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簡介,歷史沿革,西漢·劉安首創孔廟,伏生、戴德等講學,東晉·毛寶修葺,唐·更名文宣廟,杜牧講學,南宋·孟珙增修,朱熹、張栻、呂祖謙講學,元·龍仁夫首創書院,明·王守仁講學,耿定向復建,首提問津書院,清·科舉之所,皇帝御筆提匾,民國·張翼軫提字,設立學院,新中國·設立學校,構造講析,建築構造,儀門,講堂,大成殿,兩廡,亭、齋、樓、閣,整體,典故傳說,磨咀磐對問項橐,孔子使子路問津,渡河落水山間曬,千年一嘆孔嘆橋,之乎也者之字山,名勝古蹟,孔子山,孔子河,坐石,長沮沖,桀溺畈,孔嘆橋,曬書場,講經台,墨池,硯石,進步處,風亭,弦歌里,回車埠,迥瀾石,鷹山,顏子港,孔子河水庫,文獻記載,文化活動,問津學堂,祭孔大典,“問津之路”徒步大賽,詩歌選摘,研究專著,
書院簡介
問津書院,坐落於湖北省
武漢市新洲區舊街
孔子河畔,民間俗稱“孔廟”,因《論語》中
孔子周遊列國至楚國孔子使“
子路問津”於
長沮、
桀溺典故而得名。書院始建於西漢年間,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問津書院是孕育元、明、清三朝鄂東文人的搖籃,被稱為中國最古老“
大學”。
問津書院位於
大別山南麓腳下,風景秀麗,人傑地靈,2002年被授予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是湖北省唯一的孔子遺蹟,也是武漢市乃至湖北省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書院之一。2010年,問津書院與
道觀河共同規劃為紅色旅遊區進行大規模修繕和開發。2012年12月,以問津書院之“
問津”為題的武漢首檔國學節目《
問津國學講壇》,在
武漢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開播。2015年大修後,成為弘揚問津文化、承載儒家思想的載體,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陣地。如今的問津書院已是一座占地32000平方米三高六矮十三棟五十餘間的宮殿式建築群,恢復了其獨特的“後廟前院”“上廟下學”規制,成為向世界展現孔子文化儒家思想的聖地。2018年6月7日,
問津文化小鎮項目在新洲區舊街街
孔子河村開工,並已入選武漢市第二批特色小鎮。
問津書院歷經千年,風雨無阻。其始建於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間,由西漢淮南王
劉安修建,南宋以前稱為孔子廟,南宋末年
龍仁夫在此首創書院,傳播儒學文化。問津書院自古倍受官方的重視和民間的推崇,在弘揚儒學、傳播知識方面取得過輝煌成就。書院講學活動自宋至清,出現了文人萃聚、文風迭起的局面,碩學鴻儒登壇授業。唐代
杜牧,宋代
孟珙、
朱熹,元代
龍仁夫、
吳澄,明代
王陽明等諸位大儒都親臨書院,講學布道。指點江山,答疑解惑,四方學子鹹聚聞道,一時名動海內。名儒學士也為其留下許多不朽之篇章,如
朱熹晚歲曾講學於此,並於南宋 慶元六年(1200年)2月8日題詩贈給孔子山廟學。詩云:
蒼顏已是十年前,把鏡回看一悵然。履薄臨深諒無幾,且將余日付殘編。歷朝出自問津書院的舉人、進士、名儒、要吏不計其數。問津書院講學活動,自宋至清,出現了文人萃聚,文風迭起的局面。明清兩朝的中葉,講學活動達到了巔峰。明萬曆年間還在河南的商城建有問津書院分院。清康熙、嘉慶皇帝曾分別御賜“
萬世師表”和“
聖集大成”匾額。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張翼軫(
張荊野)先生也為書院題寫了“問津書院”四個古樸蒼勁的大字牌匾。
長久以來,問津書院名士雲集,人才輩出。明洪武年間制定祭奠孔子音樂的詹同,清代
曹本榮、
萬爾昌,近代著名書法家張翼軫(
張荊野)等皆畢業於此。弦歌傳誦至民國四年(1915)最後一次大修,後問津書院漸漸湮沒於紛飛戰火之中。
問津書院幾經興廢之,雖已失去昔日的繁華,但從其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殿宇中,仍能使人感悟到書院舊時的輝煌,孔廟靜寂的高雅。近年來,新洲民間已自發恢復起祭孔典禮,問津書院也成為當地人們追慕先賢、勵志向學的課堂,各地文人墨客、專家學者也絡繹不絕的驅馳考學。如今,問津書院主體已經修繕完畢,中斷百年的問津論壇已經恢復,媒體的報導和社會的關注也將讓問津書院再度繁榮。
