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建立之前
太祖時期
蒙古高原地區的眾多蒙古部落原為金朝的臣屬少數民族。
13世紀初,統治華北的金朝在金帝
衛紹王的統治下走向衰落,原金朝藩屬國的蒙古諸部經過多次征伐後由蒙古部統一。
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春,蒙古貴族在斡難河(今
鄂嫩河)源頭召開庫里爾台大會,蒙古部鐵木真得到
成吉思汗稱號,建國大蒙古國(即蒙古帝國),後被尊稱元太祖。
金朝與蒙古為世仇,成吉思汗有意伐金復仇,然而西南的
西夏與金朝聯盟,為了避免被西夏牽制,先後三次率軍(1205年、1207年與1209年—1210年)進攻之,迫使西夏
夏襄宗稱臣。
成吉思汗五年(1210年)成吉思汗與金斷交,隔年發動
蒙金戰爭,於野狐嶺戰役大破四十萬金軍,隨後攻入華北地區並四處屠殺。
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蒙軍包圍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
金宣宗被迫求稱臣,並在蒙軍撤退後遷都
汴京。隔年5月31日蒙軍南下占領金中都,並且獲得名相
耶律楚材,這對於鞏固華北地區有很大的幫助。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為了西征花剌子模,命
木華黎統領漢地,封為“太師國王”,命他持續進攻金朝。木華黎為了鞏度漢地,收降地方自衛勢力如
真定史天澤、
滿城張柔、
東平嚴實與濟南
張宏,史稱漢族四大世侯,後來他們也扶佐忽必烈建立元朝。木華黎除了對金朝的戰爭讓金朝疆域萎縮剩河南與關中地區之外,並於元太宗三年(1231年)派兵進攻
高麗,讓高麗王室退守
江華島。
西域方面,為了建立通往西方的道路,早在成吉思汗四年(1209年)到成吉思汗五年(1210年)就讓新疆東部的
畏兀兒與伊犁河谷的哈剌魯先後歸順。當金朝遷都並將要滅亡之際,中亞新興大國
花剌子模在沙阿摩訶末時期崛起,該國
訛答剌地方大臣海兒汗(
亦納勒術)前後兩次屠殺蒙古商隊並侮辱蒙古使臣,成吉思汗遂決心發動第一次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蒙將
哲別殺死占領
西遼並稱遼帝的
屈出律,攻占
塔里木地區,史稱
蒙古攻西遼之戰。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六月,成吉思汗親率蒙古主力軍十萬西征花剌子模。由於沙阿摩訶末抵擋不了蒙軍攻勢,畏懼而逃,在屠殺掉花剌子模的40個城鎮之後,花剌子模也於成吉思汗十六年(1221年)亡國。成吉思汗命
速不台和哲別追殺摩訶末,摩訶末最後死於
裏海。其子札蘭丁於八魯灣戰役英勇抗敵,最後南逃印度,並於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年)復國於
大不里士(今伊朗西北部)。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由幼子拖雷監國。
太宗時期
拖雷監國兩年後於元太宗元年(1229年)舉辦庫里爾台大會,
窩闊台被推舉為蒙古大汗,管理整個蒙古帝國。後尊稱元太宗。
元太宗三年(1231年)窩闊台汗率軍南征金朝,並命四弟拖雷自漢中借宋道沿
漢水攻打
汴京,隔年拖雷在河南三峰山之戰擊潰金軍。
元太宗六年(1234年)蒙宋聯軍聯合攻破
蔡州,
金哀宗自殺,金朝亡。南宋雖然發起
端平入洛以收復河南地,但是華北地區最後由全由蒙古占領。
元太宗七年(1235年)窩闊台汗定都
哈拉和林(今
烏蘭巴托西南)後,藉此率軍南征南宋以報復之,掠奪兩淮地區後北返。蒙古為了防止華北的漢人世侯叛變,派
探馬赤軍(振戍軍)進駐漢地;進行兩次人口調查,將半數漢人分封給蒙古功臣。由於需要人才治理國家,窩闊台汗接受
耶律楚材的建議,於元太宗十年(1238年)命術忽德和
劉中舉辦科舉,史稱
戊戌選試。這次考試錄取東平
楊奐等名士,為統治華北帶來不少人才,但後來以“當世或以為非便,事復中止”。
定宗、憲宗時期
西線方面,元太宗七年(1235年)窩闊台汗命朮赤長子
拔都、
貴由與
蒙哥、
速不台等第二代蒙古王子發起
蒙古第二次西征,史稱拔都西征。元太宗八年(1236年)成吉思汗長子朮赤長子拔都、次子察合台長子拜答兒、三子窩闊台長子貴由、四子拖雷長子蒙哥各統本王室軍,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亦分遣長子從征,以拔都為統帥,速不台副之,共15萬大軍,自各地出發,秋季抵伏爾加河東岸集中。諸王商定後,各率本部兵前進。
元定宗二年(1247年)吐蕃諸部歸附大蒙古,史稱
涼州會盟。之後,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四代祖師薩班又向西藏僧俗發布了《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至此,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從而展現了蒙、藏、漢等多個民族大融合。
