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簡介
歐洲大部份的國家都有綠黨,除了歐洲之外,已經成立綠黨的有紐西蘭、澳大利亞、北美、非洲。而
台灣綠黨成立於1996年1月25日。
全球的綠黨都有一個特性就是他們提倡生態的永繼生存及
社會正義。這使得綠黨明顯地與傳統的資本主義派與社會主義派大不相同。第二個值得注意的特色是綠黨是由社會運動的行動者組成的,他們代表了政治上的弱勢團體或是少數族群。
簡而言之,綠黨是社會運動者的政治延伸。
口號
生態永繼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草根民主 (Grass-Root Democracy)
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
世界和平 (World Peace)
基本觀點
生態觀
2005年11月14日
綠黨是一個在二十世紀才開始在歐洲擴散的政黨,除了歐洲之外,在世界各地多個國家都有成立綠黨,如紐西蘭、澳大利亞、北美、非洲,最著名的就是德國綠黨。各個國家的綠黨的內容多少有些不同,但全球的綠黨都有一個特性就是他們提倡生態的永繼生存及社會正義,他們往往為建立生態保護區出力,反對經濟對生態的破壞。
綠黨的四個基本主張是:生態永繼 、 草根民主、 社會正義、世界和平。
全球的綠色革命引起綠黨,作為一種政治力量,在全球的崛起。綠黨提出“生態優先”、非暴力、基層民主、反核原則等政治主張。綠黨積極參政議政,開展環境保護活動,對全球的環境保護運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組織崛起
一綠黨崛起的背景——遍布全球的綠色革命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著名學者R·卡遜《寂靜的春天》的出版,向人類敲響了生態危機的警鐘。人口爆炸、土地沙化、資源枯竭、能源危機、環境污染這所有的一切已經使人類陷入了生存的"困境"。1972年,一個主要由科學家組成的非政府組織——羅馬俱樂部發表了一份振聾發聵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向全人類宣告了能源與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與延續的終極制約,極大地影響了各國的經濟生產方式、社會生活模式乃至政治發展內涵。1972年,第一次聯合國人類
環境會議召開。《報告》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它“在人們面前打開了一個在過去實際上被人們擱置一邊的生死攸關問題的重大領域”。
1960 年代末期,歐洲從狂熱的共產主義,極端的民主意識,性解放等等的自由理念中,逐漸形成一支
綠色政治運動隊伍,以環境保護、反核、可持續能源等作為其政治訴求,同時在體制內與體制外作抗爭與改革的活動。這樣的
綠色運動最先在斯堪地那維亞的
挪威、瑞典、芬蘭以及德國開始發展。初期經常有相當激進的街頭抗爭與國際性的干預行動。
1970年4月22日,美國2000萬各階層人士參加了盛大環保遊行,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遊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後影響日漸擴大並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回響,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這一天被稱為“地球日”而得到永久性紀念,以後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民眾環保活動。1970年的地球日,被公認是在1962年卡遜的《寂靜的春天》拉開序幕之後,美國環境保護運動走向高潮的一個標誌。
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歐美國家出現了聲勢浩大的學生造反運動、和平運動、環境保護運動。在此基礎上,“自然之友”、“峰巒俱樂部”、“
綠色和平組織”、“世界衛士”、“布侖特蘭委員會”等非政府組織蓬勃發展,推動著作為國際社會一種市民運動的“綠色政治運動”的發展,其影響日益深入,並滲透至社會的每一角落,形成所謂“綠色政治化”的局面。
國際各種非政府組織和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在推動國內、國際政治的“綠化”,促進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戰略與生產生活方式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綠色運動更是與婦女運動、和平反核運動相回響,致力於推動建立一個平等,和諧、安全的社會。
自那時起,到了90年代,經過30多年的努力和奮鬥,美國的環境保護運動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眾的
