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書院

墨池書院

墨池書院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創建於明弘治七年(1494年)。

書院起源,書院建制,歷史沿革,

書院起源

墨池巷形成於明、清時期,是宜昌較為古老的街巷之一,巷內原有兩個貫通的墨池。相傳東晉文學家郭璞、宋代文學家蘇軾黃庭堅曾在此洗筆,使池中水成為墨色,洗墨池因此而得名。
明弘治七年(1494),夷陵知州陳宣為紀念晉代文學家郭璞,在此修建“墨池書屋”。明嘉靖年間,為紀念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謫官夷陵,夷陵知州李一迪修建“六一書院”,並將“墨池書屋”併入其中。其後,兩家幾經分合,至清康熙年間,夷陵知州宗思聖“興學於府”,合二為一,稱為“墨池書院”。

書院建制

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陳偉重修,道光八年(1828)知府程家頲以其規模甚小,捐資倡修,得官紳捐錢3萬貫,“拓舊基而廣之”,“閱八月而竣其事”。建講堂3楹,閣3楹,崇奉祀、藏經籍;齋72區,傳終之館,儲積之倉,廚灶伺役之舍悉具;置田征租630石,為生徒之食;儲錢1.5萬貫出典生息為膏火之資。又購書2000餘卷藏諸閣,並刊章程及學規,每年延山長主講,定生員,正課生40名,月膏火錢1400文,附課40名,月膏火錢1200文,由知府甄別,每年二月開課至十一月止;每月官課一次,堂課二次。十四年程家頲又酌定考取前50名生監,月每人給住院食米3斗。而到了道光八年(1828年),墨池書院已具有相當的規模,書院書舍及齋舍達72間,“郡諸生會課於墨池”是當時東湖縣著名的勝跡之一。同治三年(1864)知府聶光鑾又酌增食米錢和住院食米。原有童生20名,後併入六一書院。宣統二年(1910)改為宜昌府中學堂。 院內“芹香館”、“狀元橋”等古蹟,至今尚留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中。歲月流逝時過境遷,昔日揚名一方的“墨池書院”早已不見蹤影。

歷史沿革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停科舉,興學堂”,應張之洞“欲辦新學,先設師範”之倡導,“墨池書院”被改立“宜昌初級師範學堂”,舊址在宜昌考棚(今學院街國小址),為知府齊耀珊照章興辦(學制5年,學生52人),1909年學生畢業後,師範學堂停止招生。
宣統二年(1910)春,正式換立“宜昌府官立中學堂”,成為宜昌第一所公立中學。
1912年-1922年,宜昌府官立中學堂改名為彝陵中學校,校址是墨池書院 。
1923年-1926年,彝陵中學校改名為湖北省立第十二中學。
1927年-1938年,湖北省立第十二中學改名為湖北省立第四中學。
1939年7月,改校名為湖北聯中建始中學分校。
1940年,建始中學的國中部劃出後,湖北聯中建始中學分校改名為湖北省立聯合中學建始高級中學分校。建始高中分校名為湖北省立第六高級中學。
1946年4月,湖北省立第六高級中學由建始三里壩遷回宜昌。
1947年2月,湖北省里第六高級中學更名為湖北省立宜昌高級中學,簡稱“宜高”,並由土門埡遷入宜昌城區,分三部上課。本部設在居士林,二部設在至善堂,三部為三年級在西壩皂角樹巷。
1949年7月,將原湖北省立宜昌高級中學與湖北省立宜昌中學(即今三中前身)及宜昌縣立初級中學合併,稱為宜昌市立中學,分高中、國中二部。高中部校址移設黃草壩。10月,高中部恢復沿用湖北省立宜昌高級中學校名。
1953年2月,校址由懷遠路遷至校軍場,校軍場即西陵二路4號。
1954年4月,因籌建湖北省宜昌市第二高級中學,改名為湖北省宜昌第一高級中學。
1956年10月,湖北省宜昌第一高級中學改名為宜昌市第一中學,校址是北門外正街。
1986年,宜昌市第一中學校門改至西陵二路4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