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功能 政黨的社會功能是形成政黨政治和政黨制度,執掌或參與國家政權,治理國家和社會。政黨的功能與政黨的階級性密切相關,歸根結底是維護自己所代表的階級利益。在資本主義民主制的國家,政黨的功能是制定、公布並宣傳其政綱,爭取選民的支持和獲得議會的席位,在議會中致力於國家立法和監督政府,爭取領導或參加政府,在政府中制訂並實施各項決策;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政黨的功能,在奪取政權前主要是制訂符合廣大人民意願和利益的革命綱領,通過黨員的骨幹作用,聯繫、發動、組織、領導人民民眾,開展以武裝鬥爭為主的民眾性政治鬥爭,推翻剝削階級的國家政權;在奪取政權後,主要是執掌國家政權,對全國全社會實行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團結和依靠廣大人民民眾發展社會生產,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產生背景 17世紀以後,歐洲國家產生了政黨,並在後來逐漸演變為近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其中,以英國、美國為代表,形成了
兩黨制 ;以法國為代表,形成了
多黨制 。在20世紀,以
蘇聯共產黨 和德國
納粹黨 為代表,又產生了組織嚴密的專政政黨。
早期資本主義政黨
早發的
資本主義國家 的政黨多是因為某些重大的政治原則分歧而由政府內部的政治派別組合形成的。最初的政黨主要是掌握政權和監督政府,與普通大眾並無緊密關係。他們的活動也局限於議會和政府內部。直到現代
選舉制度 確立以及
普選權 的擴大,才出現了大眾性的政黨。
現代政黨最初誕生於英國。1640年
英國議會 就實行
君主制 還是
共和制 的問題而形成了宮廷黨(
保皇黨 )和民權黨兩大派系。1679年,在關於王位
繼承權 的爭論中,支持宮廷黨的人被反對者斥為“
托利黨 ”(Tory,意為歹徒,愛爾蘭罵人的話);支持民權黨的人被反對者斥為“
輝格黨 ”(Whig,意為強盜,蘇格蘭罵人的話)。1688年
光榮革命 後,兩黨支持在英國實行
君主立憲制 。1833年,托利黨正式定名為
英國保守黨 ,輝格黨定名為自由黨,並形成了兩黨輪流執政的慣例。直到1922年後
英國工黨 取代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而自由黨於1988年與原工黨分裂的勢力合併為
英國自由民主黨 ,實力有所增加,與
工黨 和保守黨並列為英國三大政黨,2010年英國大選後保守黨和自民黨組建
聯合政府 。
英國議會大廈,英國現代政黨制度的象徵
美國的政治派別則是在圍繞
1787年憲法 問題而出現的。在討論和批准1787年憲法時,形成了主張建立
聯邦政府 的
聯邦黨 和主張在憲法中更注重保障人民權利的
民主共和黨 ,被聯邦黨人稱為“
反聯邦黨人 ”。1828年後,民主共和黨內部又分成了民主黨和輝格黨兩派,南北戰爭後,美國才出現
美國民主黨 和
美國共和黨 輪流執政的局面。
後期資本主義政黨
後發資本主義國家 的政黨不同於英美法國家的政黨,這些國家的政黨都是將政黨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從而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
義大利最早的現代政黨是1892年成立的工人黨,之後在1897年出現了代表
中產階級 利益的共和黨。1914年被開除出社會黨的
墨索里尼 創建了“
自主革命行動法西斯 ”,1919年又建立全國性的“
義大利戰鬥法西斯 ”,並於1921年改名國家法西斯黨,1926年上台後取締了其他政黨。二戰後,
義大利天主教民主黨 (天民黨)成為多黨格局下的最大黨,而
義大利共產黨 (意共)則是最大
反對黨 ,這個格局一直持續至1994年。1994年由於天民黨和社會黨等長期的執政聯盟相繼被揭發連串與黑手黨的貪腐醜聞而瓦解,現成為兩大政治聯盟,分別為由原意共改組的中間偏左聯盟民主黨 (義大利)和中間偏右聯盟自由人民黨 (義大利)。
日本的現代政黨出現於明治維新時期的
自由民權運動 。1874年成立了日本最初的政黨——
愛國社 。1875年,愛國社與其他政黨聯合成立了全國性政黨,名稱未變。1880年,愛國社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國會開設期同盟,取代了原來了愛國社,次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自由黨,1882年又成立了代表工商界利益的立憲改進黨。二戰之後,日本形成了多黨林立的局面,1955年出現了“右派政黨大聯合”和“左派政黨大聯合”的局面(即“55年體制”),此後右派的
自民黨 長期維持一黨獨大,政黨鬥爭主要表現為自民黨內部派閥之間的鬥爭。
無產階級政黨
法國在1879年成立了
法國工人黨 ,1882年黨內分裂為馬克思主義派和
可能派 ,後者另外組建了
法國社會主義工人協會 。1901年法國工人黨與革命社會黨聯合為法蘭西社會黨。1905年,這幾個組織合併為
法國社會黨 。自此之後,歐美各國都出現了工黨和共產黨,但是都沒有成為本國之中主導性的政黨。而在一些傳統的專制主義國家,出現了一批以民族振興為目的的改良型政黨,而
社會矛盾 的激化更催生了
無產階級政黨 ,並走上了推翻舊政權的暴力革命之路。並在取得政權後實行
一黨專政 的制度。
社會主義國家政黨
1898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1903年內部分化為
布爾什維克 和
孟什維克 兩派。其後產生了
布爾什維克黨 。1917年布爾什維克武裝起義奪得政權,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共產黨一黨執政的制度。1925年布爾什維克黨改名為全蘇聯共產黨(聯共 布),1952年再次改名為
蘇聯共產黨 (蘇共)。
列寧
在
俄國革命 影響下,中國、古巴、朝鮮、越南等國家也相繼建立起共產黨並成為執政黨。 1991年蘇聯解體後,蘇聯及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或工人黨有的解散,有的轉變為
