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比瑞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Liberia),簡稱賴比瑞亞。是非洲的一個國家,處於非洲西部。北接幾內亞,西北接獅子山,東鄰象牙海岸,西南瀕大西洋。
15世紀後西班牙殖民者相繼侵入。19世紀初,在美國的南北戰爭結束後,南方的黑奴們獲得了自由。1821年美國黑人在此建立移民區。1824年命名為賴比瑞亞。國名在英文有“自由”(liberty)和“解放”(liberated)的意思。1838年成立賴比瑞亞聯邦。1847年7月26日宣布獨立,建立賴比瑞亞共和國。另一美國黑人移民區於1854年2月4日建立馬里蘭共和國,1857年併入賴比瑞亞。政府長期由美國黑人移民及其後裔執掌。1989年爆發內戰,1996年實現停火。
賴比瑞亞是世界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為農業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2%,全國可耕地380萬公頃,已開發的不足13%,糧食不能自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賴比瑞亞共和國
- 英文名稱:The Republic of Liberia
- 簡稱:賴比瑞亞
- 所屬洲:非洲
- 首都:蒙羅維亞
- 主要城市:布坎南、哈泊、羅伯茨港等
- 國慶日:1847年7月26日
- 國歌:《萬歲,賴比瑞亞!》
- 國家代碼:LBR
- 官方語言:英語
- 貨幣:賴比瑞亞元、美元
- 時區:UTC+0
- 政治體制:總統制共和制
- 國家領袖:總統:喬治·維阿
- 人口數量:470萬(2017年)
- 人口密度:47.9人/平方公里(2016年)
- 主要民族:美國黑人後裔
- 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拜物教
- 國土面積:111370平方公里
- 水域率:13.514%
- GDP總計:21.58億美元(2017年,國際匯率)
- 人均GDP:456美元(2017年,國際匯率)
- 國際電話區號:+231
- 國際域名縮寫:.lr
-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 國花:黑胡椒
- 人類發展指數:0.412,第175名,(低)2014年
- 國家格言:“自由的愛把我們帶到這裡”
- 最大城市:蒙羅維亞
- 氣候:熱帶季風性氣候
- 主要學府:賴比瑞亞大學、卡廷頓學院等
歷史沿革,早期歷史,美國殖民,共和國建立,第一共和國,第二共和國,內戰,民主選舉,自然環境,區域位置,氣候特徵,自然資源,行政區劃,區劃,首都,主要城市,國家象徵,國名,國旗,國徽,國歌,格言,人口民族,政治,政體,憲法,議會,政府,司法,政黨,政要,經濟,概況,工礦業,農牧林業,財政金融,對外貿易,外國資本,外國援助,文化,語言,宗教,習俗,節日,風俗,禁忌,軍事,國防,軍力,交通,概況,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社會,教育,醫療,媒體,體育,機構,民生,治安,外交,外交政策,對外關係,旅遊,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12世紀以前,這裡是人口稀少的赤道雨林地區,賴比瑞亞境內的居民,是12~16世紀從北部、東北部和東部先後遷入的。殖民者入侵以前,這裡尚處在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聯盟階段。
14世紀中葉以後,歐洲人陸續到賴比瑞亞沿岸探險。諾曼人於1364~1367年來到這裡。1461年,葡萄牙人佩德羅·辛特拉在大山角和梅蘇拉多角建立據點,第2年到達帕爾馬斯角。葡萄牙人壟斷幾內亞灣沿岸的貿易約一個世紀。當時賴比瑞亞沿岸的主要出口商品是象牙和馬拉克塔胡椒,歐洲商人稱馬拉克塔胡椒為“天堂的穀子”,因此後來這一帶被稱為“穀物海岸”。16世紀以後,荷蘭、英國和法國商人也相繼到這裡進行貿易活動。
美國殖民
美國廢奴運動興起之後,社會上出現大批自由黑人。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一些宗教慈善家、社會人士和國會議員等紛紛提出向外殖民、把自由黑人遣返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主張。1816年12月28日,美國殖民協會成立。1819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由美國殖民協會提出的一項關於遣返自由黑人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法案。1821年12月,由詹姆斯·門羅總統的私人代表E.艾爾斯和海軍上尉R.F.斯托克頓等率領一批自由黑人到達穀物海岸的梅蘇拉多角。當地的曼巴人和德伊人酋長在殖民者的武力威脅下,被迫“出售”一塊長130英里、寬40英里的濱海土地,1822年1月初,在梅蘇拉多角的普羅維登斯島建立第一個美國黑人移民區。美國移民侵占穀物海岸之後,引起當地各族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不斷地進行反抗鬥爭。
共和國建立
1824年2月,美國殖民協會依照拉丁文“Liber”(自由)一詞,給這塊殖民地正式命名為賴比瑞亞(Liberia);給梅蘇拉多移民區取名為蒙羅維亞,以紀念門羅總統。美國各州的殖民協會,也陸續到賴比瑞亞沿岸建立移民區。1838年由蒙羅維亞、新喬治亞和布坎南等8個移民區合併組成賴比瑞亞聯邦,由美國殖民協會委任白人總督管轄。1841年9月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茨接任總督,他是第一位美國黑人總督。1845年賴比瑞亞發生英國商人拒交關稅的事件,賴比瑞亞為維護其主權,迫切要求建立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美國殖民協會因無法繼續負擔其殖民地的經費,不得不同意賴比瑞亞獨立。1847年7月26日,賴比瑞亞聯邦發表《獨立宣言》,正式宣告獨立,成立賴比瑞亞共和國。同時公布一部以美國憲法為藍本的賴比瑞亞共和國憲法,國家政權體制和機構也都效仿美國。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茨被選為第一任總統。
