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

應縣

應縣位於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東部,面積1667平方公里,轄3鎮9鄉,人口30萬(2012年)。縣政府駐金城鎮。地跨東經112°58’—113°37’,北緯39°17’—39°45’之間,全縣平面圖呈平行四邊形。東鄰渾源縣,西向平朔山陰縣,北鄰懷仁縣,南毗繁峙縣代縣。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年均氣溫7℃左右,年降雨量36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00至140天。

應縣縣城北部有世界著名的木塔。應縣木塔也叫佛宮寺釋迦塔。它和艾菲爾鐵塔義大利比薩斜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應縣
  • 外文名稱:Yingxian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電話區號:0349
  • 郵政區碼:037600
  • 面積:1708平方公里
  • 人口:32萬
  • 方言:晉語大包片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應縣木塔
  • 火車站:應縣站
  • 車牌代碼:晉F
  • 行政代碼:140622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藝事業,教育事業,醫療事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民俗風情,風景名勝,名優特產,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據《應州續志》載:以境內龍首,雁門二山南北相應,城當其間故名。

歷史沿革

戰國為趙地,
秦屬雁門郡。
西漢置劇陽縣、埒縣,同屬雁門郡。
新莽改劇陽為善陽,東漢復舊。
後廢埒縣,晉又廢劇陽縣。
唐末置金城縣,故治在今城關東5千米,後徙治天王村,即今城關,並於金城縣置應州,縣屬之。據《應州續志》載:以境內龍首,雁門二山南北相應,城當其間故名。後唐天成元年(926)於應州置彰國軍。後晉天福元年(936)入於遼,屬西京道。宋屬雲中路。
金屬西京路。
元屬大同路。
明洪武八年(1375)廢金城縣入應州,屬大同府。清因之。
民國初年改州為縣,屬雁門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8年屬察哈爾省
1952年重歸山西省。
1993年8月劃歸山西省朔州市管轄。
2001年,北曹山鄉併入南河種鎮,邊耀鄉併入義井鄉,大營鄉併入藏寨鄉,北樓口鄉併入大臨河鄉,三條嶺鄉、雙錢樹鄉併入白馬石鄉,梨樹坪鄉併入南泉鄉、下馬峪鄉,城關鎮更名為金城鎮。區劃調整後,全縣轄3個鎮、9個鄉:金城鎮、南河種鎮、下社鎮、鎮子梁鄉、義井鄉、臧寨鄉、大黃巍鄉、杏寨鄉、下馬峪鄉、南泉鄉、大臨河鄉、白馬石鄉。

