國文化泛言》(原名:序集)
1986
《歷史的經驗》(二)
1986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1986
《老子他說》(上)
1987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
1987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
1987
易經雜說》——易經哲學之研究
1987
《金粟軒紀年詩初集》
1987
《如何修證佛法》
1989
《易經系傳別講》上傳、下傳
1991
《圓覺經略說》
1992
《金剛經說什麼》
1992
《藥師經的濟世觀》
1995
《原本大學微言》
1998
《現代學佛者修正對話》(上)
2003
《現代學佛者修正對話》(下)
2004
《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2005
《莊子喃嘩》(上下)
2006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2006
《南懷瑾講演錄》
2007
《與國際跨領域領導人談話》
2007
《人生的起點與終點》
2007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2007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2008
《漫談中國文化》
2008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2008
《老子他說續集》
2009
《我說參同契》(上中下)
2009
《列子臆說》(上中下)
2010
《孟子與公孫丑》
2011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上下)
2012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2012
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部分學術述著一覽(該表格的作品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提供)

他人合著

1968
禪與道概論
1970
維摩精舍叢書(與袁煥仙合著)
1976
習禪錄影
1980
參禪日記初集(原名:外婆禪,由金滿慈著,南懷瑾批)
1983
參禪日記續集(由金滿慈著、南懷瑾批)
1984
淨名庵詩詞拾零·佛門楹聯廿一副·金粟軒詩話八講
1985
1986
禪觀正脈(上)
1987
金粟軒紀年詩初集
2003
南懷瑾選集(十冊合集)
2005
花雨漫天 維摩說法
——

講學記錄

南懷瑾講學的部分音頻、視頻的文字記錄。
序列
目錄
(道01)
《參同契》錄音
(道02)
《老子》錄音
(道03)
《列子》錄音
(道04)
《在國際道德經論壇的講演》錄像
(道05)
《莊子》錄音
(道06)
《小言黃帝內經》錄像+錄音
(道07)
《黃帝內經舉痛論》錄像
(道08)
《莊子外篇》錄像
(道09)
《易經》錄像+錄音
(儒01)
《大學》錄音
(儒02)
《中庸》錄音
(儒03)
《孟子盡心篇》錄音
(商01)
《大會計》錄像+錄音
(商02)
《工商發展與中國文化》錄音
(商03)
《商業的道德》錄像+錄音
(身01)
《示範楊式太極拳》
(身02)
《示範鳥飛式動作》
(釋01)
《禪秘要法》錄音
(釋02)
《觀世音法門》錄音
(釋03)
《金剛經》錄音
(釋04)
《楞嚴經》錄音
(釋05)
《南禪七日》錄像+錄音
(釋06)
《念佛的方法與理論》(王凱誦)
(釋07)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亂》(王凱誦)
(釋08)
《如何靜坐》錄像
(釋09)
《三界天人表》文檔
(釋10)
《唯識與中觀》錄音
(釋11)
《維摩詰經》錄音
(釋12)
《心經》錄音+文檔
(釋13)
《藥師經》錄音
(釋14)
《瑜伽師地論》錄音
(釋15)
《圓覺經》錄音
(釋16)
《照明三昧》錄音+文檔
(釋17)
《準提法-2002年香港準提法開示》錄音
(釋18)
《準提法-寒假49天準提法開示》錄音
(釋19)
《準提咒》錄音
(釋20)
《準提佛母的修法》錄音
(釋21)
《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錄音
(釋22)
《淨念相續與往生淨土》文檔
(釋23)
《維識略講》錄音+視頻

學術思想

前程往事

1918年,南懷瑾誕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的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蒙館教育。到十七歲時,南懷瑾除精研儒家四書五經外,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多種,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歷史、書法、詩詞曲賦、醫藥卜算、天文曆法諸學,每得其精髓而以為樂,從小就是位孜孜以求的好學青年。正應了《論語》里所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南懷瑾雖說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但是自小其祖母、父輩們並沒有要求這位“南門獨子”,將來能夠顯達一方或者富貴榮耀,相反其祖母還對其說:“讀書可以,但不要做官”,其父更是要求很低,只要能夠養活自己平安度過一生,即使不讀書也可以。
這些看似很平常的家教,對南懷瑾生平,一貫看淡名利與浮華,應該是起著積極的影響,使得後來南懷瑾在正處於“風華正茂書生意氣、躍馬邊陲一呼百應”之時,卻能幡然醒悟,此種能力非一般人所能及也。因此後來曾經有人,向南懷瑾提出應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時,南懷瑾回答的只有四個字“卓爾不群”,其含義就是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秉性和天賦進行“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南懷瑾作為一代大師,集“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縱橫古今、博融東西之學於一身,卻連個像樣的文憑也沒有,更有甚者、曾經有許多國際名牌大學,要冠以南懷瑾為名譽教授博導之類的榮譽都被一一謝絕。南懷瑾宛然笑曰:“我才不受這個騙”。因此一些所謂科班出身的學者,往往藉此對南懷瑾的著述和學術產生疑問,並吹毛求疵者亦有之。當然對於著述中的一些“硬傷”之處,根據朱清時教授的回憶,南懷瑾都能及時負責的予以針砭和糾正。故南懷瑾有句名言:“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所以偽名儒還不如真名妓”。
南懷瑾正是以其一貫的本色示人。南懷瑾在書中說過,中國傳統文化有三道之學:君道、臣道、師道。在上古,夏、商、周三代,作帝王或者諸侯、士大夫們都有身兼(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的任務和標榜,而師道超越以上兩者而獨立存在,是在周朝中葉以後的事情。這裡是其明顯的“分水嶺”,應該是(公天下和家天下)本質意義的不同。從領略部分南懷瑾學術研究的成果開始,談談其現實價值和意義。
自從南懷瑾的著作上重新認識《論語》;讓孔子更近於真實、平凡和可愛。《論語》作為孔子和他的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言語對話,以及處理時務的記錄,共分上論和下論。曾經在幾十年前有人提出《論語》的編排次序有問題,想邀請南懷瑾一起參與重新排序。後南懷瑾經過仔細反覆的研究後,發現並不存在次序排列的問題,相反它的連貫性很具有“藝術性”,因而也就及時的制止了一場“鬧劇”。

