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劉氏入閩始祖、中代始祖、客家始祖)

劉祥(劉氏入閩始祖、中代始祖、客家始祖)

劉祥,是敦睦堂劉氏始祖、彭城堂劉氏五十五世、劉氏第127世祖劉祥公,字圖南,又字祖雲,號子先,追謚文忠,官至金吾衛大將(相當於現公安部警衛局長),後封沛國公。於唐禧宗乾符年間(公元874-879年)避黃巢之亂攜子及孫移居福建寧化縣石壁洞(今三明市寧化縣),為劉氏入閩始祖、劉氏中代始祖也,劉祥於82歲逝世,夫妻合葬於葛藤凹八仙下棋形。

基本介紹

  • 本名:劉祥
  • 字號:字圖南
    又字祖雲
    號子先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南京
  • 出生時間:公元820年
  • 去世時間:公元902年
  • 官    職金吾衛將軍
  • 封     爵:沛國公
  • 紀念建築:汀州劉氏家廟(王衙)
  • 後世名望:宦業行誼,史不絕書
  • 後裔人數:2700多萬
人物生平,歷史考證,閩汀望族,歌謠傳頌,後裔繁盛,相關詩詞,墳塋“天子地”,劉氏家廟,家族歷史,遠古劉氏,支脈族譜,彭城郡劉氏,劉祥世系,客家劉氏,廣傳公世系,近代始祖,劉氏族詩,裔孫名人,

人物生平

劉祥字圖南,又字祖雲,號子先,追謚文忠。婺州府金華人,官至金吾衛大將軍,後封沛國公致仕。生於生於唐朝憲宗元和十五年庚子歲(公元820年),卒於唐昭宗天復2年,妣張氏,生四子:天錫、天瑞、天明、天誠,僖宗乾符年間(公元874-888年),因黃巢作亂,避戰亂隨子劉天錫入福建,避居寧化石壁洞葛藤凹開基立業,為劉氏入閩始祖,又稱劉氏中代始祖,蓋祥公上承昭烈帝,下啟開七公是也。
魯王府魯王府

歷史考證

上代血祖,華夏共主,唐堯,九子源明,石斧陶刀,協助治水,候,以國得姓,為我姓祖,在御龍,在豕韋,在唐杜,春秋士氏,適,會公留種,姓氏合一,劉姓劉氏,戰國,徒居大梁。
劉氏族譜劉氏族譜
中代始祖,榮公遷豐,彭城堂也,三世邦公,斬蛇起兵,誅滅項,家天下,道家思想,文景之治中山靖王,喜好酒色,黃金酌色,貞公失候,淪落涿郡,烈祖仁德,蜀漢復興,三國,樂不思八王之亂,永公南遷,居處彭城,南朝,專心儒學,顯名於
客祖劉祥,蜚聲橋,天復,沫公修譜,閩國南唐,龍圖修身,流慶後裔。

閩汀望族

唐僖宗乾符年間,黃巢叛亂,海內騷然,居民流離轉徙,於時有劉祥攜子翰林大學士、觀察使劉天錫棄官,避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之石壁洞。後世子孫遂尊劉祥為劉氏入閩始祖(即劉氏中代始祖)。自是枝條蕃衍,德業益宏,名臣碩儒,先後輩出,宦業行誼,史不絕書。積厚流光,蔚為閩汀望族。

歌謠傳頌

在福建汀州府一帶,曾經流傳過一首歌謠,其內容是:
張王李趙遍地劉,世世代代傳不休。
劉家子弟多俊傑,三江南北芳名留。
這歌謠中的“遍地劉”,說的就是劉祥後裔繁衍之廣、人口之多,這歌謠中的“劉家子弟多俊傑”,說的就是劉祥後裔英才輩出,代不乏人;劉祥後裔誕生了一大批傑出人物,為世人所矚目,被編為歌謠,世代傳唱。

後裔繁盛

劉祥繁衍的客家後裔,支脈繁茂,陸續向四處擴遷,裔孫分居播居閩、粵、贛、桂、川、滇、黔、浙、湘、鄂等省與港、澳、台以及南洋群島,及海外70多個國家,特別是傳至劉開七公再傳劉廣傳公這一派,譜稱東江十四大房,其後代子孫甚為興盛。至今海內外客家民系的漢族劉姓,絕大部分屬於劉祥的後裔,人口達2700多萬,人才薈萃,名人輩出,忠臣、孝子、將軍、宰相、狀元、翰林,燦若群星,不勝枚舉。

相關詩詞

贊入閩始祖祥公曰:
祥公銅像祥公銅像
恭維祥公, 發自高皇, 中原望族, 世代書香;
為避兵禍, 背井離鄉, 蓽路萬里, 歷盡滄桑;
移居石壁, 拓地辟荒, 生息繁衍, 遠播八方;
五洲四海, 創業圖強, 利民報國, 輔政興邦;
豐功偉績, 赫赫揚揚, 祖德宗功, 萬古流芳。

墳塋“天子地”

