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怪

八大怪

天橋八大怪產生於北京天橋。他們相貌奇特,言行怪異,身懷絕技,深為廣大民眾的喜愛。這“怪”字不可理解為“怪物”,而應理解為“怪才”或“怪傑”。“關中八大怪”,指陝西省的關中地區(大致包括西安、鹹陽、渭南、寶雞銅川秦嶺以北,黃土高原以南)出現的八種奇特風俗習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大怪
  • 地域:北京、關中地區
八大怪產生歷史,第一代“八大怪”,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關中八大怪,產生背景,關中地區的地理位置,總述,第一怪凳子不坐蹲起來,第二怪房子半邊蓋,第三怪姑娘不對外,第四怪帕帕頭上戴,第五怪麵條像褲帶,第六怪鍋盔像鍋蓋,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

八大怪產生歷史

天橋自元、明時代出現了商業市場之後,到了清代已變得日益繁華與熱鬧。出現繁華與熱鬧的原因之一是歷代身懷絕技的各行業的民間藝人在這裡施展自己的藝術絕技。據有人統計,僅在清朝末看到地解放初期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相繼在橋賣藝的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各種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位。他們個個出類拔萃,藝術精湛高超,差不多可以說是在他們的行業中在當時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天橋就是他們施展技藝的地,是他們出賣血汗賴以生存的地方。他們繁榮了天橋市場,天橋市場也造就養活限幾代民痩藝人。沒有這些民間藝人,也就沒有天橋社會的底層文化的發展歷史。
至於為什麼以“八”字名之,這只是中國人的一個習慣而已。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里,歷來有用數字來表示人、物、景的習慣。比如在人的方面有“八仙”、“揚州八怪”、“唐宋八大家”、“天橋八大怪”。其實“八”字在這裡只是一個虛數,只是表示其多。“天橋八大怪”也是如此,我們所說的幾代的“八大怪”只是數百名藝人中的幾個主要的代表而已,是不限於“八”的。

第一代“八大怪”

大約出現於清代鹹豐、同治、光緒三朝。他們是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八痊民間藝人。此外,這一時期天橋著名的民間藝人還有十幾位,如河字顡、老萬為迷、隨緣樂、百鳥張、罈子五等人。其藝術形式包括說、拉、彈、唱、武術、雜技、寫字繪畫等,藝術風格與造詣,只有雅俗之分,而無高下而論,異彩分呈,各逞英雄。