元定宗三年(1248年)8月貴由汗去世,皇后斡兀立海迷失立孫子
失烈門並監國。然而在元憲宗元年(1251年)7月的大會,因為拔都與
兀良哈台大力支持拖雷系的蒙哥,使得窩闊台系的失列門失去汗位。蒙哥繼承汗位,後尊稱元憲宗。
元憲宗二年(1252年)
蒙哥即位後推行中央集權化,在漢地、中亞與伊朗等直轄地設定行中書省,分遣拖雷系諸王分守各地,以其弟
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大總督以管理漢地。忽必烈統治漢地期間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鞏固了華北地區,元憲宗三年(1253年)率蒙古軍攻雲南,四年與
兀良合台迂迴南滅大理國。擴大南宋防線缺口。元憲宗八年(1258年)高麗
崔氏政權跨台,高麗成為藩屬國。同年蒙哥汗宣布兵分三路南征南宋,蒙哥汗率軍攻打四川合州(今重慶)、忽必烈攻打湖北鄂州(今武昌)、兀良合台由雲南晏當(今雲南麗江北部)直攻經過
安南,進攻宋
廣南西路而直攻
荊湖南路,並兵臨潭州(今長沙),三軍意圖在華中會合,再大舉下長江圍攻臨安。
蒙哥於元憲宗九年(1259年)七月在川陝四路的
夔州路合州的
釣魚城之戰戰死,忽必烈等人停止南征,北返奪位。
西線方面,蒙哥汗派其弟
旭烈兀西征西亞,史稱蒙古第三次西征,元憲宗六年(1256年)旭烈兀攻滅
伊斯蘭教的暗殺組織
木刺夷。
元朝的建立
大哉乾元
中統元年(1260年)3月,
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蒙古帝國首都
哈拉和林通過“
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
開平(今內蒙古
多倫),在中原
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4月,忽必烈設立
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12月,忽必烈封吐蕃薩迦的
八思巴為“
國師”,命八思巴率領一些吐蕃語文學者重新創製
蒙古文字。成吉思汗建國時,曾由塔塔統阿依據畏兀字母拼寫蒙古語言,製成蒙占文字行用。中統五年(1264年)忽必烈才最終戰勝阿里不哥,隨後遷都大都(今北京),以
上都為陪都。
然而,支持
阿里不哥的
窩闊台汗國拒絕歸附忽必烈而實際上獨立。蒙古
察合台汗國被忽必烈、阿里不哥、窩闊台汗國等勢力多次爭奪,後與窩闊台汗國的海都結盟對抗忽必烈。這兩個汗國位於今
塔里木盆地、
準噶爾盆地、
中亞河中地區一帶、
金帳汗國為朮赤之長子
拔都在乃馬真元年(1242年)正式建立。
伊兒汗國為
旭烈兀在元憲宗六年(1256年)正式建立,包括大伊朗等地。金帳汗國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時已實際上獨立,僅伊兒汗國承認忽必烈的大汗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後也獨立。造成蒙古帝國實際上的分裂。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在其領地內公布《
建國號詔》法令,取《
易經》中“
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大元”。至此,元朝的統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轉移。這是蒙古政權由世界性大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然而在此同時
蒙古四大汗國(
金帳汗國、
察合台汗國、
窩闊台汗國、
伊兒汗國)先後各自為政,直到大德七年(1303年)
元成宗與蒙古諸王在意識到內戰是破壞大蒙古國的基業下終於達成議和,四大汗國名義上重新承認元朝皇帝為大蒙古國大汗,彼此間設
驛路、開關塞恢復往來。
元朝保留了朮赤汗和伊兒汗在
河東路、河南等處的份地,每年頒給歲賜。伊兒汗國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冊封,頒發“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璽,作為元朝的
藩屬國。此後金帳汗國的數位君主,如
脫脫(肅寧王)、月即伯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冊封。最後引發窩闊台系的
海都出兵爭奪汗位,造成漠北地區動盪不安,史稱
海都之亂。
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與蒙古高原地區。
至元九年(1272年),在
劉秉忠規劃下,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忽必烈建國後,仍然十分注意保持和發展蒙古民族的語言與文化。
統一全國
早在元世祖在與阿里不哥作戰與整頓國內之際,因為無暇對付南宋,於是派
郝經對南宋提出高壓的議和內容。當時南宋
宋恭帝僅五歲,由
謝太后垂簾聽政,大權由謊稱擊退蒙古軍的