論語之辨

在南懷瑾的自述里,曾在十五年中講過三四次《論語》。南懷瑾說:“至於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匯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打倒了被南懷瑾喻為“糧食”店的孔門學問後,作為現代的中國人在為人處世方面,便失去了正確的依沽。根據南懷瑾的指點,南懷瑾認為孔家店被打倒其實跟它的“夥計”有關,作為“老闆”的孔子是很冤枉的。也可以說孔子曾經被“曲解”了幾千年,正如宋儒陳同甫說的:“夫道之於天下,無本末,無內外。聖人之言,烏有舉其一而遺其一,是聖人猶與道為二也”。
南懷瑾正籍於此,通過以經解經、經史合參的方法,加以個人的修證所得,通過《論語別裁》為絕大多數人還原了平凡、可愛和真實的孔子形象。毋庸置疑孔子是得了道的人,南懷瑾對於形而上本體的認識清楚的很。
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實際就是說:我沒有其他的,只有對本體的認識和起用罷了。而曾子對其他門人卻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因為同學們程度還不夠,所以只能說具體的認識和做法,譬如禪宗神秀大師做的偈子: “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是一樣的。南懷瑾正是通過這種對比引用的方法,把《論語》的精神樸素的展現出來,誠如陳同甫南懷瑾說的“用明於心,汲汲於下學,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則日之上達,無非今日之下學也”。此話的意思,當然也可理解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南懷瑾(南懷謹)
從人、事、物的應對到心性的煉達,直至到達“仁”的境界,後世儒家稱之為“天人合一”,南公懷瑾說這是我們中國文化本有的儒家道理。那么儒家的三綱(明德、親民、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拿佛家來講三綱就是:悟道、起修做善事、最後大徹大悟。八目等於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這個八目就是大方向的外用之學,而貫穿於儒家思想的整體核心部分是“心性”之學,而即使在“明心見性”以後,起修也是一輩子的事情,因此在曾子臨終時說:“啟予足!啟予手!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南懷瑾一輩子作學問,把對經典的導讀,升華至對個人“心、性”的培養和修身上,擴至對國家、民族和整個人類命運的關懷上,以期開創新的人文格局。這種納百川於大海的力挽狂瀾氣度,是一般的學者所忽略的核心部分,也是無法企及的高度。如果沒有真修實證的功夫,和“普賢菩薩的行願” 願力,是辦不到的。也正因此他把中國儒家傳統文化思想統合起來、構成了孔門學問的基本道理“內聖外王”。
基於這點南懷瑾先後講了《原本大學微言》、《孟子旁通》等;完成了儒家系列的學術研究,並在內涵和外延上反覆作了比較和論述,使其在學問研究方面,始終保持不變的中心思想;所謂“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寧、文王得一而天下平”讓讀者猶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之感。原來在中國固有的人文領域裡面,本來就包含了對宗教、哲學的信仰和實踐方法,儒家和道家在秦漢以前本來就是一家。包括諸子百家等等,構成了中國的整個人文哲學體系內容。
南懷瑾認為,一個國家被滅掉,還可以復國,但是一旦文化衰亡就萬劫不復了。中國文化最早出現斷層是在秦末以後,而所謂的焚書坑儒的罪過還並不大,關鍵是西楚霸王一把火燒了“阿房宮”。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這段時間是斷層的。而後來發展出來的儒家思想,有相當內容是董仲舒“獨尊儒術”以後,漢儒們經過考據而有所增廢,後被稱謂(漢學)的一部分,到宋明理學發展起來的時候,孔子就已經被誤解的很深了。而這種以“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三綱五常”的腐儒思想和誤解,並以“朱、程”為代表的儒學釋義和理學思想,一直統領著歷代王朝上千年之久。法久弊生、自然就成了後世被打倒的前因;結果好端端的孔聖人便被抬出來“鞭屍”了。
在南懷瑾的《論語別裁》里,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對象是因人而異的,孔子對教育時機的洞察和把握也是“手眼通天”和多變,並且孔子在日常起居生活中,顯得活潑而又有生機,譬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並不像後世理學家們,所表現的那么嚴肅和不通人情,以致把孔子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最終把儒家學問推向了“滅門”之路。南懷瑾這種不帶任何個人偏見的導讀方法;根據自身修證的經驗;運用經典的前後對照與經史合參並舉,把儒、釋、道三家作了充分的對比和互通,此引人至勝的學問手法,著實開創了當今“述而不作”的新風。這種能讓現代普通的中國人,看了後能夠接受的《論語》;和儒家思想的普世教育價值方面,以及在繼承傳統經典的貢獻方面,真能與鳩摩羅什法師的功德相媲美。
南懷瑾與其獨特的智慧功德和傳統文化功底,為我們開啟了通往經典寶庫之路,主要的目的無非是百川歸大海,讓現代的國人有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依沽,只要是真實的東西;看起來一定是平凡的;而正因為它真實和平凡才顯得可愛。假如能對讀者了解“心性”方面更有幫助的話,那它的價值和意義就更深遠了。