窮不怕

窮不怕”真名叫朱紹文,是名沒有中舉的秀才。他大約1829年生人,清同治,光緒年間在天津賣藝說相聲。他祖籍北京,漢軍旗,原為京劇丑角兒,演架子花臉,相傳武劇《十八拿》出於他之手。後在天橋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門外氈子房。朱紹文先是唱京劇花臉,扮相念打有所創新而遭受嫉妒,於是改行說相聲,起名叫“窮不怕”,意思是表示自己雖窮但做人的骨氣,不怕任何人的事。
“窮不怕”不僅精通文墨,而且對漢字的音、形義頗有研究。他表演時總要以白沙子撒成字形,邊撒邊講字句中的道理,以此來招引觀眾看他表演,使人在笑聲中學到知識。所以朱紹文對相聲藝術最大的貢獻是把“白沙撒字”的表演方式引進了相聲。朱紹文在說相聲前,總是帶著一小袋細細的白沙子,拿兩塊小竹板,夾一把大笤帚,在人多的地方用白沙子畫一個大圓圈兒,這叫“畫鍋”,也就是圍場表演的意思。然後他單腿跪在地上,一物以拇指和令指捏白沙在地上撒成各種字休或圖案,然後拿兩塊小竹板擊拍而唱,或引出各種趣活和笑料。一套節目表演完畢,用笤帚掃去地上的字,理寫新字,開始說新的節目。他能用白沙寫成一丈二尺的雙鉤大字,頗有形象,如“一筆虎”、“筆福”、“一筆壽”等大字。大字下往往還有小字,許多字組在一起,就成為一乎詩或對子。他經常撒和是一副對聯:“書童磨墨墨抹書童一脈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這副對聯讀起像繞口令,巧妙而饒有風趣。還有“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翰林書”的對聯也是如此。“白沙撒字”這種新鮮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許多觀眾,大家都願意看,所以朱紹文的相聲列為當時“天橋八大怪”之首位。
窮不怕朱紹文學最擅長撒前秦女詩人蘇若蘭的雜體迴文詩。據《晉書.列女傳》載:“滔被徒流水洗 ,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淒婉”。雙據唐《璇璣圖序》中說,是因家庭糾紛,竇滔與其妻斷絕音信,蘇氏自怨自艾,傷感至深,遂織錦文,五彩相彝,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約八百餘音,縱橫反覆中皆可為章句。派人送到其夫留鎮的襄陽,竇滔看罷極受感到,遂將蘇氏接到身邊。
窮不怕朱紹文在表演時,他先講《蘇氏惠若蘭織錦回文璇璣圖》本事,然後便抓起白沙,撒寫出一兩首詩,例如:
麟龍昭德懷聖皇,人賤為女有柔剛;
親所懷想思誰望,以貞志一吉所當。
若將此詩反過來讀,便成如下一首詩:
當所吉一志貞純,望誰思想懷所親;
剛柔有女為賤人,皇聖懷德昭龍麟。
窮不怕朱紹文講《璇璣圖》本事撒寫蘇氏的迴文詩,在中國的相聲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堪稱一絕。他憑藉自身的深厚的文字功底,運用到通俗易懂的講解過程中,將一大批觀眾吸引到自己的周圍。
他還經常撒寫一些《名賢集》上的詞句,每條詞句撒出來後,他便闡發一番議論,如:
窮居鬧市無人問,富住深山有遠親。
猛虎常在當頭臥,困龍也有上天時。
這些名句,經過他淺近精闢的講,往往給觀眾一些生活哲理方面的啟迪,使觀眾在娛樂中接受了道理。
寓莊於諧,是“窮不所”最突出的藝術特色。他常將部首偏旁相同的幾個漢字湊在一起構成合轍押韻的詞語、詞組或短句。比如:“三個字同頭芙蓉花,三個字同旁姐妹媽。”又如“三個字同頭常噹噹,一三字同旁吃喝唱。”當他補充說:“皆因吃喝唱,才落得常噹噹。”“你們看,吃喝唱要不得呀!各位看看,從我這裡,學到對聯,又學到立身處世之道,利莫大焉!各位願意賞幾個小錢,供我吃窩窩頭,那就感激了。話又說回來,我窮不怕,各位就是不給個小錢,我也不轉彎罵人。”他的話往往使人俊不禁,使人在輕鬆快的笑聲中,悟出了勤儉持家、孝順父母的道理。
“窮不怕”朱紹文所編的相聲段子有不少流傳至今。如巧妙諷刺當時官吏腐敗貪婪的《字象》,勸人行善的《大實話》、《寶玉自嘆》、《堆子兵做夢》等。在形式上有以說為主的單口相聲《老倭國鬥法》、《乾隆爺打江南圍》、《假斯文》,對口相聲《保鏢》、《黃鶴樓》,三人相聲《四字聯音》等。朱紹文有四個徒弟:貧有本、富有根、徐有祿、范有緣。現在說相聲的大鑫是繼承朱紹文這一派,而且不斷興旺發達。
“窮不怕”朱紹文是相聲藝術早期的代表人物。由於他說唱技藝均高超,而且創造了雙口相聲表演的新形式,開拓了新的領域,為相聲藝術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他頗受同時代與後起相聲人的崇拜和尊敬。目前曲藝界傳世文物中,有“窮不怕”遺留下來的一副竹板,長約12.5厘米,寬4.9厘米,兩塊橢圓形竹板遙的非常光亮,竹板後刻著一首五言詩,每塊板後面刻兩名,其內容是:“日吃千家飯,夜宿古廟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見君王。”還有一副竹板無下落,據說上刻:“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
清代文人楊曼卿在《天橋雜詠》中有七言詩讚“窮不怕”:
信口詼諧一老翁,招財進寶寫尢工。
頻敲竹板蹲身唱,誰道斯人不怕窮?
日日街頭撒白沙,不需筆墨也塗鴉。
文章掃地尋常事,求得錢來為養家。

醋溺膏

醋溺膏”是綽號,又名“處妙高”,本人姓張,是清光緒年間出現在天橋的民間藝人。他以說笑話、相聲為主,同時演唱山西的俚曲村調、山歌、碼頭調等。
他平時打扮得十分古怪,上場時手拈草珠,身穿紗袍,連鬢鬍子老長,蓬頭垢面,一副稀奇古怪的扮相。他的拿手看家本領叫“暗春”,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口技”,其中以學鳥叫為他的絕活兒。他學的鳥叫,包括各種禽鳥鳴聲,婉轉修揚,惟妙惟肖,表演時如在鳥市上一般。《天橋雜詠》中有詩讚“醋溺膏”:
俚曲村歌興亦豪,鐺鐺韃韃韻嗷嘈。
而今尚有人傳說,處妙高訛醋溺膏。
草珠紗褂態婆娑,鼓板須敲又打鑼。
五十年來誰繼起,人間冷落鳳陽歌。
醋溺膏”所唱的山歌,在山西稱“山曲”,是晉西北河曲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小調。它的歌詞基本上為七字句,無嚴格約束,可自由伸縮。最出名的便是表現山西與河曲人民春季外出到內蒙古一帶去謀生的情景的“走西口”。它的曲調分“徵調式”、“商調式”、“羽調式”以及“宮調式”,簡潔優美,節奏鮮明。
小調亦稱“小曲”。其特色為曲調柔婉流暢,抒情優美,歌詞通俗形象,內容以田間山野勞動為主,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醋溺膏”當年所唱的小調,有《孟姜女》調、《五更》調、《繡荷飠》調、《蘇武牧羊》調等。他擅長用不同的曲調,更換不同的歌詞,使之不斷變化,常唱常新,令聽眾不倒口味。
碼頭調亦稱“社火調”。“社火”是一各歌舞表演的形式。早年在山西和內蒙古西部等地區,每逢節日到來之時,各處的村莊都要辦社火,如跑旱船、鬧秧歌、啃高踐等,所用曲調稱碼頭調。其音樂分為說唱性和抒情性兩類,前者以敘事為主,內容風趣生動,風格明快、樸實,但旋律不強;後者的歌唱性很強,曲調流暢豐富,歡快活潑,委婉柔和,亦兼有蒼涼淒切者。
醋溺膏”賣藝時演唱的情景,既是具有濃郁色彩的俚曲村歌,又有嬉笑怒罵譏諷時弊的言詞,加上表演中服飾動作的異樣神態,使觀眾百看不厭,不想離去。