行政區劃

應縣轄3個鎮、9個鄉:金城鎮南河種鎮下社鎮鎮子梁鄉義井鄉臧寨鄉大黃巍鄉杏寨鄉下馬峪鄉南泉鄉大臨河鄉白馬石鄉。共有10個居委會、321個行政村,391個自然村。
金城鎮
西南角、西北角、西關、東南角、東北角、東關、蘇寨、五里寨、小穗稔、胡寨、南楊莊、蒯莊、三里寨、席家堡、龍泉、八里坡、范寨、吳莊、六里莊、東朱莊、西朱莊、寇寨、城西鋪、王莊、李莊
南河種鎮
小石口、小石村、鮑堡、北河種、接馬峪、西堡、中堡、楊街、東堡、門寨、東崔莊、西崔莊、常樂、護駕崗、狼峪、長彥、白灘、段樹窪、王宜莊、常莊、南曹山、中曹山、北曹山、上甘港、段寨、南王莊、大穗稔
下社鎮
楊堡、南豐町、牛槽耀、石莊、保全莊、唐莊、姜莊、辛**、大石口、丁堡、趙堡、豐寨、新堡、前堡、李堡
義井鄉
南沙城、北沙城、啞忽莊、白塘、義井、和平、大**、六福堂、范店、大柳樹、南柳會、北張寨、西店、東店、三門城、楊莊、周莊、柴莊、北馮莊、水溝門、邊耀、岑咀、樓子溝、莊子、於咀
藏寨鄉
花寨、藏寨、韓家坊、小清水河、水磨、薛家營、北賈寨、曹娘、劉霍莊、小劉霍莊、上橋頭、下橋頭、溫家坊、石橋、肖寨、屯兒、馬莊、大營、帖莊、胡家嶺、北官莊、吳家嶺、花紅、侯家嶺、張地、張家營、東壩、米寨
鎮子梁鄉
東張寨、城下莊、泉頭、呂花町、鎮子梁、趙家灣、小東灘、南馬莊、北馬莊、東輝耀、西輝耀、魏莊、郭家寨
杏寨村
石店、安營、辛坊、馮莊、大劉莊、郭家莊、賀家地、南湛、大東莊、小東莊、杏寨、小南頭、大北頭、大西頭、望岩、赤堡、舊堡、下甘港、河町
大黃巍鄉
西辛村、梁亭、辛義村、東辛寨、北湛、豐黃巍、張家坊、師家坊、康辛莊、鄭莊、官道鋪、大黃巍、秦莊、頡莊、圪塔、栗家坊、曹莊鋪、南賈寨、宋村、西鋪
白馬石鄉
界河、大石堡、將台背、劉莊、南辛莊、藺家渠、科竹嶺、兌臼坪、新建坪、北辛莊、麻雁寺、白馬石、明峪、北柴樹、道回峪、龐家套、圪坨林、化溝、柴林咀、楊欠、趙家窯、黑峪、安樂泉、黑土灣、龍王溝、奮地、長柴溝、鹿圈掌、王麻莊、正南溝、土忽洞、大蘭寨、黃楊樹、鵲兒溝、關南溝、三條嶺、黃土咀、寺兒溝、北馬圈、高莊、堯峪、鷂子溝、小西鋪、大西鋪、請佛庵、龍王堂、馬蘭、洪水河、河蛟、房子溝、青龍山、蔥坪、麻會、李子溝、橋兒溝、接溝、水泉、天井、山岔、上牛晉、下牛晉、南李莊、雙錢樹、雞兒溝、柴樹溝、董家溝
 大臨河鄉
大臨河、小臨河、東上寨、東辛村、留義、王家窯、興旺坡、長勝村、神峪、栗窯、寺莊、東鄉寨、羅莊、東小寨、北小寨、安樂營、北豐町、聖水塘、興盛堡、長城溝、四道溝、三合村、黑拉橋、東林莊、柳坪、碾子溝、北樓口、徐峪、蜂兒溝、北高莊、北樓村、康峪、中和村
下馬峪
下馬峪、馬嵐口、冀家窯、水泉溝、段莊、張莊、寨子、下王莊、南旺莊、小寨河、武家店、上馬峪、東安峪、劉海窯、馬嵐莊、麻峪、土巷、書堂崖、榆東溝、杏子坪、東樓固、石棧、梨樹坪、箭桿、窩卜溝
南泉鄉
南泉、釵里、周家地、東賈莊、下賈莊、西賈莊、西窯、瓦窯溝、窨子溝、品泉溝、小峪、小山門、南上寨、教場、茹越口、觀口前、清涼莊、台子底、木井、黑石、團城、安和嶺、雙溝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跨東經112°58’—113°37’,北緯39°17’—39°45’之間,全縣平面圖呈平行四邊形。東鄰渾源縣,西向平朔鄰山陰縣,北鄰懷仁縣,南毗繁峙縣、代縣

地貌

地處桑乾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恆山山脈,是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山勢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間。著名山峰有臥羊場、跑馬梁、關帝廟梁、鷹家梁等,其中以臥羊場最高,海拔2333米。東北、西北為黃土丘陵區。其餘均為平川區,是大同盆地的組成部分。盆地中河渠縱橫,灌溉方便,但低洼處有小片鹽鹼荒灘。

水文

主要河流有桑乾河、渾河、黃水河、木瓜河等。

氣候

應縣境內氣候寒冷,年均氣溫7℃左右,一月零下9℃至10℃,七月23℃至24℃。年降水量36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00至140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應縣共有土地256.1萬畝,其中農耕地116.3萬畝(基本農田82萬畝),黃芪地16.2萬畝,林地23.7萬畝,果園1萬畝,牧草地42萬畝,水域占地15萬畝,建設用地10萬畝,未利用地31.9萬畝(含鹽鹼土溝、岩石裸露山地、荒地、灘涂)。1999年末人均占有耕地3.4畝。
半翅半翅

礦產資源

應縣境內無煤,已經發現礦產資源20多種,有石英、鐵、沸石、煤、鋯等,主要分面在南山脈。金礦、沙金礦初估儲金量1噸左右。赤鐵礦礦體厚度3米左右,最高品位58.2%。儲鐵量400萬噸,銀礦儲量800噸左右,銅礦儲量900噸左右,稀土金屬礦石儲量5萬多噸,稀土總儲量298噸。非金屬礦石英石質地純白,含矽達98%以上,易於開採儲量500萬噸。石灰石氧化鈣含量54%,儲量達8000萬噸。瓷白礦儲量2000萬噸,長石儲量22萬噸,沸石儲量1000萬號,花崗石、輝綠岩、玄武岩質地硬、色澤好、塊度大、易開採,總儲量達1億萬立方米,是加工石板材的好原料,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動物資源

