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

曹端

曹端(1376—1434年),字正夫,號月川,河南澠池人。明初著名的學者、理學家。其學以躬行實踐為務,而以存養性理為大端,對理學重要命題多有修正、發揮,被論者推為“明初理學之冠”。

基本介紹

  • 本名:曹端
  • 字號:字:正夫
    號:月川
  • 所處時代明朝初期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河南澠池
  • 出生時間:1376年
  • 去世時間:1434年
人物生平,學術成就,政績,著作,影響,明史記載,

人物生平

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一位被史學家稱為“明初理學之冠”的大學者,他就是曹端。
曹端(1376-1434),字正夫,號月川,河南澠池人。他生活在“洪武、永(樂)宣(德)之際”(孟化鯉《月川先生〈錄粹〉序》)。天資穎異,“少負奇質,知讀書”。5歲時,見到號稱中國古代哲學之源的《河圖》、《洛書》,竟畫地以質之父,其父竟被問倒。15歲後,曹端曾從事農耕,業餘苦讀,“座下著足處兩磚皆穿”。17歲時,他已博覽群書,專為自己構一書室,自名曰“勤苦齋”,以陳經籍。18歲,開始專習儒業,“師事宜陽馬子才、太原彭宗古(《中華儒學通典》),“游鄉校”,成為秀才,其時他已打下深厚的儒學功底,“博通五經”。
永樂六年(1408年),33歲的曹端參加了河南鄉試,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又參加了京城的會試,以副榜(乙榜)第一的身份.被授為山西霍州學正(州里主管學務的官員)。從此 ,曹端步入仕途,在從政、從教之餘,潛心理學研究。
宋朝是中國理學的鼎盛時期。周敦頤等輩首創理學,他們把“理”或“天理”說成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所以稱為理學。自周敦頤以降,張載、程頤、程顥朱熹等,名家輩出,理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宋亡至元朝,漢文化受創,理學式微、經過元末社會大動盪,朱元璋在血雨腥風中建立了朱明王朝,時隔30多年,又出現了“靖難之變”,明成祖在殺伐之餘.極需社會穩定,統一思想,不忘“右文”,令解縉等纂成《永樂大典》,但程朱理學卻漸趨湮沒成為“絕學”。身處河洛名區、理學之鄉澠池的曹端,便“首起崤澠間,倡明絕學”(《明史·曹端列傳》)。在從政以前,曹端已拳拳服膺於程朱理學思想,由此上追至宋儒周敦頤,仰慕周的哲學,取法周《拙賦》之意,名書室為“ 拙巢”以自勉。到霍州後,仍用“拙巢”匾其寓室,“以示不忘其初之志”(薛瑄《拙巢記》)。

學術成就

學宗朱熹,“辟邪”倡道
曹端20歲左右得《辯惑編》,經過認真研讀,欣喜地說:“在其中矣”,毅然以斯道為已任 。他從儒家正統立場出發,屏斥佛教與道教。說:“佛氏以空為性,非天命之性;釋氏以虛為道,非率性之道”。他 雖有啟蒙老師,卻獨闢蹊徑,上尊朱熹,提出了“理馭氣”說,主張於心上做功夫。繼承並發揚了理學思想,倡導理學正統。基於此,他反對“一切虛浮、巫覡、風水、時日”等封建迷信活動,在他倡導下,官府毀壞坑騙民眾的“淫祠”百餘間。在災荒年間,他還積極倡導賑災活動,救活了不少勞苦百姓,這在封建社會裡是難能可貴的。
推尊太極,上溯宋儒
在治學上,他推尊“太極”,認為這是事物的本源。是“理”是“”。他說:“學欲至乎聖人之道,須從太極圖上立腳跟。”又曰:“太極太極,以通行而言則曰道,以不雜而言則曰一,夫豈有二焉。”這種世界一元論觀點是唯物的。他的哲學思想是發展的。由此,他反對朱熹的太極“不自會動靜”一說,認為太極會自動靜,認識到了太極對事物的能動作用。由朱熹上推至二程之師周敦頤,重新為周的《太極圖說》作了註解。
躬行實踐,重視教化
曹端為學刻苦專一,躬行實踐,重視言傳身教。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他注重以德服人,知行合一.向學生們傳授做人的方法。曹端在霍州十餘年,修明正學,政績頗佳,且對理學有真知灼見。因而得到四方學者士人的敬慕,爭相投其門下受教,“聞風來學者數百人”,“諸生服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論”。父母喪,他歸葬澠池,廬墓六年,霍州諸生不遠千里,“多就墓次受學”(《明史·曹端列傳》)。
問津書院講學曹端畫像問津書院講學曹端畫像
曹端在霍州講學時,霍州學者李德見到曹端後,對學生說:“學不厭,教不倦,是曹子的盛德啊!”至於他知古今,達事變,這一點後學很少有趕得上的。古語說:‘得經師易,得人師難’,你們得到了人師啊!”於是他避席不在霍州講學。曹端知道後,虛懷若谷,同樣認為李德品行高尚,讓學生們挽留他一同講學。
重視“預養”功夫
曹端的道德修養方法為“事心之學”,特別重視心之未發時的“預養”功夫,主要是“誠”、“敬”二字:“誠”是虛靜無欲,繼承了二程哲學;“敬”貴自思、自省,修身養性,暗合陸、王“心學”。這一點,為明代澠池的另一位理學家張信民(號抱初)所發揚光大。因“誠”、“敬”二字,曹端認為“孔顏之樂是仁者之樂”,能修身的‘仁者’自然常樂。朱熹排斥陸、王的心學功夫說,曹端能兼收並蓄,心底廣闊乃為朱熹所不及。