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的南田村,原名葛藤凹,是唐禧宗乾符年間,劉氏入閩始祖劉祥肇基之地,自元代之時起,劉姓子孫往外發展,南田村已無劉姓人家在此居住,在謝氏民居後面,攀上山頭就到了劉氏第127世祖祥公墓園,墓地碩大,但美中不足的是,旁邊已經被外姓占去兩墳地,墳前也因為外姓建了房子,侵占嚴重,這也是劉氏族人遷居外地,祥公墓年久失修所致也,所幸墓地還保留,裔孫弔唁有地,實乃祖宗之幸也。
劉祥(劉氏入閩始祖、中代始祖、客家始祖)
墓地中間石碑為:左為:八仙下棋形,中為:唐劉氏大始祖考祥公妣張氏之墓,右為:祥公裔孫立。
墓地左右有一對聯為:劉氏遺風昭前哲,祥雲映日暖環球
左邊石碑是記載祥公之經歷,碑文大意為:劉族第127世祖祥公,字圖南,祖雲,號子先,生於唐朝憲宗元和十五年庚子歲(公元820年),官至金吾衛士將,後封沛國公。
公原籍婺州之金華(現屬浙江省) ,在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874-888年),值唐末黃巢作亂,中年的祥公攜子天錫公和孫從婺州之金華避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葛藤凹(今南田村),流傳子孫擇地立業,祥公為客家劉氏之中代肇基祖也。公卒於唐昭宗天復二年壬戌歲(公元902年),享年82壽,祖與張妣合葬於寧化石壁葛藤凹(今南田村)八仙下棋形。
右邊石碑記載重修墳地經過,文字如下:祥公,八十二歲謝世,譜載公妣合葬寧化石壁葛藤凹八仙下棋形,時歷千載,族人遷離祖居地,乃至墳瑩失傳,近十餘年,寧化劉氏族人,竭力尋覓,深入調查,反覆考證,終遂人願,祖墓原在今石壁南田村(原名葛藤凹)沙洲段屋背山,此處自古擇為“八仙下棋形”,有文字為據,當地人稱此墓為“天子地”,規模很大,但因時事變遷,只依稀可辨,經眾多人士反覆核查,屬實無誤,決定重修。
劉祥(劉氏入閩始祖、中代始祖、客家始祖)
寧化劉氏聯會於二00二年七月向海內外劉氏宗親團體和宗親發出《建墳啟事》獲得廣泛熱情支持,寧化劉氏帶頭斥資,香港等地劉氏宗親會及海內外各地祥公後裔鼎力資助,使失修千年的祖墳重煥光彩,啟裕後昆,萬代興隆。寧化劉氏聯會 公元二00二年九月吉日

劉氏家廟

劉氏家廟,是各地客家劉姓子孫集資建造的客家劉氏總祠。古名“魯王府”稱為“王衙”,位於長汀烏石山(古稱龍首山)下王衙前,北倚臥龍山,面對寶珠南屏山,東臨龍潭風景區、水東街,南通汀城主街道兆征路。
劉氏家廟始建於北宋淳化三年,奉祀三國時蜀漢昭烈帝劉備次子魯王劉永及入閩始祖劉祥,故稱“王衙”。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後裔繁衍之廣、建築所具特色著名於西閩。
“宋崇安進士劉子翔任汀州長汀主簿時,在家廟旁創建東山書院,曾請堂兄劉子惲來汀講學三月,理學大師朱熹來汀也在東山書院講學三天。”宋名儒楊方(長汀進士,官至廣西提刑),明拔貢雷行瑞,請長汀進士湯志堯、舉人戴良葵、范苹、謝松濤,上杭舉人劉尚臨,恩貢劉煥發等均在此講學授徒。書院歷經八、九百年,培養不少拔尖人才。清光緒年間曾任刑部主事的劉光第(“戊戌政變六君子之一)。曾於光緒21年回汀到劉氏家廟祭祖。現家廟中有他的擬聯:“為肖子難為孝子,做良臣不做忠臣”。劉氏家廟的建築為明代風格,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門樓、邊門、照壁,上中下三大廳,從前還有福德祠、朱子閣,桃園結義亭、左右廂房所組成,總共房間69間。正堂為單檐歇山頂式,面闊4間,進深4間,抬梁式結構,11檁前步郎,琉璃蓋棟,屋檐樑柱,門欄窗格,門樓為三間四柱橋形式樣,前有石砌台階,有石獅一對。
長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劉氏家廟長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劉氏家廟
劉氏家廟,據史志載:宋未文天祥和太平天國石達開部義軍曾駐兵於此。蘇區前,此處是“訓政人員養成所”,培養大批工農革命幹部,蘇區時為兆征縣委,兆征縣蘇維埃政府辦公址。前空軍司令劉亞樓上將,年少在汀中讀書時,就住在此處。
據載:始祖劉祥公繁衍的客家後裔,播居閩、粵、贛、桂、川、滇、黔、浙、湘等省與港、澳、台以及南洋群島及海外70多個國家。劉氏家廟由劉永堯(前長汀技校書記)等十幾位退休幹部首倡修復,規模宏偉莊麗,已列為長汀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家族歷史

遠古劉氏

堯,姓伊祁,名放勛,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的來歷:華夏共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
客家祖地石壁鎮祥公紀念碑客家祖地石壁鎮祥公紀念碑
之後代源明被封於地得劉姓劉源明為太始祖,之後劉姓在上古為劉姓陶唐氏,傳至18世孔甲劉累起為劉姓御龍氏,至21世初劉詠時起為劉姓豕韋氏,至40世初劉樹鴻起為劉姓唐杜氏,至51世春秋初期隰叔逃晉起為劉姓士氏,至55世士雃又名劉軾的戰國時起為劉姓劉氏,傳至秦末時75世劉邦建立大漢王朝。

