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唯識
- 外文名: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
- 別稱:識唯
- 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
唯識是一個梵語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語倒置,稱為識唯,漢土譯為唯識。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
唯識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應理圓實宗、普為乘教宗、唯識中道宗、唯識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創始人為唐代玄奘法師與窺基大師,祖庭為西安大慈恩寺。廣義...
《唯識論》書名,有兩種:一為《唯識二十論》之略名。二為《成唯識論》,梵名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śāstra之異名。...
唯識學派,又被稱為瑜伽行派,是大乘佛教兩大思想流派之一。因為創始人重視瑜伽行,瑜伽行派因此得名。世親菩薩造《唯識二十論》 、 《唯識三十論》 ,宣說“...
《唯識研究(第2輯)》是唯識研究領域國際上唯一的學術專刊,旨在搭建有關唯識研究的學術交流平台,介紹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動態,推進並擴大唯識學的研究深度及影響...
法相宗於一切諸法悉稱唯識 簡介(一)法相宗之慈恩,將諸經論所說唯識之文義總攝為五種,即:(一)境唯識,就所觀之境而闡明唯識之義者。如阿毗達磨經說‘一...
“萬法唯識”是佛教用語,也稱“一切唯識”。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唯識宗的主要教義之一。 三界中之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無漏有為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
本論是世親《唯識二十論》三漢譯之一,梵本尚存,也有藏譯本。據諸經錄所說,《大乘唯識論》原來也單作《唯識論》,“大乘”二字為後人所加。原文共分24個...
唯識說指的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基本理論。主張外境非有,內識非無。世界一切現象只是心識的變現,心外無獨立的客觀存在。主張有情的心識可分為八種:眼識、耳...
《新唯識論》是熊十力最主要的哲學代表作《新唯識論》文言文本標誌其哲學思想體系正式形成。...
唯識派,亦稱“瑜伽行派”。中同傳統稱為”大乘有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與“中觀派”並行。其理論於4一5世紀時為無著、世親所創立。主要經典有《瑜伽師...
佛學術語,指萬法唯識所現,識外無真實之境。唯識,梵語vijn~apti-ma^trata^ ,音譯作毗若底摩呾喇多;無境,梵語an-artha,又作無外境。...
唯識相,教義名詞。相對“唯識性”言。指唯識“所變”的現象,包括阿賴耶等八識,以及八識各個識體變現生起的“相”(認識對象)、“見”(認識主體)等分。因此,它...
《法相唯識學》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書收入釋太虛闡述法相唯識學的重要講演和文章57篇,書前有王恩洋、張化聲等人為其中《法相唯識學概論》所作的10篇序。全書內容...
唯識五位,亦稱“唯識修道五位”。佛教用語。法相宗指悟入“唯識真如”的五個階位。據《成唯識論》卷九:(1)資糧位。指修“順解脫分”,解決對唯識真如的信仰...
《唯識二十論》,梵文 Vimśatikāvijñaptimātratāsiddhi,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論書,中國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論書之一。亦稱《二十唯識論》、《摧破邪山論》...
唯識學是大乘佛學的三大體系之一,是繼大乘中觀學之後印度佛學的主流與核心。從3到7世紀的500年中,唯識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優勢,對其他各種思想與學說產生了很大的...
《西遊記與唯識》是十方準提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林中志。...... 《西遊記與唯識》是十方準提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林中志。書名 西遊記與唯識 作者 林中志 ISBN ...
《成唯識論》(梵文:Vij?āptimātratāsiddhi),中國唯識宗立宗的主要理論依據,以大乘佛教唯識宗祖師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為主線,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師揉合...
唯識性,教義名詞。亦稱“唯識實性”、“唯識真如”等。法相宗的中心概念,用以說明一切諸法皆系“唯識”,“唯識”恆遍一切法中,並成為諸法“實性”的道理。亦...
唯識十大論師,古印度注釋《唯識三十論頌》的十家論師。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為:親勝、火辨、德慧、安慧、難陀、淨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 ....
五法唯識,教義名數。亦稱“五法事理”、“事理唯識”。此“五法”全名“五位法”,是說一切有部、瑜伽行派等對一切法的一種分類,所謂“色法”、“心法”、“...
雖然從重立名為阿賴耶識,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卻是佛法中最要的根本識,不了別六塵,唯識中形容其“恆而不審”,又具備如來藏的大種性自性等七種不可思議功德,...
諸大菩薩秉承世尊聖教,《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中論》、《百法明門論》闡述的皆是八識正理,《成唯識論》論中以七轉識來指稱其它七識。又唯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