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詩
名詞解釋
sān jiā shī
《詩經》
漢時研究《
詩經》的四家是齊派代表齊人轅固,魯派代表魯人申培,韓派代表燕人韓嬰,以及
毛詩學派代表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即齊、魯、韓、毛四家。齊、魯、韓三派,在西漢十分盛行,在朝里立有博士,成為官學,屬今文經學。這三家詩有共同性,又稱三家詩。三家詩都相當繁瑣,解經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所以這三家詩又稱為“今文學派”、“
今文經學”。今文經學,是經學中研究今文經籍的一個流派。
今古文
所謂
今古文的“文”,是指記載經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則指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
蝌蚪文”),即大篆或籀書。 秦初,秦始皇為箝制人們思想,實行愚民政策,大搞“焚書坑儒”。當時只有“醫藥、
卜筮、種樹之書”得以倖免。西漢時期,漢武帝採納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將經過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家思想,作為官方認可的統治思想。政府還專設“
經學’’博士,負責講授儒家經典。至此,儒家思想被提升到“經”的地位。
可是,經過秦朝“焚書”的浩劫,儒家經典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西漢流行的儒學經典多無舊典文本,而是靠倖存的經師口授相傳,由從
習經生們記錄下來。他們記錄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漢通行的隸書,屬當時代的“今文”,故而這類經書被稱之為
今文經。
秦朝焚書之時,一些儒生冒死將一些儒學書籍藏在牆壁的夾層里。這些經書到了漢代陸續有所發現。漢武帝末年,
魯恭王拆孔子舊宅以廣其宮室,在孔府舊宅的牆壁夾層中發現包括《尚書》在內的大批藏書。這些藏書都是用六國時代的蝌蚪文書寫的,所以稱為古文經。因為當時識先秦古文的人不多,所以這些古文典籍重新問世以後,主要藏於皇家圖書室,並沒有得到當時代人的重視。
古文經學的奠基人
第一個為古文經吶喊的是
劉歆。他在協助父親
劉向校書期間,發現了古文本的《春秋左氏傳》。劉歆認為《左傳》的價值遠遠超過
今文經《公羊傳》和《穀梁傳》,因此他向朝廷建議將古文經正式列於學官,給以合法地位。但他的這一建議遭到今文經學博士的強烈反對,他們給劉歆扣上了“顛倒
五經”、“變亂師法”的罪名。劉歆的建議最終未被採納,他本人也離開了首都長安。但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
經學今古文之爭,則由此開始,劉歆也被稱為古文經學的奠基人。
從表面來看,今古文之爭主要表現在文字及對經義的理解、解釋的不同。一般來講,解經時,今文學派注重闡述經文中的“微言大義”,而古文學派則注重文字訓詁;今文學派竭力把經書和神學迷信相聯繫,特別在西漢,今文經學家為迎合統治者的喜好,解經時喜歡摻雜當時流行的
讖緯迷信。他們把經學和陰陽五行相附會,把經書說得神乎其神。古文學派雖然還未能完全擺脫神學迷信的羈絆,但卻反對講災異讖緯,注重實學。
古今文學
西漢時期,今文經學盛行,當時各經(“
五經”、“
六經”)博士均由今文經學派把持。西漢末年平帝時期,曾設古文經博士,以與
今文經博士對抗。王莽改制失敗後,東漢光武帝又廢古文經倡今文經,但古文經仍在民間有相當的影響。同時,隨著
今文經學研究的日漸走向繁瑣,其影響也日益衰退。到東漢中葉以後,
古文經學崛起發展,並壓倒今文經學。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堪稱大師級的古文經學家,如
賈逵、
馬融、
許慎等人。許慎是賈逵的高足,他集畢生心血寫成《說文解字》,為古文經學的傳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值得一提的還有著名經學大師
鄭玄,他本是馬融的高足,屬古文經學派。但他不拘泥於
師說,也兼通今文經,並善於吸收今文經學中的一些學說,從而使古文經學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經學最終壓倒了今文經學。至此,從西漢末年開始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方始告一段落。