社會黨 或
社會民主黨 ,有的重建後成為多黨政治下的一黨;中國、越南和古巴等的共產黨則走上了
市場經濟 的道路。
開發中國家的政黨
大多數
開發中國家 的政黨都是在民族獨立運動中產生的。拉美國家在19世紀初就已經有政黨,但是多屬於寡頭性質的政黨,真正民眾性政黨是在1930年代以後逐漸出現的。民族獨立運動中產生的政黨一般都是獨立運動的領導者,有的獨立後成為執政黨並實行
一黨制 ,例如
埃及 、
新加坡 、
莫三比克 、安哥拉等;有的則在獨立後政黨改組,或重新建立新的政黨,例如赤道幾內亞、
印度尼西亞 ;有的經歷過
軍政府 後才出現政黨,例如
剛果民主共和國 、
索馬里 、
泰國 等。 大多數開發中國家開始都實行一黨制,有些國家還實踐了全民黨理念。經過幾十年發展後,開發中國家的政黨呈現多元化趨勢,
兩黨制 、主從政黨制、
多黨制 都有實行。但是普遍制度化不足,領袖魅力對政黨影響很大,政黨與軍隊關係複雜等,
政黨制度 不是非常穩定。 在一些一黨占主要地位的國家,反對黨是默許存在的,但是通常沒有機會獲得實權。占主要地位的政黨則容易有機會通過贊助、在投票中
舞弊 或利用
行政 、
司法 手段以保持政權。
馬克思主義 認為,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階級政治力量中的領導力量,是由各階級的政治中堅分子為了奪取或鞏固國家政治權力而組成的政治組織。
(王浦句力:《 政治學基礎 》,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卡爾·馬克思
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層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特定階層中以部分最積極的分子組成的,具有明確政治主張,為奪取、影響和鞏固政權而開展活動的政治組織。(李文良)
政黨是現代國家中有著特定政治理念的社會團體。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標和
意識形態 ,針對國家和
社會問題 有各自的主張。在競爭式民主國家裡(即資產階級民主國家),政黨透過在選舉中獲勝、並以執政為目標。
一個國家存在的政黨數目,可根據
政黨體系 (party system)(亦稱政黨制)分成兩類,包括一黨專政(
非競爭性政黨體系 )與
競爭性政黨體系 。後者再細分為優勢一黨制,
兩黨制 ,兩黨半制,與
多黨制 (可再分為溫和(moderate)多黨制與粉碎(fragmented)多黨制)。
性質 普遍性 政黨具有
普遍性 ,但並不意味著所有政黨都具有相似的特徵。在現實的政治世界中,政黨是極為多樣的,而極為多樣的政黨又構成了更為多樣的政黨制度。
多樣性 首先,政黨形態是極為多樣的,不僅有左翼政黨、中間政黨,還有右翼政黨;不僅有地區性政黨、全國性政黨,還有國際性政黨;不僅有幹部型政黨、大眾型政黨,還有全方位型政黨、卡特爾型政黨;不僅有親體制型政黨,還有反體制型政黨。德國政治學家克勞斯·馮·貝姆(Klaus von Beyme)在對西歐政党進行歸類的基礎上,提出了政党家族(party families)的概念。政党家族基本上囊括了西歐國家中的主要政黨類型,具體包括:(1)自由主義與激進政黨;(2)保守主義政黨;(3)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黨;(4)基督教民主黨;(5)
共產黨 ;(6)農業黨;(7)地區性與族群型政黨;(8)極右翼政黨;(9)生態運動與綠黨。僅在西歐地區就存在如此眾多的政黨類型,如果將目光投向整個世界,政黨的類型更為多樣。
作用 價值理念 政黨的價值理念事關國家
現代化 的道路選擇。對一個政黨來說,是否能把多種多樣的民眾需求轉化為政黨的理念、宗旨、目標,制定符合實際的實施方案,是否能夠形成具有廣泛社會共識的
核心價值觀 ,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道路選擇。
領導水平 政黨的領導水平事關國家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對一個政黨來說,是否能領導本國人民走上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是否能科學謀劃戰略有效執行戰略,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方向。
治理能力 政黨的治理能力事關國家現代化的戰略落實。對一個政黨來說,是否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否能快速有效地破解治理困境,決定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落實。
人文交流 以人文交流培育情感基礎。政黨外交既可以直接影響外國政黨的意見領袖,增進外國政黨對華的理解和認同,也可以發揮它們貼近民眾、代表民意的天然優勢,以點帶面地影響更多的國外對華輿情。這就需要政黨外交與
民間外交 、
公共外交 相結合,廣泛吸納民間力量和資源,通過政黨外交與外國民眾的交流、交友、交心,通過政黨外交推進與外部世界的相通、相知、相親。
組織形式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美國的主要政黨有民主黨和
共和黨 ,英國的主要政黨有
工黨 、保守黨和自由黨。法國主要政黨有共和聯盟,
戴高樂 聯盟,
法國社會黨 ,
法國共產黨 。
多黨合作 中國共產黨 領導的
多黨合作 和政治協商制度,是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逐漸形成並確定下來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治智慧的結晶。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共同構成了中國政黨制度的主體,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多黨政府 在