支脈族譜

0帝堯、1源明、2永河、3濟樂、4歲紀、5正坤、6長曆、7德堯、8仁宏、9廷光、10爵南、11行矩、12復旺、13茂清、14孔陽、15日永、16德榮、17聚義、18、19、20、21詠、22相承、23麓、24美勛、25釗寧、26昞寬、27文盛、28錦遙、29升吉、30瑞明、31先柱、32源傳、33維宗、34新興、35建呂、36寶招、37晨祿、38任玉、39添禎、40樹鴻、41登貴、42俊通、43彥武、44標林、45德朋、46朝良、47廷聲、48元振、49勝海、50平濃、51隰叔、52士蒍、53士缺、54士會、55士雃又名劉軾、56劉明、57劉遠、58劉陽、59劉桓、60劉倉模、61劉榮信、62劉封誥、63劉大祿、64劉富仙、65劉貴文、66劉德、67劉璋秀、68劉金盛、69劉榜炤、70劉顯科、71劉思瀧、72劉清、73劉仁、74劉煓、75劉邦

彭城郡劉氏

戰國末期劉清魏國安邑遷都大梁,其子劉仁遷豐邑。劉仁生劉煓,至秦劉煓劉伯劉仲劉邦劉交四子,豐邑屬古大彭國的都城彭城,歷史上把這支劉氏稱彭城郡劉氏,而把劉伯劉仲劉邦劉交四人同時列為彭城郡劉氏始祖,而劉煓為太上祖。
高祖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烈祖劉備遺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劉祥世系

彭城郡劉氏客家堂始祖公支脈族譜:0劉清、始祖劉仁、2劉煓、3劉邦、4劉恆、5劉啟、6劉勝、7劉貞、8劉昂、9劉祿、10劉戀、11劉英、12劉建、13劉慶安、14劉憲、15劉舒、16劉誼、17劉必、18劉不疑、19劉惠、20劉雄、21劉弘、22劉備、23劉永、24劉晨、25劉乾清、26劉文琥、27劉俊、28劉熹、29劉重輝、30劉麒、31劉振河、32劉雅、33劉瑾升、34劉淳震、35劉坤仁、36劉大宇、37劉冰、38劉顯、39劉新賢、40劉丹、41劉昞、42劉珍偦、43劉於政、44劉虬、45劉襏、46劉楨、47劉子翼、48劉可壽、49劉宏謀、50劉學易、51劉晉靈、52劉曙道、53劉成通、54劉賄、55劉祥

客家劉氏

唐朝晚期的劉祥家族遷到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鄉葛藤凹,後代分布於閩西、粵北、贛南三角地帶,而唐宋時期的閩西粵北贛南形成了漢族客家民系,劉祥家族自然就成為客家劉氏,而劉祥就是客家劉氏始祖。

