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中國三國時期政權)

曹魏(中國三國時期政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魏國(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之後又將他晉升為“魏王”,因此其子曹丕承襲曹操的魏王爵位之後,建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因此國力遠勝於蜀漢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併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滅蜀漢後,曹魏將益州南中納入版圖,使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歷史,崛起亂世,曹魏開國,開疆拓土,大權旁落,禪讓而終,疆域,控制範圍,地方行政,政治,文官制度,地方制度,法律制度,軍事,編制,武功,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人口,文化,藝術,哲學,宗教,文學,經學,科技,機械,地理,數學,外交,東亞,歐洲,帝王世系,

歷史

崛起亂世

東漢末年,在朝廷,外戚宦官爭權,使朝廷陷入循環內斗。在地方上,各地豪強地主兼併土地,壓榨百姓,人民苦不堪言。加上天災接續不斷,百姓紛紛揭竿起事,成為群雄割據的導火線。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軍主力雖然在同年就被鎮壓,但卻沉重打擊了漢王朝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中平六年(189年),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和與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在爭權奪利中同歸於盡,涼州軍閥董卓乘勢進入洛陽,獨掌大權,各地州郡大吏借著討伐董卓之機,紛紛舉兵,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
曹魏
曹操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天子,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在關東聯軍瓦解後,曹操開始四處征戰,先大破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占據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立東行的漢獻帝於許昌後,開始“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劉備等諸侯認為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藉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諸侯;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兼有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之後用七年時間平定河北,收撫南匈奴,攻滅烏桓,統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欲統一全國,但由於曹軍未適應到南方的地理環境,在水土不服、疾疫大興、東南風起等因素下,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與劉備的聯軍,由於曹軍所傷多為原劉表麾下水軍與降軍,因此孫劉勢力亦無法撼動曹操政權。因南下受挫,曹操將劍鋒轉向西北,先後消滅關西十一部、張魯等割據勢力,占有隴西之地。但因曹操年事已高,終其年只控制了中原隴西一帶,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其後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

曹魏開國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
曹魏(中國三國時期政權)
曹魏受禪碑
曹操晚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世子。待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為魏王,接受陳群的建議,設立九品中正制,又相繼平定了酒泉、張掖、武威三種胡的叛亂,收回上庸三郡。見時機成熟,曹丕於黃初元年十月辛未日(220年12月11日)代漢稱帝,改元黃初並定都洛陽。
曹丕登基後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同時,限制宦官、外戚權力,頒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保證了魏始終沒有因為宦官、外戚干政造成政治危機。削奪藩王權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在經濟上,曹丕繼續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並提倡節儉、薄葬,下詔禁止厚葬、淫祀。
在文化上,曹丕重視文教。黃初二年(221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制。黃初五年(224年),封孔子後人孔羨為宗聖侯,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
曹魏(中國三國時期政權)
魏文帝曹丕
在軍事上,曹丕於黃初二年(221年)派遣軍隊在河西一帶大破羌胡聯軍,曹魏的勢力得以進入河西之地,接著又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權。同年,孫權向曹魏稱臣,被魏文帝封為吳王,吳國成為曹魏的藩屬,但是不久復叛。此外,曹魏多次擊敗鮮卑,鞏固了北疆。然而,曹丕曾三次大舉進兵東吳,皆無功而返。
綜合來看,曹丕在位七年時間裡,北方生產得以恢復,到了黃初末,曹魏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版圖得以擴大,曹魏實力進一步增強。

開疆拓土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他十二年的執政生涯。
曹魏(中國三國時期政權)
魏明帝曹叡
曹叡繼位後,曹魏大多時間是在與蜀漢、東吳的戰事中度過,例如黃初七年(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太和元年(227年)孟達反叛,太和五年(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到青龍二年(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青龍二年(234年),孫權攻合肥。曹叡成功地抵禦了這些內外戰爭。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滿寵、田豫等名將與諸葛亮、孫權、軻比能作戰。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翌年,軻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景初二年(238年),曹叡派遣司馬懿攻滅公孫淵,遼東平定。之後,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郡,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其俗好衣幘,下戶詣郡朝謁,皆假衣幘,自服印綬衣幘千有餘人。同年年底,曹叡病危,立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欲屬以後事,曹宇推辭,於是曹叡聽中書劉放孫資之言改立曹爽為大將軍,同司馬懿共同輔政。
曹叡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濫用民力,臨終又託孤失當,導致朝政動盪。
曹芳繼位,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曹爽驕橫跋扈,專擅朝政,打壓異己,甚至連郭太后也被他軟禁;而司馬懿則韜光養晦,蟄伏待機,直至在高平陵事變里,將曹爽集團一舉擊垮,司馬家族開始權傾朝野。這段時間內,曹魏雖然朝政動盪,但對外的開疆拓土之路則是一路凱歌,前後兩次大敗高句麗,破東濊、平濊貊、滅韓濊,朝鮮半島的半數之地併入曹魏版圖。