一黨制 國家,只有一個政黨允許獲得實權。雖然有時候有其他的少數黨派,但是他們只能在法律上接受主要政黨的領導。
有些國家受選舉制度影響,政治只由少數政黨輪流壟斷,例如多數兩黨制國家,美國,英國和印度等。這些國家只有兩個主要政黨能取得組成政府的權力,在沒有改變制度的情況下,使其他
小黨 難以贏得選舉。
政黨取向 政黨通常被認為是處在一個
政治光譜 中。典型的類型包括處於激進位置的左翼政黨和處於保守的右翼政黨。其他的分劃尺度包括根據政黨對作為反對獨裁主義和集權主義的議會民主的接受程度、經濟政策等。左派通常傾向於
社會民主 、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共同特徵是主張國家管制市場實行某種計畫的必要。而右派政黨則傾向於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經濟,反對國家干預自由市場,強調市場機制的
調控 功能,並且重視宗教與家庭等傳統價值。
中國政黨 政黨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世界政黨數量繁多、類型多樣,具有不同的歷史淵源、階級基礎、價值追求和政治主張,在國家中的地位作用也各不相同。在中國,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是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實現
民族獨立 、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
人民幸福 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各政黨的共同目標。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既植根中國土壤、彰顯中國智慧,又積極借鑑和吸收人類政治文明優秀成果,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 中包括
中國共產黨 和八個民主黨派,以及無黨派人士。八個民主黨派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
中國民主同盟 (簡稱民盟)、
中國民主建國會 (簡稱民建)、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中國致公黨(簡稱致公黨)、
九三學社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形成了“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政治格局。
世界各地政黨 亞洲 亞洲各國(地區)政黨,除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外只列舉主要政黨 國家和地區
政黨
執政黨
黨首
2021年4月,美宣布從阿富汗全面撤軍,美國盟友和北約國家宣布同時撤軍,引發阿富汗局勢快速演變。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進占喀布爾,加尼總統辭職出走。30日,美國宣布完成自阿富汗撤軍。9月7日,阿富汗塔利班組建臨時政府。
阿富汗現在事實上是無黨制,處於塔利班領導下的神權政治下。
目前有12個聯合國成員國與1個聯合國觀察員國承認台灣地區為“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不丹未曾與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中的任何一方建交。
簡要介紹如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凡是與台灣地區建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均與之斷交,反之亦然,不再贅述。):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與中華民國建交,成立後一直與台灣當局保持外交關係的:
①1933年,
中華民國 與
瓜地馬拉 建立領事關係。1954年,瓜地馬拉與
台灣地區 的外交關係升至公使級,1960年升至大使級。
②1942年,中華民國與教廷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1959年台灣地區單方面將公使館升至大使館,1966年教廷與台灣地區外交關係正式升至大使級。
二、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與台灣地區建交的:
①1987年,貝里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89年,與台灣地區建交。
②1990年,馬紹爾群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98年,與台灣地區建交。
三、先與台灣地區建交,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再與台灣地區復交的
①1980年,諾魯與台灣地區建交;200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2005年,與台灣地區復交。
②1984年,聖露西亞與台灣地區建交;1997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2007年,與台灣地區復交。
四、從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台灣地區建交的:
史瓦濟蘭、帛琉、吐瓦魯、海地、巴拉圭、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基茨和尼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