佛法人生

南懷瑾用佛法的真諦實踐人生的價值,闡析人性的詬病與高貴。其生前常感嘆,最怕接觸學佛的人;學了點佛以後,一看滿臉的佛相、滿嘴的佛話。南懷瑾曾經公開的說自己沒有資格稱謂佛教徒,從這種謙虛里我們發現,其實南懷瑾擔心的是,把學佛變成了一種“形式和迷信”。
早在五十年代,南懷瑾身居台灣正處於最窮迫的時候,書就了兩部著作《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後來南懷瑾也自嘲為“二楞子”。南懷瑾早在二十五歲時,就在川北禪門大德袁祖煥仙南懷瑾坐下悟道,後閉關於峨眉山大坪寺,通閱大藏經典。旋即遠走康藏,遍訪有成就者,應該說此時,已經確立了一生的目標和方向。後來來台灣做船運生意,在興隆的時候,每天席開連桌,招待四方來客。卻因為一次劫難,而一夜之間淪為落魄遊子。這種人生的巨大反差,非但沒有擊垮南懷瑾,反而像“天賜良機”一樣,從此樹就了一位曠世奇才和一代大師。
南懷瑾南懷瑾
多年以後,南懷瑾在說起這段經歷時都一言帶過,而對於做學問一事,只說“著書都為稻糧謀”。南懷瑾曾經說過:看了幾十年的人生,得意忘形者有之、而失意忘形者更甚之。確實一個人假如沒有真正的“修養”境界,是很難做到榮辱不驚的。張尚德老師在談及南懷瑾這段最困迫的時期時,大為感嘆:根本看不出南懷瑾很窮,那滿面的春風;好像整個世界都是他的一樣,富有得很!
在《楞嚴大義今釋》的序言裡,說道:“在這個大時代里,一切都在變,變動之中,自然亂象紛陳。變亂使凡百俱廢,因之,事事都須從頭整理。專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時代的要求,實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遠的,要能耐得淒涼,甘於寂寞,在默默無聞中,散播無形的種子”。什麼是大菩薩?大菩薩無疑就是犧牲自己的全部,來成就眾生的覺悟。南懷瑾說“世間一切學問,大至宇宙,細至無間,都是為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
也就是說:都是為了研究人生。離開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討,便不會有其他學問的存在”。對於有人說《楞嚴經》是偽經的說法,南懷瑾就實憑據的予以反駁,令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南懷瑾的慈悲和願力更體現在下面這段話:“生在這個時代里,個人的遭遇,和世事的動亂,真是瞬息萬變,往往使人茫然不知所之。整個世界和全體人類,都在惶惶不可終日的夾縫裡生活著。無論是科學、哲學和宗教,都在尋求人生的真理,都想求得智慧的解脫。這本書譯成於拂逆困窮的艱苦歲月中,如果讀者由此而悟得真實智慧解脫的真理,使這個顛倒夢幻似的人生世界,能升華到恬靜安樂的真善美之領域,就是我所馨香禱祝的了”。
楞伽經》里的精闢之言在於一句話:“凡一切想皆屬妄想”。南懷瑾在《楞伽大義今釋》里說:“楞伽經,它在全部佛法與佛學中,無論思想、理論或修證方法,顯見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寶典。中國研究法相唯識的學者,把它列為五經十一論的重心,凡有志唯識學者,必須要熟悉深知。但注重性宗的學者,也勢所必讀,尤其標榜傳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禪宗,自達摩大師東來傳法的初期,同時即交付楞伽經印心,所以無論研究佛學教理,或真求修證的人,對於楞伽經若不作深入的探討,是很遺憾的事”。大凡學佛的人都比較喜歡打坐、念咒子或者佛號,殊不知理若不明,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道理。所以禪門有句話:只貴子見地、不貴子行履。更可惜的是因不懂《唯識》學而蹉跎歲月、浪費生命的。
獨肩《禪海蠡測》勾起千年浮沉,揉碎大地山河紛紜落宿常寂。1973年,南懷瑾再序於台時寫到:“時輪劫濁,物慾攫人,舉世紛紜,鈍置心法,況禪道深邃,剋證難期”正如南懷瑾所言,真悟了“道”哪裡還有這個那個、那個這個等閒家具?當眾盲摸象、殊途同歸之時自然就是“旨絕文詞,拈花微笑”而已矣。
佛法的目的是:讓普羅大眾能夠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而達到“常樂我淨”的遊戲三昧境界;佛法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上;而實現佛法的宗旨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歸納總結

