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經學(詮釋和研究今文經的學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詮釋和研究今文經的學問。由漢代經師口授並用漢朝通行文字隸書寫成的經書,稱為今文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今文經學
  • 定義:詮釋和研究今文經的學問。由漢代經師口授並用漢朝通行文字隸書寫成的經書,稱為今文經
秦始皇焚書時,民間流行的儒家經書,除《易》外,大都不存。項羽入鹹陽時,官方藏有的典籍又遭到焚毀。漢初的統治者,扶植儒學,到處蒐集殘留下來的儒家經書,並聘請經師傳授儒家的典籍。此部分經書用隸書抄寫,即是今文經。漢武帝時,立五經(見六經)博士,傳授弟子,便形成了今文經學。
在漢代,今文經學家列為學官,其經學稱為官學。每一經書系統,由於傳授的宗師不同,又分為許多派系。如《周易》始於田何,其後分為施讎、孟喜、梁丘賀和京房之學;《書》始於伏生,後又有歐陽生、大小夏侯之學;《詩》有魯申培、齊轅固生和燕韓嬰之學;《禮》始於高堂生,後又有后蒼及大小戴(戴德、戴聖)和慶氏之學;《春秋》始於胡毋生,治《公羊春秋》,後有董仲舒、嚴彭祖、顏安樂之學;瑕丘江公又傳《榖梁春秋》之學。
今文經學中影響大的是《公羊春秋》之學。董仲舒因倡導《公羊春秋》而聞名於當時,亦影響於後世。其哲學體系是以《公羊》學為中心而推衍出來的。《公羊》學解釋《春秋》,探討其中的“微言大義”,不重視其中的歷史事跡和典章制度,提出許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將《春秋》中有關災異的記載,引向“陰陽災異”說和天人感應論,並且將《春秋》中首句“春王正月”,解釋為“大一統”,“當一王之法”,為後王即漢王朝制訂了國法,從而受到漢武帝的讚揚。此派經學,神化孔子,以孔子為“黑帝之子”,為漢王朝繼周尚黑統提供理論根據。東漢何休著《春秋公羊傳解詁》,將公羊學派解經的條例規範化,提出三科九旨、張三世、存三統、尊王攘夷等學說,對今文經學派的《公羊春秋》學做了一次總結。
今文經學中的易學亦頗有影響。以孟喜和京房為代表的易學,其解經提出卦氣說、八宮說、納甲說以及占候術,是漢代易學的代表。此派易學,以數和象解釋易理,開易學中象數之學的先河。
漢初,高堂生傳《士禮》 17篇,即後之《儀禮》,稱為《禮經》。其後,戴德編有《大戴禮記》,其兄之子戴聖編有《小戴禮記》。其所編《禮記》乃戰國到漢初儒家學者解釋《禮》經的文獻彙編,對後來《禮》學的發展影響頗大。《史記·禮書》,其首段,即禮書序,講述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以及漢初推行禮制的情況。其中提出“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代表了今文經學派的禮學觀。
關於《書》,伏生有《尚書大傳》傳於後世。此傳除選釋《尚書》各篇中的辭句外,又闡述其大義。其中《洪範五行傳》,成為後來五行學說的淵源之一。關於三家詩義,多不傳,只有《韓詩外傳》流傳下來。
  漢代的今文經學,後為鄭玄學所代替,走向衰亡。清代中葉,今文經學再度興起,直到晚清,成為康有為派維新變法的理論根據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