韓麻子

過去老北京人口頭上流傳著一句歇後語:“韓麻子叉腰——要錢。”這句歇後語就是久逛老為早年天橋八大怪之一的韓麻子專門創作的。
韓麻子,顧名思義,一聽就知道此人性韓,臉上長著滿臉的大麻子,人們不叫他的名兒而直呼“麻子”了。他是老天橋早期最著名的單口相聲藝人。此人專以詼諧逗笑或學市面兒上各種生意小販的叫賣聲融於所表演的節目中,甚有趣味。他的嘴尖酸刻薄,其村野程度極不堪入耳。你再看他的長相也甚為古怪,面紫多麻,眉目間含有若干盪意,且將發盤於前面額角間,手執破扇一柄。每見其兩唇掀動,兩目亂轉時,不聞其作何言語,也不禁令人失笑。天橋藝術家大狗熊孫寶才曾回憶韓麻的音容笑貌說:“韓麻子有異相,大腦袋好似一隻廣梨一般,額前有紋交錯橫生,好似插花兒,滿臉一團喜氣。臉上地抺上白灰,腦後扎一尺把長的小辯兒,朝天撅著,為的是逗人笑。他經常穿一件右大襟的青襖兒,上面釘著五個布條盤成的疙瘩紐扣。他個兒大,是個胖子,長著一臉的麻子。”“韓麻子手裡提拎個畫眉籠子,走到哪兒,哪兒就熱鬧上了,他把鳥籠往地上一放,人們就圍上來。等民人逗得開心大笑冒,突然停住,兩手往腰裡一叉,就又要錢了”。孫寶才的嘴厲害,他會罵人,還讓你聽不出來。比如他說到某某小姐的象牙床,就說:‘什麼象牙床?床上前後左右,狗骨頭、狼骨頭、豬骨頭、牛骨頭的,什麼走獸的骨頭都有。只有床正中間的那一塊才是象呢!’說這段時,他站在場中間,把前後左右的聽眾都罵了,只有他才是塊象牙,等到觀眾明白過來,已經挨了罵了。因為他愛罵人,所以不少人恨他,可又因為他罵得巧,罵得妙,所以觀眾挨了罵還是愛聽。每天演完了,韓麻子所得的錢,總比別的的相聲的要多一些。這主要是他相聲說得好,大伙兒都願意聽,都願意給。再就是大伙兒都怕他罵,不敢不給他錢。
武術名家的“二指祥功”早就為人們所熟悉,田瘸子最拿手的功夫便是用兩個指頭支撐,在槓子上拿大頂、倒立,這在當時的天橋演藝圈內也是堪稱一絕的。
田瘸子的身體雖殘疾,卻有異乎尋常的力氣,虎一般的迅猛和猿猴般的靈巧。一逢演出時,總是先以幾個簡單動作吸引觀眾,等到觀眾圍攏後,才逐一拿出看家的本事。他的許多高難度的精彩絕妙的動作表演,其名堂都與歷史人物或神話故事有關。如白猿偷我、劉玉臥、黃香臥席等。此外就是模仿性的動作形態,如鴨子鳧水鷂子翻身、倒掛金鐘等。
“白猿偷桃”是屈一膝夾槓,雙手抱膝作神話中白猿捧桃獻母樣子,然後繞槓倒轉七八圈兒,疾如風馳電掣,令人眼花繚亂。今天體操運動員在單槓上做的“單掛膝迴環”動作,不敢當 年田瘸子的白猿偷桃頗相似。
“劉伶醉臥”是以單臂彎曲著槓,另以一手托頤作醉臥狀,全身重量支撐於一臂,其難度則更大。劉伶乃古代魏晉時期一大名人,與阮籍嵇康等合稱“竹林七賢”。又因他“常乘鹿車,攜壺酒,使人荷鍤相隨”,“以酒為名,一飲一石,五斗解醒”,故以酒仙著稱,於是後人留下了“杜康酒劉伶醉”的佳話。劉伶與當時太子少傅張華是好朋友。他不遠千里到遂城(今河北徐水)訪張華,常以酒為樂,死後就葬在了徐水古遂城西的張華村。
黃香臥席”是雙手握槓,兩臂彎曲,腰與兩腿懸空平挺,並倒手在槓上旋轉一周。黃香,東漢江夏人,字文強。他九歲喪母,侍父至孝,暑扇床枕寒以身溫席。他博學經典,能文章,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官至尚書令。後來被人黃香的故事編入“二十四孝”中,在中國廣為流傳。因此將“黃香臥席”的典故作為盤槓子的名堂會更受廣大市民歡迎。
孫寶才曾這樣回憶過田瘸子,他說:“他的本領就是練把式。你看他,只一隻手落地,把整個身子都豎起來,這叫單拿大頂。他還會倒翻跟頭,身子向後一翻,倒過到又站在你跟前,這叫燕子翻 身。他還有個絕技,在單拿大頂時,把身子向左右傾斜,仿佛讓風吹人歪了一樣,這叫左右順風旗。田瘸了還有個特點,錢到手就花光了它。一個子兒也不剩,多掙多花,少掙少花。這是由於江湖人成天東西去,並無定居,一般都不置恆產,不作長遠打算,過一天算一天,加之他們吃苦的時候多,一旦有錢了,就要盡情享受。第二天再說第二天的,勒緊褲帶再賣藝去。”
田瘸子最精彩的動作是“騎槓”和“二指倒立”。騎槓是兩腿前後分開騎於槓上,身前或身後連續旋轉數圈兒,其股骨夾槓大致相同。“二指倒立”是以食指和中指著槓,將身體體徐徐倒立起來,這是田瘸子“壓軸子”節目,驚險無比,每練時全場觀眾,也使他在天橋聲名大振。