南懷瑾花了一輩子的時間,通過對儒、釋、道三家學問的演繹和歸納,最終的目的無非是告訴人們:東方有聖人,西方也有聖人,此心同此理亦同的道理。而從“平凡”到“高貴”並不存在邊際問題,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是要回到平地上來,總不能懸空掛著。因此做到了“大平凡”就是“最高貴”;南懷瑾臨終的這一示現,就說明了這一道理。而所謂的“凡夫”恰恰是不甘於平凡者的代名詞。人類對於真理的訴求從來沒有缺少過熱忱,只是當時代的腳步,不得不再次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時,才發現我們離真理(大平凡)相去已經甚遠。當我們甚至已經沒有智慧,去發現自己的錯誤和改正錯誤的能力時,那將是整個人類的災難。
南懷瑾這一輩子,從玩索而有成者到馬不撤蹄的為法而忘軀至圓寂,真正實踐到從“平凡”到“高貴”的最好人生“答卷”。
南懷瑾南懷瑾
南懷瑾對人生闡述就是“儒釋道合一境界,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在台灣則多由佛道入門(大多數為佛教眾),佛教學方面如《金剛經說什麼》《圓覺經略說》《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可以說南懷瑾是密教準提法在台灣香港的重要推動力。
在中國大陸有多數的民眾由西方哲學轉入東方文化,其中廣為流傳的代表作品如《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其中刊正了許多以往對傳統文化的誤解。
在道家方面,南懷瑾的書籍在命理及中醫學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階,如《老子他說》《莊子諵嘩》《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等。

軼事典故

習武緣起

  • 童年
南懷瑾自幼個性就好動,並嗜讀武俠小說,剛在十二歲時即開始習練種種武藝。起初,隨師習練時,固然不知道以南懷瑾衰弱之軀而學此剛猛之拳是否適當,又不能分辨拳藝的優劣,每回習拳之後卻有頭腦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從小志慕俠客義行,所以也就勉強自己而照練如儀。
  • 訪師
其後負笈四方,人事接觸漸廣,以心喜武術道功,乃不計耗資,不論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長的人,或具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頂禮叩拜為師。
因此到二十歲前,所拜的師父,各門各派,積加起來亦多達八十餘人。所學範圍有南宗北派長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少時亦習弄過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撲擊等。
中央國術館張清江,於杭州國術館主辦全省性國術比賽,南懷瑾亦參與其盛,以姿勢優異而獲冠軍。
抗戰前,各縣市普設國術館,都有專人負責,武風維揚,盛極一時。所以,南懷瑾私自反省所習武藝實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過略窺其門徑而已,乃決心繼續尋師訪道,親近高明。

老道指點

南懷瑾聞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傳系滿清王公子家者,鬚眉皓白,童顏鶴髮,言已成劍仙;聞之,萬喜,即往謁數,皆未得見。後逢人求此人皆稱無此劍術,若欲習畫之則教人畫梅。幾番迂折,南懷瑾終見此人,再三懇學劍,但學此,不求其他。因南懷瑾意誠堅,終獲約談。
南懷瑾志存學文兼武,經世濟時,而諸事分神,恐心不專而無成,遂棄習劍仙,而於學拳仍勤,每日戊夜,必練拳二三時。昔杭州西湖,武師甚多,南懷瑾亦朝夕浸間,躍馬劍,臂縛環,腿綁鐵磚,亦近於此之“太保生”矣。後訪遇僧道多,皆各有長,與城隍山老道之意,大同。

拯救巨贊

1947年,南懷瑾去上海期間,杭州靈隱寺巨贊法師被國民黨特務列入黑名單並計畫暗殺,罪名是巨贊法師陳銘樞虛雲大師等人向共產黨靠攏,同共產黨有關係。
巨贊法師聞之,便來找南懷瑾求救,巨贊和共產黨合作,共同護佛教。南懷瑾聞巨贊要護佛教,心動之,故有心救人。
南懷瑾赴南京,尋到彼時之保密局任負責人的鄭介民。南懷瑾曰:“靈隱寺住持巨贊法師不可屠,手下留情,放其一命,巨贊是要留下來和共產黨共同保護佛教的”。待到鄭介民口頭應允不殺巨贊,南懷瑾不放心,要求寫一張手令,拿去交給保密局杭州站站長,終救巨贊一命。