第一共和國
獨立後,賴比瑞亞不斷向腹地擴張。1857年2月馬里蘭移民區加入賴比瑞亞共和國。1878年真正獨立黨執政,政權長期為美裔賴比瑞亞人上層所掌握。美國在南北戰爭後一度放鬆了對賴比瑞亞的控制。1871年以後,賴比瑞亞曾幾次被迫同英法殖民者簽訂邊界條約,以至喪失其原有領土面積的40%左右。20世紀初,美國又不斷地在賴比瑞亞加強其影響,逐漸排擠英國勢力。1912年,賴比瑞亞為挽救其財政危機,被迫以關稅和其他收入作抵押,向美、英、法、德等國的國際財團貸款,並由美國人擔任海關總監兼財政顧問。1926年美國費爾斯通橡膠公司在賴比瑞亞取得土地租讓權,種植橡膠,並享有其他權益,成為賴比瑞亞的國中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利用賴比瑞亞的戰略地位,在這裡建設軍事基地,進一步加強對賴比瑞亞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控制。
1944年,威廉·杜伯曼執政,他擔任總統28年間,在政治與經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內推行民族統一政策,給予擁有不動產的當地居民以選舉權和議會中的代表權,修改某些歧視當地居民的法令。對外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積極鼓勵外國資本投資。1971年7月杜伯曼病逝,威廉·理察·托爾伯特繼任總統。70年代以後,賴比瑞亞經濟狀況日益惡化,美裔賴比瑞亞人上層統治集團同當地居民之間的矛盾更為激化,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在當地居民中出現了賴比瑞亞進步聯盟、爭取非洲正義運動組織等反政府組織。1979年4月14日,在蒙羅維亞爆發了反對大米提價的民眾示威運動。遭到武裝鎮壓。
第二共和國
1980年4月12日,以克蘭人塞繆爾·卡尼翁·多伊軍士長為首的17名士兵發動軍事政變,擊斃托爾伯特總統,推翻了執政103年的真正獨立黨的統治,成立以多伊為首的軍政府。1984年7月軍政府舉行全國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1985年10月進行了總統和議會選舉,多伊當選總統。政府在經濟上繼續推行門戶開放政策;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保持和發展友好關係。
內戰
1989年12月24日,賴比瑞亞全國愛國陣線在象牙海岸組織反政府武裝,在查爾斯·泰勒的領導下攻入賴比瑞亞,全面內戰爆發。
1990年7月,愛國陣線攻入蒙羅維亞,旋即分裂為兩派,賴比瑞亞陷入混戰。8月,西非國家共同體派遣維持和平部隊進入蒙羅維亞,與泰勒派武裝發生衝突。在國際社會斡旋下,各派在甘比亞首都班珠爾召開會議,成立“全國團結臨時政府”。9月,多伊被俘,槍決後陳屍蒙羅維亞街頭。11月,索耶就任全國團結臨時政府總統,但遭到泰勒的反對。
1995年,由於各派均不滿意權力分配方案,戰火再起。8月,各派再次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達成協定,以六人國務委員會取代五人國務委員會。9月,再次組成過渡政府。
1996年,泰勒試圖逮捕敵對派系首腦,導致內戰再起,8月,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各派又一次達成協定,同意全部解除武裝。
長達7年的內戰共造成了15萬人死亡,85萬人成為難民,徹底摧毀了賴比瑞亞經濟。
1997年2月,各派全部解除武裝並改組為政黨。7月,舉行大選,泰勒當選總統。泰勒使用強力控制了國家,實現了國內的和平,並著手開始重建經濟。
然而,1999年,賴比瑞亞北部又出現一支反政府武裝,據信有著幾內亞政府的支持,又一次發動了內戰。到2003年,泰勒政府僅控制不到三分之一的全國領土,蒙羅維亞也陷入圍攻。以奈及利亞為首的西非國家共同體再一次派出了維和部隊。8月11日,泰勒宣布辭職,向副總統摩西·布拉移交權力,並流亡奈及利亞。雖然國際刑警組織以貪污和戰爭罪對泰勒發出了通緝令,奈及利亞仍拒絕交出泰勒。它宣稱除非賴比瑞亞合法政權提出引渡請求,奈及利亞不會放棄泰勒。
2003年10月1日,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接管了賴比瑞亞,著手解除內戰各方武裝。
民主選舉
2003年8月18日,布拉政府與各政黨社團共同簽署《阿克拉和平協定》,並於10月中旬組建全國過渡政府。查爾斯·久德·布賴恩特被推舉為全國過渡政府主席,並於10月14日宣誓就職。
2017年12月27日,喬治·維阿擊敗民主變革大會黨與團結黨候選人、現任賴比瑞亞副總統約瑟夫-博阿凱,成為賴比瑞亞新一任總統。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氣候特徵
賴比瑞亞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溫暖的季節,持續時間從1月1日至5月8日,平均每日最高氣溫高於31°C。在寒冷的季節,持續時間從7月6日至9月17日,每日平均高溫低於28°C。
自然資源
賴比瑞亞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土地和水利等資源十分豐富。主要礦產資源有鐵礦砂(截止2014年已探明儲量超過100億噸),還有豐富的鑽石、黃金、鋁礬土、銅、鉛、錳、鋅、鎳、金紅石和藍晶石等礦藏。
