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

政黨

政黨,代表一定階級、階層和集團的利益,旨在執掌或參與國家政權以實現其政綱的政治組織。政黨的基本特徵和要素主要包括:一是有明確、具體的政綱,即政治主張和方針政策;二是有從中央到基層的組織系統;三是有一定數量的黨員和各級領導人;四是有約束黨員行為規範的紀律和機制;五是通過黨員和黨組織的各種活動,廣泛爭取非黨組織的支持,力爭執掌和參與國家政權,以實現自己的政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政黨
  • 外文名:Party
  • 定義:代表一定階級、階層和集團的利益,旨在執掌或參與國家政權以實現其政綱的政治組織
社會功能,產生背景,性質,普遍性,多樣性,作用,價值理念,領導水平,治理能力,人文交流,組織形式,多黨合作,多黨政府,政黨取向,中國政黨,世界各地政黨,亞洲,歐洲,大洋洲,美洲,非洲,

社會功能

政黨的社會功能是形成政黨政治和政黨制度,執掌或參與國家政權,治理國家和社會。政黨的功能與政黨的階級性密切相關,歸根結底是維護自己所代表的階級利益。在資本主義民主制的國家,政黨的功能是制定、公布並宣傳其政綱,爭取選民的支持和獲得議會的席位,在議會中致力於國家立法和監督政府,爭取領導或參加政府,在政府中制訂並實施各項決策;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政黨的功能,在奪取政權前主要是制訂符合廣大人民意願和利益的革命綱領,通過黨員的骨幹作用,聯繫、發動、組織、領導人民民眾,開展以武裝鬥爭為主的民眾性政治鬥爭,推翻剝削階級的國家政權;在奪取政權後,主要是執掌國家政權,對全國全社會實行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團結和依靠廣大人民民眾發展社會生產,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產生背景