應縣境內野生動物有54種。哺乳類有灰狼、沙狐、豬獾、金錢豹等,草食動物有狍子、野兔、鼠類等。鳥綱類有野雉、石雞、半翅、貓頭鷹、啄木鳥、麻雀、鴿等。

植物資源

應縣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豆類、馬鈴薯、大麥、高梁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甜菜、葵花、蓖麻、胡麻、黃芥、瓜類和各種蔬菜。樹種平川主要有楊樹、柳樹、刺槐,山上有華北雲杉、落葉松、樟子松、油松等。經濟林主要有仁用杏、蘋果、接李樹等。天然野草花卉有275種。野生藥材有黃芪、甘草、枸杞子、柴胡、蓁艽、蒼朮、遠志等十餘種,各種花卉74種。特產正宗黃芪具有條長而順,皮光而細,空心小、粉質大,質地優,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治療各種癌症的保健藥品,年產30萬公斤,銷往東南亞、西歐等30個國家。

水資源

應縣水資源總量1.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564立方米,畝均占有量183立方米。全縣地表水總流量0.6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0.9億立方米。從70年代開始,由於降雨量逐年減少,致使全縣地表徑流量、地下水資源量、峪口清水流量、水庫蓄水量也相應減少。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應縣總人口279483人,其中:城關鎮59146人,南河種鎮24160人,下社鎮21821人,鎮子梁鄉17657人,邊耀鄉5626人,義井鄉15938人,臧寨鄉18615人,大營鄉7545人,大黃巍鄉11395人,杏寨鄉18653人,下馬峪鄉12316人,南泉鄉13422人,北曹山鄉14484人,大臨河鄉20773人,北樓口鄉6119人,三條嶺鄉2707人,白馬石鄉6023人,雙錢樹鄉1806人,梨樹坪鄉1277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應縣總人口327973人,其中縣城人口占全縣總人口比重為19.13%。

經濟

綜述

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340442萬元,同比增10%。2010年應縣財政總收入完成22980萬元,同比增長24.49%,增收4520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164萬元,同比增長24.8%,增收2020萬元;上劃中央收入完成9651萬元,同比增長24.67%,增收1910萬元;上劃省級收入完成2374萬元,同比增長22.94%,增收443萬元。

第一產業

201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83533元,同比增6.29%。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2.46千公頃,同比增加1.52千公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2.65千公頃,同比增加0.13千公頃;糖菜播種面積2.67千公頃,同比增0.24千公頃;蔬菜播種面積8.44千公頃,同比減少0.53千公頃。
2010年糧食總產量22525154噸,同比增加了24503噸,增12.2%;油料總產量3294噸,同比增加162噸,增5.2%;糖菜總產量137072噸,同比增加48741噸,增55%;蔬菜總產量356368噸,同比減少8.2%。
2010年末奶牛33195頭,同比增加3095頭,增10.3%。2010年末豬、羊和家禽存欄分別為71415頭、186697隻、220000隻,分別比2009年同期增11.2%、增25.2%、減11.7% 。全年牛奶總產量55544噸,比2009年同期增加1544噸,增2.9% 。肉類總產量8963噸,比2009年同期增加1712.22噸,增23.6%。禽蛋總產量2268噸,比2009年同期減少543噸,減19.3%。
2010年農業化肥施用量(按折純計算)18617噸,比上年減少1423噸,減7.1%。地膜使用量1342噸,比上年增加229噸,增20.5%。農村用電量7571萬千瓦時,比上年增加1238萬千瓦時,增19.5%。農用柴油使用量2805噸,比上年增加102噸,增長3.8%。
2010年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5.92億元,可比價總產值12億元。農林牧漁業中間消耗可比價4.6億元。

第二產業

2010年,第二產業增加值96501萬元,同比增12.3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現價產值208046萬元,同比增長28.18%;產品銷售率91.08%;實現利稅14004萬元,同比增9.57%。
2010年應縣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全年有資質等級有2家建築企業累計完成總產值17322萬元,竣工產值13795萬元;實現工程結算收入17322萬元,實現工程結算利潤1679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34029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06025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60408萬元,同比增11.39%。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7.11%。

社會事業

文藝事業

1999年末全縣共有文藝表演隊11個,標準文化館、圖書館各一座。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80%,其中13個鄉鎮70個村開通有線電視,轉播15套節目。被省政府命名為全小文化先進縣。
北路梆子北路梆子

教育事業

2010年,應縣一中順利通過了省示範高中複評驗收,跨入山西省示範高中行列。高考成績也有較大提升,報考人數3766人,達一本、二本線的考生694人,達線總數比2009年的555人增加139人,總達線率18.43%,比2009年增長5.31%。應縣一中創辦於1952年,是山西省首批重點中學。