森林覆蓋率為59%,占西非地區上幾內亞森林帶總面積的42%,生產紫檀木、紅木、桃花心木等;
土地資源豐富,不僅適合發展優質橡膠,而且適合種植稻米、木薯、玉米、豆類、蔬菜、棕櫚和椰樹等。
境內河流水電儲能潛力巨大。
全國有2000多種植物、600多種鳥類、125種哺乳動物。
行政區劃
區劃
賴比瑞亞全國分為15個州(County),其中2個州系2000年後新增。
州 County | 面積(平方公里) | 首府 |
---|---|---|
博米Bomi | 1955 | 杜伯曼堡 Tubmanburg |
邦Bong | 8099 | 邦加 Gbarnga |
巴波盧Gbarpolu | ||
大巴薩Grand Bassa | 8759 | 布坎南 Buchanan |
大角山Grand Cape Mount | 5827 | 羅伯茨港 Robertsport |
大吉德Grand Gedeh | 17029 | 綏德魯 Zwedru |
大克魯Grand Kru | 巴克利維爾 Barclayville | |
洛法Lofa | 19360 | 沃因賈馬 Voinjama |
馬吉比Margibi | 3263 | 卡卡塔 Kakata |
馬里蘭Maryland | 5351 | 哈珀 Harper |
蒙特塞拉多 Montserrado | 2740 | 本森維爾 Bensonville |
寧巴 Nimba | 12043 | 薩尼科萊 Sanniquellie |
里弗塞斯 River Cess | 4385 | 里弗塞斯城 River Cess |
吉河 River Gee | ||
錫諾Sinoe | 10254 | 格林維爾 Greenville |
賴比瑞亞 | 99065 | 蒙羅維亞 Monrovia |
首都
主要城市
蒙羅維亞(Monrovia)、布坎南(Buchanan)、哈泊(Harper)、羅伯茨港(Robertsport)、格林威爾(Greenville)、沃茵加馬(Voinjama)、山尼克里(Sanniquellie)、綏德魯(Zwedru)、土布曼堡(Tubmanburg)、卡卡塔(Kakata)、塞斯特斯(Cestos City)、狒獅城(Fish Town)、巴克雷威爾(Barclayville)、加爾恩加(Gbarnga)、博波魯(Bopolu)。
國家象徵
國名
賴比瑞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iberia)。簡稱為賴比瑞亞。別稱“非洲的天然橡膠王國”、“非洲大門”、“商船王國”、“穀物海岸”。
國旗
賴比瑞亞國旗啟用於1847年7月26日。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9:10。由紅、白相間的11道平行橫條組成,左上角為藍色正方形,內有一白色五角星。11道紅白條紋是紀念賴比瑞亞獨立宣言的11個簽字者。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美德,藍色象徵非洲大陸,正方形表達賴比瑞亞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和博愛的美好願望;五角星象徵當時非洲唯一的黑人共和國。
國徽
賴比瑞亞國徽與國旗一樣,有著較長的歷史。基本圖案是一枚被天藍、海藍、草綠三色分割的橢圓形紋徽。淡藍的大西洋海面上,一艘鼓滿風帆的海船滿載獲得自由的黑奴回到祖先的土地。
半輪旭日浮出海面,天空垂落巨大的金幔,預示著這個新興國家前途無量。從蔚藍色深處飛來一隻銜著和平文書的鴿子,把福音傳向大地。綠色國土生長一棵高大的椰樹,代表西撒哈拉熱帶雨林。樹下的農具表明農業是賴比瑞亞的基礎。
盾徽上、下各有一條飾帶,分別寫著“我們因熱愛自由而來到這裡”及“賴比瑞亞共和國”字樣。
國歌
《萬歲,賴比瑞亞!》
歌詞大意:萬歲賴比瑞亞!萬歲賴比瑞亞!你永遠屬於我們,光榮的自由邦。國號更新,聲名遠揚,國力昌盛堅強,國力昌盛堅強。我們心連著心,快樂無疆,歡呼蒙昧的民族獲得解放。萬歲,萬歲,賴比瑞亞,奉天命建立的光榮的自由邦。
格言
自由的愛把我們帶到這裡(英語:The love of liberty brought us here)
人口民族
賴比瑞亞人口總數為470萬(2017年)。人口年增長率2.7%(2013年)。
序號 | 州名 | 人口數量(人) |
1 | 蒙徹拉多州(含首都蒙羅維亞) | 1118241 |
2 | 寧巴州 | 462026 |
3 | 邦州 | 333481 |
4 | 洛法州 | 276863 |
5 | 大巴薩州 | 221693 |
6 | 馬吉比州 | 209923 |
7 | 馬里蘭州 | 135938 |
8 | 大角山州 | 127076 |
9 | 大吉德州 | 125258 |
10 | 錫諾州 | 102391 |
11 | 博米州 | 84119 |
12 | 加爾波魯州 | 83388 |
13 | 里弗塞斯州 | 71509 |
14 | 里弗吉州 | 66789 |
15 | 大克魯州 | 57913 |
全國有16個部族,較大的有克佩爾、巴薩、丹族、克魯、格雷博、馬諾、洛馬、戈拉、曼丁哥、貝爾以及19世紀自美國南部移居來的黑人後裔。
序號 | 部族 | 百分比% | 主要分布區域 |
1 | 科佩爾(Kpelle) | 20 | 首都、邦州 |
2 | 巴薩(Bassa) | 15 | 大巴薩州、首都 |
3 | 吉奧(Gio) | 8 | 寧巴州 |
4 | 克魯(Kru) | 7 | 大克魯州 |
5 | 格雷柏(Grebo) | 7 | 馬里蘭州 |
6 | 馬諾(Mano) | 6 | 寧巴州 |
7 | 洛馬(Loma) | 6 | 洛法州 |
8 | 克蘭(Krahn) | 5 | 大吉德州 |
9 | 戈拉(Gola) | 5 | 博米州 |
10 | 曼丁格(Mandingo) | 4.5 | 洛法州 |
11 | 吉斯(Kissi) | 3.5 | 洛法州 |
12 | 瓦伊(Vai) | 3.5 | 大角山州 |
13 | 班迪(Gbandi) | 3 | 洛法州 |
14 | 門德(Mende) | 0.5 | 洛法州 |