17世紀以後,歐洲國家產生了政黨,並在後來逐漸演變為近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其中,以英國、美國為代表,形成了兩黨制;以法國為代表,形成了多黨制。在20世紀,以蘇聯共產黨和德國納粹黨為代表,又產生了組織嚴密的專政政黨。
早期資本主義政黨
早發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多是因為某些重大的政治原則分歧而由政府內部的政治派別組合形成的。最初的政黨主要是掌握政權和監督政府,與普通大眾並無緊密關係。他們的活動也局限於議會和政府內部。直到現代選舉制度確立以及普選權的擴大,才出現了大眾性的政黨。
現代政黨最初誕生於英國。1640年英國議會就實行君主制還是共和制的問題而形成了宮廷黨(保皇黨)和民權黨兩大派系。1679年,在關於王位繼承權的爭論中,支持宮廷黨的人被反對者斥為“托利黨”(Tory,意為歹徒,愛爾蘭罵人的話);支持民權黨的人被反對者斥為“輝格黨”(Whig,意為強盜,蘇格蘭罵人的話)。1688年光榮革命後,兩黨支持在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1833年,托利黨正式定名為英國保守黨,輝格黨定名為自由黨,並形成了兩黨輪流執政的慣例。直到1922年後英國工黨取代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而自由黨於1988年與原工黨分裂的勢力合併為英國自由民主黨,實力有所增加,與工黨和保守黨並列為英國三大政黨,2010年英國大選後保守黨和自民黨組建聯合政府
政黨
英國議會大廈,英國現代政黨制度的象徵
美國的政治派別則是在圍繞1787年憲法問題而出現的。在討論和批准1787年憲法時,形成了主張建立聯邦政府聯邦黨和主張在憲法中更注重保障人民權利的民主共和黨,被聯邦黨人稱為“反聯邦黨人”。1828年後,民主共和黨內部又分成了民主黨和輝格黨兩派,南北戰爭後,美國才出現美國民主黨美國共和黨輪流執政的局面。
法國的現代政黨則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過程中出現的。斐揚黨人主張實行君主制吉倫特派和山嶽黨人、雅各賓黨則主張廢除君主制。1799年拿破崙執政後,法國政壇又出現了保皇派、溫和共和黨派和激進共和黨派。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後,國會中基本分為保皇黨、共和黨社會黨,這種左中右的格局一直延續,兩大主要政黨分別是中間偏左的法國社會黨中間偏右戴高樂人民運動聯盟
後期資本主義政黨
後發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不同於英美法國家的政黨,這些國家的政黨都是將政黨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從而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
德國在普魯士時期,於1861年出現了主張德國統一的進步黨(1884年改稱自由思想黨),1865年德國南部出現了主張民主的人民黨。1869年出現了德國社會民主黨。1876年在原保守黨基礎上組建了全國性的政黨德意志保守黨。1918年魏瑪共和國實行普選制比例代表制,議會內的政黨多達30多個,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宣布除納粹黨外其他一切政黨非法。1945年二戰結束後,較有活力的政黨有五個,分別為德國左翼黨,中間偏左聯盟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綠黨,以及中間偏右聯盟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拜仁基督教社會聯盟德國自由民主黨
政黨
墨索里尼
義大利最早的現代政黨是1892年成立的工人黨,之後在1897年出現了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共和黨。1914年被開除出社會黨的墨索里尼創建了“自主革命行動法西斯”,1919年又建立全國性的“義大利戰鬥法西斯”,並於1921年改名國家法西斯黨,1926年上台後取締了其他政黨。二戰後,義大利天主教民主黨(天民黨)成為多黨格局下的最大黨,而義大利共產黨(意共)則是最大反對黨,這個格局一直持續至1994年。1994年由於天民黨和社會黨等長期的執政聯盟相繼被揭發連串與黑手黨的貪腐醜聞而瓦解,現成為兩大政治聯盟,分別為由原意共改組的中間偏左聯盟民主黨 (義大利)和中間偏右聯盟自由人民黨 (義大利)。
日本的現代政黨出現於明治維新時期的自由民權運動。1874年成立了日本最初的政黨——愛國社。1875年,愛國社與其他政黨聯合成立了全國性政黨,名稱未變。1880年,愛國社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國會開設期同盟,取代了原來了愛國社,次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自由黨,1882年又成立了代表工商界利益的立憲改進黨。二戰之後,日本形成了多黨林立的局面,1955年出現了“右派政黨大聯合”和“左派政黨大聯合”的局面(即“55年體制”),此後右派的自民黨長期維持一黨獨大,政黨鬥爭主要表現為自民黨內部派閥之間的鬥爭。
無產階級政黨
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開始出現。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誕生了第一個工人政治團體——倫敦工人協會。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建立了無產階級的國際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1850年,共產主義者同盟內部產生分裂,於1852年11月宣布解散。此後,馬克思在1864年又創立了第一國際,直到1872年海牙會議後停止活動,並在1876年解散。 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847年於布魯塞爾創建了德意志工人協會,但是一年後就被迫停止活動。1866年,德國創立了薩克森人民黨,並在1869年與德意志工人協會等組織中的民主派合併建立了德國社會民主工黨,1875年又與德國工人聯合會合併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1890年改稱德國社會民主黨,意識形態轉為社會民主主義
政黨
巴黎公社
法國在1879年成立了法國工人黨,1882年黨內分裂為馬克思主義派和可能派,後者另外組建了法國社會主義工人協會。1901年法國工人黨與革命社會黨聯合為法蘭西社會黨。1905年,這幾個組織合併為法國社會黨。自此之後,歐美各國都出現了工黨和共產黨,但是都沒有成為本國之中主導性的政黨。而在一些傳統的專制主義國家,出現了一批以民族振興為目的的改良型政黨,而社會矛盾的激化更催生了無產階級政黨,並走上了推翻舊政權的暴力革命之路。並在取得政權後實行一黨專政的制度。
社會主義國家政黨
主詞條:蘇聯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古巴共產黨朝鮮勞動黨越南共產黨
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1903年內部分化為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兩派。其後產生了布爾什維克黨。1917年布爾什維克武裝起義奪得政權,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共產黨一黨執政的制度。1925年布爾什維克黨改名為全蘇聯共產黨(聯共 布),1952年再次改名為蘇聯共產黨(蘇共)。
政黨
列寧
俄國革命影響下,中國、古巴、朝鮮、越南等國家也相繼建立起共產黨並成為執政黨。 1991年蘇聯解體後,蘇聯及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或工人黨有的解散,有的轉變為社會黨社會民主黨,有的重建後成為多黨政治下的一黨;中國、越南和古巴等的共產黨則走上了市場經濟的道路。
開發中國家的政黨
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的政黨都是在民族獨立運動中產生的。拉美國家在19世紀初就已經有政黨,但是多屬於寡頭性質的政黨,真正民眾性政黨是在1930年代以後逐漸出現的。民族獨立運動中產生的政黨一般都是獨立運動的領導者,有的獨立後成為執政黨並實行一黨制,例如埃及新加坡莫三比克、安哥拉等;有的則在獨立後政黨改組,或重新建立新的政黨,例如赤道幾內亞、印度尼西亞;有的經歷過軍政府後才出現政黨,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索馬里泰國等。 大多數開發中國家開始都實行一黨制,有些國家還實踐了全民黨理念。經過幾十年發展後,開發中國家的政黨呈現多元化趨勢,兩黨制、主從政黨制、多黨制都有實行。但是普遍制度化不足,領袖魅力對政黨影響很大,政黨與軍隊關係複雜等,政黨制度不是非常穩定。 在一些一黨占主要地位的國家,反對黨是默許存在的,但是通常沒有機會獲得實權。占主要地位的政黨則容易有機會通過贊助、在投票中舞弊或利用行政司法手段以保持政權。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階級政治力量中的領導力量,是由各階級的政治中堅分子為了奪取或鞏固國家政治權力而組成的政治組織。(王浦句力:《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政黨
卡爾·馬克思
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層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特定階層中以部分最積極的分子組成的,具有明確政治主張,為奪取、影響和鞏固政權而開展活動的政治組織。(李文良)
政黨是現代國家中有著特定政治理念的社會團體。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標和意識形態,針對國家和社會問題有各自的主張。在競爭式民主國家裡(即資產階級民主國家),政黨透過在選舉中獲勝、並以執政為目標。
在沒有政黨競爭的國家裡,通常是一黨制。另外也存在著沒有政黨、一切政黨非法的國家,如中東的家族統治政權,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等國。政教合一的國家,其教派可視為政黨。
一個國家存在的政黨數目,可根據政黨體系(party system)(亦稱政黨制)分成兩類,包括一黨專政(非競爭性政黨體系)與競爭性政黨體系。後者再細分為優勢一黨制,兩黨制,兩黨半制,與多黨制(可再分為溫和(moderate)多黨制與粉碎(fragmented)多黨制)。