醜孫子

“醜孫子”姓孫,因長得醜陋,所以得了個“醜孫子”的諢名。他是清光緒年間著名的相聲藝人,以扮怪相為主。
孫才曾這樣描述過醜孫子。他說:“醜孫子生得極醜,簡直是個豬八戒,平常日子他說相聲,到了舊曆年大年祿一,他頭戴麻冠,身穿重孝,左手執哭喪棒,右手打著幡兒,哭一聲爸爸,叫一聲冤,一路來到天橋熱鬧的地方。這時候好多人都圍著他,都知道這是他要錢的方法,所以大伙兒笑的時候也扔給他幾個錢。”
醜孫子最拿手的節目就是大年初一演“出殯”。他一個人演出模仿整個出殯的場面,表演得惟妙惟肖。他先是在一帳里模仿許多人的聲音:二姑娘哭,三妯娌喊,四姑奶奶勸,五姨太太 說,吵吵鬧鬧亂做一團。然手是出了帳子,頭戴麻冠,身披重孝,左手持哭喪棒,右手打著紙幡兒,摔著喪盆子,大聲哭爸爸。哭一聲,叫一聲,以此逗觀眾捧腹大笑,以求大家扔錢給他。
醜孫子本來就已十分醜陋,再加以重孝纏身,乾號不已,可謂出乖露醜之極。所以天橋市場上都知道醜孫子,一為其怪,二為其戲謔,被稱為天橋早期的“八大怪”之一。
清代文人楊曼卿在其所作《天橋雜詠》中以七言絕句贊“醜孫子”道:
為謀生計戴麻冠,行哭爸爸又呼冤。
莫道國人多忌諱,也知除假使真錢。

鼻嗡子

歷史上關於鼻嗡子的資料較少。相傳鼻嗡子是一個怪裡怪氣、窮相畢露的無名氏藝人。他的名字無人知曉,大伙兒都管他叫“打馬口鐵壺的”。有人說他原為山西某地的一名夥計,因好唱被辭退來京,遂在天橋自樹一幟,不知此信息是否準確。他以洋鐵筒塞入鼻孔中,復將洋鐵壺懸於腰間,兩手拉一梆子呼胡,一邊走一邊拉,一邊唱。有時兼打其腰間之破洋鐵壺聲,鼻中所塞鐵筒作唱後之尾音。每唱一句,其煞尾之尾之音即以鼻筒代之,甚為可笑,他也被列為“八大怪”之一。
當他正式為觀眾表演時,還特意打扮一番,頭上戴著花,臉上抺著粉兒。當他在鼻孔里插上兩鐵筒嗡嗡發聲時,即用手拿一隻小棍敲擊著腰間掛的那隻馬口鐵壺,即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同時嘴裡和著的曲調、鐵壺的節拍唱小曲。大家看他那手腳忙活的可笑的滑稽動作也會大笑不止,留下較深因縣印象。清代《天橋雜口詠》曾以七言詩稱讚“鼻嗡子”:
麻鐵壺敲韻調揚,亦能隨手協宮商。
當時牛鬼蛇神樣,看到而今轉覺強。
鼻音一響上場來,抺粉簪花亦怪哉。
但練遊人能注目,今朝不負大菸灰。