問津書院自古為楚黃儒學文化教育的聖地,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在這裡延續。現今,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政府為了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啟動問津書院百年維修保護工程,搶救問津文化遺產,問津書院得以再創輝煌。
歷史沿革
西漢·劉安首創孔廟,伏生、戴德等講學
問津書院原名
孔廟、文宣廟,坐落在舊街孔子河村
孔子山南麓,建於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間,因
邾縣(即
新洲)庶民在孔子山耕地時掘出一塊石碑,上刻“孔子使
子路問津處”八個秦隸大字。西漢淮南王
劉安遂命在發掘地建一亭,將石碑立於亭內。同時,設私學,在孔子山傍孔子河濱修建孔廟祭孔,並徵召學士
伏生、
申公、
戴德、
歐陽生、夏侯等名儒學士,住廟講學,著書立說。中國古代
廟學緣起於此,中國最古老的“
大學”由此誕生。
東晉·毛寶修葺
東晉成帝鹹康二年至四年(公元336年——338年),時任豫州刺史
毛寶,曾在此拜謁孔子廟,撥款修葺。
唐·更名文宣廟,杜牧講學
唐武宗會昌二年至四年(公元842年——844年),時任
黃州刺史(新洲為黃州府治)、著名詩人
杜牧擴建孔子廟。取唐玄宗封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之意,更屆名為“文宣廟”,並在此開壇講學。弟子數百人,廟學發展至興盛時期。
南宋·孟珙增修,朱熹、張栻、呂祖謙講學
南宋荊湖制置使
孟珙增修孔子廟,大思想家、理學之集大成者
朱熹來此講學,傳道授業,答疑解惑,慶元六年(1200年)二月八日,題詩贈孔子山廟學。詩云:“
蒼顏已非十年前,把鏡回看一悵然。履薄臨深諒無幾,且將余日付殘編。”朱子此時已年近七十,有時不我待之感。人稱“
東南三賢”
張栻、
呂祖謙,隨晚年的朱熹一同講學於此,是孔廟
廟學演進為“書院”的緣起。
元·龍仁夫首創書院
元初,江西廬陵名儒、南宋末時湖廣儒學提
龍仁夫,拒元不仕,晚年效仿
長沮、
桀溺歸隱孔子山中,在孔廟右側修建學舍,立院講學,首創書院(時人稱“孔子山廟學”或“龍仁夫書院”),為書院開山之鼻祖。平生以重道為已任,博學多聞,所撰《
周易集傳》18卷,見解獨到。卒年90餘歲,葬於
陽邏華山。後學頗推崇其氣節,多有讚頌。其墓旁及問津書院分別建有祠堂,立有牌位,每年都要憑弔、奉祀。
元末明初,
陳友諒率農民起義軍攻占
新洲邾城,並稱帝邾城。後
朱元璋在新洲打敗
陳友諒,孔廟書院一度毀於戰火。後經地方官吏儒士多次復修,但其規模較小。
明·王守仁講學,耿定向復建,首提問津書院
尚書
耿定向、御史舒山、湖廣巡撫
熊尚文等高官鼎力相助,兩次大規模復建書院,孔子廟與學宮合建,並在河南商城湯池建問津書院分院。萬曆三十四年(1606)由湖廣巡撫
熊尚文題寫“問津書院”匾額。自此,“書院之名始立,書院之制始備”。“一時鄂城、漢上、衡山、耒陽以及京都之首善、
江右之澹祠、無錫之
東林,互相章明,而問津之盛遂擅天下。”明代南昌大儒
朱試曾說:“澹祠、問津,彼此相望,大張正學,俾江楚儼然鄒魯,誠確論也。”
明
魏忠賢權傾朝野,人稱“九千歲”。全國上下為其建生祠,唯湖北不建,魏黨欲置楚中士子於死地。以東林黨人
鄒元標、
顧憲成、
高攀龍等講學問津為由,藉機對問津書院儒師
蕭繼忠、
劉承烈迫害。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錦衣衛至書院抓捕蕭、劉,他們泰然自若,連家人也不告知,欲從容赴義。在押赴京城途中,魏黨遭誅,始獲還鄉。
明末,農民起義席捲全國,以
張獻忠為首的義軍征戰楚黃,問津書院在戰亂中再次遭受兵燹。據史書記載,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問津書院僅存正殿三間以及東西兩廡部分建築。
清·科舉之所,皇帝御筆提匾
入清後,問津書院從順治初逐步為地方州、府官紳所控制,成為了官方科考取士之所。康熙初年再度復修並擴建。清鹹豐初年,
太平天國與
曾國藩的
湘軍大戰新洲,書院三度兵燹,同治、光緒年間又數次復修並予擴建。因此,書院也得到了修復和發展,在湖廣提學使
蔣永修的主持下成為當時全國為數不多的書院之一,得到康熙皇帝御筆“
萬世師表”和
嘉慶皇帝御筆“
聖集大成”金匾。這使其聲播海內,名噪一時。湖廣提學使
蔣永修撰千餘言,作《重修問津書院碑記》。
清代晚期,黃岡縣科舉界上層人士,每在開科取士之前,先要在問津書院進行一次預考,凡在書院考試及格者,均有希望考中秀才或舉人。
明、清時期,先後登壇講學的名儒達百餘入,多為 天南海北的客籍大儒。數百年間,儒士們師承淵源,學派分宗,各自立說,眾家爭鳴,繁華紛呈。一時鐘鼓管弦之盛,幾與鹿洞、鵝湖、東林、首善相媲美。
清代,問津書院學子輩出,聲名海內。順治年間左侍郎王封澍稱:“