歷史地位

官方點評

對於南懷瑾的學術造詣,有著非常不同的評價,但不管人們如何評價南懷瑾,都掩蓋不了他在文化上的光芒。(《海南日報》)
南懷瑾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除此之外,對於醫學、卜算、天文、拳術、劍道、詩詞等皆有專精,可謂是博學多才。南懷瑾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著述極為豐富,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 《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三十多種著作,曾被譯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韓國、羅馬尼亞等八種語言,影響了眾多中外人士。(搜狐網)

名家評價

南懷瑾的寫作,是學術通俗化的一種成功嘗試。(復旦大學歷史教師姜義華
南懷瑾為奇人,雖與嚴謹學者異其道,但其修養確有高人之境。(歷史學家許倬雲
南懷瑾看似嚴厲,但說話常常詼諧幽默,是弟子們心裡的“老頑童”。他認為自己是屬於社會的,天下的兒女就是他的兒女。他有四個理念:共產主義理想;資本主義財富;社會主義福利;中國文化精神(南懷瑾弟子張耀武)
南懷瑾的一生不能僅當作“國學大師”、“禪學大師”看待,在學術研究中也多有創新,在有的讀者看來,可能有常識性的錯誤,但總歸成績是主要的。他經歷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樣的質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談論,在他看來,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書法家王國平
南懷瑾不畏人言,為大陸和台灣兩岸和平發展奔走,雖然臨終功虧一簣,但仍然功不可沒。中國統一聯盟發起人之一鄧可瑾)
南懷瑾沒有被任何一種知識,或者是一種文化所束縛。他寫了那么多傳統文化的書,但在他身上人們卻看不到傳統文化的“後遺症”,不做作。(台灣曾子南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曾王君)
南懷瑾“在講解中調動其平生讀書、實踐、閱世、思考、教人所得之深厚學養和獨到觀點,游乎經史子集之中,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學術觀點,不論出世入世,評比精義,正說反說,更提示《莊子》出入禪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話語,深入淺出,為讀者開啟智慧之門戶。”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歷史學家李偉國評價)

領袖慰問

“驚悉(南)懷瑾先生仙逝,深表哀悼,(南懷瑾)先生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令人景仰,切盼(南懷瑾)先生學術事業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謹向(南懷瑾)先生親屬表示慰問。”(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唁電中評價)

後世影響

總體論述

南懷瑾大師,幼承庭訓,天資聰穎,精研國學,一生從軍執教經商遊歷考察講學,對均有造詣,十九歲以前廣泛涉獵併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武術等諸門學問,許多擁躉家裡甚至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南懷瑾的一大套書籍,足以說明“一代宗師”的頭銜當之無愧。
南懷瑾,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先驅者。與普通學者不同的是,南懷瑾堪稱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活“史書”,是一個素非皓首窮經之人,更非埋首書齋之輩。其著述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時至今日,對於那些無法直接了解典籍,不知如何理解、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普通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但其中最為著名,也是傳播最廣的著作之一,當數《論語別裁》。 1975年4月,南懷瑾就已開始普及傳統文化的探索之路
但因為舊時社會風氣認為,傳統文化僵硬老舊,不能用以解決現實問題。但南懷瑾一直主張傳統是隨時可以創新的,並非簡單的復古。復古,就是把當代中國的命運交給三千年前的古人承擔。當代知識分子自己不承擔國家的責任,反而讓孔夫子扛責任,就把孔夫子打死了。
南懷瑾講《論語》,不復古稱:“朱熹注釋的《論語》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孔夫子評價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好像是說宰予是一個又笨又壞的學生。但孔門七十二賢,宰予是言語科里的第一。
南懷瑾一直試圖還原孔夫子思想家的地位,讓世人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認為那些強調綱常倫理一類的東西,是後代儒生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發展而逐漸附加上的。於是,孔子的思想在發展中被曲解和誤讀得漸漸多了,孔子也成了一個被隨便塗抹的偶像。
所以,在此後的一年時間裡,南懷瑾一直在講《論語》,並充分考慮到從未深入接觸過《論語》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加以經史和參,旁徵博引,將原文撮編成一個個歷史故事,寓意深遠而妙趣橫生,一時間引發台灣讀《論語》熱,很多人甚至將刊登其講解的雜誌剪貼成冊。
也正是因為南懷瑾將傳統文化解讀給大眾之際,非議漸生。有人稱其是“偽國學大師”,也有說《論語別裁》根本就不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對此,台灣學者薛仁明的話,也許能說明一二。“南懷瑾將文史哲藝道打成一片,不受學術規範所縛,也不受學術流派所限,更不管枝節末微的是非與對錯;其行文論事,總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言說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的書可風動四方,也可讓沒啥學問的人讀之欣喜。於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閎肆、難以方物;不知者,便難免有‘隨便說說’‘野狐禪’之譏了。”
· 各方爭議說辭褒貶不一,引人深思
“從學術視角看,有些人認為南懷瑾還稱不上是一位國學大師,但是從堅持和傳播傳統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學者能超過南懷瑾的社會影響呢?”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樓宇烈對南懷瑾的貢獻感佩不已。說南懷瑾和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之間少為人知的關係。
20世紀80年代中,樓宇烈曾經兩次去香港拜訪南懷瑾。南懷瑾非常關心北京大學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議北大能夠成立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並表示自己可以出資支持。樓宇烈將南懷瑾的建議轉達北大,在學校等多方支持下,1992年1月,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如今的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前身。此後,南懷瑾如言,為研究中心提供經費予以支持。
南懷瑾平時言談生動有趣、博大精深,可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代言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與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沒,人們尊稱他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和“國學大師”,曾一度名列“台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
南懷瑾非常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播,甚至因此反對五四運動,認為這是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南懷瑾認為中國能歷數朝甚至外來統治仍不亡,乃是中國文化不亡所致。 故近幾年來大力推動兒童讀經運動,希望能將讀中國古書的基礎往下紮根, 以挽回目前國人幾乎對中國自身文化毫無認識的大斷層。 惟其兒童讀經運動,以推動“”三者並進,非獨厚中國國學也。 而所注重之讀經部分,又以四書五經為主,尤以四書為重, 冀能為中國孕育出經世濟民之材,而非詩詞歌賦之材也。