廣傳公世系

入閩始祖(中代始祖)劉祥,妣張氏祥公官至金吾衛將軍,後封沛國公,原居婺州府金華縣,因黃巢起義於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年),攜子及孫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住居石壁鄉銅鼓村,地名葛藤凹。葬於石壁洞,八仙下棋形,坐西向東,與妣雙修。生四子:天錫、天瑞(字越,號英伯,妣陳氏)、天明(字趙,號均伯,妣何氏)、天成(字通,號平伯,妣黃氏)。有三子移居福建。
二世祖劉天錫,字錫,號隆伯,妣曾氏。唐懿宗時(公元八七三至八八八年)為翰林學士,官授觀察使,值黃巢起義奉父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地名葛藤凹。享年九十八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黃竹瀝,七星伴月形,坐東向西,與妣曾氏合葬。生三子:洵、沐、沼。
三世祖劉沐,字允澄,妣陳氏。沐公葬於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走馬舉鞍形。妣陳氏葬於角公坑羊形。生四子:龍圖、鳳圖、河圖、書圖。沐公博學多聞,當值黃巢起義隨父遷居寧化縣石壁鄉地名葛藤凹,雖天下劉氏各派,不僅祥公一人,而乘漢種之真傳惟祥卓三而已,至後晉天福二年(九三七年)丁酉歲春月修立族譜,而承先啟後至今,得知祖宗來歷,皆沐公之功也。
四世祖劉龍圖,字道禮,妣黃氏。龍圖公﹝狀元),官授福建泉州府儒學正堂,葬於汀州府寧化縣江村,地名東山,猛虎跳牆形,坐東向西。與妣黃氏合葬。生三子:任、琪(遷江西南昌)、修。
五世祖劉任,字堯智,妣陳氏。任公宋開寶時(公元九六八至九七五年)官授河南懷慶府大夫,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欄背村,犀牛望月形,坐西向東,妣陳氏雙修。生二子:若還、若連。
六世祖劉若還,字貴鐘,妣羅氏。若遠公官授當朝一品郎,浙江榮祿大夫,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福村,呇海螺形,坐南向北,與妣羅氏合葬。生三子:參贊、參丈、參常。
七世祖劉參常,字從之,妣謝氏,盧氏宋太宗興圖八年(公元九八三年)官授河南天慶府。曾創建客家劉氏第一座家廟——汀州劉氏家廟,以祭祀始祖劉祥和遠祖三國魯王劉永。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大莊村真武踏龜形,坐東向西,妣謝氏、盧氏合修。生四子:德洪、德量、德廣、德權。
八世祖劉德洪,字伯喜,妣張氏。德洪公官授大司馬,享年九十八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地名豐頭溝,鳳形,坐西向東,與妣張氏合葬。生三子:昌桂、顯榮、月清。
九世祖劉月清,字照龍,妣華氏、吳氏、張氏。月清公官授江南判置使,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百石村溪口上游,鰲魚形,坐東向西。生三子:柏、梅、松。月清公于于宋神宗元年(一○六八年)至二年和宋元豐二年己未歲(一○七九年)孟春吉旦增修族譜,以繼沐公之遺徽。
十世祖劉梅,妣王氏、鐘氏。梅公官授浙江杭州府,享年一百零六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背鳳形,坐南向北,考妣合葬。生四子:富山、富壽、富圖、富榮。
十一世祖劉富山,妣徐氏。富山公官授四川重慶府中憲大夫,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崗頭坑,牛眠形。與妣徐氏合葬。生三子:國泰、福高(後裔五世孫劉義遷海南)、春田。
十二世祖劉福高,官任四川重慶府太守,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黃茶鋪,美人照鏡形,坐西向東,妣安氏合葬。妣安氏,生二子:劉文平、劉文尉。
十三世祖劉文平,進士出身,官任山西按察司。為官正直無私,才能出眾,政績卓著。葬於寧化縣地名羅洞村,出水蓮花形。守父墓三年,稱孝子。正史記述劉子翬妣竇氏,生子:暄、宗、桂、璅,但在靖康之變時竇氏及五子均遇難而亡,後以兄劉子羽庶子瓚字劉坪為後。
十四世祖劉坪,官任宰相,朝野欽敬。退休後榮歸寧化故里。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獅子形,坐西向東。妣廖氏,生一子:源遠。
十五世祖劉源遠,字寧遠,官任兵部大都堂,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寨下,白馬渡江形,坐東向西。妣郭氏,生子:劉詔
十六世祖劉詔,號昭伯,諡文簡。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水口上游,鰲魚形,坐西向東。妣張氏,生三子:劉宗臣、劉宗相、劉宗卿
十七世祖劉宗臣,字世茂,號石波,妣李氏。宋高宗時官授紫金光祿大夫,後賜虔州判,壽八十二歲,原葬於福建福村水護塘,仙人面咽喉穴,鉎水封閉冢,世號鐵丘墓誌,後遷葬寧化縣石壁洞,五虎擒羊形。妣李氏,葬於福村。生八子:長子貴盛,妣趙氏,浙江金華府。二子貴和,妣王氏,安邑縣令。三子貴美,妣李氏,湖南長沙令。四子貴順,妣張氏,雲南觀察使。五子貴安,妣孫氏,江西瑞金。六子貴樂,妣黃氏,曲江縣。七子貴昌,妣熊氏,贛州府。八子貴隆,妣龍氏,江南判署使。
十八世祖劉貴盛,字仁湖,妣趙氏,浙江金華府。祖妣合葬於寧化縣兔子望月形。生子四個:長子龍、次子虎、三子鳳、四子凰。派分各處。唯龍公守馬跡而不移虔州(系江西贛州府號)。
十九世祖劉龍,字景慶,號景德,妣謝氏、陳氏。龍公官授吉安府盧陵縣令,後升河南宣撫使。享壽73歲。葬於寧化縣白池村,風吹羅帶形。妣謝氏、陳氏,不詳。生九子:開一(妣廖氏)、開二(妣鄭氏)、開三(妣唐氏)、開四(妣宋氏)、開五(妣宋氏)、開六(妣駱氏)、開七、開八(妣張氏)、開九(妣馬氏)。
二十世祖(入粵始祖)劉開七,字必高,號仁創。妣龔氏、黃氏。生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宋寧宗嘉定年間(公元一二○八至一二二四年),官授廣東潮州都統制總鎮)。未回原籍,立業梅州即程鄉縣。率兵往興寧崗背,平黃彥章之亂(剿匪)歿於營,葬於廣東惠州府興寧縣北廂崗背嶺高車頭黃蜂樟,下行山象形,巽山乾向。開七公之墓,康熙三十九年(一七○○年)庚辰歲十一月二十三日子時重修墳墓。又於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癸亥歲仲冬月十一日子時,再次闔族重修。並在岡背榕樹下村距墳五里許,將本宗私屋改建為太宗祠一座,定期每年正月十九日夜祭祠,二十月掃墓。1983年癸亥二月十三日寅時重修祖墓,後修祖祠。祖墓祖祠,靈氣重光,長發其祥。其部分子孫遷居興寧北廂龍歸洞,走馬嶺下開基立業。妣龔氏、黃氏與公合葬。生二子:廣傳、廣信。
二十一世祖(入粵二世祖)劉廣傳,字弁,號清叔,於寧宗嘉定元年(公元一二○八年)生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廿七歲時,於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乙未進士及第,官授江西贛州府太守(一說瑞金知縣),因築城建學,平洞寇有功,擢遷為秩(朝官)奉議郎(正四品)。卒於京職。妣馬氏、楊氏(妾)。夫婦合葬於瑞金縣三角塘,背龍形眼睛穴。興寧、長樂龍川、上杭、程鄉五縣子孫合議至江西瑞金縣移馬氏妣筋骸回惠州府龍川縣,葬於地名田頭潭蝦墓,落井形,坐東向西。
廣傳公生十四子(馬氏生九子,楊氏生五子),即十四大房。此代人丁興旺,支派益繁。明清以後,客家劉氏十四大房子孫又紛紛向閩粵以西地區和以南洋為主的海外遷移擴張。到今天,客家劉氏已廣泛分布於中國閩、台、兩廣、兩湖、四川、港澳等地區和南洋、歐美等世界各國,成為世界劉氏最重要、最龐大的宗族。