問津與嶽麓、濂溪,皆在楚腹鼎峙而三”。湖廣儒學提舉副使
蔣永修題《書院碑序》曰:“
惟楚有材,雄長天下,獨黃為之冠”。至民國初,孫中山總統府秘書、書法家張翼軫(
張荊野)募捐復修講堂殿宇,重題“問津書院”儀門匾額,使儒家文脈自漢始延續至近現代。
民國·張翼軫提字,設立學院
民國初年,著名書法家、
孫中山總統府官員張翼軫(
張荊野)為問津書院重修題寫“問津書院”石匾。1933年黃岡縣在此設立學院,直到解放。
新中國·設立學校
1954年,新洲縣人民政府在孔廟舉辦文化學習班,1957年改辦國小,1975年創辦國中,1977年增辦國中。1981年舊街屬武漢市管轄,孔廟被新洲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廟內原辦中學遷走。
構造講析
自龍仁夫首建問津書院之後,書院歷經元、明、清三朝,年逾數百年,其間曾是風雨滄桑,屢蹶屢振,即廢又興。元末,問津書院毀於戰火,明洪武初年復修;明崇禎末年三度兵燹,同治、光緒年間又數次復修並予擴建。書院復毀復修,屢修屢擴,愈擴愈增,至清末民初,終於被營造成一座軒峻壯麗的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餘間宮殿式建築群。
建築構造
問津書院傍山依水,座北面南。前有清溪盤紆,後有碧嶂環抱;左方是山脈縱橫的高山,右邊是村田相間的原野。遠觀鱗次櫛比,氣勢恢寵;近視門庭壯闊,富麗堂皇。建築布局為軸對稱式,中軸線上為主體建築,分列上、中、下三幢,自前而後,依次為儀門、講堂、正殿;左右兩旁為東西二廡;二廡之外,另建亭、齋、樓、閣數棟,整個建築牆院護圍,占地面積數十畝。
儀門
儀門一幢三間,門楣榜書“問津書院”。朱紅油漆大門6扇,中為大成門,左名金聲,右叫玉振,再外各為東角門和西角門。諸門表面皆為獸面銅環帖金。儀門外正面設屏牆,東西兩側設轅門,東門署“道冠古今”,西門署“德配天地”。整個氣勢莊嚴威武,堂皇勝似望族門庭。
講堂
由儀門直線而入,是講堂。講堂一幢三間,門楣榜書“問津堂”,是歷代儒生學士傳道講經的地方。講堂內設中堂。中堂連屏八扇,左右各連屏四扇,堂下左右各有掖門,通東西兩廡;正中連屏六扇,上書“聖經一章”四字。
大成殿
由講堂深入,是後幢正殿(大成殿)。正殿前面為寬廣的露台,露台上承正殿前檐,下接講堂後檐,左右橫
寬與正殿前檐長度等同,台基純用青石鑲成,上鑄交龍雲氣。露台的東西兩側,有台階各九級,下達講堂。穿過露台,即為正殿。正殿由數根銀硃油漆的粗園木柱支撐而起,空曠而又軒昂。殿中設朱紅神龕1座,上懸黃羅幄1幅,內奉孔子聖像。聖像之前,置雕花鏤朵供桌1張,桌上陳設禮器,置鐵磬、香爐、花瓶、燭台之類。殿左懸鐘,殿右架鼓,階前置一銅製大鼎。聖像之上,分別懸掛清聖祖康熙帝和仁宗嘉慶帝御製的“萬世師表”、“聖集大戰”金字匾額。聖像兩旁,有聯云:“聖人在上,賢人在旁,恍見當年執轡時,車馬風塵,早已化成南國;傳道得徒,行道得侶,試觀此日問津處,文章禮樂,居然教衍東山。”
兩廡
在正殿兩側,即中軸線上主體建築兩側,以講堂為中,上起正殿,下至儀門,一左一右,兩兩相對,是東西兩廡。東廡西向四幢,為兩祠兩齋;西廡東向四幢,為兩祠兩館。東廡首幢為“仲子祠”,奉先賢仲子像;次幢為“隱士祠”,奉先逸長沮、桀溺牌位;三幢為“潔粢齋”,是祭孔時祀典設廚做飯之所;四幢為“奉牲齋”,是置倉收租、祭孔時宰殺豬、牛、羊三牧之地。西廡首幢為“文公祠”,奉先賢朱子像;次幢為“諸儒祠”,奉歷代大儒、名官、鄉賢牌位;三幢為“酬庸館”,奉捐主牌位;四幢為“齋宿館”,是祭孔時來賓住宿之地。
亭、齋、樓、閣
在東西兩廡之外,另建亭、齋、樓、閣數棟。東廡潔粢齋之前,有“飽德亭”,為祭孔時來賓用餐的客廳;潔粢齋之後有“理事齋”,為祭孔管理人員辦公就寢的地方。西廡“齋宿館”之後,有樓閣兩幢,南向,上下對峙。上幢為“文昌閣”,奉帝君像,懸“文章司命”匾額;下幢為“魁星樓”,奉魁星神像,懸“文光射斗”匾額。
整體
整個書院既莊嚴氣派,又美輪美奐。殿堂祠館上覆琉璃碧瓦,下鋪方面石磚。室內畫棟雕梁、丹楹刻桷;院外朱欄曲檻、宮牆護圍。其內門戶相接,走廊相連,行走於其間,雨天可不濕足,晴天可遮蔭涼。書院的一磚一石,一梁一柱,一紋一飾,無不體現著美學與建築學的修飾與搭配,無不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汗水和智慧。
典故傳說
磨咀磐對問項橐
一天,伴隨著陣陣蹄聲,漫漫塵煙,他們來到了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內。只見大崎山似美女橫臥於藍天白雲之下,風高林茂;沙河漪瀾清清流水潺潺;獅子岩如猛獅踞伏,氣吞日月。這裡山色迷濛,湖光瀲艷,鳥語花香,好一片人間仙境。走出街南不遠,車夫突然勒住韁繩,馬兒長嘯一聲,車子停下了。
孔子問道:“何故停車?”
