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今文經學

清今文經學,清朝中葉興起的一個經學流派。因漢代稱當時通行的隸書為今文,稱秦代焚書以前用六國所用的篆書為古文。儒家整理的經書用隸書抄錄的稱今文經;用篆書抄錄的稱古文經(見經今古文學)。

以後,在經今、古文長期傳播的過程中,不僅是字型不同,對經書的解釋等也有差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今文經學
  • 外文名:Qing Jinwenjingxue
  • 興起時間:清朝中葉
  • 年代:清代
簡介,發展歷程,代表人物及著作,

簡介

Qing Jinwenjingxue
清今文經學
清朝中葉興起的一個經學流派。因漢代稱當時通行的隸書為今文,稱秦代焚書以前用六國所用的篆書為古文。

發展歷程

儒家整理的經書用隸書抄錄的稱今文經;用篆書抄錄的稱古文經(見經今古文學)。以後,在經今、古文長期傳播的過程中,不僅是字型不同,對經書的解釋等也有差異。形成研究儒家經傳的對立的兩大流派。古文學派逐漸居於壟斷地位,今文學派逐漸湮沒而不彰。
清代復興今文經學,利用《春秋》公羊學以闡發其政治主張,故又稱作公羊學派,首倡於乾隆年間的莊存與,奠基於嘉、道之際的劉逢祿,因莊、劉兩人皆為江蘇常州人,所以又稱常州學派。大致以鴉片戰爭為界,有前後期公羊派之分。

代表人物及著作

前期主要代表人物為莊存與、孔廣森、劉逢祿、凌曙、陳立、龔自珍、魏源等人;後期主要代表人物為皮錫瑞、廖平、康有為、崔適等人。
公羊學自漢以後,若潛流於地下,沉淪千餘年。至清乾隆時期,統治日漸腐朽,社會危機潛伏,遂為公羊學的重起提供了歷史條件。莊存與著《春秋正辭》,孔廣森著《春秋公羊通義》,成為這一學說復興的標誌。然莊、孔兩人尚未能明公羊學的關鍵所在。莊
氏未能發揮公羊學中具有積極意義的“三世”說,卻引進了理學,使公羊學與宋學合流,而變向理學,此乃前所未有。孔廣森本擅樸學,義理非其所長,雖以法家解《公羊傳》,在其義法上獨具一說,但非主流所在。至劉逢祿著《春秋公羊何氏釋例》,揭櫫東漢何休公羊學“大一統”、“張三世”的中心思想,“黜周王魯”、“受命改制”諸義,始次第發明,公羊學為之一振。及至龔自珍、魏源,更是把公羊學與現實政治密切結合,抨擊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其逐漸變為一種政治學說,予同治、光緒間的公羊學派以深遠影響。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危機加深,公羊學派更為風行。談改制,議變法,為一時大勢所趨。康有為使西方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公羊經學相結合,著《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大同書》等,倡變法以圖強,成為近代向西方尋求真理的先進人物。
但隨著戊戌變法的失敗,清今文經學亦隨之迅速衰敗下去。脫離了政治思想的公羊學,影響到中國近現代學術界,遂有史學界的古史辨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