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

(術語)華嚴宗所用極理之稱。猶天台家用諸法實相之語也。唯識論九曰:“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華嚴大疏曰:“往復無際,動靜一言,含眾妙而有餘,超言思而回出者,其唯法界歟。”大疏鈔一曰:“以一真法界,為玄妙體。”言事事物物。一微一塵盡足為一真法界也。其體絕待故曰一,真實故曰真,融攝一切萬法。故曰法界。乃華嚴經一部之主意。三藏法數四曰:“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是名一真法界。”【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簡介,內涵,頌曰,口訣,

簡介

一,即無二;真,即不妄。交徹融攝,故稱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故稱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
一法界,指唯一無二,絕對平等之真如理體;亦即天台宗所稱之諸法實相,大乘起信論所說之真如門。又作一心法界獨一法界、一真無礙法界。界即所依義、所因義,聖法依真如而生,真如為聖法之所依所因,故稱法界;以此法平等不二,唯一真實,故稱一法界。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七六上):‘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慧遠)、大明三藏法術卷四]

內涵

大乘教裡面,相宗所說的轉八識四智法相宗轉八識成四智,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地位是相等的。一般教下叫大開圓解,淨土宗叫做理一心不亂,各宗名詞術語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都是這個階層。圓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實報莊嚴土,這個地方也叫做一真法界,為什麼?他不用八識,八識轉了,變成四智。八識是什麼?八識是分別執著、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阿賴耶,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識,只要有這些東西,他在十法界裡頭;這些東西沒有了,轉變了,他就超越十法界,他就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個地方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所以叫它做一真法界。這個地方是永恆不變,生到這個地方都是化生,變化而生,它沒有胎生,沒有卵生,它是化生。化生的那個相,不是像小孩慢慢長大,不是的。化生跟佛的身相完全一樣,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個相好永遠不會變,壽命真的是無量壽,他不老。為什麼不老?它不變,他就不老。我們這個世界,十法界裡面都會老,都有生老病死,它變化,那個地方沒有變化。諸位要曉得,變化是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起變化。它那邊沒有,所以花草樹木都長青,樹葉不會掉在地上,地下都乾乾淨淨,用不著去掃地,沒有變化,真正淨土。
一真法界者:遠離分別有無,不可言說彼此,故名為一;絕對不虛,體常顯露,法爾不變,故名為真;遍為一切法的真實自性,故名法界。一真法界的異名:自性涅盤、勝義諦相、真如實相、絕對真理等。一真法界屬離言親證的非安立諦,是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的不可分別性而立,即《成唯識論》中四種勝義中的“勝義勝義”,《解深密經》中的“勝義諦相”等,總以不二為相,為最勝智所行之義。人生宇宙的絕對真理只有一個,就是一真法界。以一真法界為根本所依,如來方便建立種種言教,為令一切有情皆依此一真法界,隨彼所應,發起修行,漸次離障,皆得解脫。所以,一真法界又叫一乘法。上面那首《一真法界》頌中,包括了境、行、果三部分。一真法界的境:前二句。一真法界的行:第三句。一真法界的果:最後一句。悟入大乘境,必引大乘行;行大乘行,必得大乘果。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親證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世俗諦與勝義諦融合為一,法相法性融合為一,有為法無為法融合為一,一真法界就是唯識。有為法有生滅變化,有為法的生滅變化都不真實故,沒有真實的生滅變化就叫無為法。故有為、無為不二;不二就不可分別,亦不可言說。親見依他起的事實與圓成實的道理兩相融合不可分別為二時,就證一真法界。按照絕對真事去行,就有不捨,按照絕對真理去行,就有不取,不取不捨就契合中道,究竟成佛。

頌曰

依他起及圓成實,法界一如絕對真;一切知行能相應,必獲四智得三身。

口訣

緣起內因緣,性顯圓成實。此二不分解,一真法界同。(境)
離分別現觀,實相般若從。能所用三幻,方便般若萌。(行)
依此二般若,真俗諦圓融。融通真俗諦,成佛稱大雄。(果)
三幻:“能”:能詮表事物的語言文字如幻;“所”:用語言文字所詮表的事物如幻;“用”: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如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