車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擋道,夫子。”
“讓他們讓道。”
“小孩,你們見馬車來了,為什麼還不讓道?”子貢跳下車,沒好氣地說。
“憑什麼要我們讓道,你們不能走其它的道嗎?“一個似乎是領頭的小孩答道。
子貢怒目圓睜地吼道:“你知道這是誰的車嗎?告訴你,這是孔夫子的車!”
聽到子貢與小孩發生爭執,孔子無奈只得親自下車瞧個究竟。見到儀表堂堂、儒衫飄逸\舉止優雅的一位長者,小孩們毫無懼色,不以為然,繼續用石塊壘築他們的“城池”。
孔子撫摸著一個俊俏的小男孩的頭,和顏悅色地說:“小公子,請你們將石塊搬開,讓我們過去行嗎?”
小孩仰望著孔子說:“我們正在築城,恕難從命。”
“那好,我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答不出來,你就給我們讓道。”孔子思忖,要以“禮”服人,對小孩一視同仁。
“你出吧,”這個小孩心想,我是
東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還能難倒我?
“你聽好了,”孔子問:“父母與夫妻孰親?”
“夫妻親。”小孩答道。
“不對,父母親。沒有父母哪有後代!”
“夫妻親,沒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們各執一理,誰也說服不了誰。“父母親”、“夫妻親”反覆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從小撫育兒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傳道授業,那樣不操心!父母當然親。
項橐還之以顏色:夫妻也,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同眠共枕,相濡以沫,愛意綿長,白頭偕老,永不分離。一日夫妻還白日恩呢!當然夫妻親。
孔子想,我孔丘名聞天下,稱聖華夏,今天wen'jin還說服不了一個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轉念一想,“君子無所爭”,我氣度如海,有容乃大,不與小孩一般見識。便拿掉大儒的身價,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給我們借道。”
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請問先生,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
子路說:“你這是什麼城池,只是小孩的遊戲!”
“就是城池!”
韁持了一會兒。小孩自知理虧,便問道:“你們有什麼要事嗎?”
“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啊。”孔子說。
“傳道授業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學,那您知道一些什麼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麼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那我問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靈機一動,接著問:“嫌看不見,天上的星星能看見,您說有多少顆?”
“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多如牛毛,怎么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陽只有一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說:“這個,這個……還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還望多多指教。”
小孩說:“指教不敢,我現在正忙著呢,咱們後會有期。”
這時弟子們都在嚷道:“師傅,咱們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後會有期!”心裡想著,這些知識還真沒好好研究過呢!隨即令車夫調轉車頭,繞道而行。
不料,行進約一公里後,因剛才轉彎過急,車軲轆折斷了。孔子無奈,讓子路到前邊的村莊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來到前邊的村莊,見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屋裡織布。子路恭敬地說:“大嬸,請向你借一件東西。”那女子還未等子路把話說完,已轉身從裡屋拿出一把鋥亮的斧子,“給你!”子路驚呀不已,她怎么知道這是要借用斧子!婦人微笑著說道:“你不是要借一個“東西”嗎?‘東’是東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鐵做的,‘金’乃鐵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著斧子跑回停車處,並將剛才的事情訴與孔子。
孔子聽後,慨嘆不已。剛才遇一聰穎孩童,現又遇一村婦,不僅樂於助人,還十分聰敏。不禁贊曰:楚乃藏龍臥虎之地也!
因之,孔子與
項橐對問系千古美談。因湖北鄂東方言言某人喜歡巧舌爭辯為磨嘴皮子故將孔項對問之地命名為磨嘴磐將孔子繞道修車的地方稱為
回車埠,以紀其事。
孔子使子路問津
約一個小時後,馬車修好了。帶著“惟楚有才,楚地藏龍臥虎” 的喟嘆,孔子師徒一行繼續往舊街的東南方向馳行。約走了3公里,前邊一條山谷河流擋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在哪兒。孔子一行躊躇岸邊,忽見河的上游有兩名身材高大頎碩的男子正在田間並頭而耕,便叫子路去問渡口之處。
子路來到那兩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問道:“先生,請問這條河流的渡口在何處?”
一農夫答非所問,反問道:“車上坐著的執轡的人是誰呀?”
“是孔丘。”
“是魯國的孔丘嗎?”
