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旦 中國
元旦 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 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元旦,《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
崔瑗 《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
庾闡 《揚都賦》中稱作“
元辰 ”;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
唐德宗 李适 《
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 》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
太初曆 ”,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
夏曆 ”,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
元旦 )為春節,而以西曆(
公曆 )1月1日為新年。
在當代,元旦指
公元紀年 的歲首第2天。自
西曆 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民俗 杯盤碎片送朋友
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戶戶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說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婦女坐上市長椅
西德 人過元旦,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許多地方的婦女成群結隊地衝進市政府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坐上市長辦公椅,表示接管市長權力。
摔瓶打罐扔臉盆
義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時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為這時人們都要把屋裡的一些破舊瓶、缸、盆等扔出門外砸碎,以示除舊迎新。
喝光余酒交好運
法國人在新年到來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許多人喝得
酩酊大醉 。他們認為,元旦時如果家中還有剩餘的酒,新一年裡交厄運。
西班牙人 在元旦前夜全家團聚。到12點時,以教堂鐘聲為號,爭著吃葡萄,每敲一下鐘,必須吃下一顆葡萄,而且要連著吃下12顆,表示來年一帆風順。
詩話 宋吳自牧《
夢梁錄 》中《
正月 》開篇話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
晉書 》:“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
蕭子云 《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等詩文中。
古代元旦宮廷有
賀歲 之禮,規模宏大而隆重。三國時
曹植 《
元會 》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唐
白居易 《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眾老憂添歲,余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 唐代另一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
戴星 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
屠蘇 應不得先嘗。”
唐人
孟浩然 寫了一首《回家元日》詩,云:“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 猶
耕父 ,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古代元旦有
貼春聯 的習俗。南宋詩人
陸游 的《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
朝陽 開積陰,桃符
呵筆 寫,椒酒過花斜。”
宋伯仁 《
歲旦 》詩:“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
梅花 隔歲香。”詩中的“桃符”、“桃板”即指
春聯 。
北宋改革家
王安石 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明代
陳獻章 的《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詩人在詩中寫道:“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
齊歌 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
江樓 笛,吹到
東溟 月上時。”
清代愛國詩人
張維屏 的《
新雷 》,雖未用“元旦”、“元日”等辭彙,卻以元旦為題,寫出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一代偉人
毛澤東 ,1930年1月寫了一首《
如夢令·元旦 》:“
寧化 、
清流 、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
武夷山 下。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欣賞這首詞,猶如走入一幅壯闊的風景畫,全詞淋漓酣暢,清新自然,充滿了樂觀、昂揚的革命
樂觀主義 精神。
1942年
董必武 在重慶寫了一首七律《
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
士女 贈梅花。舉杯互敬
屠蘇酒 ,散席分嘗勝利茶。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 歌舞迎佳節,遙祝
延安 景物華。”欣賞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覺得字裡行間浸透著詩人對革命事業的一片赤誠。其時抗戰維艱,惟有精忠報國,方可期來日樂土安家。詩中所說的“勝利茶”,是當時重慶商店裡出售的紙包茶,意在預祝抗日勝利。以新鮮事物為掌故入詩,可見董老對舊體詩的革新意識。
飲食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
荊楚歲時記 》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著是進
椒柏酒 ,飲桃湯,進
屠蘇酒 、
膠牙餳 (táng)、
五辛盤 .進
敷於散 ,服
卻鬼丸 ,各吃一個
雞蛋 。其中有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椒柏酒 。在東漢《
四民月令 》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
柏樹葉 ,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
辟惡酒 ,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
椒花 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桃湯: 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屠蘇酒 : 唐人
韓鄂 《歲華紀麗·進屠蘇》記載:“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
草庵 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
屠蘇 而已。”韓鄂還在他的另一部著作《
四時纂要 》中披露了這一預防瘟疫的屠蘇酒方:
大黃 、花椒、
桔梗 、
桂心 、防風各半兩,白朮、虎杖各一兩,
烏頭 半分。他說將以上八味切細,裝入深紅色的口袋裡,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里。全家從小到大,依次稍許各喝一些,一年沒有病。
膠牙餳 : 隋
杜公瞻 注釋《
荊楚歲時記 》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說“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
春盤 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
送灶 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盤 : 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
周處 的《
風土記 》,說元日早晨吃
五辛菜 .“以助發
五藏 氣”(《
玉燭寶典 》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
荊楚歲時記 》隋注說是
大蒜 、
小蒜 、
韭菜 、雲台、
胡荽 。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