性質

普遍性

政黨具有普遍性,但並不意味著所有政黨都具有相似的特徵。在現實的政治世界中,政黨是極為多樣的,而極為多樣的政黨又構成了更為多樣的政黨制度。

多樣性

首先,政黨形態是極為多樣的,不僅有左翼政黨、中間政黨,還有右翼政黨;不僅有地區性政黨、全國性政黨,還有國際性政黨;不僅有幹部型政黨、大眾型政黨,還有全方位型政黨、卡特爾型政黨;不僅有親體制型政黨,還有反體制型政黨。德國政治學家克勞斯·馮·貝姆(Klaus von Beyme)在對西歐政党進行歸類的基礎上,提出了政党家族(party families)的概念。政党家族基本上囊括了西歐國家中的主要政黨類型,具體包括:(1)自由主義與激進政黨;(2)保守主義政黨;(3)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黨;(4)基督教民主黨;(5)共產黨;(6)農業黨;(7)地區性與族群型政黨;(8)極右翼政黨;(9)生態運動與綠黨。僅在西歐地區就存在如此眾多的政黨類型,如果將目光投向整個世界,政黨的類型更為多樣。

作用

價值理念

政黨的價值理念事關國家現代化的道路選擇。對一個政黨來說,是否能把多種多樣的民眾需求轉化為政黨的理念、宗旨、目標,制定符合實際的實施方案,是否能夠形成具有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道路選擇。

領導水平

政黨的領導水平事關國家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對一個政黨來說,是否能領導本國人民走上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是否能科學謀劃戰略有效執行戰略,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方向。

治理能力

政黨的治理能力事關國家現代化的戰略落實。對一個政黨來說,是否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否能快速有效地破解治理困境,決定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落實。

人文交流

以人文交流培育情感基礎。政黨外交既可以直接影響外國政黨的意見領袖,增進外國政黨對華的理解和認同,也可以發揮它們貼近民眾、代表民意的天然優勢,以點帶面地影響更多的國外對華輿情。這就需要政黨外交與民間外交公共外交相結合,廣泛吸納民間力量和資源,通過政黨外交與外國民眾的交流、交友、交心,通過政黨外交推進與外部世界的相通、相知、相親。

組織形式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美國的主要政黨有民主黨和共和黨,英國的主要政黨有工黨、保守黨和自由黨。法國主要政黨有共和聯盟,戴高樂聯盟,法國社會黨法國共產黨

多黨合作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逐漸形成並確定下來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治智慧的結晶。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共同構成了中國政黨制度的主體,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多黨政府