常傻子

常傻子也是天橋早期的八大怪之一。他表演的?砸石頭“,帶有江湖藝人的色彩。老天橋的藝人們大都聽說他的表演。有人說他的“咂石頭”是真功夫,但也有人說他“砸石頭”是為了兜售他治療跌打損傷的成藥服務的,帶有商業性質和江湖醫生的色彩。便無論怎么說,都承認他是老天橋早期的怪人之一,他的真名叫什麼,誰也說不清。
據說常傻子砸的石頭大多是鵝卵石。表演前,毛巾他的弟弟常老二拿兩塊石頭對碰數下,好讓觀眾聽到響聲,然後再遞給觀眾可以用手摸一摸,看一看,辨一辨真假。這時候,常傻子在一旁運氣,把氣運到手上。然後接過石頭放在一條板凳邊上,找準位置後,只聽“嗨!” “嗨!”兩聲,手掌澆下處,石塊已被砸碎。
常傻子還有絕個活兒,就是用手指將一塊石頭戳碎。他的表演會使人聯想到今天武警戰士的功夫表演,大有一脈相承之意。不過“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現在武警戰士的功夫表演要比當年傻子精深得多,所有用的氣功,也比先前有更廣泛的發展。
常傻子表演一陳“砸石頭”後,但要向觀眾推銷他的“百補增力丸”。他說他的“百補增力丸”有神效,一能強身壯骨,二能治療跌打損傷,三能治閃腰岔氣內外傷。還現身說法,說他自己就吃了這種藥才有這么大的力氣,才能練成真功夫。據說,他兜售的藥丸並無神效,但也不會把人吃壞,他之所以如此美化藥丸,主要是為求生存而維持最低的生活需要。他是以賣藥的形式向觀眾“打錢”。郵此看來,有人說他賣藝帶有商業性質,還是不無道理的。

關中八大怪

產生背景

關中八大怪”,指陝西省的關中地區(大致包括西安、鹹陽、渭南、寶雞銅川秦嶺以北,黃土高原以南)出現的八種奇特風俗習慣。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關中地區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陝西關中地區,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一大熱點。

關中地區的地理位置

關中八大怪”,指陝西省的關中地區(大致包括西安、鹹陽、渭南、寶雞、銅川秦嶺以北,黃土高原以南)出現的八種奇特風俗習慣。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關中地區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陝西關中地區,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一大熱點。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關中八大怪”有時被稱作“陝西八大怪”,但這是不完全合理的。實際上“陝西八大怪”中的風俗僅出現在關中一帶,在陝西的大部分地區並非如此。陝西省地理緯度跨度極大,從北至南存在陝北(黃土高原為主)、關中(渭河平原為主)、陝南(以秦嶺以南的漢水流域為主)三大自然條件、文化差異巨大的區域。以關中一地的風俗概括整個陝西,存在以點概面的概念缺陷,近年來亦多表述為“關中八大怪”以去除歧義。

總述

一怪——凳子不坐蹲起來:蹲是講功夫的,只有長年累月的歷練,才能長蹲而心靜氣閒,不累不乏。
二怪----房子半邊蓋:這樣就節省院落的空間,解決了用房不足的問題
三怪----姑娘不對外:“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觀念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四怪----手帕頭上戴:遮陽傘、防曬霜、口罩、墨鏡是現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過去的關中女人沒這樣的條件,她們生活中有一塊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錯了
五怪----麵條像褲帶:說其像那褲帶,說的是那面做的寬度和長度
六怪---鍋盔像鍋蓋:關中的鍋盔大多都是和自家的鍋一樣的尺寸,翻過來看來鍋盔,真的就是一個鍋蓋的樣子,但厚薄隨意
七怪---油潑辣子是道菜:關中人對於辣子情有獨鐘,愛吃,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乾辣麵子,而是油潑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獨特的香味。
八怪----秦腔唱吼起來:這裡的唱戲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實秦腔也不是真吼起來的,只不過演員表演起來確實很賣力氣,