漢代的
今古文學派之間的鬥爭非常尖銳。從表面上看,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的區別在文字。但從實質上看,它們之間的區別遠遠不止於文字。今文學派在漢代,特別是西漢時期,受政府支持,屬於官學。古文經則是“在野巨儒”的私學。
古文經學也要想爭為官學,以期取得與今文經學相對等的地位,從而打破今文經學家壟斷學術乃至政治舞台的局面,這自然為今文經學家所不容。在這裡,今古文經學之爭實際上已遠遠超過了正常的學術之爭的範圍,而成為政治統治的需要在經學領域的延伸。
東漢以後,今古文經學之爭隨著學術風氣和政治形勢的變化時起時伏。東漢至唐,基本上是古文經占據優勢。宋代,以懷疑而著稱的“宋學”興起。宋學一反古文經學的訓詁、傳注傳統,主張直接從經文中尋求義理。這一時期,正統的古文經學告衰。明代,
經學進一步衰落。清代前期,古文經學復興,至乾隆、嘉慶年間,隨著
乾嘉學派的出現而達到全盛時期。嘉慶、道光年間,古文經學進入尾聲,今文經學卻又興起。
魏源、
龔自珍及
康有為等人主張變法,他們吸取了漢代今文經學派主張改制的思想,極力提倡今文經學。隨著清王朝的
綜上所述:
齊人
轅固傳《
齊詩》,魯人申培公傳《魯詩》,燕人韓嬰傳《
韓詩》,
毛亨、毛萇傳《毛詩》。
被稱“三家詩”的今文經學是《齊詩》、《
魯詩》、《
韓詩》。
古文經學的興盛是東漢中葉,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堪稱大師級的古文經學家,如賈逵、馬融、許慎等人。
齊詩
《詩》(《
詩經》)今文學派之一。 漢初齊人
轅固(
轅固生)所傳。漢景帝時立為博士,成為官學。此後傳“
齊詩”的有
夏侯始昌、
后蒼、
翼奉、
蕭望之、
匡衡等。 特點:喜引
讖緯,以陰陽災異推論時政。 《
漢書·藝文志》謂轅固生曾為《詩》作傳,此派著錄又有《齊後氏故》、《齊後氏傳》、《齊孫氏故》、《齊孫氏傳》、《齊雜記》等,至三國魏時,均已亡佚。 清
陳喬樅著《齊詩遺說考》,曾加輯釋。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 史稱“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轅固的弟子
魯人夏侯始昌最為知名,始昌後來傳授後倉。後倉傳授翼奉、肖望之、
匡衡;匡衡傳授琅邪師丹、伏理斿君、潁川滿昌、君都;滿昌傳授九江
張邯、琅邪皮容。因此,《
齊詩》有翼、匡、師、伏之學。
齊學
魯詩
《詩》文學派別之一。 漢初魯人申公所傳。此後傳《
魯詩》的有瑕丘江公﹑
劉向等。西漢時傳授最廣,至西晉亡佚。 特色 《
魯詩》在先秦時期的形成淵源及其特色: 一、通過《
毛詩》、《魯詩》與《左傳》中的“引詩”相對照,說明《魯詩》最接近先秦詩義古貌; 二、從《魯詩》詩說本身的特色,揭示
班固“魯最為近之”之說;三、從僅有的保留材料中,分析《魯詩》詩篇、詩句存在的原始狀態。
魯詩創始人介紹
申公少年時與劉邦四弟
劉交從師齊人浮丘伯學習《
詩經》。
漢初,申公以弟子師浮丘伯曾在魯國南宮見過劉邦。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封劉交為
楚元王。楚元王就職王國後,用申公為中大夫。呂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派其子郢客與申公向浮丘伯學習《
詩經》畢業。文帝時,聞申公研習《
詩經》最精,授官博士。楚元王喜歡《
詩經》,諸子皆學《詩經》,申公從此給《詩經》作傳,號稱《
魯詩》。楚元王卒,郢客繼立為楚王,命申公作太子劉戊的老師。劉戊不好學,對申公的要求感到厭惡。劉戊繼立為王以後,與吳王溝通謀反,申公等深阻,劉戊不但不聽反而把申公等拴系起來,穿上赭衣,於市上舉杵舂米。申公感到羞愧,回歸故里,以教書為業,弟子達一千多人,其中知名者有王臧、趙□、孔安國、周霸、夏寬、魯賜、繆生、徐偃、闕門、慶忌。申公講學,不僅傳授《
詩經》,還傳授《春秋》。
魯詩對詩經的觀點
《
魯詩》對《
詩經》經文有自己的見解。 “蔡人之妻”,《
魯詩》認為,是宋人之女,出嫁後丈夫患惡病,其母親想要使她改嫁。女兒說:“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奈何去之,適人之道,壹與之□,終身不改,不幸遇惡疾,不改其意。”(《兩漢三國學案》卷五《詩》),終不聽其母言,於是作詩歌《芣苡》。 “周南之妻”,《