五臟 ,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說:“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
孫思邈 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
五辛 ,以辟
厲氣 。”(《
歲時廣記 》卷五91)而明代醫藥學家
李時珍 的《本草綱目》又說:“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
五辛盤 。杜甫詩所謂‘春日
春盤 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敷於散 : 是一種中藥,藥方出自葛洪《煉化篇》,用
柏子仁 、
麻仁 、細辛、
乾薑 、附子等粉碎成末,用乾淨井水飲服。
卻鬼丸 : 《
荊楚歲時記 》隋注講的處方是:武都
雄黃丹 散二兩,用蠟調和,使之像彈丸一般,
正月初一 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會逃避的。不過《荊楚歲時記》說的卻鬼丸是服食的,與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後起的風俗。
南朝 梁的文學家庾肩吾《歲盡應制》中有“金簿圖神燕。朱泥卻鬼丸”之句,說明
除夕夜 有準備卻鬼丸的活動。司空曙《
酬衛長林歲日見呈 》有“朱泥一丸藥,柏葉萬年杯”的詩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
吃雞蛋: 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
風土記 》中已出現。《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鍊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
太平御覽 》卷二九引《
荊楚歲時記 》說:“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
梁武帝 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於小葷的雞蛋。
湯餅: 是指古代凡小麥麵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
齊民要術 》卷九“餅法”中,講了“
水引餺飥 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
餺飥 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麵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說的“
年餺飥 ”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
歲時廣記 》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麵條之類的食品。
流傳至今的元旦食品要數餃子和年糕了。
餃子: 前身是“
餛飩 ”。餛飩是指麵食中帶餡的食品。北齊人顏之推曾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
北戶錄 》注引)類似今天的餃子。明代《
正字通 》說:“今俗餃餌,屑米麵和飴為之,乾濕大小不一,或謂之‘粉角’。北人說角如矯,實即餃耳。唐人謂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湯中牢丸’,即今水餃子;其‘籠上牢丸’即今蒸湯餃也。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元午直到
燒燈 後。”據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
扁食 ”,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說,稱餃餌、
粉角 、水餃子、蒸
燙麵餃 。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
煮餑餑 ”。元旦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曆年間
沈榜 《
宛署雜記 》說,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誌》記載:“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
扁食 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年糕: 又稱粘
粘糕 ,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
糯米 製成,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
年年糕 ”。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說當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蘇州、
嘉定 等地方志稱“節糕”,明正德廣東《瓊台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
清嘉錄 》卷十二記載更為詳細,說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時富家僱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起源介紹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
公曆 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為
元旦節 ,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曆
二十四個節氣 中的“立春”,恰在
農曆新年 前後,因此改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
凡數 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於三皇五帝,唐
房玄齡 等人寫的《
晉書 》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雲:“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
舜帝 祭祀天地和先
帝堯 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
嘉慶 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解放後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後,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曆曆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後冬閒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含義介紹 1、中國古代稱新年第一天為“元旦”或元日、元長、元朔、元春,具體日期在西漢以前各不相同,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創“
太初曆 ”,以正月初一日為
元旦 ,從此歷代相沿,直至民國時期。
2、西曆公元紀年法傳入我國後,民國時期以西曆元月一日為新年,194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決議確立以
西曆 元月一日為“元旦”,舊曆年正月初一改稱“春節”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
夢梁錄 》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
崔瑗 《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
庾闡 《揚都賦》中稱作“
元辰 ”;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
唐德宗 李适 《
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 》詩中謂之"元朔"。歷來元旦指的是
夏曆 (農曆、陰曆)正月初一。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叫“正月初一”。
歷史演變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 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
太初曆 ”,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
元旦 ,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
夏曆 ”,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