第一怪凳子不坐蹲起來

這一怪獨步天下,關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絕版。關中人把蹲叫圪蹴,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關中人喜歡蹲是從古文的“坐”演變而來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將膝蓋並直端坐於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壓在雙腳後跟上。《史記》中寫荊軻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無法拔劍,逃避中又忘記拔劍,只好繞拄周旋。晉朝有個“身無長物”的典故,說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風俗。此風尚的轉變應在晉以後,關中地區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勢稍有改變,膝蓋不著地了,大腿壓在小腿肚子上,就變成為蹲姿,於是乎想蹲就蹲,此風尚也就世襲了下來。
蹲是講功夫的,只有長年累月的歷練,才能長蹲而心靜氣閒,不累不乏。如今在西安的背街小巷偶爾還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堆老少爺們蹲著圍在一起下棋,幾個小時過去了都不挪窩。也有蹲著閒諞、打撲克、吸菸的,只是這樣的“蹲景”越來越少了。
要看關中“蹲景”,還是去西安周邊的農村。在我的記憶里留著一幅圖畫,兩個老頭在路上不期而遇,寒暄幾句之後,倆人就蹲在路邊,抽著旱菸,揀塊石子縱橫畫六道,用樹葉碎石子玩起來了。他們玩的遊戲叫丟方,又叫狼吃娃。陝西民間的一些東西你很難探求其源頭,這種有攻守、謀略、鬥智的遊戲,它流傳的時間也許比圍棋還早。只是這種草根小遊戲難登大雅,慢慢可能被淘汰。但是,那個黃昏,那兩個老頭不吃不喝蹲到夕陽墜落,背影模糊。最近下班走路回家,見到兩個中年人蹲在路旁玩丟方,用菸蒂冰棍棒做棋子玩得很投入。在城市裡見到這樣的場面,讓人不由得停下匆匆的腳步。
農村最常見的“蹲景”是吃飯、開會、過紅白(婚嫁、喪葬)喜事。關中農村的男人,都愛端著大老碗蹲在一起吃飯閒諞。這主要是過去信息閉塞,婦女們可以拿著針頭線腦串門走戶,找貼心的姐妹嚼舌根,順便也裝回各種新聞。男人們自認尊貴,也不方便閒逛掀誰家門帘。於是,他們就愛聚到村頭、老廟、碾盤前,像南山猴子般蹲一順順,搞外交娛樂活動。聽父親講我們這裡的一個老地主,每天也是按時圪蹴在祠堂屋檐下,吃著和窮人差不多的飯菜,老地主唯一奢侈的時候是過壽,讓娃端一碟炒雞蛋就算是佳肴珍饈了。父親說老地主家有萬貫,卻吝嗇無比,晚上還用苞谷稈照亮,捨不得點青油燈,那時候的莊稼人更貧寒。
關中人愛說“站著累,坐著窩,圪蹴休息最受活。”愛蹲是關中一怪,這裡面有傳統,有習慣,更有落後貧窮的歷史因素。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

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裡面住著主人和老人,結構都是廳房、兩邊是臥室。 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在關中叫廈子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爿,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
為什麼要把房子蓋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貧窮。原來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能節約大量的木材,實現了關中人少用木頭多用土的理念。傳統的關中院落進門有一道叫照壁的牆,往裡左右都是廈子房,最裡面是安間正房。關中有順口溜“有錢住北房,避風又向陽。”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間房,也有根據院子走向蓋的廈子房。這種格局的四合院是關中居民的主流。
關中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明長大了,搖籃破損了。裸露的黃土地少了綠裝,雖有南山秦嶺,也無法滿足千萬居民的家住、廚房、儲藏等需求用房。聰明的關中農民因地制宜蓋起廈子房,利用黃土壘起三面土牆,朝院子一面留門窗,房頂只需少量的大木頭做檁、梁,對做椽子小木頭要求也低,三面土牆中還有一面利用了圍牆,這樣就節省院落的空間,解決了用房不足的問題。“房子半邊蓋”是關中一大景觀,也是民生低下的產物,這種房子光線充足,就是通風不暢。現在農村都蓋預製板的房子,建築材料的革命改變了千年的習慣,半邊蓋的房子越來越少了。前一陣前往太平峪遊玩,在一戶農家院落里見到了半邊蓋的房子,心裡居然有個恍如隔世的感覺。
一般人說“房子半邊蓋”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這種房檐水都滴進自家院落,可以解決缺水的問題。但是關中人不用窖水,也沒收集雨水的風俗,這種說法只是附托之詞,不足為信。

第三怪姑娘不對外

這一怪很多地區都有,只是在關中地區現象更突顯,人情味也更濃郁。
“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關中男人的寫照,它的正面意思是關中男人戀家戀婆娘,在“玩龍玩虎不如玩黃土”的小農時代,這種思想也算正統。既然關中男人還不錯,那么,這裡的姑娘自然愛嫁當地郎了。配合這一觀念的還有這裡的地理優勢,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給自足的寶地,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缺災少害。所以,民殷實而安於現狀,不思外出謀生。
在關中地面上,“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觀念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關中姑娘們生於此,當然不願意遠嫁他鄉了。何況從地理位置講,四邊沒有匹敵帝王州的地方。東面出潼關就要過黃河,那邊的中原雖然好,但過去是三年一小災,十年一大災。河南的人都挑擔子往陝西逃荒,這樣的地方能嫁嗎?關中流傳著“少不過潼關”的諺語;往西就是陽關了,西出陽關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面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聲咽,後面哪個瓜女子(傻姑娘)會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面是橫亘八百里的大山秦嶺,歷史上交通不便,民少治化,飲食習慣迥異,不逃避戰禍誰願意進山啊?“老不入四川”就是陝西人不走唐玄宗的老路;北面更是溝大壑深山禿水缺的陝北,那裡的信天游有一句經典的詞“咱倆見面容易拉手手難!”是說一對青年男女在黃土高坡上見面,你深情地望著我,我甜蜜地凝視你。情濃意烈時想溫柔地拉手,就慘淒淒了。中間一道深溝缺了座鵲橋,到對面翻越土溝需一天時間。這樣的環境哪個姑娘喜歡?既然四周都不能去,當然嫁個關中郎好,外面的男人免談。

