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述
理論力學是大部分
工程技術科學的基礎,也稱經典力學。其理論基礎是牛頓運動定律。20世紀初建立起來的
量子力學和
相對論,表明
牛頓力學所表述的是相對論力學在物體速度遠小於
光速時的
極限情況,也是量子力學在
量子數為無限大時的極限情況。對於速度遠小於光速的巨觀物體的運動,包括
超音速噴氣飛機及
宇宙飛行器的運動,都可以用經典力學進行分析。
發展簡史
動力學的
科學基礎以及整個力學的奠定時期在17世紀。義大利物理學家
伽利略創立了
慣性定律,首次提出了加速度的概念。他套用了運動的合成原理,與靜力學中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相對應,並把力學建立在
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英國物理學家
牛頓推廣了力的概念,引入質量的概念,總結出機械運動的三定律(1687年),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他發現的
萬有引力定律,是
天體力學的基礎。以牛頓和德國人G.
萊布尼茲所發明的
微積分為工具,瑞士數學家L.
歐拉系統地研究了
質點動力學問題,並奠定了
剛體力學的基礎。
理論力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建立了解非自由
質點系力學問題的較有效方法。虛位移原理表示質點系平衡的普遍條件。法國數學家 J.
達朗貝爾提出的、後來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原理,與虛位移原理結合起來,可以得出質點系動力學問題的分析解法,產生了分析力學。這一工作是由法國數學家J.拉格朗日於 1788年完成的,他推出的運動方程,稱為
拉格朗日方程,在某些類型的問題中比
牛頓方程更便於套用。後來
愛爾蘭數學家W.
哈密頓於19世紀也推出了類似形式的方程。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頓方程在動力學的理論性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
與動力學平行發展,運動學在19世紀也發展了。到19世紀後半葉,運動學已成為理論力學的一個獨立部分。
涵蓋內容
理論力學所研究的對象(即所採用的
力學模型)為質點或
質點系時,稱為
質點力學或質點系力學;如為
剛體時,稱為
剛體力學。因所研究問題的不同,理論力學又可分為
靜力學、
運動學和動力學三部分。靜力學研究物體在力作用下處於平衡的規律。運動學研究物體運動的幾何性質。動力學研究物體在力作用下的運動規律。
理論力學與許多技術學科直接有關,如水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機器與機構理論、
外彈道學、飛行力學等,是這些學科的基礎。
基本概念和方法
運動學中關於運動的
量度,對於點有速度與加速度,對於剛體有移動的速度與加速度,轉動的角速度與角加速度。
物體間的相互機械作用的基本量度是力,理論力學中還廣泛用到力對點之
矩和力對軸之矩的概念。
物體運動的改變除與
作用力有關外,還與本身的
慣性有關。對於
質點,慣性的量度是其質量。對於剛體,除其總質量外,慣性還與質量在體內的分布狀況有關,即與質心位置及
慣性矩、
慣性積有關。剛體對於三個互相垂直的
坐標軸的各慣性矩及慣性積組成剛體對該
坐標系的
慣性張量。
理論力學的基礎是
牛頓三定律:
第一定律即慣性定律;
第二定律給出了質點動力學
基本方程;第三定律即作用與反作用定律,在研究質點系力學問題時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第二定律對於慣性參考系成立。在一般問題中,與地球固結的
參考系或相對於地面作慣性運動的參考系,可近似地看作慣性參考系。
靜力學
靜力學(statics)是研究作用於物體上
力系的平衡條件的力學分支學科。力系指作用在物體上的一群力。平衡指物體相對
慣性參考系保持
靜止或作等速直線運動。在靜力學中,將與地球固結的參考系取作慣性參考系可滿足一般工程所需的精度要求。靜力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有三個。①物體的