環境意識,二是政府的
環境政策和行為。1992年,美國已有大約1萬多個各種各樣的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其中10個最大的組織的成員已從1965年的50萬人增至1990年的720萬人。更重要的是,““環境保護主義”已經成為一個廣為接受的社會思潮,而不單單是一個口號了。例如,根據1990年的民意測驗,有73%的美國人都確信自己是一個“環境保護主義者”,有4/5的人則把環境看作是最重要的社會問題。可見,隨著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公眾的環境意識亦日漸濃厚。
環境保護運動的高漲同時也對政府的行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69年,美國國會批准了“國家環境政策法案”,隨後的20年間,又有數百個
環境法規出台。1970年,國家環保局重新整編,成為國內最重要的政府管理實體之一;它不僅是國家重大的環境保護工程的制定和實施者,而且負有國家環境法規的執行和監督責任。與此同時,各級地方政府也都健全和完善了環境管理的機構。
因此,到了90年代,甚至連那些最嚴厲的批評者也不得不承認,在實施了
環境立法的地方,“空氣和水都比20年前清潔了,環境污染的情況減少了,樹木在1995年比1885年多了。”而最能體現環境保護運動的政治壓力作用的應該是總統選舉。
1992年,
柯林頓在競選總統時挑選的競選夥伴是《瀕臨失衡的地球》的作者
阿爾·戈爾,則更呈現了一種人心所向;因為《瀕臨失衡的地球》是1992年美國的暢銷書,它所表達的是一個政治家對
全球環境問題的關注和願為保護地球而付諸努力的決心[參看電影《難以忽視的真相》-----戈爾演講]。柯林頓入主
白宮後不久就發表了“地球日”演說,則不僅進一步明確地表示了他對保護環境的支持,而且以一種高昂的熱情評價了“地球日”。進入90年代後美國環境保護運動的形勢應是一片大好。
20世紀70年代,一股"綠色政治"的風潮在歐洲大陸興起。到80年代初期,一場以市民為主體的綠色運動在西方國家勃然興起。在廣泛的
民眾運動的基礎上,80年代在歐洲各國先後創建了綠色政治組織──綠黨。德國是歐洲第一個綠黨的誕生地。
這場運動既包括
生態運動、環境保護運動,也包括和平運動、女權運動以及
生態社會主義運動。伴隨著這場廣泛的社會政治運動,一個新興的政黨——綠黨出現了,它成為這場綠色政治運動的
核心力量,並很快成為世界
政黨政治舞台上一個引人注目的黨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綠色運動方興未艾,綠黨組織和活動的影響力也在擴大。特別是在歐美國家,綠黨的地位在世紀之交出現了相對上升的趨勢。
到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歐洲出現了一批環保主義政黨。1973年在綠色政治的發源地歐洲出現了第一個綠黨——英國的人民黨。20世紀80年代歐洲各國也紛紛建立綠黨,1979年西德環境保護者組成的政黨——德國綠黨。德國是歐洲第一個正式意義綠黨的誕生地。現德國外長
菲舍爾是德國綠黨黨員,曾訪問過中國。德國無論政府還是民間,都有著強烈的環保意識。每個政黨都把保護環境作為重要綱領之一。他們必須這樣做,因為環境政策的好壞是競選得票多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民間,活躍著數量眾多的獨立自發的環保組織。
1993年兩個德國的綠黨合併,其勢力更加銳不可當,在16個州中進入了11個州議會,並在聯邦大選中獲得49個議席,終於到1998年大選中獲得空前勝利;結成"紅綠聯盟",進入聯邦政府,擔任了外交、環保、衛生等三個部長職務。奧地利總統范德貝倫和原德國副總理兼外長菲舍爾是目前全球綠黨中最有權勢的人物。
歐洲以外紐西蘭、
澳洲、美洲、非洲等地也出現綠黨。綠黨已遍布全球各大洲,迄今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有綠黨組織。僅
歐洲綠黨聯盟就有43個成員黨。
在拉美國家綠黨的組織和活動日趨活躍,亞洲已正式成立的綠黨,僅有蒙古、台灣和
尼泊爾。蒙古綠黨早在多政黨民主開放後,於1990年成立,黨內雖無當選的國會議員,但仍屬聯合政權的一部分。在中國的台灣省也有綠黨存在和活動。台灣綠黨,成立於1996年1月。
全球已有超過70個綠黨組織,並且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更有該黨的組織聯盟。這整合的程式,當然是由設在
歐盟這個大本營的綠黨所特別推動的。
於是,歐洲綠黨聯合會在1993年正式宣告成立,其宗旨是建設一個環境優美、社會公正的歐洲,並同其他大陸的綠色政治組織加強聯繫。要建立一種真正的力量對比關係和一種新的國際,即綠黨國際"。
1999年6月,綠黨在
歐洲議會的626個席位中,占有了47席!在歐洲17個國家的議會中綠黨議員達到206名,歐盟15國,有12個國家的政府中有綠黨成員。
