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 實施細則

《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 實施細則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要求,進一步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以下統稱“五公開”),加強政策解讀、回應社會關切、公開平台建設等工作,持續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制定本實施細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 實施細則
  • 印發單位:國務院辦公廳
  • 文號:國辦發〔2016〕80號
  • 發布日期:2016年11月10日
意見通知,意見全文,內容解讀,

意見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的通知
zhua曲子白渡白顆
國辦發〔2016〕8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國務院辦公廳
2016年11月10日

意見全文

《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 施 細 則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要求,進一步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以下統稱“五公開”),加強政策解讀、回應社會關切、公開平台建設等工作,持續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制定本實施細則。
一、著力推進“五公開”
(一)將“五公開”要求落實到公文辦理程式。行政機關擬制公文時,要明確主動公開、依申請公開、不予公開等屬性,隨公文一併報批,擬不公開的,要依法依規說明理由。對擬不公開的政策性檔案,報批前應先送本單位政務公開工作機構審查。部門起草政府政策性檔案代擬稿時,應對公開屬性提出明確建議並說明理由;部門上報的發文請示件沒有明確的公開屬性建議的,或者沒有依法依規說明不公開理由的,本級政府辦公廳(室)可按規定予以退文。
(二)將“五公開”要求落實到會議辦理程式。各地區各部門要於2017年底前,建立健全利益相關方、公眾代表、專家、媒體等列席政府有關會議的制度,增強決策透明度。提交地方政府常務會議和國務院部門部務會議審議的重要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措施,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應在決策前向社會公布決策草案、決策依據,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對涉及公眾利益、需要社會廣泛知曉的電視電話會議,行政機關應積極採取廣播電視、網路和新媒體直播等形式向社會公開。對涉及重大民生事項的會議議題,國務院部門、地方各級行政機關特別是市縣兩級政府制定會議方案時,應提出是否邀請有關方面人員列席會議、是否公開以及公開方式的意見,隨會議方案一同報批;之前已公開徵求意見的,應一併附上意見收集和採納情況的說明。
(三)建立健全主動公開目錄。推進主動公開目錄體系建設,要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進一步明確各領域“五公開”的主體、內容、時限、方式等。2017年底前,發展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國土資源、交通運輸、環保、住房和城鄉建設、商務、衛生計生、海關、稅務、工商、質檢、安監、食品藥品監管、證監、扶貧等國務院部門要在梳理本部門本系統應公開內容的基礎上,制定本部門本系統的主動公開基本目錄;2018年底前,國務院各部門應全面完成本部門本系統主動公開基本目錄的編制工作,並動態更新,不斷提升主動公開的標準化規範化水平。
(四)對公開內容進行動態擴展和定期審查。各地區各部門每年要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對政務公開工作的新要求以及公眾關切,明確政務公開年度工作重點,把握好公開的力度和節奏,穩步有序拓展“五公開”範圍,細化公開內容。各級行政機關要對照“五公開”要求,每年對本單位不予公開的信息以及依申請公開較為集中的信息進行全面自查,發現應公開未公開的信息應當公開,可轉為主動公開的應當主動公開,自查整改情況應及時報送本級政府辦公廳(室)。各級政府辦公廳(室)要定期抽查,對發現的應公開未公開等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嚴格落實公開前保密審查機制,妥善處理好政務公開與保守國家秘密的關係。
(五)推進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在全國選取100個縣(市、區)作為試點單位,重點圍繞基層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稅費收繳、征地補償、拆遷安置、環境治理、公共事業投入、公共文化服務、扶貧救災等民眾關切信息,以及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戶籍管理、宅基地審批、涉農補貼、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政務服務事項,開展“五公開”標準化規範化試點工作,探索適應基層特點的公開方式,通過兩年時間形成縣鄉政府政務公開標準規範,總結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切實最佳化政務服務,提升政府效能,破解企業和民眾“辦證多、辦事難”問題,打通政府聯繫服務民眾“最後一公里”。
二、強化政策解讀
(一)做好國務院重大政策解讀工作。
國務院部門是國務院政策解讀的責任主體,要圍繞國務院重大政策法規、規劃方案和國務院常務會議議定事項等,通過參加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新聞發布會、撰寫解讀文章、接受媒體採訪和線上訪談等方式進行政策解讀,全面深入介紹政策背景、主要內容、落實措施及工作進展,主動解疑釋惑,積極引導國內輿論、影響國際輿論、管理社會預期。
