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歷史
公元907年
唐朝覆滅,中國歷史進入“
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中國開始出現一批私人創辦書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中國古人講求詩禮傳家,無論哪朝哪代,都把讀書看作一等一的大事,於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轉中,承載著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書院”也應運而生。
書院介紹
應天書院
五代
後晉時期,
宋州虞城(今河南省虞城)人通儒
楊愨在歸德軍將軍
趙直扶助下聚眾講學,創辦睢陽學舍。
楊愨去世後,他的學生
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辦學,書院得以發展。北宋立國初期,急需人才,實行開科取士。當時睢陽學舍的生徒參加
科舉考試,登第者達五六十人之多。天下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遠千里而至
宋州求學者絡繹不絕,出現了“遠近學者皆歸之”的盛況,其中就有那位吟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
范仲淹。睢陽學舍逐漸形成了一個學術文化交流與教育中心,但
戚同文病逝後,學校一度關閉。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宋州(今
河南商丘睢陽區)富人曹誠,在
戚同文舊學之地出資三百萬金,造舍150間,聚書1500餘卷,廣招學生,並於次年聘戚同文之孫戚舜賓為主院,以曹誠為助教,建立了書院。隨著
晏殊、
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穀我尊;淬詞為鋒,則浮雲我決,良玉我切。”這是范仲淹在執掌應天書院時所作的《南京書院題名記》,足見當年
應天書院的博雅學風和恢弘氣勢。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二月二十四日,
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是為州縣興學之始。慶曆三年(1043年)十二月,詔賜應天府書院升格為
南京國子監。應天書院成為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
國子監的書院。
應天書院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影響深遠、人才輩出而居北宋“四大書院”之首。北宋初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書院設於繁華鬧市,人才輩出。《宋史》記載:“宋朝興學,始於
商丘”。“天下庠序,視此而興”。“宋興,天下州府有學始此”。元代趙孟瞓更是在《義學記》中道:“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1998年,國家郵電部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
嶽麓書院
兩宋之交,嶽麓書院遭戰火洗劫被毀。乾道元年(1165年)
湖南安撫使知潭州
劉珙重建嶽麓書院。他還延聘著名理學家
張栻主教嶽麓,更加強了嶽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
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開書院會講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張之學”為正宗的學術傳統。元承宋制,書院辦學繼續發展,規制日趨完備。1275年元兵攻破長沙,嶽麓書院被付之一炬。嶽麓書院幾百名學生參與戰鬥,城破後大多自殺殉國。
元統治者統一全國後,極力推動書院的恢復和發展,潭州學正劉必大主持重建嶽麓書院,僅廢10餘年的
嶽麓書院又開始恢復生機。延祐元年(1314年),郡別駕劉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至正十八年(1368年),嶽麓書院毀於戰火。宣德七年(1432年),由民間集資促成嶽麓書院最早的一次修復。成化五年(1469年),長沙知府錢澎再次興復書院,但不久又廢。弘治七年(1494年),長沙府通判陳鋼終於使嶽麓書院基本恢復舊貌。崇禎十六年(1643年),
張獻忠部隊進攻長沙,與明朝官軍進行激戰,書院在混戰中被毀。
康熙七年(1668年),巡撫
周召南下令重建嶽麓書院,基本恢復了原有規模。康熙十三年(1674年),
吳三桂發動三藩叛亂,攻克長沙,剛剛修好了才4年的嶽麓書院即興即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巡撫
丁思孔又重建嶽麓,置膏火田數百畝,並兩具疏章,請求御書匾額。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康熙帝御書“學達性天”匾額。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又賜御書“道南正脈”於嶽麓,嶽麓書院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再次獲得肯定。鹹豐二年(1852年),
太平天國軍進攻長沙,嶽麓書院受到戰火毀壞,史稱“書院毀半”,隨後院長
丁善慶率諸生捐資又逐次修復。同治七年(1868年),巡撫劉昆主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建。清末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
1926年正式定名為
湖南大學。1938年4月,日本戰機轟炸湖南大學校園,嶽麓書院部分建築被毀。1941年4月,日機再次轟炸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御書樓、半學齋、靜一齋等處均中彈倒塌,文廟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毀。抗日戰爭勝利後,
嶽麓書院部分建築被修復。1981年,
嶽麓書院開始大規模修復工程,1986年10月,在歷經5年大修後,
嶽麓書院正式對外開放參觀。1988年,嶽麓書院(清代)被列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鹿洞書院
始建於
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
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
宋代理學家
朱熹出任知
南康軍(今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
宋末至
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
教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後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理學家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影響後世幾百年,其辦學的模式為後世效仿,傳至海外的
日本、
南韓及
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譽享海外。
截至2012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唐代時,
洛陽人
李渤與其兄隱居讀書之處。因李渤先生養了一隻白鹿,出入跟隨,人稱白鹿先生。白鹿洞四山環合,俯視似洞,因此而名。長慶年間,