“是。”
“那么,他應該知道渡口在何處。”
另一農夫又問道:“你又是誰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農夫說:“你看,天下哪兒都是一樣的動盪不安,誰可以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這種避人之人四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世之人還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僅未問到津口,反而還遭一番奚落、教訓,沮喪地回告孔子。孔子聽說後,悵然長嘆。說道:“人是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怎么能夠隱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蒼生於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那也用不著我孔丘四處奔波了。”
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隱者
長沮和
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張入世,匡時濟世,“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隱者認為天下大亂,已無可救藥,只能自保。因為孔子曾在此地使
子路問津於長沮與桀溺,人們便將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稱作
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耕種過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壟,一邊稱之為
長沮沖,一邊稱之為
桀溺畈。(《論語》、《史記》對子路問津均有記載)
渡河落水山間曬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並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於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為你只是明白一國、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別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一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夫,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船夫用竹桿吃力地撐著,馬兒在水中隨著木船過河,馬兒會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一個醉漢似地立不穩,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不住這種顛簸,伴著風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師徒等人眾都成了落湯雞,掉入水中,衣服全濕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在眾人的一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濕了。孔子心中焦急,四處張望,欲找一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潔淨,足有二畝見方。孔子憋皺的眉頭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濕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麼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乾晾曬。
經歷了剛才的一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一座橋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後,孔子師徒落坐於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乾。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起牢騷,口裡念叨: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於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於我等,實現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飢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後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後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為
曬書山。孔子當年坐過的那塊長石被稱為“
坐石(
孔子坐石)”,周邊還有後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
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
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儘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一石,形如硯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千年一嘆孔嘆橋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邊,望水興嘆,說此處若有一座橋就好了。一千八百多年後,孔子的夙願,以及世世代代一河兩岸民眾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明萬曆年間,孔子及儒學思想的崇拜者、歸安進士、黃岡知縣茅瑞徵遂孔聖人之願,在此修築了一座大橋,並命名為