大權旁落

之後,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平定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1年)、毌丘儉(正元二年,255年)、諸葛誕(甘露二年,257年)的叛亂(“淮南三叛”),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曹芳和曹髦二帝曾先後計畫剷除司馬氏,但均以失敗告終。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敗露,被司馬師搜出“衣帶詔”,腰斬滅族。同年秋,司馬昭奉命出擊姜維,到達京師,曹芳在平樂觀觀兵。許允與左右親信謀劃,乘司馬昭請辭的時候將其殺死,率領這支部隊討伐司馬昭。詔書已經寫好了,但曹芳因恐懼而沒實行。九月,司馬師上奏太后廢掉皇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曹芳搬出洛陽,在河內郡重門營建齊王宮,所有禮儀制度都如同諸侯王的封國。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不甘司馬氏威脅自己帝位,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後演變為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帶領冗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授予鎧甲兵器,率領親兵討伐,司馬昭遂使親信賈充派遣武士成濟殺害曹髦,事後成濟被處死,而司馬氏家族則沒受牽連。司馬昭另立常道鄉公曹奐為帝。(見“司馬昭弒君”)
此外,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末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嵇康則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毌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
這一時期,曹魏與吳蜀交兵仍頻,尤以蜀漢姜維為甚,號稱“九伐中原”,雙方互有勝敗。

禪讓而終

隨著蜀漢國力日下,景元四年(263年)魏朝司馬氏展開攻滅蜀漢計畫,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等攻伐蜀漢,結果蜀後主劉禪出降。蜀漢滅亡後,鐘會密謀據蜀自立,誣陷鄧艾謀反,與蜀漢姜維共謀其事,卻被眾魏將所攻殺,鄧艾也遭衛瓘所派遣的田續殺害。
其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於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逼迫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曹魏遂亡。
曹奐禪讓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作為曹魏後續的陳留國(266年—479年)歷經兩晉劉宋,傳至南齊,享國214年。

疆域

控制範圍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占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占東漢荊州北部)、揚州(占東漢揚州北部)。
曹魏於西域設定管轄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戊己校尉
黃初二年(221年)孫權稱藩後,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郢州。雙方決裂後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
黃初元年(220年)至黃初七年(226年),分隴右秦州,最後併入雍州。滅蜀漢後分益州梁州,共增加兩州。
圖冊參考資料

地方行政

以下為景元三年(262年)曹魏的州郡設定數目。
地方行政
郡縣
幽州
范陽郡、代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樂浪郡
上谷郡、燕國、昌黎郡、玄菟郡、遼東郡、帶方郡
冀州
陽平郡、廣平郡、清河郡、巨鹿郡、趙國、常山郡、安平郡
平原郡、樂陵國、河間郡、渤海郡、中山國
青州
城陽郡、東萊郡、北海國、齊國、樂安郡、濟南國
并州
上黨郡、西河郡、太原郡、樂平郡、新興郡、雁門郡
兗州
泰山郡、濟北國、東平國、東郡、任城郡、山陽郡、濟陰郡、陳留國
徐州
東莞郡、琅琊國、東海國、廣陵郡、下邳郡、彭城國
司州
原漢司隸校尉部,曹魏黃初元年改為司州。領郡國五、縣國七十
河南尹,西漢置郡。領縣二十四
洛陽縣(州治、郡治:中京)、河南縣、鞏縣、河陰縣、成皋縣、緱氏縣、陽城縣、新城縣、陸渾縣、梁縣、陽翟縣、滎陽縣、京縣、密縣、卷縣、陽武縣、苑陵縣、中牟縣、開封縣、原武縣、新鄭縣、偃師縣、平縣、穀城縣
弘農郡,西漢置郡。領縣八
弘農縣(郡治)、湖縣、陝縣、宜陽縣、黽池縣、華陰縣、盧氏縣、新安縣
河內郡,西漢置郡。領縣十六
汲縣、共縣、林慮縣、獲嘉縣、修武縣、野王縣、州縣、懷縣(郡治)、平皋縣、河陽縣、沁水縣、軹縣、山陽縣、溫縣、朝歌縣、武德縣
河東郡,西漢置郡。領縣十一
安邑縣(郡治)、東垣縣、汾陰縣、大陽縣、解縣、蒲板縣、河北縣、濩澤縣、端氏縣、聞喜縣、猗氏縣
平陽郡,曹魏黃初元年分河東郡置。領縣十一
平陽縣(郡治)、楊縣、永安縣、浦子縣、狐讘縣、襄陵縣、絳邑縣、臨汾縣、北屈縣、皮氏縣
雍州
京兆郡、馮翊郡、扶風郡、北地郡、新平郡
安定郡、廣魏郡、天水郡、南安郡、隴西郡
涼州
武威郡、金城郡、西平郡、張掖郡
酒泉郡,西海郡,敦煌郡
豫州
領郡國九、縣國八十八
陳郡,西漢置郡。領縣六
陳縣(郡治)、武平縣、柘縣、陽夏縣、扶樂縣、長平縣
潁川郡,秦置郡。領縣十五
許昌縣(郡治:漢許縣,南京)、長社縣、潁陰縣、潁陽縣、臨潁縣、郾縣、鄢陵縣、新汲縣、襄城縣、繁昌縣、郟縣、定陵縣、昆陽縣、舞陽縣、父城縣
汝南郡,西漢置郡。領縣二十九
新息縣(郡治)、新陽縣、安城縣(州治)、慎縣、朗陵縣、陽安縣、上蔡縣、平輿縣、定潁縣、灈陽縣、南頓縣、汝陽縣、吳房縣、西平縣、□強縣、召陵縣、西華縣、宜春縣、新蔡縣、褒信縣、原鹿縣、富波縣、固始縣、汝陰縣、項縣、汝南縣、安陽縣、鮦陽縣、慎陽縣
梁國,西漢置郡。領縣七
睢陽縣(郡治)、蒙縣、虞縣、下邑縣、寧陵縣、鄢縣、碭縣
沛國,西漢置郡。領縣四
沛縣(郡治)、豐國、杼秋縣、公丘縣
譙郡,曹魏時分沛國置。領縣十四
譙縣(郡治,東京)、相縣、蕭縣、酇縣、山桑縣、龍亢縣、蘄縣、苦縣、宋縣、符離縣、汶縣、虹縣、輊縣、竹邑縣
魯郡,西漢置郡。領縣五
魯縣(郡治)、卞縣、鄒縣、番縣、薛縣
弋陽郡,曹魏置郡。領縣四
西陽縣、軑縣、期思縣、弋陽縣(郡治)
安豐郡,曹魏置郡。領縣四
安風縣(郡治)、雩婁縣、安豐縣、蓼縣
揚州
領郡國二、縣國十二
淮南郡,秦置郡。領縣七
廬江郡,西漢置郡。統縣三
荊州
江夏郡,上昶縣、六黃縣
襄陽郡襄陽縣郡治州治)、當陽縣漢津縣
新城郡房陵縣郡治
南陽郡宛縣郡治)、穰縣魯陽縣鄧縣
南鄉郡順陽縣郡治
上庸郡上庸縣郡治
魏興郡西城縣郡治