李渤任
江州刺史,在白鹿洞創建台榭,從此白鹿洞名重一時,逐漸成為四鄉文人往來之地。
南唐開元年間,
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園學”。南唐
升元四年,南唐政權在
李渤隱居的地方建立學館,稱“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於隱居舊址建台,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並沒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白鹿洞四山環合,俯視似洞,因此而名。
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禮部郎中
孫琛為了振興
白鹿洞書院事業,苦心經營,原故址上修建了十間房屋,並定名為:“白鹿洞之書堂”。
南宋淳熙六年,
朱熹任南康知軍,到
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奏請孝宗批准賜“
白鹿書院”額及御書,籌款建屋、徵集圖書、聘請名師、廣集生徒、親任洞主、親自講學,興復白鹿洞書院,自任洞主。還制定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此即有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
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於戰火。
宣統二年(1910年),
白鹿洞書院改為高等林業學堂。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
登封市區北2.5公里
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
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唐代改為嵩陽觀。書院著名的唐代遺蹟、重達80多噸重的“大唐碑”( 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為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素有“嵩山碑王”之稱。
五代後周改建為太乙書院。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改為“太室書院”,賜印本《
九經》。宋景祐二年(1035年),賜名嵩陽書院。
清康熙年間重建。
石鼓書院
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衡州秀才
李寬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為“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在此悉心讀書,為石鼓書院建立之雛型。北宋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賜“
石鼓書院”
敕額。
1964年,中共中央
中南局第一書記
陶鑄來衡陽視察時,要求恢復衡陽的名勝古蹟,諸如石鼓書院、
回雁峰等。當時的市委市政府限於歷史條件,僅培植了樹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廢墟上建了一座
石鼓公園,無法恢復當時的建築和陳列。
問津書院
問津書院位於湖北省武漢市
新洲區,門前流淌著微波蕩漾的
孔子河。
孔嘆橋、坐石、
桀溺畈、曬書山等一系列歷史遺蹟記錄著千年前先賢在這裡“問津尋路”,探求人生渡口與濟世之路的經典故事。問津書院因《
論語》中孔子周遊列國至楚國孔子使“
子路問津”於
長沮、
桀溺典故而得名,始建於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間,由西漢淮南王
劉安修建,南宋以前稱為孔子廟,南宋末年
龍仁夫在此首創書院,傳播儒學文化,文人薈萃,碩學鴻儒登壇授業。唐代
杜牧,宋代
孟珙、
朱熹,元代
龍仁夫、
吳澄,明代
王陽明等諸位大儒都曾親臨書院,講學布道。
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炎黃儒學研究會會長
黃釗認為,今新洲境內的“
問津書院”,亦是當時著名書院之一。清代學者王封澍評曰:“問津與嶽麓、濂溪皆在楚服,鼎峙而三”。肯定“問津書院”是楚地三大書院之一,可與嶽麓、濂溪等書院相比美。亦有學者稱它可與“白鹿洞、鵝湖、東林、首善、嶽麓諸書院相頡頏”;名儒
朱試曾將江西南昌之“澹祠書院”與“問津書院”並提,曰“澹祠,問津相望,彼此主持正學,俾江楚儼然鄒魯。”清人
曹翰《問津書院賦》贊曰:“不獨‘嶽麓’、‘嵩陽’不可及,亦非‘鵝湖’、‘鹿洞’所能及”。這都說明“問津書院”在我國書院史上,有其獨特地位,在當時可以說居全國書院之冠。
版本出處
◎應天、嶽麓、白鹿、嵩陽
◎應天、嶽麓、白鹿、石鼓
◎首善、澹祠、東林、問津
據《
問津院志·藝文·書院本末原序》記載:“一時鄂城、漢上、衡山、耒陽以及京都之首善、江右之澹祠、無錫之東林,互相章明,而問津之盛遂擅天下。”
◎徂徠、嶽麓、金山、石鼓
創建序表
書院名單 | 創辦人 | 創辦人籍貫 | 創辦時間 |
---|
| | | 西漢(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22年間) |
| | | 唐朝元和(806年 - 820年) |
| | | 後晉(936年—947年) |
| 李氏朝廷 | — | |
| ― | — | 後周(951年—960年) |
| | — | |
金山書院 | | | 北宋天聖二年(1024) |
| | | 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康定元年(1040年) |
朝廷賜額
●應天書院
五代時
後晉時期(公元936年—947年),
宋州虞城通儒楊愨在歸德軍將軍
趙直扶助下創辦睢陽學舍,聚眾講學。
楊愨去世後,他的學生
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辦學。戚同文病逝後,學校曾一度關閉。
北宋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應天府民曹誠,即楚邱
戚同文舊居,造舍百五十間,聚書數千卷,博延生徒,講習甚盛。府奏其事,
宋真宗詔賜額曰“
應天府書院”,命奉禮郎戚舜賓主之,仍令本府幕職官提舉,以誠為府助教。
●嶽麓書院
開寶九年(976年),
潭州太守
朱洞首度基創宇,以待四方學者。李允則來為州,請於朝,乞以書藏。方是時,山長周式以行義著。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召見便殿,拜
國子學主簿,使歸教授。
宋真宗詔賜書院“
嶽麓書院”額,增賜中秘書。
●石鼓書院
唐朝元和(806年 - 820年)年間,衡州秀才
李寬在
合江亭旁建房,取名為“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在此悉心讀書,為
石鼓書院之雛型。
●嵩陽書院
五代後周時(951-960年),登封
嵩山創辦“太乙書院”。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改“太乙書院”為“太室書院”,賜印本《
九經》。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
宋仁宗改“太乙書院”為“
嵩陽書院”,並賜額。
●白鹿洞書院
五代
南唐升元(937年十月-943年二月)中,白鹿洞建學館,以本道為洞主,掌其教授。
宋太宗皇帝太平興國二年(978年),知江州周述言:
廬山白鹿洞,學徒常數千百人,乞賜《九經》肄習。詔
國子監給本,仍傳送之。
名師名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