撒種育才

早在五十餘年前,作為國學大師的南懷瑾即在台灣傾全力講述、印行傳統文化經典,從學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間大眾,南懷瑾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內容涵蓋及諸子百家,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凡三十餘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其後,南懷瑾又奔走於美國、香港、歐洲等地,雖偶於經貿領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弘揚,蓋以文化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數十年來,南懷瑾雖旅居海外,然心懷故土鄉梓,深切關懷著祖國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晚年尤甚,諄諄教導海外眾多弟子赴大陸投資,引進先進科技,支持國家經濟建設,並率先在大陸投資1286萬美元修建金溫鐵路,籌集巨額善款在大陸南北十餘所高校設立“光華教育獎學金”,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愛心……凡此種種,令人深為感佩。
1993年4月27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被永遠地載入史冊,但鮮為人知的是,之前的幾年裡,南懷瑾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付出了很多心血。在《中國時報》記者王銘義看來,南懷瑾是以密使的身份架起了溝通兩岸關係的一座橋樑,並直接促成大陸與台灣簽訂九二共識。
南懷瑾認為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佛法的根本是無主宰,有個上帝、閻王,有個命運做人家主宰的是沒有的,主宰的都是你的心。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所以,2000年,南懷瑾又在太湖邊親手創辦了太湖大學堂,秉承宋明書院之教育,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傳道授業解惑,踐行“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所以,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張耀偉就曾說:”做名人難,做一個要無時無刻都為人師表、做人楷模的名人更難。南懷瑾一生結識的人可謂三教九流,但真正惺惺相惜的恐怕也沒有幾人。這分熱鬧中的孤獨別人怕是不知道,所以南懷瑾的那分嘆息更是一種無奈”。
作家余世存雖對南懷瑾著作的學術性有質疑,卻也稱讚其在傳統文化普及方面的功績:“他打通了廟堂和江湖,讓普通大眾對傳統文化有了親切感,為大眾提供了一種入門的可能性……大陸的知識分子沒有完成文化現代化、知識現代化的任務,大眾對世俗化的知識、學問是有需求的,所以南懷瑾的著作填補了這個空白。”
南一鵬則一語道出父親的心思:“不同於學院派中規中矩的思路,這就是其講學的風格,大抵能引起人們關注傳統的心思,父親的目的就達到了。”
·首次披露南師最後的表達,手書平凡
據南一鵬回憶,在太湖的最後幾年裡,南懷瑾“一如既往,過著簡單的生活——接待處理事務,眾人交談,講課目,打坐、看書、寫作。”
2012年8月,南懷瑾身體出現不適,在身邊弟子的建議下,去上海就醫。南一鵬記述,由於自己身在美國,不能及時趕到,兩個弟弟陪在父親身邊。南懷瑾住院幾日後,病情狀況出現嚴重化。醫生在努力後表示:“我們的能力到此為止了。”聽到這樣的決定,南懷瑾弟子馬宏達心痛地對南懷瑾說:“老師,接下來要靠您。”此時南懷瑾已經無法說話,就用筆寫下:“明白,好!”南一鵬聽弟弟向他描述,“隨後又有學生們來去,父親就再寫下兩個字:平凡。”
南一鵬接著寫道:“我可以了解,這就是父親一生修行的總結。社會上關於我父親的言論很多,有神化的,有妖魔化的,有讚美嚮往的,有頂禮膜拜的,最多的還是真實懂得修正自己的,所有的反應就是鏡中的倒影,自家的心性而已。現在父親對大家最後的話,就是‘平凡’,如是而已。”
《南懷瑾的商業智慧》仿佛在為世人打開了另外一個金礦,讓大家看到南懷瑾的身上還另有挖不盡的寶藏——除了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國學大師等身份之外,南懷瑾還有更多的無限可能。確實,南懷瑾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是一門學問。
所以,台灣著名國學大師葉蔓說,當年跟著南懷瑾學習,常常會因南懷瑾簡短的一句話,甚至是幾個字,便如醍醐灌頂般頓悟,若從處世行徑上看,南懷瑾與孔孟王陽明等儒家賢聖明顯更為相似。因此學界曾對南懷瑾的評價“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不過南懷瑾大師對自己的行為表示並不滿意,甚至給自己的評語稱:“我的一生,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沒有一樣是對的。”