第四怪帕帕頭上戴

在關中風俗中這一怪最好解釋了。過去人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颳塵揚,烈日毒辣,婦女們出門幹活串戶沒個遮蔽可不行,頂塊手帕不能算怪吧?
遮陽傘、防曬霜、口罩、墨鏡是現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過去的關中女人沒這樣的條件,她們生活中有一塊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錯了。走親戚,回門子(回娘家),下地幹活時這個自製的手帕就發揮出大作用,年輕的婦女把手帕戴出許多花樣來,成為風情和裝飾。一般婦女是頂在頭上遮陽擋風,下毛毛雨還能頂一陣子。關中婦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還能包裹東西當手袋用,別的用處都可以去想像,最重要的是不能弄髒頭髮。關中地區雖然號稱“八水戲長安”,但地處西北總體缺水,過去沒有洗澡設施,除了夏天別的季節都有問題。洗頭也不方便,怕頭傷生虱子,於是,男人們都剃光瓢(光頭),留長髮的婦女就麻煩了,怕頭弄髒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頭包起來了。
記著有一個五保戶老婆婆,她就喜歡用手帕包頭,還喜歡用一種叫篦子的梳頭髮。天天都要把稀疏的頭髮梳得能滑到蚊子,再包上一塊藍色的手帕,人顯得年輕十幾歲。但她每次梳頭髮的時候都要篦出許多小動物來,場景看著很不舒服,不知道她是怎么忍受叮咬的。既然洗澡洗頭不方便,把頭髮包起來當然乾淨多了。
現在的關中婦女已經丟棄了帕帕,就是在偏遠農村也很難見到這一怪景了。不過在陝北地區,羊肚子手帕還包在漢子們的頭上。

第五怪麵條像褲帶

關中獨特的地理構造和自然環境使得關中道成為一個以麵食為主的地區,在以米菜為主的地方的人們總是想不通,那關中人天天吃麵條沒個花樣換,怎么就吃不煩呢? 其實,在關中,聰明靈巧的關中婆娘們已經把麵食發展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了。單是一個簡單的麵條關中人做出的花樣達幾十種,棍棍面,片片面,晾面,湯麵酸湯麵,熱碗面、扯麵等等。
說其像那褲帶,說的是那面做的寬度和長度,在西安有家面管,一碗麵只有一根麵條,但若要讓個弱女子能把這根麵條吃完,那也是難事。 其中棍棍面最長。但那是手拉或者搓的,下來的就是說擀麵了。關中道的男人娶媳婦,大多都是要看這女人的擀麵手藝了。 第二天見面,先天這女方的父母就把這男的藏在自家,然後讓那男的看那女的做飯,關中的做飯當然是擀麵條了!這女的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但一樣的都擀,把那乾麵用水和 了,放在案板上使勁的揉,把那麵團揉的發光發亮,就用那擀杖壓成個餅狀,再慢慢的擀了。擀到提起來能看見對面人影的時候,再把那整片的面疊上幾疊,用刀切成細條,拿起來用手一抖,便是細細長長的麵條了。關中有句俗語,現在的媳婦都不愛聽,就是“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就是說好媳婦是打出來的,好面是揉出來的,當然,關中的漢子並不全去打老婆,有時還被老婆攆的跑過幾條街,但關中漢子的媳婦大多都是會揉面的。這做麵條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關,沒有揉到的面,見了開水馬上就成了塊狀,再經水一煮,出來就是稀糊糊了。 所以,這個麵條的長短也是能看出這個媳婦的手藝和心計的!也是陝西麵條長的一個原因。 每到中午吃飯時間,一個村子裡家家的男人都端了個大碗出來,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後大家一起評說誰家的媳婦手藝好,被誇的男人總是謙虛的說:“算個是甚嘛!”其實心裡像蜜樣甜,而落了下風的男人回家少不了罵那懶婆娘幾句。 陝西的麵條以乾縣為最好,單說乾縣這個地方很少有人知道,但如果說武則天埋在這,大家也能想起點什麼。乾縣的婦女們在麵條的基礎上創造出酸湯麵這個武功縣獨有的風味。這個酸湯麵要求的擀麵手藝極高,麵條擀出來,切好後,只比五六根頭髮絲粗些,先把麵條下在鍋里,煮熟了,用筷子一筷頭一筷頭挑到碗裡,然後去燒湯,湯麵的精華,一般用煮肉時的肉燙為基礎,再配上各種調料,各種調料配好了,燒開後,把那已經撈出的麵條疙瘩先放在碗裡,澆上湯,然後吃,吃完了把那碗裡的湯又倒回鍋里繼續煮,因為湯要回鍋,免不了有家人的口水,所以又叫“哈水面”。如此這般,等吃完時,那湯已經是味道達到最佳處。因為這個面的湯用料極為講究,所以一般是不吃的,只是逢年過節或者家裡來了客人,才做上一回。小時候,農家孩子天天盼過年,因為能吃上祖母和母親做的酸湯麵。 現在人們覺得這樣的吃法好吃是好吃,但絕對的不衛生,就把那碗裡的湯不再倒回鍋里。但那麵條依舊的細細長長,叫人永遠忘不了。不過現在很少能吃上手工的麵條了,大多都是機器壓制的,少了些滑滑的口味。