西曆 1月1日為新年。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在我國,還列入了法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
公曆紀年 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
經度 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
日界線 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發展歷史 元旦,也被稱為“新年”,是指公曆的1月1日。但在古代,“元旦”即是今天的“春節”,也就是
農曆新年 。 元旦是很多國家的法定假日;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元旦均為法定假日;中國大陸及台灣均作為法定假日休假三天。習俗方面,“元旦”主要以各種方式互相祝福,賀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漢語“元旦”含義:“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即早晨天明的時間,也通常包含一天之意。因此“元旦”就是一年的開始、一年的第一天。民國以前,元旦即現在的春節。
商代為十二月初一(12月1日)
周代為十一月初一(11月1日)
秦王朝時期為十月初一(10月1日)
漢朝漢武帝太初元年時,鄧平等人創立了“
太初曆 ”,定正月初一為元旦,此後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
公曆 ,所以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公曆1月1日為新年。
各國風情 阿富汗 泰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
宋乾節 ”(“宋乾”是
梵語 的譯音),也叫“
潑水節 ”,是公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節日裡,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
宋干女神 ”,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
載歌載舞 。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
善男信女 夾道而行,用銀缽里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
風調雨順 ,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的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門口端放一盆清水,
家家戶戶 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
日本 日本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
大晦日 ”,也就是除夕日。除夕
晚上 ,日本人稱之為“
除夜 ”,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
廟宇 分別敲鐘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鐘”,鐘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
正日 ”。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
親友 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
好運 。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
砂糖 竽艿、
蕎麥麵 等,喝
屠蘇酒 。此後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
大吉大利 。現代日本多數城裡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
麵條 ,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新年裡,日本各戶門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條草繩或用草繩編的圓圈,稱為“
注連繩 ”或“注連飾”。有的還擺上一些松竹,叫做“門松”。許多公司大廈門口和街頭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設計新穎、別具一格的牌樓,以示慶賀。人們還將鶴、龜等象徵長壽的動物
剪紙 貼在住宅內外,祈禱平安。同時還根據
十二生肖 ,刻個年肖,相互贈送。郵政省還大量發行繪有年肖的“
賀年郵票 ”。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之間,互贈
賀年片 成了最熱門的祝賀方式,日本人稱它為“飄舞的風箏”,遙致深情。在新年裡收到誰收到的賀年片多,誰就會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
財運亨通 ,格外喜悅。新年裡,街坊四鄰、親戚朋友、
孩子 之間拜年的習慣仍然盛行。見面時的第一句話就是“恭賀新年”。
埃及 埃及人發現當
天狼星 和太陽一同升起,
尼羅河 水立時上漲。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
漲水新年 ”。埃及的克魯特人迎接新年,在門口放一張桌子,七八隻碟子供著
大豆 、
扁豆 、
紫苜蓿 和小麥的顆粒,還有好些綠色植物的小芽,這象徵豐裕。獻給神的
東西 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
秋天 ,因埃及的
農業生產 是從秋季開始的。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
古埃及人 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
收成 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
開羅 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印度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有些地區的人們以
禁食 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
羅摩衍那 》,意為
羅摩 的遊行,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紮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紮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燒毀,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
吉祥如意 ,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遊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桿,桿頂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撓向桿上爬去的小伙子,小伙子們則在桿下圍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桿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朝鮮 朝鮮和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
窗花 、
桃符 的習俗。
朝鮮人 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
對聯 和
年畫 。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
壽星 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紮好的
稻草人 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
吉祥 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髮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節,朝鮮的婦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彩衣,進行盪鞦韆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在高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
糯米 加上松子、
栗子 粉、
棗泥 和
蜂蜜 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裡人丁興旺日子過得像蜜一樣甜。
蒙古 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
牧羊人 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新加坡 新加坡,元旦起個大早,高高興興的從長輩那裡拿“紅包(