醫療事業

2010年完成了100個村衛生室的改造升級和國債項目投資160萬元、建築面積2400平米的新建40個村衛生室建設及投資1億元,建築面積3.2萬平米的新建縣人民醫院前期準備工作。村醫的補助每人400元2010上半年已全部撥付到位。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三級達標率為93%,縣級達標率為100%,鄉鎮衛生院11個達標率為92%,村衛生室261所達標率為87%。

社會保障

2010年,社會保險參保人數85696人,農村65歲以上老人生活補貼28225人;城鎮低保、農村低保、五保保障人數33085人;新農合參保人數238283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3000人,職工醫療大病救助參加人數6000多人,做到了保基本、廣覆蓋。

交通運輸

交通以公路為主,山陰至應縣、應縣至左雲、應縣至懷仁、應縣至砂河等省級幹線公路構成了全縣交通網的骨架。此外還有多條縣、鄉級公路、簡易公路和大車路多條,連結縣內鄉鎮村莊。

民俗風情

應縣的舞蹈種類很多,秧歌、抱跤人、高蹺、車車燈、龍燈、腰鼓等等值得一賞,應縣的地方劇梆子、二人台、耍孩兒、羅羅腔等等都是極具地方特色。
高蹺
高蹺在應縣形成了與其他各地迥然不同的風格特點,應先的高蹺以快、巧、俏麗著稱,一般由20人以上表演,蹺子高一米左右,扮演《送妹》《斷橋》《殺山》《三打白骨精》等戲曲故事。形式上多跑雙出門、大十字、八角樓、等,在步供和隊形上較秧歌簡單,但好的高蹺也有較大幅度的動作,如搞駕崗等村的高蹺就能做到放叉、下腰、跳高桌等翻滾扑打的高難度動作。
高蹺高蹺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約形成於明代後期,清代鹹豐年間在應縣已有演出。清末發展到盛期。舊社會,應縣城裡一年要唱十幾台戲。除了廟會神戲外,還有各行業的願戲,如正月初八吳真社(畫匠)、正月十八關王廟(裁縫)等。這個劇種的上演劇目很多,大約300多本。在應縣上演過的戲亦有數十本。
羅羅腔
源於河北,清中葉傳入山西。本世紀30年代,應縣西南鄉有每年必唱羅羅腔之習俗。30年代,應縣演員雷有旦功底紮實,表演細膩,年過花甲後還踩蹺子扮演《賣絨花》《寶龍寺》的小旦,台步飄然自如,唱腔賀潤清亮,給人印象極深,民間傳有“看了雷有旦,三天忘吃飯”之說。

風景名勝

應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繁多。其中矗立於縣城的應縣釋迦木塔最為著名。 縣城東北隅的淨土寺(又稱北寺),建於金代,歷經修葺。寺內殿堂構造玲巧,金碧輝煌,為金代建築之精品。其他還有長城、古城、三崗、四鎮等古遺址,都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
應縣木塔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應縣木塔應縣木塔
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
淨土寺
淨土寺淨土寺
淨土寺位於應縣城內東北角。據清代《應州志》載,淨土寺於“金天會二年(1124)僧善祥奉敕創造,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距今已有860多年的歷史。大雄寶殿是全寺之主殿,為金代原物,深廣各3間,平面呈方形大殿設覆斗形大花板,以梁袱劃分9格,分別作成9個藻井,中部的斗8藻井最大,藻井下飾以天宮樓閣,作混金彩畫。另外8個藻井呈八角形,雕刻精細,色澤花麗,是少見的金代珍品。淨土寺除大殿尚保存完好外,其餘全都在“文革”中拆毀。

名優特產

應縣涼粉
應縣涼粉是用馬鈴薯澱粉製成的,是當地別具風味的一種小食。
應縣涼粉應縣涼粉
應縣麵皮、滴溜
應縣麵皮是用純白面製成的,是當地別具風味的一種小食。
油糕
主要以黃米麵(即軟黍米麵)為皮,以糖料或棗泥、豆沙為餡,經油炸制的一種節日食品。
應縣牛腰
牛腰是應縣的傳統食品。傳說有個叫於義的掌柜,因生意不好,做餅時不慎碰翻糖稀碗,無奈將白面與其摻和,捏成小餅炸熟後,其味道香甜,且顏色似牛腰,因此流傳開來。
黃花菜
黃花菜即金針菜,古時稱忘憂草、療愁花、黃草、鹿蔥、鹿劍、宜男等,金針菜是乾制蔬菜,是一種含有天然花料的優質佳蔬,是烹製各種菜餚的上乘原料,與香菇、木耳、玉蘭片並稱中國乾菜四大珍品。
胡蘿蔔
應縣胡蘿蔔的特點是個頭大,兩頭齊,其肉質緻密,質細多汁,味甜,易貯存。全縣境內均有分布。

榮譽稱號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