國務院發布重大政策,國務院相關部門要進行權威解讀,新華社進行權威發布,各中央新聞媒體轉發。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解讀人和責任人”,要敢於擔當,通過發表講話、撰寫文章、接受訪談、參加發布會等多種方式,帶頭解讀政策,傳遞權威信息。對以國務院或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的重大政策性檔案,起草部門在上報代擬稿時應一併報送政策解讀方案和解讀材料,並抓好落實。需配發新聞稿件的,檔案牽頭起草部門應精心準備,充分徵求相關部門意見,經本部門主要負責人審簽,按程式報批後,由中央主要媒體播發。要充分發揮各部門政策參與制定者和掌握相關政策、熟悉有關領域業務的專家學者的作用,圍繞國內外輿論關切,多角度、全方位、有序有效闡釋政策,著力提升解讀的權威性和針對性。對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政策,進行形象化、通俗化解讀,多舉實例,多講故事。
充分運用中央新聞媒體及所屬網站、微博微信和客戶端做好國務院重大政策宣傳解讀工作,發揮主流媒體“定向定調”作用,正確引導輿論。注重利用商業網站以及都市類、專業類媒體,做好分眾化對象化傳播。宣傳、網信部門要加強指導協調,組織開展政策解讀典型案例分析和效果評估,不斷總結經驗做法,督促問題整改,切實增強政策解讀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是解讀重大政策的重要平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主要負責人要積極參加,圍繞吹風會議題,精心準備,加強銜接協調,做到精準吹風。對國際輿論重要關切事項,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要面向國際主流媒體,通過集體採訪、獨家訪談等多種形式,深入闡釋回應,進一步提升吹風會實效。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和重要社會關切,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及時主動參加吹風會,表明立場態度,發出權威聲音。對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的情況要定期通報。
(二)加強各地區各部門政策解讀工作。
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誰起草、誰解讀”的原則,做好政策解讀工作。以部門名義印發的政策性檔案,制發部門負責做好解讀工作;部門聯合發文的,牽頭部門負責做好解讀工作,其他聯合發文部門配合。以政府名義印發的政策性檔案,由起草部門做好解讀工作。解讀政策時,著重解讀政策措施的背景依據、目標任務、主要內容、涉及範圍、執行標準,以及注意事項、關鍵字詮釋、惠民利民舉措、新舊政策差異等,使政策內涵透明,避免誤解誤讀。
堅持政策性檔案與解讀方案、解讀材料同步組織、同步審簽、同步部署。以部門名義印發的政策性檔案,報批時應當將解讀方案、解讀材料一併報部門負責人審簽。對以政府名義印發的政策性檔案,牽頭起草部門上報代擬稿時應將經本部門主要負責人審定的解讀方案和解讀材料一併報送,上報材料不齊全的,政府辦公廳(室)按規定予以退文。檔案公布前,要做好政策吹風解讀和預期引導;檔案公布時,相關解讀材料應與檔案同步在政府網站和媒體發布;檔案執行過程中,要密切跟蹤輿情,分段、多次、持續開展解讀,及時解疑釋惑,不斷增強主動性、針對性和時效性。
對涉及民眾切身利益、影響市場預期等重要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要善於運用媒體,實事求是、有的放矢開展政策解讀,做好政府與市場、與社會的溝通工作,及時準確傳遞政策意圖。要重視收集反饋的信息,針對市場和社會關切事項,更詳細、更及時地做好政策解讀,減少誤解猜疑,穩定預期。
三、積極回應關切
(一)明確回應責任。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做好政務輿情的回應工作,涉事責任部門是第一責任主體。對涉及國務院重大政策、重要工作部署的政務輿情,國務院相關部門是回應主體;涉及地方的政務輿情,屬地涉事責任部門是回應主體;涉及多個地方的政務輿情,上級政府主管部門是回應主體。政府辦公廳(室)會同宣傳部門做好組織協調工作。
(二)突出輿情收集重點。重點了解涉及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決策部署、政府常務會議和國務院部門部務會議議定事項的政務輿情信息;涉及公眾切身利益且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的媒體報導;引發媒體和公眾關切、可能影響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輿情信息;涉及重大突發事件處置和自然災害應對的輿情信息;嚴重衝擊社會道德底線的民生輿情信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不實信息等。
(三)做好研判處置。建立健全政務輿情收集、會商、研判、回應、評估機制,對收集到的輿情加強研判,區別不同情況,進行分類處置。對建設性意見建議,吸收採納情況要對外公開。對民眾反映的實際困難,研究解決的情況要對外公布。對民眾反映的重大問題,調查處置情況要及時發布。對公眾不了解情況、存在模糊認識的,要主動發布權威信息,解疑釋惑,澄清事實。對錯誤看法,要及時發布信息進行引導和糾正。對虛假和不實信息,要在及時回應的同時,將涉嫌違法的有關情況和線索移交公安機關、網路監管部門依法依規進行查處。進一步做好專項回應引導工作,重點圍繞“兩會”、經濟數據發布和經濟形勢、重大改革舉措、重大督查活動、重大突發事件等,做好輿情收集、研判和回應工作。
(四)提升回應效果。對涉及民眾切身利益、影響市場預期和突發公共事件等重點事項,要及時發布信息。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並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權威信息,有關地方和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帶頭主動發聲。針對重大政務輿情,建立與宣傳、網信等部門的快速反應和協調聯動機制,加強與有關新聞媒體和網站的溝通聯繫,著力提高回應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通過購買服務、完善大數據技術支撐等方式,用好專業力量,提高輿情分析處置的信息化水平。
四、加強平台建設