魯詩》認為是周南大夫之妻。大夫受命去治理水土,逾期末還,妻恐丈夫懈怠政事,就對鄰人說:“國家多難,惟勉強之,無有譴怒,遺父母憂。”於是作詩說:“魴魚□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衛姑定姜”,《
魯詩》認為,是衛定公的夫人,公子的母親。公子結婚後而卒,其妻無子,守喪三年完畢,被婆婆送歸娘家。定姜親自送兒媳到野外,對兒媳的恩愛和對兒子的哀思使她悲痛號陶,兒媳已經走遠,她還忙立眺望,揮泣垂涕。於是賦詩說:“燕燕于飛,羞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送走兒媳邊往回走邊哭泣不時地回顧,又作詩說:“先君之思,以畜寡人。”君子說定姜比慈祥的婆婆還慈祥很多。 “許穆夫人”,《
魯詩》說,是衛懿公的女兒,許穆公的夫人。當初,許穆夫人未定婚時,許國來求婚,齊國也來求婚。魏公將要把女兒允諾給許國,女兒通過她的保母對懿公說:“古者諸侯之女,所以苞苴玩弄,系援於大國。”又說:“今者許小而遠,齊大而近。若今之世,強者為雄。如使邊境冠戎之事,維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妻在不猶愈乎?今舍近而就遠、離大而附小,一旦有車馳之難,孰可慮社稷?”衛懿公不採納意見而嫁女兒給許國。後來,翟人進攻衛國,大破衛國而許國無力拯救。衛懿公後悔不採納女兒的意見,敗逃到滎澤被殺。齊桓公派兵前去救援,而且築楚丘城讓衛國遺民居住。當衛國被狄人破滅時,許穆夫人馳驅前去弔唁衛懿公,因悲痛而作詩說:“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君子讚賞她善良、智慧而且有遠見。
韓詩
【注音】:hán shī 《詩》今文學派之一。指漢初燕人
韓嬰所傳授的《
詩經》。西漢初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韓嬰推詩人之意而作
韓詩《內傳》四卷,《外傳》六卷,共數萬言,《
漢書·藝文志》有錄。另有《韓故》三十六卷、《韓說》四十一卷。 “韓詩”於
漢文帝時立為博士,成為官學,西漢時與
魯詩、
齊詩並稱三家詩。當時傳“韓詩”的有淮南賁生、
蔡義等。 東漢時隨著
毛詩的興盛而衰落,至西晉時,“韓詩”雖存,無傳者;南宋以後《內傳》亡失,僅存《外傳》(一說,內傳併入外傳中)。今本《
韓詩外傳》共十卷,與史籍記載的語句有相當部分差別,說明已非原書,有一部分已經後人修改。 清趙懷義曾輯《內傳》佚文,附於《外傳》之後。
陳喬樅輯有《
韓詩遺說考》。
毛詩
今本《
詩經》即由
毛詩流傳而來。《詩經》作為漢族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經
孔子刪定,並教習弟子,後大行天下,流傳於世。不可否認,《
詩經》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而其之所以能夠流傳今日,
毛亨、毛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漢書·藝文志》、東漢
鄭玄《詩譜》、《毛詩傳箋》、唐孔穎達《五經正義》等書記載:至戰國初期,研究講習《詩》者,有齊人輾固、魯人審培、燕人
韓嬰、河間毛亨。“毛亨著有《毛詩正義》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毛亨將《毛詩正義》傳授給毛萇(據現今有關學者考證推斷,毛亨與毛萇為叔侄關係)。 三國時期吳人
陸機著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記載:“孔子刪書授
卜商,卜商為之序,以授魯人
曾申,申授魏人
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
荀卿,卿授魯人
毛亨,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而唐代
陸德明著的《經典釋文序》中有不同記載:“徐整云:
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大
毛公,毛公為《詩詁訓傳》於家,以授趙人小毛公。”
綜合史書、
方誌、文物、古籍、傳說等方面的考證,可以肯定的是,在
河間的儒家學者中,
毛萇以研究《
詩經》最為著名,並被
劉德授予
經學博士。毛萇所講的《
詩經》,世稱“
毛詩”。自東漢
鄭玄為毛詩作箋後,學毛詩者漸盛,其他三家先後失傳,現今讀到的《
詩經》,即是由
毛亨、毛萇流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