受力分析,即分析物體共受幾個力以及各力的作用點及方向。②力系的簡化,即用一個簡單的力系等效地替換一個複雜的力系。③力系的平衡條件,即力系與零力系等效的條件,此平衡條件用方程的形式表示時,稱為力系的
平衡方程。如
匯交力系的平衡條件是各力的合力為零,平衡方程則為各力在坐標軸上投影的代數和為零,即
∑Fx=0, ∑Fy=0, ∑Fz=0
矢量力學中主要研究作用於剛體上的力系平衡,故這一部分又稱為剛體靜力學,又因處理的是力、
力矩等矢量的幾何關係,故又稱幾何靜力學。分析力學則研究任意質點系的
平衡,給出作用於任意質點繫上的力系平衡的
充要條件,即
虛功原理,又稱
分析靜力學。靜力學的研究方法是從幾條基本公理或原理出發,經過數學
演繹推導出各種
結論。
剛體是實際物體的簡化與抽象,工程中構件的變形影響可以忽略時,可套用剛體靜力學的理論。如設計橋樑
桁架中各
桿件的
截面面積時,首先在規定
載荷下用剛體靜力學的平衡方程求出
支座的
約束力及各桿的內力,然後才能進行強度、剛度分析與設計,對變形體(彈性體、塑性體、流體等)的平衡問題,除了考慮力和力矩的平衡條件,還要結合介質的變形特性。用分析靜力學研究變形體平衡時形成的
能量法,在解決
工程技術問題時也獲得了廣泛的套用。
靜力學的理論在動力學中也有重要套用。分析靜力學中的
虛功原理與
達朗貝爾原理相結合給出動力學普遍方程,它是推導非自由質點系各種運動微分方程的基礎。
動力學
動力學(dynamics)是研究物體機械運動與受力之間的關係的學科,力學的分支。自然界與工程中存在大量的動力學問題。研究動力學問題時,應首先進行分析、
簡化,
抽象成
物理模型,再建立動力學方程,即物理模型的受力與運動之間的關係。這個過程稱為動力學建模,簡稱
建模。對有限多自由度的
離散系統,得到的是
常微分方程;對無限多自由度的
連續系統,得到的是偏微分方程。動力學問題通常有兩種提法:①已知系統的運動規律,求作用於系統的力。②已知系統的受力,求系統的運動規律。有時也有兩者的混合提法。運動微分方程有時有
解析解,但多數情況下它們是
非線性的,只能求
數值解。
牛頓是動力學的奠基者,他於1687年提出了運動的三大定律(見
牛頓運動定律),其中第二定律建立了動力學方程,由此可推導出動力學的三大
定理:動量定理、動量矩定理與動能定理,它們都是用來建模及進行運動特性分析的有力工具。牛頓的工作及後來L.歐拉關於
剛體動力學的研究,構成了經典力學的牛頓-歐拉體系,也是矢量力學的主要內容。
動力學基本規律的另一種敘述方法稱為
達朗貝爾原理,它可看成
牛頓第二定律的演變。依據達朗貝爾原理建立起來的動靜法是解決工程問題的一種實用方法。
牛頓運動定律發表100年後,J.拉格朗日建立了受
完整約束的非自由質點系的動力學方程,稱為拉格朗日方程。拉格朗日及後來W.哈密頓等人的工作構成了分析力學的主要內容。如果說矢量力學以力作為核心概念,則分析力學將核心概念由力轉移到能量。在經典力學範圍內,以力為核心概念與以能量為核心概念是等價的;但在物理的其他領域,力與加速度的概念可能顯得沒有意義,而能量的概念卻無處不在。因此,分析力學成為由經典力學過渡到
現代物理的橋樑。
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動力學通常包括質點動力學、質點系動力學、
剛體動力學及動力學專門問題幾個部分。
運動學
運動學(kinematics)是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幾何性質而不涉及運動的原因——物體的受力的力學分支。運動學的首要任務是描述物體相對所選參考系的運動,重點研究物體的
軌跡、
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運動特性。運動學中只研究位置變化,不需要考慮質量。描述物體運動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建立描述運動的
運動方程,然後通過數學上對時間求
導數獲得速度、加速度與運動特性。運動學與靜力學和動力學一起構成了力學的基礎,但運動學本身也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如在機械設計中廣泛使用運動學知識分析或設計機構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