壓歲錢 )”。新年裡有個社團組成的
舞獅 、
舞龍 隊沿街表演。男女老幼穿著盛裝,帶上禮品走訪親友。過年時,人們愛吃油炸
糯米 和紅糖做成的甜
年糕 。
英國 在英國,公曆元旦雖沒有聖誕節那樣隆重,但在
除夕夜 和元旦,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開展種種慶祝活動,以示送舊迎新。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
運氣 。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髮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
主人 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髮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
壁爐 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英國的新年慶祝活動大都在除夕火夜舉行,“迎新宴會”,便是其中之,這種宴會分“家庭宴會”和“團體宴會”兩種,宴會通常從除夕晚上8時開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結束。宴會上備有各種美酒佳肴和點心,供人們通宵達量地開懷暢飲。午夜時分,人們打開收音機,聆聽教堂大鐘的新年鐘聲,鐘聲鳴響時,人們一片歡騰,舉杯祝酒,盡情歡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會”則是另一種慶祝活動。由當地的旅館和舞會,夜幕降臨。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傑到這些裝飾一新的燈光輝煌的舞場,在美妙的樂聲中翩翩起舞,成千上萬的人群,還雲集到各個廣場,圍繞著廣場中心的噴泉和
厄洛斯 神象,載歌載舞,盡情狂歡。電視台還在廣場做現場直播,讓在這家“
守歲 ”的人也共享歡樂。
德國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
樅樹 和橫樹,樹葉間系滿
絹花 ,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鐘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
口琴 和
手風琴 ,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在新年裡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伙子們順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巴西 巴西人 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福”。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伊朗 伊朗實行的是
伊斯蘭曆 ,它的季節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
公曆 3月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時間,人們湧上街頭生起“篝火”——“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來跳去,表示燒掉“晦氣”,迎來光明,驅邪滅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年最後一天,全家出遊
踏青 ,以避邪惡。
除夕,全家歡聚,吃頓豐盛的“
團圓飯 ”。這時桌上擺著七樣東西,其
波斯 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都是S,稱為“哈夫特辛”。七樣東西及其含義是:麥苗或豆苗——萬物生機勃勃,欣欣向榮;蘋果——碩果纍纍,鮮美滋潤;醋——生活美滿,有滋有味;蒜——驅除惡魔;金、銀幣——
招財進寶 ,發家致富;香料(調味用)——生活美好;
麥芽糖 ——生活甜蜜。此外,桌上還放著《
古蘭經 》和
伊斯蘭教 什葉派 鼻祖
阿里 的畫像,表示主人的虔誠;還有象徵光明、誠摯、前程似錦的鏡子、蠟燭、彩蛋和金魚。
法國 法國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欠收年。
瑞士 瑞士 :
瑞士人 有元旦健身的習慣,他們有的成群結隊去爬山,站在山頂面對
冰天雪地 ,大聲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著長長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尋找
幸福之路 ;有的舉行踩
高蹺 比賽,男女老幼齊上陣,互祝身體健康,在慶祝
儀式 開始的幾個星期以前,婦女們忙著製作男人們所穿的服裝。人們用木頭精心雕刻成的圓盤形頭飾,有的象徵房屋,有的象徵橋樑和村落等。凡是參加慶祝活動的都裝扮成女性,象徵富有和善良。他們戴的假面具,面頰豐滿,都是用蠟製作的。他們口含一朵小花,臉上的表情“千篇一律”。五光十色的頭飾上,還飾有祖先的座右銘。
希臘 在希臘的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裡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羅馬尼亞 元旦前夜,人們在廣場上豎起高大的
聖誕樹 ,搭起舞台。市民們一邊燒著焰火,一邊載歌載舞。農村人拉著木犁,上面裝飾著各種彩花,慶祝新年。
巴基斯坦 在元旦這一天,
巴基斯坦 人們個個手拿紅粉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塗在額上,以示慶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 在
阿富汗 北部地區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舉行激烈的搶山羊比賽,以示慶祝。兩隊騎手爭搶
獵物 ,比賽既緊張激烈,又喜慶歡樂。
阿根廷 阿根廷人認為水是最聖潔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結隊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穢。
墨西哥 墨西哥有些地區的人們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是禁止笑的,他們一年共分18個月,每月20天,一年最後5天內不準笑。
保加利亞 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準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隻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巴拉圭 巴拉圭 人把每年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
煙火 ,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韓國 韓國人在元旦這一天,全家除了團聚飯宴外,還要進行祭祀祈禱等活動。男孩子多半去放
風箏 ,女孩子則跳跳板。
坦尚尼亞 坦尚尼亞 新年前夕,沿海的
斯瓦希里 族人家家戶戶要用木炭爆玉米花撒在物內的各個角落,以示驅散妖魔,祈求幸福;用玉米和菜豆煮飯盛於碗盤放在門前,供串親的過路人隨便食用。元旦那天,人們雞鳴即起,姑娘們身著彩裙,走門串戶唱民歌;早餐後,鼓樂齊鳴,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到海灘洗澡,以示洗去污穢,健康歡樂地迎接新年。
義大利 義大利人的除夕是狂歡之夜。他們對新年除夕遠比其它任何節日都要重視。當夜幕開始降臨,人們紛紛擁向街頭,燃
爆竹 放焰火,男男女女翩翩起舞,一直跳到午夜時分。這時,各家各戶把家中一切可以打碎的破舊瓶瓶罐罐、盆碗碟盤,乃至花盆、澡盆等,扔出窗外,認為這樣可以去掉煩惱和惡運,以示吉祥如意,除舊迎新。另外,元旦這天,各家各戶都燃起一爐火,日夜不息。這樣在一年裡一切都會順利興旺。據說這種風俗是從古羅馬時代承襲下來的。
美國 美國的除夕之夜,人們在外開
篝火 晚會。夜十二點,大家一起把舊物扔進火里燒掉,並圍火歌舞,狂歡至黎明。
新年 是全美各州一致慶祝的主要節日之一。但在美國,新年遠不如
感恩節 或聖誕節那樣熱鬧。美國人過新年。最熱鬧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舉行隆重的禮拜活動。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仟悔,並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12點整,全國教堂鐘聲齊鳴。樂隊高奏有名的懷舊歌曲《
一路平安 》。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互相親吻。人們就這樣懷著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嚮往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蘇格蘭 在
蘇格蘭 的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比利時 在
比利時 ,元旦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