15 | 貝拉(Bella) | 0.5 | 洛法州 |
16 | 德伊(Dei) | 0.5 | 蒙徹拉多州 |
17 | 美國黑人後裔(Americo-Liberian) | 5 | 首都地區 |
政治
政體
賴比瑞亞憲法規定,賴比瑞亞的政體是總統共和制,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查爾斯·泰勒執政後,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利國內局勢一直動盪不安。自2002年底起,利反政府武裝“賴比瑞亞人和解與民主聯盟”(簡稱利民聯)加大對首都蒙羅維亞的攻勢。2003年6月,利民聯和另一支反政府武裝“賴比瑞亞民主運動”(簡稱利民運)與利政府在加納首都阿克拉簽署停火協定。8月11日,迫於內外壓力,泰勒總統向副總統布拉移交權力,流亡奈及利亞。布拉就任臨時總統。8月18日,布拉政府與利民聯、利民運和各政黨社團共同簽署《阿克拉和平協定》,並於10月中旬組建全國過渡政府。
全國過渡政府執政以來,大力推進和平進程,積極配合聯合國賴比瑞亞特派團落實“解除武裝、復員、重返和融入社會計畫”,加緊重建軍隊和警察等安全系統,努力恢復國民經濟。2004年10月,利解武和復員工作結束。利政局總體趨於穩定。
瑟利夫總統就任後,致力於推進和平進程,積極尋求外援,努力發展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全面開展恢復重建。2011年11月,瑟利夫再次當選總統。2012年1月16日,瑟利夫宣誓就職至今(截止2014年)。
憲法
1986年實施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任期6年,可任兩屆。立法權屬議會。總統和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實行多黨制,國家權力由各黨派分享。
議會
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分參眾兩院。參議院共30席,每州2席,參議員任期9年,可連任2屆。眾議院席次根據選區數確定,本屆議會共73席。眾議員任期6年,可連任2屆。參議長由副總統泰勒兼任,臨時參議長為阿爾伯特·切(Albert Chie),眾議長為布法爾·錢伯斯(Bhofal Chambers)
政府
本屆政府於2018年5月組成。主要成員有:外交部長貝宗格·芬德利(Gbehzohngar Findley),國務部長納撒尼爾·麥吉爾(Nathaniel McGill),財政和發展規劃部長塞繆爾·特韋(Samuel Tweh),國防部長丹尼爾·齊安卡恩(Daniel Ziankahn),衛生部長威廉明娜·賈拉(Wilhelmina Jallah,女),教育部長安蘇·索尼(Ansu Sonii),內政部長瓦尼·瑟利夫(Varney Sirleaf),土地、礦業與能源部長格斯勒·默里(Gesler Murray),新聞、文化和旅遊部長尤金·納貝(Engene Nagbe),法務部長穆薩·迪安(Musa Dean),公共工程部長莫布圖·尼恩潘(Mobutu Nyenpan),農業部長馬加納斯·弗洛莫(Magarnas Flomo),交通部長塞繆爾·A·弗盧(Samuel A. Wlue),郵電部長弗庫珀·克魯阿(Cooper Kruah),商業與工業部長威爾遜·塔爾佩(Wilson Tarpeh),勞工部長摩西·科利(Moses Kollie),性別發展、兒童和社會福利部長威廉梅特·皮索·賽義迪-塔爾(Williametta Piso Saydee-Tarr,女),青年與體育部長佐格·威爾遜(Zoga Wilson),不管部長特羅康·克普伊(Trokon Kpui)等。
司法
設最高法院、地方法院和特別軍事法庭。各級法官由總統任命。最高法院由一名大法官和四名陪審法官組成。現任首席大法官為弗朗西斯·考克普(Francis S. Korkpor),2013年4月上任。總檢察長由法務部長兼任,現為穆薩·迪安。
政黨
實行多黨制,現有20多個政黨,主要有:
(1)團結黨(Unity Party):1984年8月成立,執政黨。主張尊重公民權利,強調團結與和解;倡導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發展私營經濟;提倡優先發展教育和基礎設施。2010年5月,行動黨(LAP)和統一黨(LUP)正式併入團結黨。現任領袖為約瑟夫·博阿凱(Joseph Boakai),主席為瓦尼·舍門(Varney Sherman)。
(2)民主變革聯盟(Congress for Democratic Change):2005年5月成立,是利主要反對黨之一。主張實現和平與團結,推行民主和良政;強調優先發展教育和基礎設施;倡導加強國際合作,尋求國際支持和援助。現任領袖為喬治·維阿。主席為姆巴·莫盧(Mulbah Morulu)。
(3)自由黨(Liberty Party):2005年5月成立,同年6月與“聯合民主黨”合併。現領袖揚布利·康加·勞倫斯(Nyonblee Kanrnga-Lawrence),主席為史蒂芬·扎戈(Stephen Zargo)。
其他主要政黨還有全國愛國黨(National patriotic Party)、和平民主聯盟(Alliance for Peace and Democracy)、全國民主進步聯盟(National Union for Democratic Progress)等。
政要
總統喬治·維阿(George Weah)。1966年10月1日出生於賴比瑞亞蒙羅維亞,足球運動員。曾效力於法甲摩納哥、巴黎聖日耳曼、意甲AC米蘭、英超切爾西、曼城等足球俱樂部。先後獲得世界足球先生(1995年)、歐洲足球先生(1995年)、非洲足球先生(1989、1994、1995年)。退役後維阿開始參政,2014年當選賴比瑞亞參議員。2017年12月當選賴比瑞亞總統。2018年1月22日宣誓就職。