由於綠色政策的國際性與其符合現代環境問題迫切需要的共通性,由歐洲各國綠黨所組成的歐洲議會次級團體“歐洲綠黨聯盟” 也成了歐盟議會中最有跨國連動性的歐洲政黨。1999 年,為了歐洲大選的造勢,歐洲綠黨聯盟邀請包括台灣綠黨在內的22 國26個綠黨正式政黨,以及其它同質但尚未正式成立政黨的綠色運動團體在巴黎舉辦國際綠黨大會。場面浩大,可比昔日的共產國際大會。
組織特點
與傳統政黨不同,綠黨的意識形態則公開希望超越階級界線,超越左派和右派,把與人民和自然界共存亡,看作是自己的最高目的。綠黨的主張既不是資本主義的,也非
社會民主主義的,更不是社會主義的。它的出發點是全人類的,不分階級和階層,它所關心的不是哪一個階級、階層或哪一部分人的生存,而是整個人類和星球的生存。
各國綠黨在理論綱領、意識形態、政策主張及組織原則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特點:
一 “生態優先”原則
綠黨以生態學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強調保護環境,實現生態平衡,這是綠黨最根本的政治學原則,它既是綠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標誌,也是綠黨制定其綱領和政策的基礎。綠黨是生態學原則的產物並以之為理論綱領的指導武器。綠黨意識形態以一般系統論為哲學基礎,以生態學為核心思想。綠黨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在自然界之上; 我們賴以進行交流的一切民眾性機構以及生命本身,都取決於我們和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綠黨認為,我們人類以自然界主人的身份自居,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追求目標而自鳴得意,不斷地向自然進行索取,這是非常有害的。
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就不可能恢復,所謂的補救措施也只能是損人利己、嫁禍於人的權宜之計。綠黨意識形態以一般系統論為哲學基礎,以生態學為核心思想。綠黨成員及其支持者的後現代政治社會背景和他們獨具特色的生態政治觀與社會觀,構成了歐洲當代社會與政治中的“綠色風景線”。
在經濟上,綠黨明確反對當前那種只受利益驅動而肆無忌憚地破壞資源、破壞生態平衡、毫無限制地提高生產率的消費性經濟,認為這種經濟不但會推動經濟走向崩潰,而且使人為了獲得收入不得不接受勞動的一切悲慘的和壓迫性的方面。
為了生態平衡,保護環境,綠黨提出“不進行不考慮未來的投資”,主張將危害生態、消耗能源的行業取締。強調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高於一般經濟成長的需要,主張以“生態經濟”、“生態財政”代替“
市場經濟”、“市場財政”。
正是基於現代生態學的基本原則和原理,綠黨才得以用系統的觀點、動態的觀點,從全局、整體、多方位、多層次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把環境污染、高失業率、
官僚政治等似互不相干的問題,聯繫起來對待;正是現代生態學關於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這種土地倫理學,才使綠黨得以提出社會公正、社會保障、非暴力活動等綱領和目標。現代生態學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互為依存的觀念,這些都成為綠黨的"科學的基礎,行動的準則"。
綠黨還要求從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開始,逐步否定傳統的經濟成長模式和消費觀念,提倡生活簡樸和回歸自然。
二非暴力原則
綠黨的非暴力原則包括終止單純性暴力和結構性暴力。前者即反對用暴力手段解決衝突,而後者則是綠色政治中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政治學原則。
按照生態和諧原則,綠黨為之反對的就是充滿了暴力行為和壓迫剝削的現存社會,所以儘管黨內關於是否承認暴力問題的爭論還異常激烈,甚至由於分歧而導致分裂,但綠黨還是堅持了非暴力原則。綠黨認為結構性暴力,是指由國家、制度充當主體所施行的暴力,即由國家政府強加於社會和個人的壓迫、剝削制度。其中最典型、最集中的暴力行為是軍事上的黷武主義、對婦女的歧視和壓迫以及對
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剝削。
非暴力原則是每個綠黨黨員必須遵守的信條。綠黨的非暴力原則說的是反對一切個人及國家的暴力。綠黨確信,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暴制暴只能造成更嚴重的暴力。對待戰爭,綠黨向來旗幟鮮明,它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綠黨認為,現代戰爭在摧毀人類的同時,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因此,人們看到,綠黨成為
