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嬗變

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嬗變

《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嬗變》是劉星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2月。

該書以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嬗變為主線,以科學與儒學的關係為視角,具體涉及康有為變法維新的理論根基,大同理想的烏托邦設計,援東傳科學重構儒學的努力,以及物質救國、工業化的國家建構等一系列重要內容。該書認為,康有為不是舊時代的符號,而是新思潮的先驅,他的“通經致用”的今文經學思想產生於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近代中國,是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轉向的重要轉折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嬗變
  • 作者:劉星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 字數:331千字
  • 類別: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學,即科學與儒學的會通與嬗變為視角,著重考察東傳科學影響下康有為經學立場的轉變,對康有為今文經學的理論建構,對康有為今文經學會通與嬗變過程中科學與儒學相容性問題,以及東傳科學視域下儒學對當代社會以科學為先導的大背景下儒學的社會功能進行深入探討。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五章 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嬗變(下)
第二章 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形成
第六章 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學若干問題的討論
第三章 康有為今文經學的(東傳)科學根基
結語
第四章 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嬗變(上)
參考文獻

作品思想

該書通過東傳科學視域下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嬗變研究,看到儒學與科學關係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變化、多元互動的動態關係。在儒學遭遇異質的東傳科學而凸顯其弊端與缺陷的時候,應該如何正視自己,正是儒學應努力完善的方向,這對於儒學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鑑與啟示。書中提出,“儒學如果要想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文化任務,必須借東傳之西方科學之長來補益儒學固有之不足,學習東傳科學的優秀因子,尤其是理性與求真的科學精神”,才是儒學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克服如康有為那樣近乎偏執的文化自尊的致命缺陷,才是實現儒學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該書通過對清末民初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學研究,得到四點結論:康有為開啟了儒學現代化的肇端;康有為見證了古典經學的式微與科學大行其道的必然趨勢;以儒學為本的“中學中理”,一方面在“尊德性”層面要優於以科學為宗的“西學西理”,另一方面要求儒學在“道問學”層面積極向西方國家學習;儒學的核心價值在於“和而不同”“群而不黨”“仁者愛人”等理念對科學有糾偏之功。而這四個結論旨在明確一個價值指向——中國儒學不是造成中國科學落後的根本動因。誠如康有為所言:“故知西人學藝,與其教絕不相蒙也。以西人之學藝政制,衡以孔子之說,非徒絕不相礙,而且國勢既強,教籍以昌也。”所以,“儒學阻礙科學論”的斷言是站不住腳的。
康有為利用東傳科學重構今文經學的主觀願望固然美好,但是康有為為了將二者糅合在一起,在客觀上違背了“默頓規範”的科學精神,與“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相違背,正因如此,康有為開顯的儒學進路客觀上造成了儒學的式微,這是其失誤的地方。但是通過此一問題研究,能夠看到科學與儒學之間是一種複雜的、多元的、矛盾的關係,儒學對科學具有強大吸收能力和廣闊的包容性。另外,科學對儒學又提供了另外一種發展通道:科學與儒學有著相契合、親和性的基因,二者可以並行不悖,共同發展,最終達到科學之“真”與儒學之“善”的統一。儒學之“善”不僅能糾正科學迅猛發展所帶來的諸多問題,也會為整個人類發展提供更有益的動力與精神上的滋養。作為中華民族沉澱幾千年的儒家文化精髓,要想實現現代化只有通過與西方異質文化相交融,只有接受東傳之西方科學的滌盪與洗禮才能適應多變的現代社會。因此,作者提出,“客觀地、一分為二地看待東傳科學影響下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嬗變,對於科學與儒學的關係研究便有了總結教訓、啟迪未來現實的價值與意義”。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10月,該書獲山東省第三十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嬗變》
2018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3060-2

作者簡介

劉星(1977—),江蘇邳州市人,山東大學哲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就職於聊城大學哲學系。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與儒學、中國儒學史,以及康有為古經新解與儒學的現代轉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