政治

文官制度

在官員的任用上,從曹操起,實行“唯才是舉”的原則。為了更多的招攬人才,魏文帝在稱帝前,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其做法是:郡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小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定品第高下,上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上報司徒;司徒再加審核然後交尚書選用。還規定,郡人口十萬以上,歲察一人,特別優異的不受戶口限制。這種制度在開始實行的時候,重視輿論,不拘爵位,“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比起東漢末年外戚或宦官操縱仕途與單純以封建道德為標準的“舉孝廉”,無疑是一個進步。
魏文帝在黃初五年(224年)立太學,設立春秋穀梁博士,提高了官員的素質保證。
魏明帝時,採納代理司徒董昭的建議,立郎吏課試法:“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罷退之。”魏明帝又詔令散騎常侍劉劭作都官考課法七十二條,交百官議,議舊不決,未能實行。
曹魏(中國三國時期政權)
曹魏中央管制簡表
魏宗室封爵分王、公、侯、伯、子、男(以上皆稱國)、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十等,皇后以下的嬪妃,分貴嬪、夫人、淑妃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等爵號;又置列侯、關內侯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十五級)共六等爵以賞軍功,關內侯以下皆不食租,謂之虛封。文武官吏的級別分為九品,俸祿發給粟米,以石計算。

地方制度

曹魏大致繼承東漢的疆域及政區制度,為州、郡、縣三級制。州設刺史或州牧。郡設太守。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
郡制方面:曹魏河南郡治洛陽,為京師所在,稱司州。曹魏又設王國,置相,與郡同等;縣制方面:曹魏有公國、侯國、伯國、子國、男國之封。

法律制度

魏文帝承用秦漢舊律,明帝命陳群、劉劭等刪節漢律令,制定《魏律》(治民)十八篇、《州郡令》(治地方官)四十五篇、《尚書官令》(治朝官)、《軍中令》(治軍)共一百八十餘篇,又置律博士,專用鄭玄的學說解釋律令。
曹魏(中國三國時期政權)
魏氏三祖
地方各級行政長官兼任司法官,中央司法機關為廷尉,一般案件州郡可自行解決。
魏文帝時,曾沿用秦漢舊律,有所謂誹謗妖言罪,犯者殺,告者有賞,在實行中誣告者甚多。黃初四年,文帝下詔:敢以誹謗相告者以所告罪罪之。次年又補充規定:謀反、大逆乃得相告,其餘皆勿聽治,敢忘相告者以其罪罪之。
曹魏在建立之初一直沿用漢律。但漢律自蕭何於漢高祖時在秦律的基礎改定而來,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變化,顯得十分龐雜與苛碎,已不適應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的情況。正如《晉書·刑法志》所言:”世有增損,率皆集類為篇,結事為章。一章之中或事過數十,事類雖同,輕重乖異。而通條連句,上下相蒙,雖大體異篇,實相采入。《盜律》有賊傷之例,《賊律》有盜章之文,《興律》有上獄之法,《廄律》有逮捕之事,若此之比,錯糅無常。後人生意,各為章句。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餘家,家數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餘言,言數益繁,覽者益難。這說明漢律不但條目繁多,十分龐雜,而且前後矛盾,互相重複,所以在實際上套用起來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太和三年,魏明帝下詔改定刑制,命司空陳群,散騎常侍劉劭,給黃門侍郎韓遜,議郎庾嶷,中郎黃休,荀詵等刪約舊科,傍采漢律,定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書官令》、《軍中令》,合百八十餘篇。《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云:”州郡令,用之刺史、太守;尚書官令,用之於國;軍中令,用之于軍。”《晉書·刑法志》認為此次定律:“於正律九篇為增,於旁章科令為省矣。“所以曹魏定律,是在秦漢律由簡到繁以後,中國封建刑律由繁到簡的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對晉律和唐律的產生具有直接的影響,在中國法律制度史上居於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軍事