一黨制國家,只有一個政黨允許獲得實權。雖然有時候有其他的少數黨派,但是他們只能在法律上接受主要政黨的領導。
有些國家受選舉制度影響,政治只由少數政黨輪流壟斷,例如多數兩黨制國家,美國,英國和印度等。這些國家只有兩個主要政黨能取得組成政府的權力,在沒有改變制度的情況下,使其他小黨難以贏得選舉。

政黨取向

政黨通常被認為是處在一個政治光譜中。典型的類型包括處於激進位置的左翼政黨和處於保守的右翼政黨。其他的分劃尺度包括根據政黨對作為反對獨裁主義和集權主義的議會民主的接受程度、經濟政策等。左派通常傾向於社會民主、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共同特徵是主張國家管制市場實行某種計畫的必要。而右派政黨則傾向於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經濟,反對國家干預自由市場,強調市場機制的調控功能,並且重視宗教與家庭等傳統價值。

中國政黨

政黨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世界政黨數量繁多、類型多樣,具有不同的歷史淵源、階級基礎、價值追求和政治主張,在國家中的地位作用也各不相同。在中國,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是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各政黨的共同目標。
政黨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既植根中國土壤、彰顯中國智慧,又積極借鑑和吸收人類政治文明優秀成果,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包括中國共產黨和八個民主黨派,以及無黨派人士。八個民主黨派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中國致公黨(簡稱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形成了“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政治格局。

世界各地政黨

亞洲

亞洲各國(地區)政黨,除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外只列舉主要政黨
國家和地區
政黨
執政黨
黨首
2021年4月,美宣布從阿富汗全面撤軍,美國盟友和北約國家宣布同時撤軍,引發阿富汗局勢快速演變。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進占喀布爾,加尼總統辭職出走。30日,美國宣布完成自阿富汗撤軍。9月7日,阿富汗塔利班組建臨時政府。
阿富汗現在事實上是無黨制,處於塔利班領導下的神權政治下。
中國大陸
中國台灣
台灣地區現存政黨91個,其中主要政黨如下:
兩個大黨: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
在台灣當局“立法會”擁有席次政黨(席次合計113):台灣民眾黨(5)、時代力量(3)
在台灣當局地方議會擁有席次政黨(席次合計910):台灣團結聯盟(3)、台灣基進(2)、台灣綠黨(1)、社會民主黨(1)、無黨團結聯盟(7)、親民黨(2)、新黨(1)、勞動黨(1)、正神名黨(1)
目前有12個聯合國成員國與1個聯合國觀察員國承認台灣地區為“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不丹未曾與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中的任何一方建交。
簡要介紹如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凡是與台灣地區建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均與之斷交,反之亦然,不再贅述。):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與中華民國建交,成立後一直與台灣當局保持外交關係的:
①1933年,中華民國瓜地馬拉建立領事關係。1954年,瓜地馬拉與台灣地區的外交關係升至公使級,1960年升至大使級。
②1942年,中華民國與教廷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1959年台灣地區單方面將公使館升至大使館,1966年教廷與台灣地區外交關係正式升至大使級。
二、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與台灣地區建交的:
①1987年,貝里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89年,與台灣地區建交。
②1990年,馬紹爾群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98年,與台灣地區建交。
三、先與台灣地區建交,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再與台灣地區復交的
①1980年,諾魯與台灣地區建交;200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2005年,與台灣地區復交。
②1984年,聖露西亞與台灣地區建交;1997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2007年,與台灣地區復交。
四、從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台灣地區建交的:
史瓦濟蘭、帛琉、吐瓦魯、海地、巴拉圭、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基茨和尼維斯
菲律賓人民主奮鬥黨
聯發黨、緬甸全國民主聯盟、民族團結黨、全國民主力量黨
軍政府執政
高棉人民黨
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謝里夫派)
國家團結黨、國民覺醒黨、國民進步黨
拉吉夫·古里亞莫夫
人民民主黨、塔吉克斯坦共產黨、伊斯蘭復興黨
全國聯盟、全國力量聯盟、愛國聯盟等
全國聯盟
德黑蘭戰鬥的宗教人士協會、伊斯蘭指導黨等
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全國進步陣線等
民主黨、人民黨、正義黨、伊斯蘭民主黨等
進步黨
聯合政府
民族聯合運動