賈似道掌握。由於賈似道畏懼謊言被擊破而幽禁郝經。
中統三年(1262年)南宋拉攏山東漢人世侯
李璮,發起李璮叛亂。元軍平定叛亂後,元世祖斷然廢止漢人世侯,以蒙古人直接管理地方事務,並且準備南征南宋。
至元五年(1268年)元世祖發起元滅宋之戰,首先派
劉整與
阿術率軍攻打襄陽,史稱
襄陽之戰。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元軍攻破樊城,都統范天順自殺,統制牛富率軍巷戰,後亦赴火自盡。這年二月,襄陽宋將呂文煥向元軍投降。襄、樊這一軍事重鎮的陷落,決定了南宋滅亡的命運。
至元十二年(1275年)降將呂文煥率元水陸聯軍於
蕪湖擊潰賈似道的南宋水軍,史稱
丁家洲之戰。隔年元軍攻陷
臨安(今浙江杭州),謝太后與宋恭帝投降元軍。然而
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
宋端宗在福州即位,
文天祥、
張世傑與
陳宜中等大臣持續在江西、福建與廣東等地抗元。元軍陸續攻下華南各地。
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廣東
崖山。至元十六年(1279年)3月,
張弘范在
崖山海戰攻滅南宋海軍,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
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統一中國地區,結束自唐朝
安史之亂以來520多年的分裂局面。
海外擴張
統一全國後,元朝曾兩征日本、兩征
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後使
高麗、緬甸、台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
對日本方面,忽必烈從中統七年(1266年)到至元十年(1273年)間曾先後六次派使臣前往日本招降,但是不是在中途遇上海暴,就是被日本拒絕。於是,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率兵出征日本,但是遭到日軍的阻擊,失敗而還。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又以日本殺害蒙古使者為由組軍十萬征討日本,但是在日本鷹島遇到了颶風,蒙古船隻大部分被海浪破壞和擊沉,軍隊也大半死傷,蒙古對日本的侵略夢想最終以失敗告終。
忽必烈稱帝後,安南國被迫稱臣納貢,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設立安南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忽必烈之子鎮南王脫歡領兵出征安南,安南王兵敗後撤離都城,隱蔽于山林間,元軍最終由於水土不服,不得不撤兵。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再次命脫歡為統帥進攻安南,遭到安南人民的頑強抵抗,加上酷熱疾病的不斷發生,元軍的這次侵略又以失敗告終。至元三十年(1293年),忽必烈派兵第三次出征安南,但是,第二年忽必烈就病死了,元成宗即位後,下詔罷征安南。元朝對安南的戰爭到此結束。南宋滅亡後,占城自願歸附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派唆都出兵占城,受到了占城軍民的奮力抵抗,唆都戰死,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蒙古軍不得不撤回,此後忽必烈雖然有幾次派兵出征占城,但均告失敗。
至元十四年(1277年),緬兵發兵侵擾元朝千額、金齒等地,雲南行省遂派兵征討緬國,招降了三百餘寨。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再次派兵攻掠緬國,緬國十二部投降,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緬國庶子廢緬王后自立為王,元朝藉機再次攻緬國,從此緬國臣服納貢。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命爪哇國國王親自朝貢,但遭到拒絕,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派史弼等征討爪哇,適值葛郎國叛亂,爪哇國王的女婿遣使投降元朝。元朝遂派兵幫助爪哇國招降了葛郎國,葛郎國假意投降後不久卻夾攻元朝,元並被迫兵敗撤回。
財政問題
由於元朝廷需要賞賜大量財寶予宗室貴族,加上開支繁重,財政日漸緊張,朝臣為了財政問題發生爭執,分裂成以
許衡等漢人與漢化蒙古人為首的儒臣派與以
阿合馬、
盧世榮與
桑哥等色目人與漢人為首的理財派。儒臣派認為元廷應該節省經費、減免稅收。理財派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由於元世祖信任阿合馬,設立
尚書省解決財政問題。而儒臣則以受漢化更深的太子真金為核心與阿合馬抗衡。最後阿合馬被刺殺,太子真金也因為得病而死。然而元世祖不信任儒臣派,依舊任用理財派官員來解決財政問題,導致財政惡化。