近代始祖

遠古劉氏第146世祖、彭城郡劉氏七十二世祖、客家劉氏二十世祖、入粵近代始祖劉開七,字必高,號三郞,宋朝末年,官授廣東潮州都統制,率兵至興寧崗背平黃彥章之亂,歿於營,葬於廣東省興寧縣崗背黃峰嶂下---行山象形鼻穴(巽山乾向),故被尊為客家劉氏之近代肇基始祖。劉開七娶夫人龔氏、黃氏、生子一人、名叫劉廣傳。
入粵開基祖劉開七入粵開基祖劉開七
近代二世祖劉廣傳,劉廣傳在任江西省瑞金知縣時,四家為家,開拓奮進。在千年的漂泊遷徙中,摒棄了“安土重遷”和“父母在,不遠遊”等傳統思想,樹立起“四海為海”的情懷。為了闖出一片新天地,劉廣傳毅然決然地把十四個兒子全部打發到各地謀生,身邊不留一子。他令其十四房裔孫之中的部分遷回興寧,於是劉姓部分祖輩由閩入粵,定居廣東省興寧市,在興寧崗背榕樹村建劉氏總祠一座,堂號“愛敬堂”,定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九夜祭祠,二十日掃墓,永為定祀。

劉氏族詩

客家劉氏近代二世祖劉廣傳生十四子,八十六個孫子(興寧族譜記載為八十三個)360個曾孫,分布江南各地居住。因裔孫居住各地,故廣傳公作了一首認宗詩,方便客家劉氏的認祖歸宗,後被奉作劉氏族詩。詩曰:
劉祥(劉氏入閩始祖、中代始祖、客家始祖)
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
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

