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民(明代著名的理學家)

張信民(明代著名的理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信民(1561~1633) ,字孚若,號抱初,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河南省義馬市新區街道張馬嶺村人。張信民少年時,就勤奮好學,並立志效法澠池名士曹端(號月川)。他找來曹端的許多理學名著,仔細研讀,在父親的指點下,就讀於新安縣名士孟化鯉(號雲浦)名下。在曹、孟的影響下,他進步很快,20多歲考上了拔貢,後因家貧,40多歲以後,被皇上親批為關中隴西縣縣令。天啟二年(1622) , 61歲的張信民辭官回家。在張馬嶺開辦了當時豫西地區最大的一所民辦學校-闇修堂書院。崇禎六年(1633)農曆5月28日,張信民因病逝世於義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信民
  • 別名:字孚若,號抱初
  • 國籍:中國(明代)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省義馬市新區街道張馬嶺村
  • 出生日期:1561
  • 逝世日期:1633
  • 信仰:儒學
  • 主要成就:任官政績、理學研究、講學成績
  • 代表作品:《理學會粹》《講學會解》《訓蒙要纂》《印正稿》《洗心錄》
義馬市有關張信民的傳說,河洛真儒張信民,《張抱初印正稿》(節錄),

義馬市有關張信民的傳說

張信民(1561~1633) ,字孚若,號抱初,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河南省義馬市新區街道張馬嶺村人。張信民少年時,就勤奮好學,並立志效法澠池名士曹端(號月川)。他找來曹端的許多理學名著,仔細研讀,在父親的指點下,就讀於新安縣名士孟化鯉(號雲浦)名下。在曹、孟的影響下,他進步很快,20多歲考上了拔貢,後因家貧,40多歲以後,被皇上親批為關中隴西縣縣令。任期間,他剛正不阿,辦事嚴謹,得罪了不少地方權貴,他雖有滿腹經倫,卻仕途坎坷,充滿艱辛。萬曆三十四年(1606) ,隴西縣發生了一樁殺人命案,罪犯王小六為強占一家店鋪,將一商人活活打死,被隴西縣縣衙收監。王小六一貫作惡多端,獨霸一方,但其舅父的東床快婿是吏部的要員。所以,歷屆官員都網開一面,無人敢管。如今他栽在了張信民的手裡,按照大明法律,張信民要對其開刀問斬。王小六的家人,給張信民送來了很多禮金,也搞來了吏部的信函,勸其網開一面,放掉殺人兇犯。但是張信民軟硬不吃,秉公執法,硬是在隴西縣最繁華的集市上,處死了王小六。張信民的這一舉動,雖然深得民心,但也觸犯了當朝權貴。吏部百般刁難,無事生非,撤掉了張信民的官職,因懾於民憤,改為關中臬司檢校。
在關中的幾年裡,張信民不求仕途升遷,但求為百姓多辦好事。他在處理公務之餘,致力於發展關中的教育事業,使關中地區的人才輩出,秀才雲集。
幾年以後,張信民被調任山西懷仁縣縣令。一到任,他就深入民間,查訪疾苦。經過調查,他發現懷仁縣不比關中富足,許多百姓缺衣少穿,於是他先後組織墾荒1500餘頃,招攬了1800多戶農民耕種,並興利除弊,興辦教育。後懷仁縣為他建造生祠,以示懷念。
天啟二年(1622) , 61歲的張信民辭官回家。在張馬嶺開辦了當時豫西地區最大的一所民辦學校-暗修堂書院。
幾年以後,隨著暗修堂書院的人才備出,各地的資助也絡繹不絕。於是,他在暗修堂書院的基礎之上,還創辦了景運堂、綠野堂、同樂堂等書院。
崇禎六年(1633)農曆5月28日,張信民因病逝世於義馬。逝世當天,他還在為學生批改作業,端坐而逝。
張信民畢生致力於“窮理盡性,明道淑人”,對當時的社會風尚影響很深。一生著有《理學會粹》、《講學會解》、《訓蒙要集》、《舊禮述》、《印正稿》、《洗心錄》等,可惜屢經世變,多已失傳。