對外關係
元憲宗九年(1259年)旭烈兀征
敘利亞,中統元年(1260年)攻克
大馬士革,但是因旭烈兀因蒙哥死亡而返回蒙古,留下的小部隊於中統元年(1260年)9月在
巴勒斯坦境內
阿音札魯特戰役遭遇埃及穆斯林兵團阻擊。至此蒙古西徵到此為止。除巴勒斯坦、
小亞細亞地區以外,西亞、中亞、以及中國北部,均已處於蒙古人控制之下。
元憲宗九年(1259年)蒙哥在征南宋時陣亡,次年其弟
阿里不哥在
哈拉和林被選立為
大蒙古國大汗,而忽必烈則在
中原開平在精兵擁立下自立為大汗。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為爭奪汗位發動戰爭,直到中統五年(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定為一尊,遷都大都(今北京)。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抵達
元上都(開平),隨後又抵達大都(北京)。馬可的聰明一直非常討忽必烈喜歡,封他許多官,也派他到各地為元朝皇帝的使者。馬可·波羅去過中國很多地方和見到許多比歐洲先進的文化成就。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委託,從泉州出發經海路護送蒙古公主
闊闊真到
伊兒汗國成婚。忽必烈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元貞元年(1295年)波羅一家人回到歐洲。
元朝中期
忽必烈去世後,元朝逐漸走上了由盛到衰、最終覆亡的道路。這一過程僅僅走了70餘年。而自成宗死後到順帝即位,在短短26年(1307—1333年)中,元王朝就相繼更換了9任皇帝。尤期是自英宗被弒以後,帝位紛爭、自相殘殺的局面一幕接著一幕。這種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鬥爭極大地削弱了元王朝的統治基礎和實力,對其統治秩序的惡化和崩潰起到了直接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元朝統治階級長期以來推行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政策,到元末最終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公開激化,在此基礎上爆發的紅巾軍大起義,敲響了元王朝的喪鐘。
成宗時期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駕崩後,雖然太子真金早死,但是元世祖曾賜真金的三子
鐵穆爾“皇太子寶”並且讓他鎮守
和林。隨後鐵穆爾在庫里爾台大會中獲得重臣伯顏與
玉昔帖木兒等支持,打敗真金的長子
甘麻剌與次子
答剌麻八剌等,鐵穆爾即皇帝位於上都,即元成宗。成為蒙古入元以來第一個繼位的皇帝。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時期的成憲,任用其侄
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鎮守和林以平定西北
海都之亂,並且下令停止征討日本與
安南。在內政方面專力整頓國內政治,減免江南部分賦稅。然而,由於元成宗過度賞賜,入不敷出,使國庫資財匱乏。到了其晚年,由於蒙古政權格局的痼疾,政治弊端逐漸暴露出來。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由於太子
德壽早逝,左丞相
阿忽台擁護皇后
卜魯罕與信奉
伊斯蘭教的安西王
阿難答監國,並有意讓阿難答稱帝。海山之弟
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
哈剌哈孫發動
大都政變。他們斬殺阿忽台,控制大都局勢,擁護率軍南下的海山稱帝,即元武宗。皇后與阿難答被元武宗斬殺,其
回回部下退入西域
吐魯番地區。鐵穆爾在位13年(1294—1307年),先後改用元貞(1295—1297年)、大德(1297—1307年)兩個年號。鐵穆爾執政期間基本是屬恪守成憲。
西北地區方面,早在
元世祖時期,由於他的大汗之位不受四大汗國的承認,使得當時窩闊台汗
海都有意奪回蒙古汗位。海都統轄
葉密立(今新疆額敏東南)一帶且與欽察汗國友好。元世祖為了避免在南征南宋時被海都背刺,遂扶持
八剌獲得察合台汗位以牽制海都。然而在中統九年(1268年),海都、八剌和欽察汗
忙哥帖木兒以元世祖過度漢化、違背祖宗成法為由,在塔拉斯河招開庫里爾台大會結盟反元。他們以海都為盟主,共同瓜分中亞行省,聯合對抗元朝與伊兒汗國,史稱
海都之亂。元世祖派伯顏北上平亂,海都與新任察合台汗
篤哇採用游擊戰的方式迴避決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海都聯軍夥同鎮守遼東的東道諸王
乃顏與
哈丹襲擊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元世祖親率大軍擊敗之,派伯顏、
玉昔帖木兒與