裔孫名人

劉祥公的歷代嗣孫遵照祖訓,四海為家,後裔遍布祖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精英名人輩出,因此在劉氏中,客家劉氏有“歷朝科甲,累世公卿”的讚譽,歷代嗣孫發奮圖強,勇挑重擔。在中華民族處在水深火熱的時候,為了民族的利益,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他們是劉祥的優秀子孫,他們無愧於列祖列宗!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可謂星光燦爛。現略舉部分嫡系裔孫名人如下:
1、劉統勛(1699一1773年)開七公第十五世孫,清朝山東諸城人,字延清,號爾純。雍正二年進士,授官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多次奉命察看黃河。運河河工。為《四庫全書》正總裁,四任會試正考官。卒諡文正。有《劉文正公集))《碑傳集))卷二七。
2、劉 墉(1720一1805年)開七公第十六世孫,清朝山東諸域人,字崇如,號石庵。劉統勛之子。乾隆十六年進士。授官陝西按察使,湖南巡撫,內閣文華殿大學士,三遷史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書法專用重墨自成一家,名滿天下。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歲(公元1783年)開七公第十六世孫文華殿大學士劉墉撰修《劉氏集注重修族譜))該譜載一九九七年興寧劉氏族譜(總譜內)。曾總理山東青州府諸城縣建劉氏大宗祠一座。
3、劉永福(1837一1917年)號建業,字淵亭,又名義。開七公二十世孫。廣傳公第六子巨浪公之後裔。廣西搏白縣東平鎮富新村人。一八五七年回響太平軍參加天地會起義,遂於一八六六年在靖西安德北帝廟創建黑旗軍,率領三百多人活動於中越邊境。擴建中和團旋轉黑旗軍。屯墾戍邊,除暴安良,軍紀嚴明,重信愛民,百姓聞風而來,隊伍四千餘人。一八七四年越王授八品百戶銜晉升保勝防禦使。一八七三年法帝侵南越後,妄圖併吞北越侵我中華,局勢危急。劉將軍應越王之請,率部援越抗法,保衛邊疆,首戰河內告捷,斬殺法酋安鄴,覆其全軍。越王授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統轄山西、興化宣光三省。旋於一八八三年紙橋大戰,法軍傾巢而出戰,劉將軍親率兒子成良指揮黑旗軍將士奮勇衝殺,陣斬法軍司令李威利,副司令韋翳及校尉級軍官三十餘人,法軍大敗,黑旗軍贏得震驚中外的紙橋大捷。越授劉永福振威將軍,三宣提督,加封一等義良男爵。一八八四年清廷對法宣戰,劉部受清廷改編,一八八五年劉將軍親率黑旗軍繼續抵禦法軍進攻,連續取得左旭、臨洮、南關大捷,屢建戰功。清廷授劉永福升建威將軍(正一品武階)記名簡放提督,三代一品封典。同年夏清廷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劉將軍奉命率黑旗軍回國。一八八六年後,清特授劉永福為閩粵南澳鎮總兵,鎮守南疆。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侵占澎湖,圍攻台北,台灣形勢危急,欽授劉永福幫辦台灣防務,欽賜“幫辦台灣防務閩粵南澳鎮總兵關防”,御賜“福”字匾。劉將軍近六旬,毅然臨危受命,攜子成良組建福字黑旗軍九營渡台抗日。清廷屈膝求和。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下令台灣軍政官員撤兵內退。台灣軍民起義反抗,公推劉永福為大將軍,統率全軍與台灣軍民共同抗日,浴血奮戰,歷時五月,殲滅武器精良的日軍近衛師團三萬餘人,日軍能久親王及山根少將重傷致死,損失慘重。由於日本脅迫清延封鎖沿海,截斷台灣抗日軍隊糧械供應,終因彈盡糧絕,孤軍無援,幾經周折,脫險回到廣州。一八九七年欽授廣州鎮撫,招兵二千,重建黑旗軍,體察民情,平息械鬥,維護治安。一九一一年春,劉將軍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出任廣東民團總長統轄十餘萬軍民,為維護社會秩序鞏固革命政權獻力。告老還鄉後,一九一五年袁世凱與日本簽定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約》,劉將軍義憤填膺,通電反對,請纓征戰,暮年仍滿腔熱忱。劉永福清末任廣州鎮撫和碣石總兵。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任廣東民團總長。對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勳。深得廣州廣大軍民的愛戴和擁護。他逝世後,廣州人民為了表達對他的深切懷念,特在其廣州駐防燕塘沙河地段沙河頂“十九路軍烈士陵園”門樓右側一條街命名為“永福正街”及在“廣州動物園”對面一條路命名為“永福路,以供後人對著名民族英雄劉永福的永遠紀念。劉永福將軍一生為國為民,清正廉明,赤膽忠心,英勇善戰。為捍衛祖國神聖領土和維護民族尊嚴建立了不朽功勳,威揚中外,是偉大的愛國愛民反帝將領,卓越的軍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堪稱世人典範,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4、劉國軒字觀光,天津總兵, 授順清侯。追贈太子少保,收復台灣中的重要人物。明崇禎二年(1629年),生於長汀四都西口菜坑。1661年,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劉國軒身先士卒,與都督馬信等親率弓箭手擊退荷蘭軍隊的反撲,為收復台灣立下汗馬功勞。1683年閏六月,鄭克塽請降。1684年三月初六日,劉國軒被清政府任命為天津總兵。四月初二日,劉國軒辭京赴任,康熙予以特別嘉賞。十二月十三日,劉國軒授伯銜。1685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再命賜劉國軒京城宅第。劉國軒在天津任上,為官清正,不愛錢,大力興修水利,推廣水稻種植方法。1694年,劉國軒逝世於任上,終年六十五歲。十一月初二日(辛丑),清政府追贈劉國軒為太子少保,賜葬順天府蘇家口。
5、劉光弟(1859~1898-9-28)戊戌六君子這一。字裴村,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行走。四川省富順縣趙化鎮人。家貧力學,13歲時父歿,曾學理髮3個月。經塾師管鹿田勸其復讀,母王氏賣街房以作學資。19歲應縣考,受知於知縣陳錫鬯[chang4],拔置為案首(第一名)。1880年中秀才,赴成都錦江書院深造,次年補廩膳生。在錦江書院時務實求有用之學。1882年,四川鄉試中式舉人,次年殿試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出身,授刑部候補主事。九月告假歸省,途中擇記沿途山川風景、政俗民情成《南旋記》。次年春赴成都,掌趙化鎮文昌書院,課餘成《方言記》和《富順趙化鎮山水志》。其《詩擬議》和《離騷擬議》等,雖不作於一時,但都表現了其治學、品德和見識,可謂善讀書,並能聯繫社會和思想實際。其詩作更表現了對祖國、對人民的真摯的愛。1894年作《甲子條陳》,提出4條政見,因堂官不肯代奏而憤懣。1898年2月與楊銳等創辦蜀學會,講求時務之學,4月並列名“保國會”。4月23日,光緒宣布變法,光第參預新政,9月24日慈禧發動政變,光第被捕,於9月28日(農曆八月十三日)壯烈殉難。1986年2月,中華書局出版當前最完備的《劉光弟集》。