河洛真儒張信民

明崇禎六年(1633)冬十月二十日,是澠池鄉宦張信民安葬的日子。這一天,北風悽厲、日色無光,十數里長的道路上,緩緩行進著一支三千餘人的送葬隊伍。在送葬的人流中,有不遠千里而來的學者、儒士,就連縣城的士農工商也皆來送葬,以至“邑為罷市”,街巷一空,哀聲震天。這個葬儀,何以會牽動這么多人為之送葬呢?
少有奇志 學經傳道
張信民,字孚若,號抱初,晚號洗心居士,河南澠池人,是繼“明初理學之冠”——曹端之後,澠池又一著名的理學家。
張信民,生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二月初九,是南宋抗金名將張玘的後裔,“生而端穎,不類常兒”,“二歲即能讀,三歲能書,五歲能文字”,“十歲通性理之書,二十年訂反切之法”。他年幼時就以曹月川(曹端)為楷模,立志聖賢之道。隆慶四年(1570),考中秀才,入縣學攻讀。18歲和曹端六世孫曹營之女結為夫妻,伉儷相得。25歲時,他負笈投奔新安大儒孟化鯉門下學習儒學經典。兩年後,在澠池主持講會,從學者甚眾,他“陶鑄後學,反覆忘倦”。孟化鯉至馬嶺觀學後,感嘆道:“吾道西矣!”就留言數日,和張共同講學。
其時,張信民已名聞河洛,河南巡撫吳公特聘他到汴(今開封市)整理程、邵理學著作。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張信民入選“貢生”,次年廷試“天下第一”、“聲譽蜚騰”。
化行兩邑 政績卓著
萬曆三十三年(1605),張信民捧檄入京,經吏部銓選,以“人才”擢關中隴西知縣。蒞任之初,即訪民疾苦。立“興利”、革弊”二匭於縣署儀門,以詳察地方利弊。
當熟知當地情況後,他馬上剷除了危害百姓的地方豪紳,優撫百姓;其次是興修水利。隴西號為“天水”,自古貧水,他帶領百姓挖渠十數里,從縣郊闊羊河引水入城,供民飲用、灌溉,並設水老負責管理;三是興辦學校,建立社學,親為“選師敷教”,每月數次至先天書院講學,刊《洛西三先生要言》,啟迪民智。由於張信民不避權貴,遂被誣貶滴為陝西按察司任檢校官(司檢校文書、案牘的低級官員)。他恰然赴任,和關中理學家馮少墟在關中書院聯袂講學,日夜不懈。
一年後,冤情昭明,張信民升任山西大同府懷仁縣知縣。他到任後,看到民流地荒,就減役免賦,布告鄉里,給百姓耕牛、種子,招撫流民一千八百多戶,開墾荒地一千五百餘頃。士民安頓後,他開始致力教育,建明善書院以供受教,使懷仁很快“四境樂利,百姓雍雍”。又刊刻《四禮述解》等書,弘揚理學。“土俗民風,靠然改觀”。此前,懷仁六十年無科第,張信民復興教育後,竟出現“一榜雙魁”(郭光復《理學張抱初先生傳》)。
張信民事父母極孝。因父患病,他十數次告休,百姓爭留,只得掛冠封印,解甲歸田。懷仁百姓“扳轅臥道”以留,建生祠崇敬。歸途父亡,他一夜“鬢髮如銀”,“扶櫬而歸”。回澠池數月,母又病終。此前,山西巡撫塗鏡源,曾上疏吏部,推薦張信民,“以期大用”。守喪三載後,張信民厭倦官場生活,“高臥東山,不復用世之想”,從此專心理學研究。
歸臥東山 講經課徒
張信民回到混池後過著“亦隱亦講”的教學生活。他在張馬嶺建闇修堂以供講學,已儼然大家。晉、陝二省及河南汝、潁、睢陽之士“雲涌川至”,闇修堂狹,幾不能容,他又建“正學會所”,登壇講學,“環視門牆,弟子數千人”,可見從學之盛況。
但張信民仍以“學之不講為憂”,於是大行集會結社,西與王以悟聯會於陝州甘棠書院,東與呂維祺聯會於新安芝泉書院,又在洛陽和理學家張見室聯會,會況空前。巡按豫、陝、晉等地的侍御史李日宣又請他主講澠池韶陽會。張信民反對奢靡,復立“脫粟會”,李日宣過澠商學,“恨相見之晚”,將《脫粟會語》刊行,並上疏薦賢,表正學會所為正學書院。其時張信民名聲大振,涌池的上官捷科(後中進士)、宜陽的馮奮庸(理學家)、垣曲的王世封(著名學者)、絳州的辛全等,皆從學,一時人才濟濟。他還團結河洛名士呂維祺、王以悟、張泰宇、王文苑、許松麓等大會於正學書院,研經商學。
天啟元年(1621),他成立了“真率會”,建景遠山堂於小東山巔,以課多士,並大會於新安川上書院等。時魏忠賢當朝,學遭厲禁,乃“杜門玩易”。崇禎初,魏黨倒台,張信民名揚京師,巡撫吳鹿友、運使李緝敬交相薦舉,請他主講“洛社”,以至“觀者萬人,仰如山斗”,“聞者莫不悅服”,稱他“洛社真儒”。乃至他逝世前已屆古稀之年,仍在講經論道。
理學之道 頗多真知
張信民除短短七八年為宦外,幾乎都在全力講學,其著述有:《洛西三先生要言》、《理學匯粹》、《洗心錄》等。其成就大端如下:
①倡明理學、崇正辟邪。張信民7歲時即遵曹端為程范,立德、立功、立言,專習儒業,以陸王“心學”為主,兼容程朱理學,取其合理成分。而對社會弊端、民間陋習,著力批判,使民智得以啟迪,歸於理學道統。
②明道淑人,畢生為之。中國理學以教化為目的,心學乃是講究主觀精神與客觀事物的合一,追求“誠”、“善”、“樂”的境界。張信民深悟此理。他在隴西、懷仁為官,在澠池講學,都致力於“至道”、“真傳”,以至“英才類聚”。他說:“學以正為宗,遠超寂滅虛無之教;道以中為至,近在飲食日用之常”。又說:“常自惺惺便是功夫”,“苦而不樂何以為學”(《張抱初年譜》)。他一生以“盡性達夭”、“誠身明善”為宗旨。他早年號“抱初”,晚年自號“洗心居士”,乃是認為“人心至初,本然至誠、至敬、至明,與天地聖賢之心,願無間隔,第為物慾習染……以至漸昏漸壞……學者苟能洗滌此心,以復其初,則與天地聖賢之心相會,而後見於處事接物,發於文章功業,自有不同乎人矣”。他有這種獨善其身、加強道德修養的精神,才使其對理學做出巨大的貢獻。直至臨終,仍賦詩明志,孜孜理學至境。
③窮理盡性,格物致知。張信民重視心理體驗,講求知行合一。他將求學分為三層境界:“窮理”、“盡性”、“至命”,並且認為這三層境界為一體,密不可分。他的致知,則是“致良知”,“良知是孩知敬孺慕的一點心腸”,“故講學為吃緊功夫”。他說:“守心之法在守理”,“良知活潑是源頭”,追求“中庸”的真諦。他將“慎獨”二字解為“學道”,可見其志趣所在。他說:“人慾須從天理,天理中即有人慾”,這種將天理和人慾統一的辯證觀點,是可取的。但是,他對“理”、“氣”、“性”的解釋,也有當時理學界的普遍困惑:“天命為人生之理,無氣則理將安附,氣在其中……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則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淖。這是其局限之處。
明崇禎六年(1633)五月二十八日,一代名儒張信民“端坐而逝”走完了他畢生追求的悟道之路,享年72歲。他用生命之燭照亮了後人研究理學的道路,他對河洛文化乃至中國哲學的卓越貢獻將永為後人所懷念。