編制

曹魏時期的中央軍,分為中軍和外軍。魏的中軍略等於漢代的南北軍,擔負著宿衛皇宮、拱衛京師的任務,所以《歷代兵制》認為“魏制略如東漢,南北軍如故”,依然把魏的中軍稱為南北軍。不過由於漢末三國戰事頻仍,中軍常常四出征伐,與漢代北軍相比,魏中軍的作戰任務重得多。
歷代兵制》敘述了魏中軍的發展:“初,曹公自置武衛營於相府,以領軍主之。及文帝增置中營,於是有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並五校統之。”武衛營是曹魏集團最親近的宿衛禁兵,其設定時間,王欣夫《補三國兵志》說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時曹操剛做相國,便在相府自置武衛營。當時漢帝的禁兵為數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衛營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漢宮。武衛營的統帥最初是許褚,官職為武衛中郎將,後遷武衛將軍。曹魏王國作武衛將軍的,都是皇帝很親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壘、中堅二營,歸中領軍統帥,魏明帝又置驍騎,游擊二營。《歷代兵制》只提到武衛、中壘二營,有所疏漏。《歷代兵制》說“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並五校統之”,也是不確的。事實上,曹魏先後置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等新五營,歸中領軍統帥;東漢以來北軍的屯騎、步兵、射聲、越騎、長水五營,曹魏時期依然存在,但兵員已少的可憐,五校地位已不如武衛將軍等,已無可能去統帥武衛、中壘等新營。
曹魏(中國三國時期政權)
魏國建立
關於魏中軍的組織系統,《歷代兵制》說:“有中、左、右、前軍各一師,又有中護、中領軍、領、護軍將軍各一人。其他雜號無常數。”陳傅良認為,漢的南北軍到曹魏時期演變為中、左、右、前軍了。其實,只有中軍相當於漢的南北軍,所謂左、右、前軍等,顯然與中軍相對,可能是對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軍的稱呼。《三國志》、《資治通鑑》常有“東兵”、“東軍”一類提法,都是指留屯東方的外軍,左、右、前軍等也是這類提法。中軍的統帥,陳傅良認為有“中護中領軍、領、護軍將軍各一人”。歷來談曹魏兵制者,多像他一樣,以為魏中軍同時存在中護軍、中領軍與領軍、護軍這樣一批統帥。其實領軍與護軍和中領軍與中護軍是不同時期的職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為相,以韓浩為護軍,史渙為領軍,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這段話與史實略有出入,但指出中護軍、中領軍的前身就是護軍、領軍,無疑是正確的。改領軍、護軍為中領軍、中護軍,是由於當時中央軍在事實上已分成中軍與外軍,所以要在中軍統帥領軍、護軍前冠以中字。由於領、護軍改名中領、中護軍後還有人沿襲舊稱,載之史書,故後人往往認為領、護軍與中領、中護軍並存。對於中領軍或中護軍中資歷厚重者,可進稱為領軍將軍或護軍將軍,但中軍也不可能同時既有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又有中領軍、中護軍。中領軍是中軍諸營的統帥,他親領中領營,併兼領中軍諸營;中護軍在中軍的地位僅次於中領軍,他負責武官的選用,並親領中護營。
留屯各地的外軍,開始編制很不一致,統帥往往臨時由中央委派和更換。到魏文帝時,情況發生了變化。《歷代兵制》:“黃初三年,特置都督諸州軍事,尋加四征四鎮將軍之號,又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諸州軍事,是代表中央分駐各地的軍事長官,所領是不同於州郡兵的中央軍隊。所謂四征四鎮,是指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與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鎮北將軍等稱號,此外還有所謂四安四平將軍的稱號,這些都不是固定軍職,而是臨時贈封的稱號。從這些稱號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諸州軍事的將軍,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鎮壓之權。中外諸軍即中軍與外軍,“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則是以大將軍統帥全國中央軍,大將軍成為曹魏最高軍事統帥。曹魏政權是取代東漢王朝而建立的,開始仍以太尉為最高軍政長官,置大將軍後,太尉最重要的權力被分割,所以大將軍“位太尉上”。
綜上所述,曹魏中央軍的系統是:
|——中軍-領軍、護軍——諸營將校
中央軍-大將軍——|
|——外軍-都督諸州軍事
除了中軍與外軍,曹魏政權還有作為地方兵的州郡兵。東漢光武帝罷兵募士,郡國兵力十分薄弱。到東漢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據稱雄,兵力轉強,多數州郡的軍隊則逐一消滅或兼併。曹操統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據武裝或被消滅,或被收編,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軍,而沒有地方武裝了。當時丞相主簿司馬朗建議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裝,以“外備四夷,內威不軌”。《歷代兵制》:“自納司馬朗之言,復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蓋太守或刺史兼帥。”州郡兵以守備本州郡為職,必要時也應調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軍、外軍低,“州郡都督不與中外軍同......苟在中軍之例,雖下功必侯;如在州郡,雖功高不封”,但地方州郡長官的權力卻藉此大大膨脹起來。所以《歷代兵制》認為,曹魏政權的“兵權外聚於州牧,內歸於大將軍及太尉”。因此後來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緣邊州郡刺史、太守的領兵權,另外派遣大將去鎮守,以免刺史、太守領了兵則“專心軍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獨修務本之業”。