李庭平定東北乃顏,主持西北軍事。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海都再犯和林,最後其勢力被驅出
阿爾泰山以西。而哈丹於遼東高麗一帶游擊,至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敗亡。
元成宗即位後,任命其侄
海山(後繼位為元武宗)總領漠北諸軍。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聯軍被海山和晉王
甘麻剌擊潰,史稱鐵堅古山之役。海都於戰後去世,其子
察八兒繼位,窩闊台汗國被篤哇掌控。大德七年(1303年)由於篤哇被欽察汗
脫脫蒙哥擊潰,就與察八兒共同派使者向元廷請和,脫脫蒙哥也向元廷請和,而伊兒汗本來就支持元廷,至此
四大汗國皆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雙方廣設驛路,解除封禁。不久之後,窩闊台汗國被察合台汗篤哇與元朝元武宗先後攻滅而亡,察八兒投降元朝。到了其晚年,由於蒙古政權格局的痼疾,政治弊端逐漸暴露出來。
武宗時期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成宗鐵穆耳死於玉德殿,年僅42歲。鐵穆爾兄答剌麻八剌的次子
愛育黎拔力八達與母親答已於2月到達京師,並與
中書省右丞相
哈剌哈孫取得聯繫。為搶在3月3日卜魯罕皇后稱制前舉事,他們於3月2日率兵入宮,發動政變。斬支持立世祖之孫阿難答為帝的左丞相阿忽台,擒阿難答,愛育黎拔力八達稱監國。此時,其兄
海山正揮軍南下,愛育黎拔力八達與母答已北迎海山,會於
上都,決議擁海山為帝,並誅殺
阿難答,廢卜魯罕皇后。21日,海山在
大安閣即位,是為武宗。
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為皇太弟(即未來的元仁宗),相約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元武宗時期,加封
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給予孔子的家族與弟子一些稱號。為了解決元成宗時期的財政危機,元武宗設定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值。此外他將中書省宣敕與用人權劃歸給
尚書省。
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因沉耽淫樂、酗酒過度,年僅31歲死於玉德殿,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
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
漢化運動
元仁宗力圖改變元武宗時造成的財政枯竭、政制混亂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國”政策,並且減裁冗員、加強中央集權以整頓朝政。他曾令
王約將《
大學衍義》譯為蒙文,賜臣下說“治天下,此一書足矣。”並將《
貞觀政要》和《
資治通鑑》等書摘譯為蒙文,令蒙古人與
色目人誦習。
皇慶元年(1312年)元仁宗將其儒師王約特拜集賢大學士並將王約“興科舉”的建議“著為令甲”,至此恢復科舉制度。本次科舉以
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史稱
延祐復科,最後錄取
護都答兒、
張起岩等56人為進士 。
他還倚重漢人文臣,處死蒙丞相
托克托等,排除朝中異己。財政方面,元仁宗取消
元武宗的經濟措施,並且於延祐元年(1314年)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查清地方田產,史稱
延祐經理。任用
床兀兒統軍,擊敗察合台汗王
也先不花以平定西北地區。然而元仁宗未能制止太后
答己干預朝政,也無力制裁備受太后重用的重臣
鐵木迭兒貪贓枉法。在繼承問題方面,元仁宗以王約輔助皇太子
碩德八剌,並且聽從鐵木迭兒的建議,廢除武仁之約。他將元武宗長子周王
和世琜外放鎮守雲南、次子
圖帖睦爾放逐
海南島。 仁宗即位之第五年,即延祐三年(1316年)十二月,立嫡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兼
中書令、樞密使。同年冬天,元武宗舊臣皆感憤怒而擁護和世琜叛變,最後敗走漠北,依附察合台汗國。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駕崩後,皇太子碩德八剌即位為
元英宗 。
皇位更替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36歲的仁宗病死於大都光天宮。碩德八剌於三月登上皇帝寶座,是為英宗。
元英宗續實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國、加強
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的政策,並於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