孔嘆橋。
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天早晨七、八點鐘,孔子師徒來到曬書山散步,他們一邊哼著美妙的韶樂,一邊欣賞著周邊的景致: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掛。秀麗的村姑在河邊揮舞著木杵,有節奏的搗衣聲和著嘩嘩的流水聲,仿佛在演奏著一曲動人的樂聲;四濺的水花,在陽光的照射下象晶螢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遠看阡陌人家,雞犬之聲相聞,吹煙四起,直入雲霄。往東邊的山脈一瞧,只見青翠的山巒自北向南,綿延千里,透著一種靈氣,恰似一個“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點”。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點不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個山頭,只見那捧泥土飛向空中,越變越大,飄落在那座山頂上,形成了之字的一點。子路等人驚叫道,“這下就似一個完整的之字了。”
另一傳說為: 孔夫子他順勢將手中的旱菸灰向山頂磕去,就成了“之”的—點。當地人們為了紀念孔老夫子,就將他磕菸灰形成的土堆取名日“
煙墩腦”,而如今煙墩腦依舊存在。
之字山的傳說,美妙而神奇。漢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勢,似牛、似馬,象文、象字,充滿著美感。親臨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會頓悟之字山的奧妙與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
講經台上講學,聽者有五、六十人,眾學子正聽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
遷於喬木;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
突然,一輛馬車馳來,從車上下來兩名信使,他們徑直來到孔子面前。孔子見官差來到,便停止了講學。官差帶來了葉公的信函。孔子拿著閱讀,函云:
孔夫子敬啟:吾國國君不幸於昨日崩歿,楚國政局有變,前昭王聘書不便踐約,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並順送旅資五千,萬望笑納。
夫子高深學問,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吾輩將永遠尊崇。
後會有期,他日定當覲見拜教。
即頌時祺!
楚人沈諸梁頓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實,楚國的失約,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賢妒能,從中作梗之故。讀罷葉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視楚昭王為明君,泱泱楚國,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亂世的民眾,將是天之大幸。為了謁見楚昭王,他們師徒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在陳國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卻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師徒結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辭別楚國,來到了衛國,在衛國又居住了三年,為衛出公參政。
名勝古蹟
孔子山
明《
一統志》載:“孔子山在黃州東一百里,相傳孔子自衛適楚當登北山"。
《
問津院志·古蹟》載:其山“峰巒端正,下寬上銳,前開兩翼,左縮右舒,書院正在其中。古時四周古松合六七百株,溜雨參天,青蔥隱隱,擁翼聖殿,望之使然生敬。”
孔子山上有台,即書院坐山之巔。巔周四削,台圓如規,其平如掌,寬約69米(清代量地尺計量為二百尺,每尺等於34.5厘米),高約34.5米(按清代量地尺計量為十餘丈),三級坡腳,層累如台。相傳孔子與諸弟子講經其上,故名“講經台”。
孔子河
《湖廣通志》載:孔子河在縣北九十里孔子山前,昔孔子自陳蔡適楚至此問津。
孔子河因“孔子使子路問津”故名,在問津書院前(一名問津河)。源出黃岡縣
五雲山麓,迂迴十餘里,重岩瀉出,下復叢峰雙鎖,顏港之水自北來注合流孔子山前眉灣一曲帶轉襟,環繞出山右匯為墨池流入鮑湖而去。
坐石
明《一統志》:"
黃州城東―百里,相傳孔子自衛適楚當登山上,有坐石草木不侵。”
《湖廣通志》:“當律之動,有石瑩然,名坐石。墨池在其右。”
孔子坐石在孔子山左河岸。相傳“孔子使子路問津”時當坐此石(民間稱為“孔子洗腳石”),其睜處隱隱有雙骭跡,岩石壁上有摩岩石刻“坐石”二字,筆力極遒勁,每當波浪涌動,水石相激有聲錚鏦,石面約寬6.9米(清代量地尺計量為二丈,一尺等於今34.5厘米),光滑如鏡,瑩潔可愛,四旁草木不侵。
"坐石"二字,魏碑書體,字約30公分大小,陰刻而成,蒼勁古樸,尤其是"坐"字,將兩個"人"字刻成"口",使其更顯端莊。史載"坐石"二字為漢唐時留下來的舊物,是新洲現存最早的摩崖石刻。
長沮沖
《問津院志》載:長沮沖一名“長沮畈”,在孔子山左,桀溺畈一名"桀溺沖",在孔子山右。
長沮沖(舊名“長沮畈”)在孔子山左,因楚國隱士
長沮隱於此地耦耕故名。衝口兩山對峙。
寬數十步,長三里許,左右山崗盤曲,沖亦有石碑鐫"長沮沖"三個大字。
桀溺畈
桀溺畈(舊名“桀溺沖”)在孔子山右,因楚國隱士
長沮隱於此地耦耕故名。河北岸田數十畝,寬平沃衍,有石碑,鐫"桀溺畈"三字。河南岸有小廟祀“沮、溺”為土穀神。
孔嘆橋
《湖廣通志》載:
孔子河橋壘石跨津上,一名孔嘆橋。
孔嘆橋坐落問津書院門前右邊半里許孔子河上,磊石跨津南北,宛如虹流紫電,龍堰蒼波。古稱書院“水關"。該橋四墩三孔,全長23米,橋墩為棱形,橋墩高2.5米,橋面寬2.3頭。用15根長約8米、寬0.5米、厚0.4米的大青石板分三組相接並列平鋪而成。