(一)強化政府網站建設和管理。各級政府辦公廳(室)是本級政府網站建設管理的第一責任主體,負責本級政府入口網站建設以及對本地區政府網站的監督和管理;要加強與網信、編制、工信、公安、保密等部門的協作,對政府網站的開辦、建設、定級、備案、運維、等級保護測評、服務、互動、安全和關停等進行監管。建立健全政府網站日常監測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本地區、本系統政府網站存在的突出問題。推進網站集約化建設,將沒有人力、財力保障的基層網站遷移到上級政府網站技術平台統一運營或向安全可控雲服務平台遷移。加快出台全國政府網站發展指引,明確網站功能定位以及相關標準和要求,分區域分層級分門類對網站從開辦到關停的全生命周期進行規範。
(二)加強網站之間協同聯動。打通各地區各部門政府網站,加強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提升網站的集群效應,形成一體化的政務服務網路。國務院通過中國政府網發布的對全局工作有指導意義、需要社會廣泛知曉的重要政策信息,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網站要即時充分轉載;涉及某個行業或地區的政策信息,有關部門和地方網站應及時轉載。國務院辦公廳定期對國務院部門、省級政府、市縣政府入口網站轉載情況進行專項檢查。要加強政府網站與主要新聞媒體、新聞網站、商業網站的聯動,通過合辦專欄專版等方式,提升網站的集群和擴散效應,形成傳播合力,提升傳播效果。
(三)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平台。新聞媒體是政務公開的重要平台。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在立足政府網站、政務微博微信、政務客戶端等政務公開自有平台的基礎上,加強與宣傳、網信等部門以及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繫,充分運用新聞媒體資源,做好政務公開工作。要通過主動向媒體提供素材,召開媒體通氣會,推薦掌握相關政策、熟悉相關領域業務的專家學者接受媒體訪談等方式,暢通媒體採訪渠道,更好地發揮新聞媒體的公開平台作用。積極安排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及其新媒體負責人列席有關會議,進一步擴大政務公開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四)發揮好政府公報的標準文本作用。政府公報要及時準確刊登本級政府及其部門發布的規章和規範性檔案,做到應登盡登,為公眾查閱、司法審判等提供有效的標準文本。各級政府要推進歷史公報數位化工作,爭取到“十三五”期末,建立覆蓋創刊以來本級政府公報刊登內容的資料庫,在本級政府網站等提供線上服務,方便公眾查閱。
五、擴大公眾參與
(一)明確公眾參與事項範圍。圍繞政府中心工作,細化公眾參與事項的範圍,讓公眾更大程度參與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國務院部門要重點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重大規劃,國家和社會管理重要事務、法律議案和行政法規草案等,根據需要通過多種方式擴大公眾參與。省級政府要重點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畫,省級社會管理事務、政府規章和重要政策措施、重大建設項目等重要決策事項,著力做好公眾參與工作。市縣級政府要重點圍繞市場監管、經濟社會發展和惠民政策措施的執行落地,著力加強利益相關方和社會公眾的參與。
(二)規範公眾參與方式。完善民意匯集機制,激發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公眾權益的重要決策,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須通過徵求意見、聽證座談、諮詢協商、列席會議、媒體吹風等方式擴大公眾參與。行政機關要嚴格落實法律法規規定的聽證程式,提高行政執法的透明度和認可度。發揮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公眾、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積極運用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做好對政策措施執行情況的評估和監督工作。公開徵求意見的採納情況應予公布,相對集中的意見建議不予採納的,公布時要說明理由。
(三)完善公眾參與渠道。積極探索公眾參與新模式,不斷拓展政府網站的民意徵集、網民留言辦理等互動功能,積極利用新媒體搭建公眾參與新平台,加強政府熱線、廣播電視問政、領導信箱、政府開放日等平台建設,提高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回響速度,增進公眾對政府工作的認同和支持。
六、加強組織領導
(一)強化地方政府責任。地方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網際網路環境下做好政務公開工作的重大意義,轉變理念,提高認識,將政務公開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負責人親自抓,明確一位分管負責人具體抓,推動本地區各級行政機關做好信息公開、政策解讀、回應關切等工作。主要負責人每年至少聽取一次政務公開工作匯報,研究推動工作,有關情況和分管負責人工作分工應對外公布。要組織實施好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試點工作,讓政府施政更加透明高效,便利企業和民眾辦事創業。
(二)建立健全政務公開領導機制。調整全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協調處理政務公開頂層設計和重大問題,部署推進工作。各地區各部門也要建立健全政務公開協調機制。各級政府政務公開協調機製成員單位由政府有關部門、宣傳部門、網信部門等組成。
(三)完善政務公開工作機制。各地區各部門要整合力量,理順機制,明確承擔政務公開工作的機構,配齊配強工作人員。政務公開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推進、監督檢查本地區本系統的政務公開工作,做好本行政機關信息公開、政府網站、政府公報、政策解讀、回應關切、公眾參與等工作。在政務公開協調機制下,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與宣傳部門、網信部門緊密協作,指導協調主要媒體、重點新聞網站和主要商業網站,充分利用各媒體平台、運用全媒體手段做好政務公開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要完善信息發布協調機制,對涉及其他地方、部門的政府信息,應當與有關單位溝通確認,確保發布的信息準確一致。