6、劉福姚清代狀元。原名福堯,字伯棠,一字伯崇,號忍庵,一號守勤。廣西桂林人。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十五年(1889)任內閣中書,十八年(1892)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廣西最後一名狀元。由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講、貴州鄉試正考官、廣東鄉試副考官、浙江鄉試副考官、河南鄉試副主考官、翰林院秘書郎兼學部圖書局總務總校。
7、劉繹(公元一七九七年至一八七八年)字瞻岩,江西永豐人。生於清仁宗嘉慶二年,卒於德宗光緒四年,年八十二歲。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一甲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入直南書房。十七年,提督山東學政。事竣,溫旨詢問家世,命侍父母居直廬。尋以親老乞歸里。性至孝,主講鷺洲書院,去家百餘里,每月必一歸省。鹹豐初,廷臣交薦,詔入京,父巳歿,召對,仍以母老陳情歸。太平軍陷郡邑,奉母避山中。朝命加三品銜,督辦江西團練,不辭勞瘁,多所保全。旋丁母憂歸。終制,召入京,年七十,以老疾辭。後終於家。繹與祁寯藻(1793~1866)相契,工詩文,著有《存吾春齋文鈔》十二卷,詩鈔十三卷,《崇正黜邪論》一卷,均《清史列傳》傳於世。
8、劉名載(1769~1839年),系廣傳公長子巨源公的後裔,紫金縣城北門內花園劉人。明、清《永安縣誌》、《廣東通志》和《惠州府志》均有傳。劉名載自幼聰潁,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式舉人,次年嘉慶元年聯捷進士,殿試三甲第九名。欽點吏部稽勛司主政,吏部主事,歷任山東曹州武定、濟南等府知府,河南道監察御史、署督糧道、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兼署兩淮鹽運使司鹽運使、河道總督,官至正二品。劉名載在任壽終,運喪回籍,葬於義容華星村,誥封一品光祿大夫。劉名載清正廉明,總督黃淮河道事務時,民稱“劉青天”。著述甚富,存有《兩寒文集》、《永安八景詩》傳世。
9、劉大力字梁載,號裕齋,謚開邑公,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科中式第五名武進士,欽賜都間府銜.身長八尺,勇力過人,性剛正仁孝,好學不仕,樂善好施,時直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歉米騰貴,裕齋出私積與妻親操斗斛計口濟民,鄉中老病孤弱賴以全活者不下數百人,並不自為德,子孫三代進癢生者十三人,國學生十九人,書香不斷.所遺舉重石凳約三百斤,鐵大刀四支,長可丈許,重者兩百多斤,輕者九十餘,乃平日練武所用也.劉大力是石井老大樓(慶陽樓)的開基祖,後裔分布天下.
10、劉 湘字仲甫,原籍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人,系廣傳公長子巨源公的後裔。初入四川武備學堂,旋任團長、師長,北伐後任國民革命軍二十一軍軍長,抗戰期間任四川省省長和川軍總司令,抗日第七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病逝於漢口前線,在成都舉行公祭時,當時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毛澤東、朱德等人發去唁電,沉痛悼念這位名震川中的抗日名將。
11、劉文輝字子乾,原籍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人,系廣傳公長巨源公後裔。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歷任團長、旅長,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軍長。抗日戰爭期間任川、康邊防督辦、西康省主席。1949年12月9日發起起義通電。他的起義對解放大西南曾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是一個光明磊落的起義將領。劉文輝起義後,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信任,解放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委員、林業部部長,為國為民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2、劉亞樓原名劉振東,福建武平湘店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戰略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上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任空軍司令員。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屢立奇功,有“智將”的美譽。1925年從武平縣立中學轉入福建省立第七中學(今長汀一中)讀書。1926年底,回家鄉被崇德國小校長(中共地下黨員)聘為教員,從此接受革命思想,參加地下革命活動。1929年8月,他被中共桃湘特支吸收為黨員,參加小瀾農民暴動後,被選送到紅四軍隨營學校(紅校)學習。畢業後,歷任紅十二軍第三縱隊第一營第二連連長,第一營營長兼政委,紅四軍第12師第35團政委,紅二師政委。參加五次反“圍剿”戰鬥和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中參與指揮紅一軍團第二師,取得強渡烏江飛奪瀘定橋等光輝戰績。
13、劉光夏(1904一1930年)別名質文。培基,國君。系廣傳公第八子巨漣公後裔。廣東梅州興寧水口鎮人,1930年3月下旬,奉東江特委之命,光夏率紅五十團攻打江西頑固據點一一澄江圩,因對敵力量估計不足,偵察不周,加上大霧瀰漫,致使戰鬥失敗,光夏本人於3月25日壯烈犧牲。朱德、毛澤東對紅五十團血戰澄江的情況十分關心,急令紅四軍第一支隊進軍澄江,敵人望風而逃。接著朱德指示古柏重新組織以唐天際為營長、鐘錫球為政委的紅五十團二營,劃歸紅四軍建制。同年4月30日,朱德、毛澤東親自率隊攻打澄江,一舉殲滅了盤據澄江多年的謝嘉猶等反動武裝,打開了中央蘇區到東江的通路,也為劉光夏烈士報了仇。
14、劉子超 家名瓊飄,又名起亞、蘇華,是梅州興寧新圩鎮人,系廣傳公第八子巨漣公後裔。1906年生,1926年參加革命。讀書時積極參加興寧一中學生運動,主持成立鯉湖農會。曾與肖尚榮等同志活動於興寧水口、新圩等地。後改名蘇華輾轉上海等地活動,曾任山東陵川游擊司令員,八路軍山東縱隊宣傳部長及山東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副主任。1941年12月11日犧牲於戰鬥中,時年36歲。葬在山東蒙陰縣垛莊孟良崮烈士陵園。是解放軍著名抗日將領,抗戰五周年紀念時朱德總司令在文章中提到了劉子超(蘇華)。