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約瑟夫·尼烏馬·博阿凱(Joseph Nyumah Boakai)。賴比瑞亞聯合人民黨(The United People’s Party of Liberia)主席。1944年11月30日出生,1983年至1985年任賴比瑞亞農業部長。2006年1月就任賴比瑞亞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2011年連任。
經濟
概況
天然橡膠、木材和鐵礦砂的生產為其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是利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工業不發達,僅有少數企業生產日用消費品。1989年底至1996年8月內戰期間,經濟陷於癱瘓。2000年,利開始執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督計畫,主要包括改善金融狀況,實行貿易自由化,公務員制度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等。同年,議會通過了礦業法,對礦產勘探和開採實行許可證制度。2001年5月,利政府制訂了2001-2010年行動綱領,主要目標為實現經濟多樣化,提高收益,擴大經濟自由化程度等。2003年10月,全國過渡政府上台後,努力恢復經濟、穩定物價,同時分階段整頓市場秩序、完善稅收體制,積極醞釀修訂《投資法》,出台新的優惠政策,力爭利用資源優勢吸引外資。
國內生產總值 | 11.54億美元 |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 10% | 貨幣 | 賴比瑞亞元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268美元 | 通貨膨脹率 | 7.4% | 匯率 | 1美元=71.5利元 |
工礦業
全國10%的人口從事礦業和製造業。內戰期間由於政局持續動盪,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產值急劇下降,2007年製造業總產值約為6070萬美元,比2006年增加9.4%;採礦業總產值估計為80萬美元,比2006年增長14.3%。2007年聯合國解除對利鑽石出口制裁後,利鑽石生產和出口逐步恢復,當年生產鑽石2萬克拉,出口創匯近270萬美元。2008年和2009年分別出口鑽石4.7萬克拉和1.8萬克拉,出口額分別為989萬美元和740萬美元。
2015年鑽石出口價值3020萬美元。2016年工業總產值2.6億美元,占當年GDP比重為13%。
農牧林業
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和木薯。曾為大米出口國,但內戰後糧食不能自給,嚴重依賴進口。2009年大米產量為20萬噸。橡膠為主要經濟作物,其他還有可可、咖啡和油棕櫚等。2008年橡膠出口收入約為2.07億美元。牧業不發達,禽蛋主要靠進口。2004年至2006年,受聯合國木材禁運限制,木材生產停止。2006年聯合國解除制裁後,生產開始恢復。2009年實現首批木材出口。2009/2010財年中,利政府林業部門估計收入約2300萬美元。
2016年農業總產值6.84億美元,占當年GDP比重為34.2%(資料來源:2018年2月倫敦經濟季評)。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
---|---|---|---|
咖啡 | 89600 | 50700 | 43850 |
可可 | 120300 | 96600 | 62570 |
稻米 | 20.4 | 21.9 | 18.7 |
木薯 | 40.1 | 43 | 44.5 |
(資料來源:2003年度經濟季評) |
財政金融
主要收入來自稅收、船籍註冊收入、出口稅和國營企業利潤。2002財政年度政府財政收入7270萬美元,支出8010萬美元,赤字740萬美元。
賴比瑞亞是全球第二大方便旗船籍國,截至2011年底,利籍船隻註冊數量達3900艘,總噸位達1.2億噸。船籍註冊收入一直是利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
截至2002年底,外匯儲備(不含黃金)330萬美元。
(資料來源:2003年度經濟季評)
對外貿易
主要出口木材、天然橡膠、可可豆、咖啡等,進口食品、機械運輸設備、製成品、化工產品、原料、飲料、菸草、植物油、燃料等。主要出口國有:南非、美國、西班牙、德國等;主要進口國有:韓國、中國、新加坡、日本等。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
---|---|---|---|
出口額 | 277.0 | 232.7 | 255.9 |
進口額 | 1551.7 | 1295.7 | 1166.1 |
差 額 | -1274.7 | -1063.0 | -910.2 |
(資料來源:2018年2月經濟季評) |
外國資本
內戰前有外資10億美元,其中美國在利私人投資4.3億美元,是最大的投資國。其餘為德國、瑞士、義大利、荷蘭、黎巴嫩、丹麥和澳大利亞等國的私人投資。外資主要投入採礦業、橡膠種植和加工、銀行、製造業和商業。內戰爆發後,多數外國公司撤離。1997年後,外國投資有所增加。2008年和2009年,利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分別為2億美元和3.78億美元。2015年和2016年,利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分別為6.27億美元和4.53億美元。
外國援助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6月,利接受外國援助總額超過20億美元,其中,美國、英國、德國等西方大國是利主要援助國,世界銀行、聯合國等機構是利主要多邊援助機構。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
---|---|---|---|