(四)建立效果評估機制。政府辦公廳(室)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有效的量化評估指標體系,適時通過第三方評估、民意調查等方式,加強對信息公開、政策解讀、回應關切、媒體參與等方面的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不斷調整最佳化政務公開的方式方法。評估結果要作為政務公開績效考核的重要參考。
(五)加強政務公開教育培訓。各地區各部門要制定政務公開專項業務培訓計畫,組織開展業務培訓和研討交流,2018年底前對政務公開工作人員輪訓一遍。各級行政學院等幹部培訓院校應將政務公開納入幹部培訓課程,著力強化各級領導幹部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的政務公開理念,提高指導、推動政務公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政務公開工作人員要加強政策理論學習和業務研究,準確把握政策精神,增強專業素養。
(六)強化考核問責機制。各地區各部門要將信息公開、政策解讀、回應關切、媒體參與等方面情況作為政務公開的重要內容納入績效考核體系,政務公開工作分值權重不應低於4%。強化政務公開工作責任追究,定期對政務公開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查,對政務公開工作推動有力、積極參與的單位和個人,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表彰;對重要信息不發布、重大政策不解讀、熱點回應不及時的,要嚴肅批評、公開通報;對弄虛作假、隱瞞實情、欺騙公眾,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要依紀依法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責任。
政務公開是行政機關全面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全過程公開,加強政策解讀、回應關切、平台建設、數據開放,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增強政府公信力執行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各級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為《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的適用主體,公共企業事業單位參照執行。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的,行政機關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妥善處理。

內容解讀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對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作出具體部署。
《實施細則》要求著力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將“五公開”要求落實到公文辦理程式和會議辦理程式,對公開內容進行動態擴展和定期審查。國務院各部門要就本部門本系統主動公開的內容、主體、時限、方式等編制目錄並動態更新。在全國選取100個縣(市、區),圍繞土地利用規劃、拆遷安置、環境治理、扶貧救災、就業社保等開展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試點。
《實施細則》要求強化政策解讀。國務院發布重大政策,國務院相關部門要進行權威解讀,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解讀人和責任人”。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誰起草、誰解讀”的原則,做到政策性檔案與解讀方案、解讀材料同步組織、同步審簽、同步部署。對涉及民眾切身利益、影響市場預期等重要政策,要善於運用媒體,實事求是、有的放矢開展政策解讀,做好政府與市場、與社會的溝通工作。
《實施細則》要求積極回應關切。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明確回應責任,突出輿情收集重點,及時研判處置,做好政務輿情的回應工作。對民眾反映的實際困難和重大問題,研究解決或調查處置情況要及時公布。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持續發布權威信息,有關地方和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帶頭主動發聲。
《實施細則》要求加強平台建設。強化政府網站建設和管理,明確各級政府辦公廳(室)是本級政府網站建設管理的第一責任主體。打通各地區各部門政府網站,加強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提升網站的集群效應,形成一體化的政務服務網路。充分運用新聞媒體平台做好政務公開,發揮好政府公報的標準文本作用。
《實施細則》要求擴大公眾參與。國務院部門和省級政府要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法規規章、重大建設項目等方面,讓公眾更大程度參與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公眾權益的重要決策,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須通過徵求意見、聽證座談、諮詢協商、列席會議等方式擴大公眾參與。探索公眾參與新模式,不斷拓展政府網站的民意徵集、網民留言辦理等互動功能,積極利用新媒體搭建公眾參與新平台。
《實施細則》要求加強組織領導。調整全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協調處理政務公開頂層設計和重大問題。完善政務公開工作機制,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與宣傳部門、網信部門緊密協作,指導協調主要媒體、重點新聞網站和主要商業網站,運用全媒體手段做好政務公開工作。建立效果評估機制,加強教育培訓和考核問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