武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胡趁著漢末動亂之際入侵中原,南匈奴最先捲入漢末爭霸。漢靈帝駕崩後,於扶羅乘黃巾之亂,和白波軍,黑山軍合流進犯太原,河內等地。
初平二年秋,於毒,白繞,睦固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魏郡,東郡,於扶羅親率騎兵援助黑山軍,王肱不能抵擋,曹操率軍入東郡,在濮陽以少勝多,擊潰白繞的部隊。第二年春,於毒進攻武陽,曹操採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攻擊於毒大本營,大敗於毒、睦固,緊接著,又在內黃大破於扶羅,此戰讓南匈奴侵擾幾乎停止。
興平元年,袁術率軍入陳留,於扶羅,黑山餘部等佐之,皆為曹操擊破,於夫羅最終歸順了曹操。
興平二年,於扶羅病死,呼廚泉繼單于位,並於建安七年在平陽發動叛亂,被鐘繇軍隊擊敗,再度向曹操投降。
建安二十一年,呼廚泉入鄴城朝覲時被授予官職,曹操乘機將他留在鄴城,下令將匈奴汗國分為五部,每部各設立一個都督,直屬中原王朝。這個煊赫一時,立國約四百三十年的匈奴汗國名存實亡。
青龍元年,屯駐安定地區保衛邊塞的匈奴首領胡薄居姿職等人率部反叛,但旋即被胡遵所平定。
烏桓乘漢末之亂,中原多事,故得擅漠南之地,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三郡烏丸的首領遼西烏丸大王丘力居死後,因為兒子樓班尚小,由頗有武略的侄子蹋頓代立,總攝三王部。蹋頓在袁紹與公孫瓚交戰時主動遣使與袁紹和親,並幫助袁紹與公孫瓚作戰,作為回報,袁紹不但與烏丸部諸王和親,還遣使詔拜烏丸三王為單于。
曹魏(中國三國時期政權)
曹操
曹操平定河北之際,三郡烏桓出兵獷平,攻打攻鮮于輔,曹操率兵救援,烏桓逃回塞北。為了徹底後患,曹操於建安十二年出兵遠征烏桓,在郭嘉的建議下,率輕騎千里奔襲,在當地名士田疇指導下。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到達後曹操迅速任命張遼為前鋒並且將指揮旗授予給張遼。張遼率軍奔襲烏桓軍隊,爆發了白狼山之戰。此戰,烏桓軍隊“虜眾大崩”,蹋頓被斬,胡、漢降者20餘萬人。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烏桓反叛,鮮卑出兵相助,曹操操派遣曹彰及田豫率軍平叛,大破烏桓鮮卑聯軍,乘勝逐北.,追到了桑乾,“斬首獲生以千數”。黃初年間,烏桓王骨進桀驁不馴,被田豫斬殺,並以骨進之弟統領其部眾。
鮮卑在漢末實力不斷增強,吞噬匈奴故地,步度根、軻比能各自崛起,成為鮮卑兩股強大的勢力,步度根被中兄扶羅扶為大人,柯比能“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也被眾人推舉為大人。
建安中,曹操平定幽州,步度根與軻比能等通過烏桓校尉閻柔上貢。
黃初初年,鮮卑的數十個部落聯合在一起,以軻比能、素利、彌加三個首領為首,不和曹魏進行貿易,不賣給曹魏馬匹。田豫認為胡人聯合對中國沒有好處,只會增加危害,便決定是用離間計讓軻比能、素利、彌加自相殘殺,以此消弱他們的勢力。後來素利違背盟約和曹魏進行貿易,軻比能得知後便揮軍討伐素利,而田豫認為這是個消弱鮮卑的好機會,便決心幫助素利擊敗軻比能,隨後田豫率領部隊,孤軍深入,當時胡人眾多,在魏軍前後進行抄掠,截斷退兵之路。田豫遂率軍挺進,距鮮卑軍十餘里時,紮下營寨,收集許多牛馬的糞便燒了起來,從另外一條路撤走了。軻比能見煙火不斷,以為田豫的軍隊還在,便離去了,走了數十里之後;才發現田豫已撤走。軻比能又率軍追擊田豫至馬城,將其重重圍困,田豫嚴密防守,令司馬樹立起旗幟,奏起鼓樂,率步騎兵從南門殺出,鮮卑軍把注意力集中到哪裡,便向哪裡攻擊。田豫則率領精銳騎兵從北門沖了出來,擂鼓呼叫衝殺,兩面發起衝擊,鮮卑軍措手不及,陣腳大亂,都丟棄弓、馬逃走了。田豫率兵連擊二十餘里,鮮卑軍的屍體布滿了原野。
曹魏(中國三國時期政權)
曹魏君臣
步度根不斷與軻比能相互進攻,其勢力日益衰弱,只得率領部下萬餘人保守太原、雁門郡。不久,泄歸泥率其部下逃奔步度根。軻比能想派兵追趕,可是沒有追上。步度根、泄歸泥率三萬多戶百姓來到雁門郡內,請求歸附曹魏。雁門太守牽招下令還擊軻比能,殺死了軻比能的弟弟苴羅侯。軻比能與烏丸歸義侯王同、王寄等,結下怨仇。因此,牽招又親自率領歸泥等攻打軻比能,在雲中故郡打敗軻比能。
黃初五年,軻比能再次侵犯素利。田豫率輕騎牽制了軻比能的後部。軻比能派部將瑣奴抵禦田豫,田豫出奇兵擊退瑣奴。
黃初六年,并州刺史梁習大破軻比能。
太和二年,田豫派遣翻譯官夏舍到軻比能女婿郁築革建部落,夏舍被郁築革建殺害。同年秋天,田豫統率西部鮮卑蒲頭、泄歸泥出塞討伐郁築革建,大獲全勝。率兵返回到馬城時,軻比能率兵三萬,把田豫圍困七天。上谷太守閻志前往解釋勸說,才為田豫解圍。不久,軻比能又雲集騎兵來到平州塞北。牽招秘密行軍突襲,牽招潛行征討,大敗其軍。
青龍元年,軻比能誘使步度根依附,讓他背叛并州刺史,並和他結親。又率兵萬餘人在陘北迎接他的家口資產。并州刺史畢軌派蘇尚、董弼等部阻擊,軻比能派兵在樓煩與蘇尚會戰,在戰鬥中殺死蘇尚、董弼。魏明帝派遣秦朗率領中軍出討軻比能和步度根,最終步度根及軻比能敗走,步度根部將泄歸泥再度叛降。
青龍三年,王雄派勇士刺死軻比能,換立軻比能的弟弟為王。
軻比能死後,曹魏和鮮卑在西域發生零星的戰鬥。
正始二年六月,阿妙兒等入寇西域,敦煌太守王延發兵攻打,斬首二千餘級。
正始三年,雙方再戰,又斬鮮卑大帥及千餘級。
羌、氐二族長期與涼州諸侯相互勾結。建安十七年,曹操派徐晃與夏侯淵平定隃麋、汧諸氐。在平定關中後,曹操徙出原屬韓遂,馬超等兵五千餘人,讓殷署等督軍,並令趙儼為關中護軍,盡統諸軍。羌人多次來犯,趙儼率領殷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