《張抱初印正稿》(節錄)

卷一《正學會語》
  1. .會日見諸同志屏息斂容先生喜甚曰即此可見心在敬畏所在。然能時存此心於處事接物之際與此時一轍。便是為學真實處。若只一時猶借人之物。少刻還去。非己之所有矣。蓋學者功夫。離不得敬字。自克欲存養。於學問事業。非此一字。不能有成也。雖下至仆隸無敵心。便不能成規矩。昔孟老師學枑純粹而跬步不離乎敬。當侍食。見僕人饌俱肅然無聲。師曰這便是此輩學問。可見通上下。徹貴賤。不可無此敬字。故敬也者。乃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
  2. 會日因正學會所成中有對聊曰學以正為宗遠超寂滅虛無之教。道以中為至近在飲食日用之常。又曰有大綱維真真切切書性達天為要領。無多徑路坦坦平平誠身明善是功夫。有詢正學之昔者先生曰正學二字。乃孟老師所定。前語皆發明正學之義。蓋所謂正學者。非二氏寂滅虛無之學。則彼非正而我為正矣。然正者即堯舜以來相傳之中也。子思得仲尼之傳。只是中庸。外此則素隱行聖。即非中庸之道。非中庸之道。即非正矣。問達天即是知天否先生曰夫子五十知天命。蓋天命者乃天道流行而賦於物者。故天命即在食物之中。知天則事事物物。其盒張變化。各有條理,而興天道相合。便是達天。而人之性。亦天之所賦。能書性亦即是達天。張本德問仁先生曰性也。天也。中也。皆仁也。近在日用。吾書之達之明之誠之乃為仁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