雙邊援助 | 44.6 | 23.8 | 15.6 |
美國 | 36.4 | 15.9 | 12.6 |
荷蘭 | 3.2 | 2 | 2.3 |
法國 | 0 | 0.8 | 1.5 |
英國 | 1.1 | 3.3 | 1.2 |
瑞典 | 3.6 | 1.4 | 1.1 |
芬蘭 | 0.8 | 0.6 | 1.9 |
多邊援助 | 49.4 | 44 | 21.3 |
歐盟 | 9.8 | 12.7 | 8.8 |
聯合國難民署 | 6.1 | 11.7 | 5.8 |
聯合國發展計畫署 | 2.6 | 2 | 2.1 |
援款總額 | 94 | 67.8 | 36.9 |
(資料來源:2003年度經濟季評) |
文化
語言
賴比瑞亞官方語言為英語。較大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瓦伊和巴薩兩個部族的語言具有文字。
宗教
賴比瑞亞施行宗教自由政策,全國居民86%信奉基督教,12%的人信奉伊斯蘭教,2%的人信奉拜物教。
習俗
在社交場合,賴比瑞亞人與客人相見時,有特殊的握手方式,正常握手結束後,雙方拇指、食指和中指相繞,擦出響聲;親朋好友相見時,習慣施擁抱禮;與女士見面還可施貼面禮。
賴比瑞亞擁有濃厚的非洲傳統文化色彩,重要客人來訪,當地部落酋長會出面迎接,安排舞蹈表演,對於即將離行的客人,賴比瑞亞人往往贈送傳統大袍,授予榮譽酋長稱號以示感激和祝願。
節日
獨立日:7月26日(1847年7月26日宣告獨立,成立賴比瑞亞共和國。)
建軍節:2月11日
統一日:5月14日
風俗
賴比瑞亞的房屋種類很多,圓形房屋,八角形、橢圓形房屋或長方形房屋都有。在大城市及行政、商業、交通中心,主要是鐵皮房頂的長方形房屋,有的是多層,有的是單層,二層樓房居多。這種房屋一般是磚牆和水泥地。在賴比瑞亞,由於天氣比較炎熱,人們的衣著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美國黑人移民後裔大多身穿筆挺的西裝,他們尤其喜歡大禮帽、手杖、雪茄等東西,紳士派頭十足。而當地的土著居民則完全保持著自己的生活方式,穿著本民族的服裝,顯示出原始的質樸和單純。在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國家,人們的傳統食物是木薯粉糊、小米粥和烤玉米。從幾內亞到喀麥隆,包括賴比瑞亞的在內的沿海地帶,居民常以“水果”為食。
禁忌
賴比瑞亞人是熱情好客的。人們初次見面,總是要寒暄幾句,互相問候,才談正事。人們常常使用的是握手禮,稱呼男性為先生,稱呼女性為夫人、女士、小姐。賴比瑞亞的宗教可以分為傳統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種。賴比瑞亞的所有部族都相信,有一個創造萬物的上帝。他們各自都向上帝祈禱,但沒有特殊的禮拜儀式。基督教對賴比瑞亞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該國憲法規定賴比瑞亞是基督教共和國。另外,有的家庭還有各自的食物禁忌,是絕對不能破壞這種禁忌的。
軍事
國防
1908年2月,組建警察和軍事部隊。1909年3月,創建賴比瑞亞邊防部隊。1956年根據《國防法》正式建立利武裝部隊。1970年改成賴比瑞亞武裝部隊。1982年改稱賴比瑞亞國民警衛隊。
軍力
1989年,總兵力曾達5800人,其中陸軍5300人,海軍500人(即海岸警衛隊)。1990年9月多伊政權垮台後,政府軍潰散。內戰期間,利有多個武裝派別,約計6萬名戰鬥人員。2000年5月利政府開始重組軍隊。2003年全國過渡政府上台後,聯合國賴比瑞亞特派團開始對各派軍事力量進行解武工作。2004年11月,解武和復員工作順利結束。2006年1月,利政府啟動武裝部隊重建計畫,美國出資幫助。2009年2月,利新武裝部隊完成組建。利新軍隊總人數為2169名。現任總參謀長普林斯·詹森(Prince Johnson)。
交通
概況
首都有幹線公路連線全國各大行政區。東郊的羅伯茨國際航空港是非洲最大的機場之一。賴比瑞亞的海運業享譽世界,首都有20多條國際海運定期航線與外界相通,蒙羅維亞港系西非地區最大的現代化港口之一,港區水域面積300公頃,年吞吐量1000餘萬噸。
鐵路
截止2014年賴比瑞亞全國只有2條鐵路,總長490公里,其中145公里為窄軌鐵路。均由各採礦公司經營,用於鐵礦砂運輸,內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現已停運。
公路
截止2014年賴比瑞亞全國公路總長11000公里,其中全天候公路2036公里,柏油路739公里。內戰期間受損較嚴重。
水運
空運
截止2014年國內共有47個機場,其中大型機場2個,首都和各州府間均有直達班機。位於首都的羅伯茨國際機場曾是非洲最大機場之一,1990年毀於內戰,1997年12月重新開放。目前尚未有自己的商業航空公司,國際航空業務主要由達美航空公司、法航、奈及利亞航空、摩洛哥航空公司、布魯塞爾航空公司、肯亞航空公司和衣索比亞航空公司經營。2012年,甘比亞、英國航空公司相繼在利開通航線。
社會
教育
2003年文盲約占全國人口的58%。實行國小、中學12年教育制度。國小、國中實行免費教育,但學齡兒童失學率達50%。大學學制一般為4年,學生享受50%補助金。內戰前,全國共有中國小1830所,在校學生30萬,教師8804人。高等院校有賴比瑞亞大學、卡廷頓學院、AME大學、利基督教學院、聯合衛理會大學等。賴比瑞亞大學為公立綜合性大學,全國最高學府,1994年有學生3000人,教師268人,現設有3個研究生培訓項目和法律、農林、理學、社會科學、商業等學院。
2012年註冊學生約2.38萬人,教師375名,員工980名。
醫療