建安十九年,夏侯淵西征,橫掃隴西,百頃氐王千萬率羌、胡萬餘騎逆戰,夏侯淵擊之,大破之,緊接著又掃滅興國氐王阿貴。大破興國氐,常離諸羌,氐王千萬逃竄,接著,夏侯淵轉擊高平各部,“皆散走,收其糧谷牛馬”。不久後,曹操命夏侯淵帥諸將討平枹罕宋建,夏侯淵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攻下枹罕,斬宋建及所置丞相已下。夏侯淵遣張郃等平河關,渡河入進小湟中,河西諸羌盡降。後來,曹操每次引見羌、胡,都讓夏侯淵作陪,以此威懾羌氐各部首領。在平漢中之時,又先後掃平櫝、仇夷諸山氐,斬殺氐王竇茂。
延康元年,蘇則、郝昭等降服武威三種胡。黃初二年,治元多、盧水、封賞等諸胡組成聯軍在河西作亂,時任鎮西將軍曹真率領眾將進討諸胡聯軍,大獲全勝,平定河西,據《魏書》記載,此戰“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後來,安定羌大帥辟蹄的反叛,被郭淮平定。
青龍四年九月,涼州塞外胡阿畢師攻打西域諸國,西域校尉張就出兵征伐,斬首捕虜萬餘人。
景初二年,燒當羌王芒中、注詣等叛,涼州刺史率諸郡攻討,斬殺注詣。
正始元年,郭淮討伐羌族迷當等部,安撫氐族人,遷移三千多戶百姓到關中地區。正始八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聯合起來反叛,包圍城鎮,南招蜀兵協助,涼州名胡治無戴也舉兵反叛。討蜀護軍夏侯霸率諸軍屯兵於為翅。郭淮剛到狄道,很多人認為應當首先討平枹罕,這樣對內則平定惡羌,對外則可以挫敗西蜀的計謀。郭淮估計姜維一定會進攻夏侯霸,於是進入渢中,轉兵向南,接迎夏侯霸。姜維果然進攻為翅,郭淮軍隊正好抵達,姜維逃去。進而郭淮討伐諸叛羌,殺死餓何、燒戈,投降的人有幾萬。
公孫淵政權滅亡後,高句麗心懷不軌,東川王欲取代公孫氏稱霸遼東,幾次派兵襲取遼東郡西安平縣等地。
正始五年,毌丘儉帶步騎兵萬人出玄菟討伐高句麗,先後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高句麗東川王,將號稱有二萬人的高句麗軍誅滅一萬八千餘人,東川王偕同妻子及千餘騎逃竄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守堅固的丸都城。毌丘儉圍城後,見山城的西北面山體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採用避實就虛,正面佯攻,西北偷襲的戰法,選派一些身強體壯善於攀登的士兵,帶著兵器長繩,偷偷地順著山崖爬上去,先殺死上面的守兵,“束馬懸車”,攻破了丸都山城
正始六年,毌丘儉再征高句麗,東川王奔買溝。隨後,毌丘儉自在丸都一帶坐鎮,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另一路由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於高句麗的不耐等濊貊種落。王頎的軍隊追至竹嶺,再度大破東川王餘部。隨後,魏軍殺至沃沮境內,將協助高句麗的邑落一併攻破,斬殺三千餘人。東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內,魏軍進一步追討。但高句麗王終於在部下的忠誠保衛下擊殺一小隊魏軍而得以隱匿。王頎軍主力則進一步向東北行,一直抵達北沃沮與肅慎的邊境地帶。而劉茂、弓遵也成功擊潰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舉邑降,將東漢初廢棄的臨屯郡故地再次納入版圖,同時,韓那奚等數十國各率種落投降。整個征剿行動至正始六年初基本結束,最終毌丘儉等刻石紀功並於同年五月回師凱旋。不久,東川王在逃亡中抑鬱死去。魏軍兩次征討,每次均俘獲高句麗人口數千,將他們遷入內地。其後,弓遵劉茂出兵征伐韓濊,弓尊戰死,但也成功滅亡韓濊。
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住七八十年,倭國亂,相攻伐歷年,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年已長大,無夫婿,有男弟佐治國。自為王以來,少有見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給飲食,傳辭出入。居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
女王國東渡海千餘里,復有國,皆倭種。又有侏儒國在其南,人長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餘里。又有裸國、黑齒國復在其東南,船行一年可至。參問倭地,絕在海中洲島之上,或絕或連,周旋可五千餘里。
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詣郡,求詣天子朝獻,太守劉夏遣吏將送詣京都。其年十二月,詔書報倭女王曰:“制詔親魏倭王卑彌呼:帶方太守劉夏遣使送汝大夫難升米、次使都巿牛利奉汝所獻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逾遠,乃遣使貢獻,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為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綬,裝封付帶方太守假授汝。其綏撫種人,勉為孝順。汝來使難升米、牛利涉遠,道路勤勞,今以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牛利為率善校尉,假銀印青綬,引見勞賜遣還。今以絳地交龍錦五匹、臣松之以為地應為綈,漢文帝著皁衣謂之弋綈是也。此字不體,非魏朝之失,則傳寫者誤也。絳地縐粟罽十張、蒨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答汝所獻貢直。又特賜汝紺地句文錦三匹、細班華罽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真珠、鉛丹各五十斤,皆裝封付難升米、牛利還到錄受。悉可以示汝國中人,使知國家哀汝,故鄭重賜汝好物也。”