歐洲

國家和地區
主要政黨
執政黨
黨首
克里斯托弗·卡斯塔內
斯蒂凡·洛文夫
馬利亞諾·拉霍伊
聯合政府
工黨
多黨合作
聯合政府
考特哈斯
聯合政府
積極斯洛維尼亞黨、斯洛維尼亞自由民主黨、人民黨等
聯合政府
民主主義者黨
聯合政府
激進公民黨、祖國聯盟、自由名單
聯合政府
聯合政府
聯合政府
波羅申科聯盟
聯合政府
左翼激進聯盟黨
阿萊克斯·齊拉普斯
新弗拉芒人聯盟、荷蘭語基督教民主黨等
聯合政府
聯合政府
塞爾維亞民主黨
公民權力黨
聯合政府
自由黨
諾伯特·霍費爾
統一黨
聯合政府
聯合政府
民主黨
克勞德·邁施
社會民主—方向黨
民主黨

大洋洲

國家和地區
主要政黨
執政黨
黨首
自由黨
國家黨
友好島嶼民主黨、人權和民主運動、人民民主黨等
友好島嶼民主黨
無正式政黨
聯合政府
聯合民主黨、東西方民主黨
未知
無正式政黨
和平議事廳黨、追求真理黨
和平議事廳黨
斐濟優先黨
未知
未知
人權保護黨
人民全國代表大會黨、勝利、傳統與實力黨、人民進步黨
無正式政黨

美洲

國家和地區
主要政黨
執政黨
黨首
革命制度黨
曼利奧·貝爾特龍內斯
多米尼克工黨
統一民主黨
民族解放黨
安東尼奧·卡爾德龍·卡斯楚
新民主黨
光頭黨
聯合進步黨
共和黨
民主工黨
斯圖亞特
瓜地馬拉愛國黨、全國希望聯盟、全國大聯盟
愛國黨
羅莎娜·巴爾德蒂
牙買加工黨、人民民主黨、新牙買加聯盟
牙買加工黨
聯合政府
自由黨
工黨
進步自由黨
里卡多·阿爾瓦雷斯·阿里亞斯
人民民主運動黨
未知
多米尼加解放黨
國家和地區
主要政黨
執政黨
黨首
聯合政府
民族主義黨、阿普拉黨、基督教人民黨等
“秘魯勝利”聯盟
未知
聯合政府
廣泛陣線
全國共和聯盟、真正激進自由黨
全國共和聯盟
莉蓮·薩馬涅戈
民族團結社會黨
西蒙·加維里亞·穆尼奧斯
主權祖國聯盟運動、國家行動制度革新黨等
主權祖國聯盟運動
統一社會主義黨、正義第一黨民主行動黨
統一社會主義黨
尼古拉斯·馬杜羅
爭取社會主義運動、全國統一黨、無畏黨等
爭取社會主義運動
胡安·埃沃·莫拉萊斯·艾瑪
民族民主黨、新蘇利南黨、民族統一團結黨等
聯合政府
人民進步黨

非洲

國家和地區
主要政黨
執政黨
黨首
社會民主黨、薩拉菲光明黨、自由埃及人黨
雅各·祖馬
未知
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團結民主聯盟等
海爾瑪麗亞姆
全國大會黨
蘇丹人民解放運動
民族解放陣線、民族民主聯盟勞工黨
聯合政府
未知
聯合政府
全國聯盟黨、聯合共和黨、全國彩虹聯盟等
聯合政府
全國抵抗運動組織
未知
盧安達愛國陣線
帕斯卡爾·尼亞邦達
人民進步陣線、民族黨、民主黨、人民黨
人民進步陣線
爭取共和聯盟
穆罕默德·烏爾德·穆罕默德·拉明
爭取共和聯盟
愛國調整與建設聯盟
爭取民主和進步大會
未知
幾內亞人民聯盟、進步復興聯盟等
聯合政府
幾內亞和維德角非洲獨立黨
維德角非洲獨立黨
全國人民大會黨、人民黨等
全國人民大會黨
博爾齊·康特
團結黨、民主變革大會、自由黨
團結黨
共和人士聯盟
全國民主大會黨
夸比納·阿傑伊
保衛共和聯盟
福雷
貝寧崛起貝殼力量貝寧復興黨、民主方向黨、貝寧人民革命黨、貝寧共產黨等
聯合政府
愛國拯救運動、爭取發展與革新全國同盟等
愛國拯救運動
保羅·比亞
赤道幾內亞民主黨
加彭民主黨保衛加彭聯盟、改革自由黨等
加彭民主黨
阿里戈邦
剛果勞動黨
爭取重建與民主人民黨
民主獨立行動黨民主統一黨、聖多美勞工黨等
愛國陣線
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
民盟
人民黨
波札那民主黨、民主運動黨、波札那大會黨
波札那民主黨
西南非洲人民組織
全巴索托大會黨
社會民主聯盟、新社會民主聯盟、眾評社等
未知
工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