評議與亂

而在南懷瑾逝世的此後三年,社會上各界人士對這位老南懷瑾的評價褒貶不一,可以說基本趨於兩極神魔化,也正因為如此,南懷瑾的第三子南一鵬為還原公眾一個真實客觀的南懷瑾,才編寫出版書籍《父親南懷瑾》,這種現象才有所改觀,只不過仍然有一些不法之徒成立微信號,假借南懷瑾的名義推廣國學,頂著南懷瑾的聲譽招搖撞騙,為非作歹,實際上做的正是欠缺中華文化禮義的表現,將南懷瑾的學說碎片化,既無禮,也無義。碎片化的短語或許可以起一時的作用,但是見樹而失其林,更是可惜。南一鵬表示說,現代人每天接觸大量資訊,而無啟發;接受大量的碎片化資料,而無整合;所以產生偏見、滋生謠言,很容易誤導大眾,這也是標準的速食文化表征。這些求一時眼球而不能心中生根的做法,正是文明膚淺的現象。
我們不可否認南懷瑾在諸多領域的博學多才,甚至作出了諸多偉大的成就,尤其是南懷瑾在最後六年,為後世留下30萬冊珍貴藏書,內容涵蓋儒、釋、道、醫學、軍事等各領域,其中不乏一些孤本、善本,南懷瑾的學生已針對這些書籍進行整理造冊、上架保存。查旭東曾說,現在普通讀者難以看到這些藏書,但今後有望將部分藏書轉成電子版本與世人接觸,“由於工作量巨大,現階段仍以保護為主”。
·雜學與國學,真實客觀
但是所謂“學專則精,學多會雜”,所以有人曾如此談笑評價老南懷瑾:“觀近代以來,閱遍佛道二藏的,公開的有南懷瑾與陳攖寧二人,若說南懷瑾與陳攖寧對比,還是有差距。圓頓子著作,技高一籌,化經典於無形之中,留意之處皆學問,當然,只有看過道藏的人都知曉,況文筆立論,皆有可觀,有理有據,快意恩仇。惜其大業未盡,早返玉京,令人扼腕,雖得享高壽,但距仙何遠。而南懷瑾其修持以禪密為主,據說得了密宗真傳。其文字,老到圓滑,深諳世事,雖有包裝炒作嫌疑,但長袖善舞,終為福壽雙全之人。而國學大師,殊為不妥,雜學大師,較為恰當。”正因為如此,後世也曾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做人當學南懷瑾,學識當如陳攖寧!”
而如今,太湖大學堂的那把竹藤椅上,再也無法看到此人談笑風生的模樣,南懷瑾大師用95年的修行為世人留下的,卻是無盡的影響。

人物爭議

國學大師紛辯

  • 南懷瑾是江湖騙子?
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台灣出版,受到了廣泛追捧,到1988年時已翻版達18次;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響起轟動,時至今日,多數人知曉南懷瑾,譽之者尊稱其為“國學大師”、“一代宗師”、“大居士”;但因此圍繞著南懷瑾本人和南懷瑾的作品的爭議,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毀之者直斥其是一個“江湖騙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學者余世存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南懷瑾的態度比較複雜。一方是打通了廟堂和江湖,讓普通大眾對傳統文化有了親切感,為大眾提供了一種入門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南懷瑾對傳統文化的解讀也存在著很多問題。
網路名人方舟子亦曾撰文,指南懷瑾試圖用哲學去解釋科學,其文章又有中國歷史的常識錯誤,稱其為信口開河的“國學大師”。
南懷瑾的弟子王學信在對其的回憶錄中寫道:“作為一代國學大師的南懷瑾……不辭辛勞,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內容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兼及醫卜天文、拳術劍道、詩詞曲賦,著述凡三十餘種,立足時代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更加璀璨奪目的文化層面,開拓了全新的學術視野,其影響之深遠必將是劃時代的……其根本心愿仍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弘揚,蓋以文化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 南懷瑾是文化名人,不是國學大師?
南懷瑾堪稱文化方面的“奇人異士”,但並不是搞學術的,南懷瑾的言論經常讓人感覺荒誕不經,不像是個嚴肅的學者。翟鴻燊走紅於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到政府支持的“國學熱”;南懷瑾興起於上世紀60年代台灣當局推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翟鴻燊和南懷瑾兩位“國學大師”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南懷瑾高壽、矍鑠、著作等身……,“扮相”要遠勝於翟鴻燊。一份1991年出爐的檔案《蘇聯巨變之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中指出:“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表明,如果不能有效地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並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中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確立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正是從此之後,“國學”逐漸興起,乃至成為一種“熱潮”。“國學熱”里從未缺乏官方的身影,孔子像甚至都一度進入了天安門區域。
看了南懷瑾這類書和演進,我們不得不承認南懷瑾確是文化方面的“奇人異士”,但“奇人異士”終歸是混江湖的,而不是居書齋的。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在政府和商人出於各自目的的追捧下,一位位“國學大師”誕生了。只是,媒體總得守住“事實”的底線吧?