經濟

農業

東漢末期,因為天災戰亂,社會受到破壞,使得經濟衰退,大量農地荒廢。部份豪強世族紛紛率領族人,建立塢堡以自衛。在其周圍從事生產活動後,漸漸成為自給自足的莊園制度。塢堡和莊園制度都影響後來魏晉南北朝的經濟模式。
東漢末年,時人仲長統說:“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無民者,不可勝數。”廣闊的中原地區變成一片荊棘叢生的荒野。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為了恢復和發展北方的經濟,解決軍糧不足與民眾生活需要的問題,就吸取兩漢在邊疆屯田的成功經驗,推行了屯田制度,保護了社會生產力。據《晉書·食貨志》載:“郡國例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而到曹魏後期“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昔日荒涼殘破的局面已為繁榮富庶的景象所取代。
曹魏的田租戶調製乃繼承了兩漢的賦稅制度而有所改革。從田租看,漢代是十五稅一或三十稅一的分成田租制,曹魏改為畝收四升的定額田租制。兩漢統治者向農民按分成制收田租,系多產可以多收,曹魏按定額田租向農民徵稅,則增產亦不能增收,故更能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之願意精耕細作,多產歸己。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青龍元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手工業

曹魏建置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洛陽等貿易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和海外有貿易往來。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製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

商業

由於東漢朝廷的崩潰,無人重鑄磨損不堪的銅錢,加上大量私錢出現。到三國鼎立後,新發行的銅錢未能廣泛通行,只好正式以布帛谷栗等實物為主要貨幣。

人口

三國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田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屯田地域,西北起河西,東南達淮南;東北自幽燕,西南至荊襄。史言“州郡例置田官”,這使得社會秩序恢復,增強曹魏實力。曹魏在籍人口有443萬人,滅蜀後達537萬人,現代學者考慮未納入的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則曹魏境內約有1300萬人。

文化

藝術

曹魏雖然是以軍力起家,但曹氏一族在文學上具有相當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後世又稱建安文學。即使到了後期其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曹髦擅長詩文、繪畫,被譽為“才子”。

哲學

在哲學方面,繼兩漢經學之後,一個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玄學在曹魏時期誕生,這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重要成就。玄學思潮開端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用道家思想解釋《周易》,認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即“無”是宇宙的本體。王弼、何晏的玄學與兩漢神學目的論有顯著區別。兩漢神學目的論是被陰陽五行、讖緯迷信神秘化了的儒家思想。玄學則在繼承和發展道家思想的基礎上,援道入儒,調和儒道。兩漢神學目的論表現為宗教式的教條,而玄學則表現為思辨性的論理。
而嵇康提出元氣自然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政治上反對虛偽的禮教,敢於同強權進行鬥爭;在認識論上,強調理性,反對盲從,主張獨立思考,能衝破儒家思想的束縛,啟發人們自由思維;但,也有消極遁世及唯心主義雜質等思想,這種思想矛盾正是時代的產物。

宗教

三國之時,西域僧人繼續東來洛陽,譯經弘法,佛教進一步發展。
嘉平二年(250年),中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中國第一本“佛律”—《僧祗戒心》,並請西域梵僧立羯摩受戒,為中國戒律之始,曇柯迦羅亦被尊為中國律宗之祖。朱士行在洛陽登壇受戒,成為第一位受戒的漢僧
朱士行也是第一位“西天取經”的漢僧。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西渡流沙,遠赴于闐(今新疆和田)。他寫的《大品般若經》梵本90章60餘萬言,遣弟子送還洛陽,此時已入西晉,該經後被譯為《放光般若經》。