15、劉慶恩(18691929年) 中國現代兵工學的先驅,兵器專家。又是長期追隨孫中山先生進行民主革命的英勇鬥士。他是中國第一枝自動步槍的製造者,還製造了譽滿中華的慶恩炮。
16、劉琴西1896~1933年),系廣傳公長子巨源公的後裔,紫金縣城花園劉人,原名爾奎,字昌文,劉爾崧烈士胞兄。192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劉琴西是紫金縣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創建人,廣東工人運動、青年運動骨幹,粵東農民運動、武裝鬥爭的領導人。他先後任廣州油業工會書記、香港工會書記、汕尾市政局長、陸豐縣長、東江各縣巡視員、省港罷工委員會汕頭辦事處主任等職。1927年任紫金“四·二六”武裝暴動總指揮,建立紫金縣人民政府,任紫金縣人民政府主席。後歷任海陸惠紫工農革命軍總指揮、東江革命委員會主席、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中共閩粵贛西北分委書記等職,為創建東江革命根據地作出重大貢獻。1933年,劉琴西在香港被捕,不久在廣州犧牲。
17、劉志陸(1890——1941),梅州市梅縣區程江人。陸軍上將,曾任廣東潮州、梅州鎮守使、粵軍第二軍軍長等職。與舊上海社團頭目黃金榮杜月笙關係甚好。抗戰伊始,在上海當寓公的劉將軍,任蘇浙行動委員會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後回梅州,組建家鄉自衛隊,拒日軍於潮梅交界之猴子棟,日軍不得入,至梅州抗戰八年無以淪陷。
18、劉藹士名家駒。辛亥革命烈士。廣東梅州大埔人。1911年(辛亥)10月10日武昌起義。時濟南李宗堯率上杭、永定民軍光復大埔、永定、上杭,向長汀進發,汀人踴躍回響,家駒派人迎接民軍,清軍總兵崧煜私逃,汀守來秀自殺,未血刃而城克。部署未定,反動勢力反撲,民軍倉猝不及防,被包圍於汀城永定公所,達四晝夜。十五日,家駒潛出求援,不幸被捕,即被殺害於水東橋上。民軍彈盡援絕。敵人越牆以石油火之,民軍突圍,死52人。汀人把他們葬於東教場。1920年築“光復汀郡烈士墓”銘之,劉家駒被名列之首。墓碑現存於長汀縣博物館。
19、劉國用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鳳嶺人,陸軍少將,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後,歷任排、連、營、團長。東征、北伐,無役不與,奮戰強敵。抗戰軍興,劉出任俞濟時將軍所屬五十八師之副旅長、旅長,率部隊在東戰場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殲敵眾多。劉部愈戰愈勇,正當戰局有所轉機,劉國用在前哨指揮戰鬥時,不幸中彈犧牲,血灑蘇州河畔。1940年,劉國用以陸軍少將之首座靈位,入祀梅州忠烈詞。
20、劉復之,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法務部原部長(第三任),公安部原部長(第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1977年11月後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第1秘書長,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秘書長。1982年5月任法務部部長,黨組副書記兼中國政法大學第一任校長。1983年4月任公安部黨組書記,公安部部長兼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第1政委。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1988年4月在全國人大七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任職到1993年5月)。1990年4月任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第7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第13屆代表、第13屆中顧委委員,第15大特邀代表。
21、劉煥彬1942年生,廣東梅州興寧坭陂鎮人,系廣傳公第八子巨漣公後裔。1965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製漿造紙工程專業。1986-1987年赴美國愛達荷大學進修製漿造紙過程數學模 型與計算機模擬,受聘為該校客座教授,同期二次受聘為加拿大高技術套用公司特邀研究員,進行造紙過程計算機仿真軟體的研究,1991年晉升為教授,1992年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 的特殊津貼,1993年批准為博士導師,已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 和博士研究生30多名。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 士。同時受聘為美國科學院和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廣州歐美同學會會長、廣東省造紙學會理事 長、美國製漿造紙技術協會會員、國際委員會委員。煥彬校長長期從事製漿造紙工程教學和科研工作,講授本科生課程,編寫全國統編教材《製漿造紙過程測量和自控 制》,發表論文38篇、專利2項,國家級新產品l項。
22、劉爾崧(1899~1927年),又名福海,字季岳,系廣傳公長子巨源公的後裔,生於紫城鎮花園劉書香之家。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劉爾崧和阮嘯仙等在廣東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發動師生參加反帝學生活動。同年暑期回來紫城,宣傳五四精神。1921年春,劉爾崧在廣州參加中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當時全國有黨員五十多人)。1923年劉爾崧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時他是紫金、順德共產黨組織的創建人。
23、劉必達字始嘗,生於明末癸酉年四月初四卯時壽九十多歲,廣傳公之十六世裔孫,屬巨河系,原籍韶州府翁源縣,於明末亂世隨父家元入贛,清初從軍,順治戊戌年季春月受封於贛,官授皇清千總,清順治末年兵賊不分,共擾社稷,大亂,在亂世中元配馮氏失散下落不明,必達公隧抱長子敏南遷,奔至高粱信邑北泮落戶,繼娶鐘氏,創基立業,此祖與祖妣鐘氏葬射塘坡共墳,美女照鏡形。在白坡建始嘗公祠一座。
24、劉冠君,男,漢族,妻龐氏,廣東信宜水口橫茶人。劉冠君畢業於黃埔軍校,任國軍師參謀長兼團長,參加過抗戰,也參加過內戰,一九四九年後情況不明。
另據傳前國家主席劉少奇先祖是從江西吉水搬遷至湖南省寧鄉花明樓是真實的,而江西吉水多為廣傳公第十一子巨河公後裔,是否就是巨河公後裔但尚未得到湖南寧鄉花明樓的有關譜諜資料,仍未敢確切定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