偽國學風波

2007年的一天,有一名小學生打電話問南懷瑾是否出版了一本名為《聽南懷瑾講論語》的書,但南懷瑾沒有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過這本書,而該書的作者張保文、許慶元,也沒有來過太湖大學堂聽自己的授課,但在書中卻有諸多“南懷瑾認為”、“南懷瑾說”的論斷。於是南懷瑾的秘書馬宏達找來律師徐涌,南懷瑾走上了訴訟之路。
2009年,徐湧向北京市石景山區和朝陽區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訴書,首批先是狀告了新華出版社石油工業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認為這三家出版社沒有徵得南懷瑾的許可,而使用南懷瑾的照片作為書籍封面,請求法院判決這三家出版社立即停止肖像權侵害、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後來,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研究決定將南懷瑾在朝陽區人民法院起訴的兩個案件,併入石景山區人民法院進行庭前調解。但南懷瑾與三家出版社因為沒能達成一致的賠償數額而調解失敗。
2010年5月下旬,徐湧向東城、西城和朝陽法院再次提交了起訴狀。這次起訴涉及到了近十家出版社的七部圖書,提起的是姓名、名譽權之訴。但是徐涌仍然沒有得到立案的結果。

紀念緬懷

三年祭辰

南懷瑾先生辭世三周年祭辰
南懷瑾辭世三周年祭是由賈丹華在南懷瑾先生去世三周年所作的祭文。

編書作傳

  • 晚年口述立傳記,弟子王國平抒寫《南懷瑾的最後100天》
南懷瑾的最後100天》一書是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晚年親自指定的口述傳記作者王國平,對南懷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實記錄。一代宗師南懷瑾在生命最後關頭的隱秘細節,在書中如畫卷般逐次展現於世人眼前。南懷瑾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和總結,以及臨終前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的最後思考,尤其值得關心中國文化命運的人們深思和記取。
南懷瑾(南懷謹)
  • 三子南一鵬整理其父生平編著《父親南懷瑾》這一人物傳記
父親南懷瑾》是首部最完整還原南懷瑾一生的傳記作品,作者南一鵬是南懷瑾的第三子,是子女中跟隨父親時間最長的一位。南一鵬飽蘸深情的筆墨,從“繼志述事”的立場,詳盡述說了南懷瑾少時在家鄉開蒙立志、青年離鄉拜師訪道、花甲至美國傳道授業、古稀回香港廣行善業、晚年歸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階段的點滴,記錄了南懷瑾親身聽到、看到、感受到的南懷瑾的“言教”、“身教”和“家教”,以生動親切、真實感人的親人視角重現了南師一生言傳行事的傳奇。
《父親南懷瑾》《父親南懷瑾》
  • 文教基金會特推《不堪風雨亂紅塵》紀念南懷瑾九十七歲冥誕
為紀念南懷瑾九十七歲冥誕,南懷瑾文教基金會與特推出特別推出《不堪風雨亂紅塵》影片檔。系對懷師相當景仰的台灣歌手謝宇威,多年來翻閱南懷瑾的詩集,並將其中的詞句,譜成這首《不堪風雨亂紅塵》。

故居開放

  • 南懷瑾故居重修對外開放
南懷瑾故居,原取名樂清老幼文康活動中心,位於浙江省樂清市翁垟街道地鹽村,占地4.29畝,房屋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故居整體呈兩層樓中式風格,三面環水,白色圍牆圍繞建築,圍牆搭配灰色方格窗和灰色瓦片,木質大門搭配褐色樑柱,庭院左側南懷瑾站姿全身銅像。中心向周邊居民免費開放,成為當地人文娛生活最重要的場所。南懷瑾故居舊址是南懷瑾從出生到17歲的居住地。
1992年,樂清市人民政府經南懷瑾本人應允後,捐資500萬元將舊中心重新擴建修繕,於1995年2月投入使用 。2012年9月19日,因南懷瑾中途去世改名為“南懷瑾故居”。
2013年4月,樂清市耗資600多萬元及時啟動搶修工程,經過一年間的修復,終於以江南園林古建築式的風格落成。2014年9月26日經過修葺重新開放,浙江省樂清市地方人民政府特意舉辦了“南園秋高”主題論壇,至2015年已有一年多,被譽現實版“秘密花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