文學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在中國文學史上,“建安文學”作家輩出,成就輝煌。其代表人物三曹父子、建安七子,都曾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曹操的詩文,深沉慷慨;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純粹的七言詩;曹植的《洛神賦》、王粲的《七哀詩》、蔡文姬的《悲憤詩》,都是傳頌千古的佳作。
正始是曹魏齊王曹芳的年號。“正始文學”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阮籍的82首《詠懷詩》、嵇康的《幽憤詩》都是文學史上的名篇。
在理論著作方面,有曹丕的政治、社會、道德、文化論集《典論》。遺憾的是,只有《典論·論文》一篇存世。

經學

黃初五年(224年),曹魏文帝正式重開太學。
正始二年(241年)新立石經28塊,因用大篆、小篆、隸書三種字型所書,故也稱“三體石經”或“三字石經”,內容包括《尚書》《春秋》及《左傳》等。東漢時創立的靈台、辟雍、明堂等禮制建築,其後也均為曹魏所沿用。

科技

機械

曹魏的科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一批傑出的科學家,他們在各個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在機械學方面,以馬鈞的創造最為突出。
馬鈞改造的織綾機,可以提高效率四五倍;他創製的龍骨水車,可以連續不斷提水;他創造的指南車,不管車向何方行駛,車上的木人總是指向南方。他還創製了水轉百戲、輪轉發石機等。有人給魏明帝貢獻百戲木偶,設計雖尚精巧,但木偶不能動作。魏明帝令馬鈞設法改造。馬鈞把大木雕刻成形如車輪的東西,平放在地上,然後引水使輪轉動,輪既動,上面的木偶也一齊動作,它們或擊鼓吹蕭,或唱歌跳舞,或跳丸擲劍,或緣繩倒立,形象栩栩如生,變化多端,使觀者大享眼福。馬鈞認為諸葛亮製作的連弩“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他可以增加連弩功效五倍。另外,馬鈞還擬制一種威力極大的攻城器具——發石車。

地理

在地理方面,裴秀創製了《製圖六體》,即編制地圖所應遵循的六條準則:一,“分率”,即比例尺;二,“準望”,即方位;三,“道里”,即距離;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其中後三條說明各地間由於地勢起伏、傾斜緩急、山川走向而產生的問題。裴秀認為以上六條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如果地圖上沒有比例尺的標記,則不能確定距離的遠近。如果只有比例尺的標記,而無方位,則某地的方向雖然從某一方向看是對的,但從其他方向看就不對了。如果只有方位的確定,而無道路的實際路線和距離的表示,那么在有山水相隔的地方就不知該怎樣通行了。如果只有路線和距離的標記,而無地面高低起伏和路線曲直的形狀,則道路的遠近必定與其距離不符,方向也弄不清。所以六條準則必須綜合運用,相互印證,才能確定一個地方的位置、距離和地勢情況。因此可以說,現代地圖學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經緯線和投影以外,裴秀都已談及了。自此以後,直至明代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傳到中國前,中國繪製地圖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據裴秀所規定的“六體”,可見其成就和影響是至深且巨了。其次,裴秀編繪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裴秀看到漢朝保存下來的一些地圖既沒有比例的表示,也沒有方位的確定,連有名的山脈河流都不備載;一些地圖雖有粗略的輪廓形狀,但不夠精確,難以依據;甚至有的地圖更繪得奇形怪狀,遠離實際。為此,裴秀仔細鑽研古代地理資料,比較了往古和當時的山脈河流、池塘沼澤以及疆域界限、行政區域變化,還查考了古代城市鄉村聚落和水陸交通的變遷,運用其製圖六體的科學方法,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

數學

在數學方面,劉徽完成《九章算術注》,是中國數學史上寶貴的文獻,即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主要貢獻如下:

外交

東亞

景初二年(238年),倭國中邪馬台國的卑彌呼女王派遣難升米和都市牛利兩個使者,來到朝鮮半島上的帶方郡,向太守劉夏提出,希望能去魏都洛陽朝見魏國皇帝,進獻貢品。劉夏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並親自帶領使者來到了國都洛陽。這兩位使者向魏明帝獻上了四個男奴隸,六個女奴隸以及二匹二丈的布。
曹魏(中國三國時期政權)
親魏倭王印綬
遠涉重洋來朝貢,讓魏明帝非常高興,於是下詔封卑彌呼女王為“親魏倭王”,賜以金印紫綬,同時封正使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副使都市牛利為“率善校尉”,並賜以銀印。作為對卑彌呼貢品的答禮,魏明帝賜給絳地交龍錦五匹、蒨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又單賜卑彌呼紺地句文錦三匹、細班華罽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珍珠、鉛丹各五十斤。

歐洲

曹魏和羅馬帝國也有陸路交往,增闢了與羅馬交往的新北道,由玉門關轉向西北,通過橫坑(今庫魯克山),經五船以東轉西進入車師前部(哈拉和卓)。此外,據《魏略》記載,大秦(當時稱羅馬帝國為大秦)的郵驛制度與中國極為相似:“旌旗黎鼓,白蓋小車,郵驛亭置如中國……人民相屬,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可以推測,那時曹魏和羅馬帝國也定有郵驛往來。

帝王世系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陵墓
-
高皇帝
-
-
-
太皇帝
-
-
-
太祖
武皇帝
-
-
高祖
文皇帝
220年-226年
烈祖
明皇帝
226年-239年
-
邵陵厲公
239年-254年
-
-
-
254年-260年
-
-
元皇帝
260年-266年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