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於1987年4月23日在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北京廣濟寺內正式成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擔任名譽所長,前任所長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周紹良,現任所長為湖南船山學社社長吳立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 時間:1987年4月23日
  • 地點:北京廣濟寺內
  • 現任所長:為湖南船山學社社長吳立民
發展史,辦刊,出書,譯經,編藏,編審教材,輔導,講學,專題研究,

發展史

吳立民吳信如)20世紀30年代末就跟隨二學園掌法顧淨緣上師修學佛法,深得東密藏密傳承,有《藏傳密教的人體科學》、《佛法禪定論》、《佛教與中國文化》、《船山佛道思想研究》等著作。1991年8月研究所從廣濟寺遷至北長街“三時學會”舊址。六年來,在趙朴老和中國佛協的親切關懷下,在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諸方大德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所從無到有,經過了艱苦的創業工作,編輯、出版了《法音學術版》(後改為《佛教文化》)等數十種佛學與佛教文化方面的書籍,完成了《中國佛教》第四輯的編纂和出版發行工作;舉辦了“山西佛教彩塑攝影展”,參與組織了第四屆中日佛教學術交流會議。在人民政府宗教學術文化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下,對佛學理論、佛教歷史以及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等方面進行紮實的研究。在搶救、整理、挖掘佛教寶貴的文化遺產方面,老一輩佛教專家學者,高級研究人員作出了巨大的開創性的貢獻,他們中有幾位已經離開我們,但他們那種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光輝永照後人。研究所著眼於未來進意吸收培養中青年法師、居士,大膽放手使用他們,送他們到有關大學甚至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紹隆佛種,續佛慧命。還從社會聘請一批專家、學者和熱心弘法的居士,開門辦所,廣結善緣中國國際易經研究會,三亞南山海上觀音像,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自選址.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辦刊

原《佛教文化》年刊已辦三期,為加強和深化佛教文化的學術性,1992年底改為以專家學者為對象的《佛學研究》年刊及副刊《佛學研究資料》,作為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報。同時,為接引社會各界人士,引導人們對佛教文化的正確認識和關注,原《佛教文化》改為綜合性刊物(季刊,1993年改為雙月刊),以一般讀者為對象,力求圖文並茂,主題嚴肅,形式活潑多樣。1992年6月《佛教文化,》創刊(已發行7期),並成立了佛教文化期刊社,組成了一支精幹的編輯隊伍。《佛教文化》已在全國公開發行。

出書

1.《中國佛教文化叢書》(簡稱大叢書)。按佛教三大語系、漢語系佛教八大宗派,及學術綜合、佛書總論等編成十二種系列叢刊。與香港志蓮佛教圖書館合作,成立中國佛教文化研究公司,具體承辦大叢書的編排出版工作。已列入計畫或開始編輯的書籍有:法相唯識學叢刊的《能達未達論》、《辨法法性論》、《顯明三性頌》、《唯識三十論》、《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釋》、《略顯瑜伽師修習義》等九種;藏傳佛學叢刊的《阿毗達磨俱舍論釋·開顯解脫道論》;淨土學叢刊的《大乘無量壽經淺解》;般若學叢刊的《大般若經述要》、般若三經釋要;密學叢刊的《大日經住心品講》《金剛頂發菩提心論講略》;佛教文集辭書叢刊的《新編佛教詞典》等。
2.《中國佛教文化小叢書》(簡稱“小叢書”)。涉及佛教與哲學、文學、語言、詩詞、藝術、建築、繪畫、書法、音樂、民俗、天文、曆象、方術、飲食、茶、園藝等學術、文藝方面的研究;佛教與道教、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印教等其他宗教比較研究;還有佛教與尼采、叔本華、康德、黑格爾等西方哲學家相關領域的研究,也涉及佛教與現代西方哲學各種流派的研究,已列入小叢書的書籍有“俗語佛源”已出版)《嘉言書法集》、等,以及《佛教與茶》、《佛教與醫學》、佛教與詩》、《佛教與旅遊》等十餘種。
3.《中國佛教文化通俗讀物》,如經、律、論三藏的通俗注釋,教學講義等,可作佛教院校輔助教材用。

譯經

成立譯經室,專事南傳大藏經譯漢,藏傳大藏經與漢文大藏經對譯,世界佛學名著今譯的工作。

編藏

漢文《大藏經》,自《開元錄》編成以來,已有20多種版本,以日本的《大正藏》為較好的版本。但《大正藏》亦有大乘編入小乘,小乘編入大乘,顯教編入密教,密教編入顯教等分部別類不如法的弊病,且己有70多年,未能新修。為了突出體例科學,收集完整,經濟實用等三大特點,使我國三個語系佛教的三藏臻於完備,圓滿具足,我所擬重新整編《漢文大藏經》。

編審教材

結合初、中、高三級佛學院相互銜接的特點,編審課程設定、教學大綱、教科用書、輔導材料等。這套教材既要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又符合時代精神,且有嚴密的科學系統性。

輔導

中國佛學院畢業生,經考核,到研究所繼續學習,可獲取相當於碩士乃至博士的學位資格。從斯里蘭卡留學回來的五比丘僧,研究所已聘請著名教授為他們的導師,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講學

舉辦定期不定期的各種類型講座,聘請高僧大德或專家學者在所內有計畫地開展佛學和佛教文化講座,也應聘到外地講學。

專題研究

已定《中國佛教禪宗寺院沿革及宗派源流通考》課題,並列入國家社會科學科研項目。此外,對中國佛教帶根本性、方向性、決定性的問題進行探討、調查、研究,如《世界佛教發展之趨勢與展望》、《中國佛教往何處去》、《中國佛學教育之探討》、《中國寺廟管理之探討》、《中國佛教之改革與開放》等等。
九、主辦、協辦或參加一些必要的國際、國內學術討論會。
十、參加一些有關的社會活動。
十一、諮詢服務。
十二、參與拍、編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文獻佛經部分。
以上十二項內容,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我們採取開門辦所的方針,充分運用和組織社會力量,共同從事佛學研究和佛教文化的慧業,懇切希望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專家學者的寶貴指導。
回顧我們已經走過的歷程,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和希望。我們將在新的歷史時期里,繼承中國佛教文化的優良傳統,加強同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的交流,提高我國佛學研究的國際地位,為弘揚佛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進一步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