大元通制》,共2539條,他還下令拔除權臣
鐵木迭兒在朝廷的勢力。然而支持鐵木迭兒的蒙古與
色目保守派厭惡元英宗的新政,有意發動政變。
至治三年(1323年)鐵木迭兒的義子
鐵失趁元英宗去
上都避暑之際,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地刺殺元英宗及宰相
拜住等人,史稱
南坡之變,仁宗系自此未能再奪得皇位 。
泰定帝召回被放逐到
海南島的武宗系
圖帖睦爾為懷王。泰定帝於泰定五年(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丞相
倒剌沙擁立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
天順帝。而鎮守大都的
燕帖木兒與伯顏擁立周王和世琜於漠北、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同年圖帖睦爾先至大都繼位,是為
元文宗。之後,兩都之爭由此展開。十月,上都陷落,天順帝被俘。隔年和世琜於漠北和林稱帝,即
元明宗。元文宗放棄帝位,派燕帖木兒迎元明宗繼位,並且被立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兒毒死元明宗,復位元文宗,改元天曆,史稱
天曆之變。
元文宗時期大興文治,天曆二年(1329年)設立了
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治亂。又令所有勛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於奎章閣下設藝文監,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
校勘。同年下令編纂《
元經世大典》,兩年後修成,為元朝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然而丞相
燕帖木兒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導致朝政更加腐敗。
元統元年(1333年)元文宗去世後,為洗刷毒死
元明宗的罪行,遺詔立年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
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不久後燕帖木兒也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歡貼睦爾被文宗皇后
卜答失里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為帝,是為
元惠宗,又稱元順帝。
元朝的滅亡
危機四伏
元惠宗在位之初,1335年
燕帖木兒的兒子
唐其勢陰謀推翻,另立元文宗義子
答剌海。幸右丞相伯顏粉碎叛亂,但屬於保守派的他掌握朝政,權力盛大。他禁止漢人參政並取消科舉,這些都與元惠宗發生衝突。
至元六年(1340年)元惠在伯顏之侄
脫脫的幫助下,終於廢黜伯顏。脫脫為相與元惠宗親政前期,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頒行《
至正條格》等法規,以革新政治,緩和社會矛盾,史稱
至正新政。
至元九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
遼史》、《
金史》、《
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脫脫(後改由
阿魯圖)主持,兩年後修成。然而元惠宗後期怠於政事,以至於在至正十年(1350年)發生天災人禍後引來民變。
元朝長期處於繼承權問題、貪污、權臣擅政、不任用漢人與壓榨百姓的惡習,使得政治總是無法上軌。這種不穩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災人禍的干擾,往往導致國家的覆沒。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乾旱、瘟疫與水災時常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與此同時,元廷不斷收取各種賦稅,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艱苦,使得白蓮教逐漸流行,並成為對抗元廷的勢力。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過河南趙醜廝、郭菩薩領導的武裝起事。
至元四年(1338年)江西
袁州(今江西
宜春)彭和尚、
周子旺等白蓮教徒起義失敗,彭和尚逃至淮西。
至正十年(1350年)元廷下令變更鈔法,鑄造“至正通寶”錢,並大量發行新“
中統元寶交鈔”,導致物價迅速上漲。隔年元惠宗派
賈魯治黃河,欲歸故道,動用民夫十五萬,士兵二萬。而官吏乘機敲詐勒索,造成不滿。
民變紛起
白蓮教首領
韓山童、