相傳孔子到此問津無果,涉水時書又遭水淹濕,孔子望水興嘆。明代黃岡知縣茅瑞徽於公元1604年募捐修建紀之,名曰"孔嘆橋"。至清代1851年重建。
曬書場
《湖廣通志》載:孔子山西北隅為曬書場。
曬書場在孔子山西北隅相去里許。是五雲山至孔子山中間分脈而斷起、頂平如台的小丘,其高稍低於孔子山。原台上有古松二株,鐵榦虬蟠,倉髯龍奮,每雨風雨之時,若有飛來之勢。
相傳孔子師徒涉水過河時,車上的輸被水淹濕,只好回車上岸在此曬書,故名。
講經台
《湖廣通志》載:
倚河北岸為孔子山,山上有講經台。
講經台在孔子山頂峰,峰巔四削,其圓如規,其平如掌,寬可二百尺,高十餘丈,層累如台,巧若天造。相傳孔子與其弟子講經其上,故名。
墨池
《問津院志》載:
墨池在孔子山右就裡許。津流出口即河水所匯而成者。水曲如池,故曰池;石黝如墨,故曰墨。南岸山石高出,深"墨池"二字,千載下猶有潑墨生雲之勢。 《山川紀異》載:
孔子山上硯石,每雨墨水浸出。
在孔子山右約500米處,有一條從孔子山流出的小溪與孔子河交匯。此交匯處經河水沖刷,而形成一個水曲如池的地方,石黝如墨,故曰墨池,池水久旱不涸。南岸臨池石崖上刻有"墨池"二字。經歷千餘載,猶有潑墨生雲之勢。此處後因修京九鐵路而毀。
在墨池邊,有一石形如硯台,如天作之合。每遇下雨天,煙石即漫出墨水。傳說孔子當年及其弟子門借著山崖上往下滴的泉水,在此時上研墨行文,寫完後就拿著筆到池子裡去洗,故墨池水被染黑。
硯石
《問津院志》載:
其處山川紀異,孔子山上硯石,每雨墨水浸出。
清代因戰亂而毀。
進步處
進步處,在問津書院外十步。風亭東面、書院山麓邊有一塊突出的石頭,上刻"進步處"三字,旁勒"五迪"二字。
進步處地面用青石板鋪有品級道。官員們進入問津書院(孔廟),按古制文官下賤轎,武官下馬。在停馬場下馬、下轎後,官員們要整裝束帶,從進步處按品級大小,依次踏上品級道,躬敬緩行進入書院。
風亭
《湖廣通志》載:橋北有風亭,當孔子道,匾曰“聖賢路上”。
風亭在孔子河橋北市,上額書“聖賢路上”四字。相傳明季一巡檢所題。
弦歌里
《問津院志》載:
弦歌里(位於)孔子河北,峰巒端正,下寬上銳,計高千尺,前開兩翼,左舒右縮,書院正在其中。四周古松合六七百株,溜雨參天,青蔥隱隱,擁翼聖殿,望之使然生敬。相傳孔子走到哪裡就講學至哪裡,魯之弦隨之也就想到哪裡。孔子當年在孔子河村遇河受阻,師徒便在該地逗留,讀書著書,開設講壇,並彈琴自娛,弦歌不衰。
弦歌里即今書院地。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農人在書院對岸煙墩腦山下鋤挖田岸,得石窖,疑有寶藏,愈加用力,挖出石碑一塊,上書"宋故傅夫人之墓志銘"九個楷篆大字,後書"紹聖二年(1095年)某月某日,葬於城北九十裡弦歌里之鷹山"。然則此地可考為宋之弦這裡。
上世紀七十年代,當地村民在問津書院對岸煙墩垴山下挖田時,掘出—石碑,上書“宋故傅夫人之墓志銘"九個楷篆大字。墓志銘上所記內容如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農人掘出的石碑一致,是為同一石碑的又—次出土。
該碑現藏於問津書院內。它的出土,是孔子當年曾來此地的又一佐證。
回車埠
清光緒《問津院志》載:
回車埠一名“回車坡”,又名“臥車盤”,在書院北十里,石岑崔嵬不生草木。《湖廣通志》載:橋北十里曰回車埠。
傳說“項橐壘城”擋住孔子去路的地方,在書院北約十華里。此處為一有石的土山坡,草木不生。
話說孔子帶領他的弟子,沿著楚黃古道,自北而南,駕牛推車,好不容易到了邾子國五雲山下。一群孩子列在道中擋住去路。他們把路旁的石塊堆起來,築出了個小小的方形城,有個名叫項橐的7歲小孩,往裡—坐,儼然一副“城裡人”的派頭,悠然自得。孔子見狀,即問項橐:"小孩,你怎么不避讓車子了"項橐毫不驚慌,從容應對:“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孔子聞之,無言而對。
孔子下車返身走到"城"下,望著這位目同尋常的孩童,覺得蠻可愛,於是向項橐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孔子問."你知道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門無關?何車無輪?何牛無犢?何馬無駒?何刀無環?何火無煙?何人無婦?何女無夫?何日不足?何日有餘?何雄無雌?何樹無枝?何城無使?何人無字?"
項橐不緊不忙地回答:"土山無石,井水無魚,空門無關,輿車無輪,泥牛無犢,木馬無駒,斫刀無環,螢火無煙,仙人無婦,玉女無夫,冬日不足,夏日有餘,孤雄無比雌,枯枝無枝,空城無使,小兒無字。"
孔子一邊聽一邊撫掌,口裡念道到:"善哉!善哉!”項橐一番智慧的回答,令孔老夫子既難堪又佩服。
接著,項橐反問了孔老夫子3個問題,結果呢,孔老夫子連一個字也沒回答出來,只好說了句:"後生可畏,焉能求者之;不如今也"!
於是回車繞行,怎知轉彎過急,車軸扭斷,車臥在地,不能前行。待去附近村莊請來木匠修好車軸,才繼續南行。後人即稱此地為"回車埠",又稱"臥車盤"。
迥瀾石
迥瀾石在問津書院東約三華里。顏子港下自港至此,巨石高而險峻,河岸此處石壁尤加陡峭,高達數仞,寬至數圍,其平如削,上鐫“迥瀾”二大字,旁款三小字,上二字剝落不可辨,下一題字尚可認識(此石現已毀)。
鷹山
鷹山,位於問津書院前孔子河南岸,與孔子山南北中軸相對峙,即問津書院案山(又名煙墩垴)。頂有小墩如冢形,傳為秦代烽火台。山勢自頂台至山腳走向猶如“之”字形狀,當地又稱“之子山”。
傳說當年孔老夫子周遊列國,途經此地,被河水擋住了去路,使弟子子路問津於楚國隱士
長沮、
桀溺而不得。無奈坐在河邊岩石上嘆息,抬頭向河對岸望去,見大別山延綿到此的余脈恰似—個之乎者也的“之”字,而美中不足是“之”字缺—點。於是他順勢將手中的旱菸灰向山頂磕去,就成了“之”的—點。當地人們為了紀念孔老夫子,就將他磕菸灰形成的土堆取名日“
煙墩腦”,流傳至今。
顏子港
《問津院志》載:
顏子巷在書院東三里"迥瀾石"畔,源出五雲山支麓,據津上游自北來注入孔子河。顏子港在書院東三里許。該處小溪潺潺,巨石崢崚森列,河岸此處石壁尤加徒峭,高可數仞,大可數圍,光平如削。上鐲“迥瀾”二大字,旁款三小字,上二字剝落不可辨,下一題字尚可認識,後因修
孔子河水庫被湮。
相傳孔子弟子顏淵非常好學,惜時如金。當年他跟隨孔子在今孔子山一帶逗留時,經常一人跑到此地,坐在一塊石頭上讀經誦典。“顏子巷”因故而得名。
孔子河水庫
孔子河水庫是人工水庫,位於武漢市新洲區舊街街