截止2014年全國有約469家診所和34所醫院,其中80%依靠國際援助維持。醫務人員奇缺,全國合格醫生不足200人,一般是外國醫生。位於寧巴州塔佩塔市的中國援利醫院於2011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醫院擁有100個床位。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1年賴比瑞亞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15.6%,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92美元。2006-2013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1人、護理和助產人員3人、藥師1人;2006-2012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8張。
美國原定派遣3000名士兵前往賴比瑞亞幫助抗擊伊波拉疫情,決定增至4000人。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已經批准這一計畫,美方將分批次派遣總共不超過4000名士兵前往賴比瑞亞。柯比強調,美方派遣的這些人將提供後勤和工程技術支持,但他們不是醫護人員,因此不會被派往病毒感染高風險地區。截止2014年10月5日已有大約200名美軍士兵部署在賴比瑞亞,參與建造一處用於培訓醫護人員、提供醫療服務的總部基地。
媒體
2010年,全國共有36家媒體機構,其中34家為私營。
《調查者報》和《新聞報》為全國最大的兩家報紙,發行量各約2000份。此外,還有《分析家報》、《全國新聞報》、《遺產報》、《新賴比瑞亞報》、《賴比瑞亞標準報》、《自由周刊》、《日記報》等10多種報紙雜誌,除《新賴比瑞亞報》為官方報紙外,其餘均為私人報紙。
賴比瑞亞通訊社是利官方通訊社,每周一至五出版新聞稿。賴比瑞亞廣播公司是利官方廣播電視機構,建立於1960年,內戰前該公司設有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只有其所屬的ELBC廣播電台能夠運行。其他較大的廣播電台有DC廣播電台(私營)、Radio Veriatas(天主教廣播電台)、BBC Africa和聯利團廣播電台。各電台均只能覆蓋首都蒙羅維亞地區。“美國之音”於1962年在蒙羅維亞建立美在非洲最大的轉播站,向全非洲和中東轉播。此外,蒙羅維亞地區目前有三家私營電視台。
體育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上就出現了賴比瑞亞代表團的身影,之後因故缺席1968年墨西哥、1976年蒙特婁和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至今仍未有奪牌史。
機構
自2004年簽署和平協定以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逐漸調整其活動內容,為賴比瑞亞的重建進程提供支持。該組織致力於發展賴比瑞亞在衛生保健、糧食安全以及供水與衛生設施方面的能力。自2010年12月以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攜手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合作夥伴,在賴比瑞亞與象牙海岸交界的邊境地區積極援助數千名象牙海岸難民和收留難民的賴比瑞亞人。
民生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公布的《2016年人類發展報告》,賴比瑞亞的人類發展指數在188個國家中名列第177位。63.8%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嬰幼兒死亡率為5.3%,孕產婦死亡率0.73%。人均壽命約61.2歲。醫療設施在內戰中損毀嚴重,內戰後利政府依靠國際援助修復了14所醫院、13家醫療中心和230個診療所。全國醫生不足200人,一半是外國醫生。2014年大規模爆發的伊波拉疫情使利公共衛生系統遭到沉重打擊。
治安
2003年賴比瑞亞各武裝派別簽署《和平協定》後,聯合國駐賴比瑞亞特派團解除了反政府武裝,但有約2000名前展示人員滯留象牙海岸西部並參加了象牙海岸民兵組織。
2013年,賴比瑞亞總體安全形勢穩定,但社會治安狀況有所惡化,武裝搶劫、強姦和偷盜居犯罪率前三位。境內毒品走私增加,群體性暴力事件有所上升,稱為賴比瑞亞安全的重要威脅。
外交
外交政策
賴比瑞亞奉行獨立自主、平等互惠的外交政策。遵循確保國家安全、維護領土完整和主權與尊嚴,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主張在自由民主基礎上實現國際社會的團結,堅定支持非洲一體化進程,主張非洲國家應“以一個聲音說話”。現為聯合國、不結盟運動、非洲聯盟、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和馬諾河聯盟等組織成員。同140多個國家建立有外交關係。
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中利關係幾經反覆。利1957年與台灣“建交”。1977年2月,中利建交。1989年10月,利多伊政權與台“復交”,中方隨即宣布中止同利的外交關係。1993年8月,中利復交。1997年9月5日,泰勒政權宣布承認“兩個中國”;9日,中方中止與利外交關係。2003年10月11日,中國與利過渡政府簽署復交聯合公報和諒解備忘錄,兩國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
中利保持外交關係期間,中國為利援建了巴里克糖廠、綜合體育場、塔佩塔醫院、衛生部辦公樓、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等項目。
中利互利合作始於1981年,以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為主要方式,項目主要有道路和橋樑建設。中利在鐵礦開發等領域合作取得積極進展。武漢鋼鐵集團、中非發展基金、中利聯共同承擔了邦州鐵礦項目開發。
兩國於1979年簽訂了以現匯支付的貿易協定。根據商務部統計,2012年,雙邊貿易額為36.71億美元,同比減少26.7%。其中中方出口34.46億美元,進口2.25億美元。中國向利主要出口船舶等,進口鐵礦砂和原木等初級原材料。