第六怪鍋盔像鍋蓋

麵條是正餐,平時農活忙了,關中的人來不及做飯,就吃些平日裡早先做好的鍋盔。鍋盔有很多的傳說,一個傳說是當年有場戰爭,戰爭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陝西的時候,乾糧已經沒了,只剩下些麵粉,沒有辦法,就把那麵粉和水和了,弄成餅狀,放在那頭盔里用或烙,做好後皮黃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隨即傳了開來,那打了勝仗回去後,兵士就讓婦人照著做,但沒有頭盔,就在自家的鍋里烙了,就有了鍋盔這個名字,也就有了鍋盔這個麵食的花樣了。另一個傳說是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關中的鍋盔大多都是和自家的鍋一樣的尺寸,翻過來看來鍋盔,真的就是一個鍋蓋的樣子,但厚薄隨意。陝西的鍋盔以關中的最為地道,關中的鍋盔是以乾縣鍋盔最為出名,現在在古城西安看見有人賣鍋盔,上去一問,那人必然自豪的說:“咱這是乾州鍋盔!”乾縣解放前稱謂乾州。
在乾縣,婆娘們的手藝一個是在麵條上顯現,另一個就是這鍋盔了。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面是要用發過酵的,然後根據烙的數目摻進水和麵粉以及酵面,在案板上揉,揉到刀切時都費勁了,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槓來壓揉,然後就把那麵團擀成一定的厚度,這個厚度是根據婆娘們的心愿而定,懶的就擀的薄薄的,一兩把火就烙熟了;最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勤謹的婆娘總是喜歡烙厚的。厚度大約有8公分左右,放在那鍋里,用麥草火慢慢的燒,來回起身的翻,讓兩面均勻的受熱,這樣的厚度就是考驗婆娘們勤快不勤快的時候了。
不勤快的婆娘懶得翻,烙出來的鍋盔皮已經焦黑但裡面還是生的。勤快的婆娘來回的翻,烙好以後皮黃里香,整個廚房都是面香的味道。
切鍋盔也是一門學問,乾州的鍋盔人稱“睜眼鍋盔”,因為那實在太厚,咬的時候要使勁張大了嘴巴,眼睛自然睜開,不信,你閉上眼睛試試給嘴裡塞上一個十公分厚度的東西。看一下不睜眼睛要張大嘴難受不難受!
那鍋盔生的時候已經有八公分左右,熟了一膨脹最少超過十一二公分,為了便於下嘴,切的時候,要保證切成塊的鍋盔成三角形,刀要斜切,那鍋盔的邊緣就是斜坡狀,吃的時候從那斜坡的薄處咬起,也就省了老睜眼睛。
鍋盔另一個好處是耐放,在烙的過程中水分基本蒸發,所以烙好以後能長時間的存放而不會發霉。
因為這樣的好處,鍋盔也成了關中人出門時必帶的口糧,餓了就拿出一塊來,坐在那街邊,吃不完一塊就飽了,那麵粉的幽香和裡面參雜的親人的氣息讓外出的人常常的忘不了自己的家。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

關中人對於辣子情有獨鐘,愛吃,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乾辣麵子,而是油潑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獨特的香味。
現在辣子僅僅作為調料而已。油潑辣子做法很簡單,也很有意思,同樣是一樣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見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拉麵子不能放滿,六成即可,放點鹽、胡椒或者別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燙出來的味道最好,油溫很有講究,高了,辣子面會焦的,燙出來的味道就會發苦;低了,就沒有辣子的香味,卻是生油味,油溫控制在八九成熱,邊倒邊攪,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沒了就行了,這時候獨特的香味會四處漂浮,滿街都能聞見。
當然,油潑辣子還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來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潑辣子奧妙無窮呀。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裡的唱戲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實秦腔也不是真吼起來的,只不過演員表演起來確實很賣力氣,開玩笑說是“叫破天”。夏天的時候,西安城牆周圍會有很多自發的民眾團體在那裡唱秦腔,確實不需要擴音器之類的東西,老遠就能聽到,這種唱腔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徵有關,憨厚、耿直、調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