劉福通等人決定在5月率教眾起事,但事泄,韓山童被捕殺。劉福通再立韓山童之子
韓林兒殺出重圍,指韓山童為
宋徽宗八世孫,打出“復宋”旗號,以紅巾為標誌。其後
郭子興於安徽
濠州起事,
芝麻李等人占領
徐州,此為東系紅巾軍。西系紅巾軍方面,
彭瑩玉、
鄒普勝與
徐壽輝在湖北
蘄州起事,國號
天完。紅巾軍勢力遍布河南江北、江南、兩湖與四川等地,還有非紅巾軍的
張士誠等部的起事,民變揭開元朝滅亡的序幕。
元廷派兵鎮壓各地
紅巾軍,丞相
脫脫親自率軍南下攻陷徐州芝麻李軍,一度壓制民變軍。然而脫脫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南攻高郵張士誠軍之際,被元廷大臣彈劾而功虧一簣。
徐壽輝部最後分裂成兩湖的
陳友諒與四川的
明玉珍。兩淮
郭子興的部下
朱元璋於至正十六年(1356年)以南京為根據地開始擴充地盤。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與據有兩湖的陳友諒作戰,最後於
鄱陽湖之戰獲得勝利。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占領兩湖後於同年冬東進攻打據有江蘇沿海的張士誠。至正二十三年(1367年)朱元璋平定張士誠後,繼續南下壓制浙江的
方國珍,至此江南無一人反抗朱元璋。
另外,福建於至正十七年(1357年)至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間發生色目軍亂,史稱
亦思巴奚兵亂。與此同時,元朝在
察罕帖木兒和
李思齊等率領元軍反擊北方紅巾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紅巾軍最後在安豐之役中敗給降元後的
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
朱元璋統一江南後於至正二十三年(1367年)下令北伐,他派
徐達、
常遇春率明軍分別攻打山東與河南,並且封鎖
潼關以防止關中元軍進援中原。明軍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史書稱此為元朝結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往後史書稱之為
北元。而明廷認為元惠宗順天明命,諡號為元順帝。
北元時期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廷退回蒙古草原,
元惠宗退至
上都,隔年又至
應昌。他繼續使用“大元”國號,史稱
北元。當時北方除了元惠宗據有漠南漠北,關中還有元將
擴廓帖木兒駐守甘肅
定西,此外元廷還領有東北地區與雲南地區。
明太祖為了占領北方,採取兵分二路,各個擊破的方式,此即第一次北伐。
元惠宗戰敗後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應昌去世,
元昭宗即位後北逃至漠北
和林。明將
馮勝奪取了甘肅地區。然而元將擴廓帖木兒仍然在漠北多次與明將
徐達等人作戰。明太祖曾多次寫信招降,但擴廓帖木兒從不理會,被朱元璋稱為“當世奇男子”。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繼位的元
天元帝繼續和明朝對抗,屢次侵犯明境。明洪武四年(1371年),元朝
遼陽行省平章
劉益降明,明朝占領遼寧南部。然而其餘東北地區仍由元朝太尉
納哈出控制,納哈出屯兵二十萬於金山(今遼寧省
昌圖金山堡以北遼河南岸一帶),自持畜牧豐盛,與明軍對峙了十幾年,多次拒絕明朝的招撫。明太祖派
湯和等人領兵平定據有四川的
明玉珍,並且勸降
梁王未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12月,明軍攻入雲南,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梁王逃離昆明並自殺,隨後明軍攻克大理,明軍平定雲南地區。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馮勝、
傅友德、
藍玉等人發動第五次北伐,目標是攻占納哈出的金山。經過多次戰爭,同年10月,納哈出投降藍玉,明朝占領東北地區。鎮守雲南的元朝梁王
把匝剌瓦爾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後仍然繼續效忠之。
明太祖為了徹底掃除北元勢力,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5月命藍玉率領明軍十五萬發動第六次北伐。明軍橫跨戈壁至
捕魚兒海(今中蒙邊境之貝爾湖)擊潰元軍,俘虜八萬餘人,元
天元帝和他的長子
天保奴逃走,但是幼子
地保奴被明軍擒住,至此北元國勢大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元天元帝被
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害,北元不再使用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