同美國的關係
兩國於1864年建交。利美長期保持著特殊關係。利內戰前,美在利投資約4億美元,並有常駐軍事代表團及和平隊。2003年,美派軍艦進入利海域,迫使泰勒下台。利內戰結束後,美倡導組建了聯合國駐賴比瑞亞特派團,並承諾出資4億美元幫助利進行和平重建。美政府已把利作為由亂而治國家的典範和“民主樣板”,在利主要政府部門都派有美國顧問。2006年1月,美總統夫人勞拉和國務卿賴斯訪利並出席瑟利夫總統就職儀式。2007年起,利成為美《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受惠國,兩國並簽署了《貿易與投資框架協定》。2008年,瑟利夫總統4次赴美。2月,美總統布希對利進行國事訪問。10月,美向利恢復派遣和平隊。2009年8月,美國務卿柯林頓訪利。2010年4月,美副國務卿威廉·伯恩斯(William Burns)訪利。同年,瑟利夫總統4次訪美。2011年4月,美軍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漢姆(Carter· F· Ham)將軍訪利。5月,美助理國務卿威廉·布朗菲爾德(William Brownfield)訪利。同月,瑟利夫總統赴美訪問,並應邀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主旨講話。6月,瑟利夫總統再次訪美,會見美國務卿柯林頓,與美參議員、國會議員舉行會談。2012年1月,美國國務卿柯林頓赴利出席瑟利夫總統就職典禮。7月,美國會代表團訪利。9月,美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哈姆(Carter F. Ham)率團訪利。2013年1月,瑟利夫總統赴美出席利美“夥伴關係對話會”。2月,美軍方代表團訪利。同月,美前總統柯林頓對利進行私人訪問。2013年5月,賴比瑞亞與美國在華盛頓舉行首輪夥伴關係對話會。同月,瑟利夫總統赴美出席聯合國“2015年後國際發展議程高級別名人小組”最後一次會議並提交報告草案。2014年9月,瑟利夫總統赴美出席第68屆聯合國大會,期間還會見了美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
同奈及利亞的關係
1957年3月兩國建交。奈及利亞作為地區大國在調停利內戰、推進利和平進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8月,尼總統奧巴桑喬赴利調停內戰,並表示願為泰勒提供避難。8月11日,泰勒流亡奈及利亞,利內戰結束。2004年4月,利全國過渡政府主席布賴恩特訪問奈及利亞。2005年10月,奧巴桑喬總統訪利。2005至2006年,瑟利夫總統4次訪尼。2007年5月,瑟利夫總統出席尼新任總統亞拉杜瓦的就職典禮。2010年1月,尼外長馬杜埃奎訪利。2月,瑟利夫總統赴尼首都出席西共體第37次首腦峰會。10月,瑟利夫總統赴尼出席尼國慶活動。12月,瑟利夫總統出席在尼首都舉行的西共體特別峰會。2011年1月,瑟利夫總統出席西共體第39次峰會。7月,尼總統喬納森出席利國慶164周年活動並訪利。9月,瑟利夫總統赴尼參加西共體成員國領導人小型峰會。2012年1月,尼派遣一部長級代表團出席瑟利夫總統就職典禮。2012年3月,瑟利夫總統赴尼慶祝尼前總統奧巴桑喬75歲生日。
同加納的關係
1960年10月兩國建交。加納為利結束內戰、實現和平做出了積極貢獻。20世紀90年代,加納是西共體駐利維和部隊的第二大派兵國。2003年,加納外長率西共體代表團赴利調解內戰,並促成利各派最終達成阿克拉和平協定。2007年3月,利總統瑟利夫訪問加納,並出席加納獨立50周年慶典。2010年2月,瑟利夫總統訪問加納。2012年1月,加納副總統馬哈馬赴利出席瑟利夫總統就職典禮。8月,瑟利夫總統赴加納參加米爾斯總統的葬禮。
同鄰國的關係
利與獅子山於1973年成立馬諾河聯盟。1980年幾內亞加入該聯盟。1986年三國簽訂《互不侵犯和安全合作條約》。1989年,利內戰爆發後,幾、塞向利派出維和部隊。1999年,利、幾、塞三國邊境地區爆發武裝衝突,利、幾相互指責對方支持本國反政府武裝,雙方關係不睦。2002年,三國元首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舉行會晤,決定重啟馬諾河聯盟。2006年12月,瑟利夫總統訪幾。2007年4月和7月,瑟利夫總統赴幾齣席馬諾河聯盟會議,討論共同邊界安全和難民問題。5月,瑟利夫總統訪塞。9月,塞總統科羅馬訪利。11月,瑟利夫總統赴塞參加科羅馬總統就職儀式。2008年5月,馬諾河聯盟峰會在利舉行,吸納象牙海岸為正式成員。12月,瑟利夫總統赴塞出席馬諾河聯盟峰會。同月,瑟利夫總統赴幾齣席孔戴總統葬禮。2010年1月,瑟利夫總統訪問布吉納法索。4月,瑟利夫總統赴幾齣席馬諾河聯盟峰會。11月,幾內亞過渡政府總理多雷率團訪利。12月,瑟利夫總統赴幾齣席孔戴總統就職儀式。2011年1月,瑟利夫總統訪問幾內亞。4月,瑟利夫總統赴獅子山出席塞獨立50周年慶典。5月,瑟利夫總統赴象牙海岸出席瓦塔拉總統就職儀式。6月,象牙海岸總理兼國防部長索羅訪利。同月,獅子山、幾內亞、象牙海岸三國總統赴利參加馬諾河聯盟第20屆領導人峰會。2012年1月,幾內亞總統孔戴、象牙海岸總統瓦塔拉以及獅子山總統科羅馬均出席瑟利夫總統就職典禮。3月,瑟利夫總統赴象牙海岸參加西共體首腦特別會議。5月,獅子山總統科羅馬訪利。6月,瑟利夫總統赴幾內亞出席馬諾河聯盟第21屆領導人峰會,赴象牙海岸出席西共體峰會。7月,獅子山總統科羅馬訪利。
旅遊
賴比瑞亞總統府位於首都蒙羅維亞市區,是一座6層建築,賴比瑞亞總統埃倫·詹森-瑟利夫的辦公室位於大樓4層。蒙羅維亞是賴比瑞亞首都,第一大城市,蒙特塞拉多州首府。位於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梅蘇拉多角和布希羅德島上,據守聖保羅河入海口,是西非重要的出海門戶,非洲距南美洲大陸最近的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