清水塘村,為新洲的三大水庫之一。孔子河水庫擁有著烏龜山、觀音岩、新廟等當地著名景點,如今的孔子河水庫成為了
問津書院“一海”即學海景點,並且經由新洲東部紅色旅遊公路貫通多處紅色遺蹟和綠色生態、禪宗文化旅遊景點景區。
文獻記載
典籍 | 內容 |
| “孔子自葉返蔡,見沮溺耦耕使子路問津” |
|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
| “去葉,返於蔡。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 |
| “甘羅曰:項橐七歲為孔子師。” (註:此項橐即為壘石擋住孔子道的小孩,孔子繞道修車的地方後被稱為回車埠,以記此事。回車埠為問津書院勝跡。) |
|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 “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而不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
|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好學。” |
《聖賢冢墓記》 | “黃載山即沮溺所耕處,下有東流,子路所問津處也” |
| “按史記孔子自蔡如葉,注云,葉有黃城山……古志載,縣以北十里有永安城,為楚所築,楚固當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團風縣地,與孔子河村南北毗鄰,相距約10餘華里。——引者注)正當官道,亦有黃山。” |
| “子路問津處在縣北九十里,舊有孔夫子廟,後人拙地得石碣,有‘子路問津處’五字,遂建問津書院。” |
| “孔子河在縣北九十里孔子山前,昔孔子自陳蔡適楚至此問津。” |
《山川記異》 | “黃州東(應為北,原書誤記。——引者注)百進而有孔子山。相傳孔子適楚,嘗登山。上有孔子坐石,草木不侵;有硯石,墨水浸出。” |
| “孔子河、孔子山這個地名在漢代及齊梁時期就已流傳,這兩個地名在當時的文人的文章中經常出現。明、清時期地方志書籍對這裡的地名、勝跡記述頗多。” |
| 歷代達官名流對這裡的競相推崇,許多風流才子還留下了詩詞碑記,眾多著名歷史人物如唐之杜牧,宋之孟珙、朱熹,元之龍仁夫、吳澄,明之王陽明等大儒都在這裡開過講堂。 |
| “使子路問津處碑,田夫耕地得之,出士已數百年。” |
| “楚志亦云夫子入楚,問津、歌鳳皆在此地。” “東林書院的高攀龍及江蘇、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名流亦不時到此(問津書院)登壇講學,一時聲震遐邇,與當時譽滿天下的白麓洞(廬山)、鵝湖(江西鉛山)、東林(無錫)、首善(京都)等四大書院相媲美。河南省商城學者盛二泉為承繼問津學風,在商城民、湯池兩地建問津分院。”
|
《江黃學府—問津書院》 | 該書由知名學者,問津書院文物研究專家李森林著,系統的記錄了問津書院的史料,受到各方的重視。 |
文化活動
問津學堂
“問津學堂”以繼承和發揚傳統問津文化、引領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己任,讓學術成果大眾化、專業知識通俗化,提高大眾的思想文化素養。自開辦以來,已舉辦各類學術講座近20期。
祭孔大典
問津書院自2015年百年大修完成後每年舉行春秋兩祭,春祭以民間祭祀為主,秋季為公祭。祭孔大典主要包括樂、歌、舞、禮四種形式,有“聞樂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禮正樂垂,中和位育”之謂,所有禮儀力求“必豐、必潔、必誠、必敬”。
“問津之路”徒步大賽
從2015年開始,新洲區每年在紅色旅遊公路上舉行一次徒步大賽,參加人數逐年猛增, 2015年有2500多人參加,2016有4000多人參加,2017年參加人數更達到1萬多人。
詩歌選摘
1、問津書院仲子祠後人獻楹聯:
執轡問津,耦耕人哪知道一腔悲憫;
升堂入室,知德者才洞徹片席淵源。
2、問津書院大成殿內有聯曰:
聖人在上,賢人在旁,恍見當年執轡時,車馬風塵,早已化成南國;
傳道得徒,行道得輿,試觀此日問津處,文章禮樂,居然教衍東山。
3、孔廟受競相推崇,講堂有聯:
天相楚黃,萬古斯文開道脈;
地留轍跡,千秋多士接薪傳。
仰止黃山路, 巍巍夫子堂。
雲霞歸戶牖, 日月煥宮牆。
霧暗秦碑澀,雲生漢殿荒。
空餘耦耕地,今古共棲皇
6、宋朱熹贈自畫像題詩與問津書院
蒼顏已是十年前, 把鏡回看一悵然。
履薄臨深諒無幾, 且將余日付殘編
孔子南遊後, 山川莫可名。
問津千古事, 環轍至今情。
雨洗沙茸淨, 波吹石發輕。
惟應楚孺子, 下馬濯塵纓。
往事麟洲跡久訛, 講堂猶系宋山河。
憑將一掬西台淚, 灑作千秋正氣歌。
9、乾隆五十二年,黃岡訓導孫雲祺撰聯曰:
鹿洞衍心傳,集注千秋明大道;
鴻泥留爪跡,畫圖一幅志親題。
停驂回轍近宮牆, 幾輩先賢有講堂。
道里本來連楚蔡, 山川原未改邾黃。
麟洲文字今猶古, 雉羽威儀集且翔。
私淑千秋分一派, 要從泗水問津梁。
11、滿清大興“文字獄”時流傳的打油詩:
問津書院出難題,考得童生翻眼皮。
混吃幾餐魚肉飯,我是特地來玩的。
研究專著
書籍信息 | 封面 | 書籍信息 | 封面 |
問津文化叢書——文津人物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代:2014年 作者: 李森林 | | 問津文化叢書——文津史話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代:2014年 作者: 陳元生 | |
問津文化叢書——問津詩賦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代:2014年 作者:余文祥
| | 問津文化叢書——問津文論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代:2014年 作者:張武
| |
江黃學府——問津書院 出版社: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年代:2002年 作者: 李森林 | | 問津千古事 環轍至今情 出版年代:2008年 作者:武漢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政協武漢市新洲區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