政績

除以上學術成就外,在為政方面,曹端也頗有建樹。曹端首倡為政要“公廉”。霍州知府郭晟向曹端請教為政之道。曹端說:“其公廉乎?公,則民不敢謾;廉,則吏不敢欺”。郭晟深服其教。在曹端死後百餘年,明代另一學者洪應明在其所著《菜根譚》中,才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論斷。所以曹端倡導的“公廉”二字竟成為明清兩代之官箴。 公廉說,即使在今天,仍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著作

曹端把倡明理學作為終生奮鬥的目標,其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太極圖說〉述解》、《〈通書〉述解》、《〈西銘〉述解》、《四書詳說》、《性理文集》、《夜行燭》、《拙巢集》、《存疑錄》、《〈孝經〉述解》、《訓蒙要纂》、《家規輯略》、《錄粹》、《尤文語錄》、《儒學宗統譜》、《月川圖詩》、《月川詩文集》等。清代張璟又集曹端遺文八種,合刊為《曹月川先生遺集》。

影響

曹端理學思想對明代有很大影響。明代學者陳建所著《通紀》曰:“本朝武功首推劉誠意(即劉基),理學肇自曹靜修(曹端)”。可見評價之高。《明史·曹端列傳》稱他為“明初理學之冠”。
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這位明代理學之冠病死於霍州學正官署,享年59歲。諸生為之服心喪三年,私謚“靜修”。他的死霍州人竟系“罷市巷哭”,連兒童也都流淚哀傷。曹端為官清貧,無力歸葬,權葬霍州。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翰林學士黃諫捐資,才將曹端遷回澠池曹滹沱村安葬。至今曹端墓尚存,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史記載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永樂六年舉人。五歲見《河圖》、《洛書》,即畫地以質之父。及長,專心性理。其學務躬行實踐,而以靜存為要。讀宋儒《太極圖》、《通書》、《西銘》,嘆曰:“道在是矣。”篤志研究,坐下著足處,兩磚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書進之,謂:“佛氏以空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虛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從之。繼遭二親喪,五味不入口,既葬,廬墓六年。
端初讀謝應芳《辨惑編》,篤好之,一切浮屠、巫覡(xí)、風水、時日之說屏不用。上書邑宰,毀淫祠百餘,為設里社、里谷壇,使民祈報。年荒勸振,存活甚眾。為霍州學正,修明聖學。諸生服從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訟。知府郭晟問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艱歸,澠池、霍諸生多就墓次①受學。服闋,改蒲州學正。霍、蒲兩邑各上章爭之,霍奏先得請。
霍州李德與端同時,亦講學於其鄉。及見端,退語諸生曰:“學不厭,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達事變,未學鮮或及之。古雲‘得經師易,得人師難',諸生得人師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誼,命諸生延致之,講明正學。”
端先後在霍十六載,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諸生服喪之年,霍人罷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貧不能歸葬,遂留葬霍。二子瑜、琛,亦戶端墓,相繼死,葬暮側,後改葬澠池。
端嘗言:“學欲至乎聖人之道,須從太極上立根腳。”又曰:“為人須從志士勇士不忘上參取。”又曰:“孔、顏之樂仁也,孔子安仁而樂在其中,顏淵不違仁而不改其樂,程子令人自得之。”又曰:“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焉。性即理也,理之別名曰太極,曰至誠,曰至善,曰大德,曰大中,名不同而道則一。”初,伊、洛諸儒,自明道、伊川後,劉絢、李輩身及二程之門,至河南許衡、洛陽姚樞講道蘇門,北方之學者翕然宗之。洎明興三十餘載,而端起崤、澠間,倡明絕學,論者推為明初理學之冠。所著有《孝經述解》、《四書詳說》、《周易乾坤二卦解義》、《太極圖說通書》《西銘》釋文、《性理文集》、《儒學宗統譜》、《存疑錄》諸書。(《明史·儒林一·曹端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