和平主義不折不扣的衛道士,哪裡有戰爭,那裡就有綠黨組織參加的抗議活動。非核化、非軍事化、解散
北約,是綠黨的一貫主張。
綠黨遵循非暴力原則,廣泛開展了世界和平運動、反對部署核武器運動和要求裁軍運動。綠黨齊心協力反對美國對
伊拉克的戰爭,認為戰爭必將造成人類及環境災難。
宣傳和平主義思想,反對核威懾,反對一切戰爭和窮兵黷武,主張世界和平,首先是歐洲地區實現和平、建設一個沒有集團對抗(廢除對立的軍事組織)和非武裝區的歐洲,成為綠黨構想的最高境界。為此,他們提出德國首先銷毀核武器,並單方面裁軍、而實行獨一無二的社會防禦政策,這就要求全體公民以更堅強的信念,更充分的勇氣,更高尚的精神,更有親合力的組織行為,用非暴力的、不合作的行為來保家衛國。
綠黨在反對結構性暴力的鬥爭中,反對對婦女的壓迫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認為在現代社會裡,婦女是一個最大的受壓迫、受剝削的集團,為此,保護婦女權利成為綠黨向國家制度暴力發起的最猛烈的進攻。他們提出了大量的女權主義的立法、同工同酬、教育平等、財產繼承、孩子養育以及關於流產權利等等,在全社會激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強烈的震動。
在綠黨看來,世界秩序充滿了結構性暴力及事實上的不平等、不公平,它基本上還是殖民地的遺產。已開發國家利用他們在各方面的優勢,殘酷地剝削和掠奪第三世界,是造成開發中國家貧窮落後的主要原因。基於此,綠黨提出給第三世界以援助,為其提供一個自力更生、調整經濟、謀求發展的機會,減少開發中國家對已開發國家的依賴,力求建立一種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夥伴關係。在當今西方社會政治舞台上活躍著的政黨中,惟獨綠黨對第三世界事務表現得最為活躍、最為積極,他們的領導人頻頻出訪第三世界各國,他們的思想庫加強研究第三世界各國的發展戰略和現實問題。在綠黨的各級組織中,都有第三世界的研究小組,這是一種非常引人注目的積極現象,也是綠黨的社會進步意義之所在。
綠黨的使命——環保與和平:作為以生態問題為目標的政黨,綠黨特別關注環保與和平,為此它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原則,“生態優先”原則和“非暴力”原則。
三基層民主原則
綠黨極力強調基層民主原則。人民必須更加直接地控制社會、生態、經濟和政治力量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歐洲綠黨認為,傳統的政黨政治已與大資本的利益結合在一起,大資本集團通過遊說、賄賂、饋贈等各種手段控制了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決策,權力日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各政黨的上層決策者們由於其官僚化和等級化的組織結構已與下層黨員和民眾相脫離,失去了社會責任感,無法再代表下層民眾的利益和願望。他們對現存的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也缺乏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因此,綠黨把基層民主的原則貫穿在組織結構中,通過擴大民主參與的方式儘量吸收更多的民眾支持。德國綠黨在1983年制定的聯合綱領中表達得十分明確:“我們決定建立一種新型的黨的結構,以不可分割的基層民主和分散化概念為基礎的結構。我們相信,缺乏這種類型結構的黨,就不適用於令人信服地支持議會民主機制內的生態政策。”綠黨這種基層參與性的組織機構,其目的就是擴大基層的權力,防止形成權力被機構與個人壟斷。
在歐洲綠黨看來,歐洲現行的議會民主和政黨競爭已經阻止公民的政治參與並導致政治失望,因此,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應大量引入政治自決、直接民主等手段來克服。綠黨認為,未來民主制度的理想形式,是一種非集中的、以社區為權力核心的、內部團結合作和直接民主控制為主要手段的基層政治。這樣的民主政治制度建構奠定了綠黨的組織原則和運作機制的基本模式。這些運作機制主要表現在:
一是自下而上的基層授權制。綠黨與傳統政黨的最大區別在於它的決策過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基層掌握著實際決策權,而上級機構只是辦事機構。
二是幹部的輪換和任期制。在綠黨看來,“任期過長會使信息和權力集中,這些與基層的理想相牴觸;
希特勒時代已經說明了把權力賦予那些能力超凡的領袖人物的危險性。綠黨應該追求一種沒有官員的網路系統的理想,一切人都參加管理他們的社會。
三是集體領導制度。政治權力的分散化、綠黨從中央到地方均實行集體領導,為防止任何權力壟斷現象的出現,綠黨規定一人不得身兼數職,實行領導職務輪換制,對
黨內職務的確立和重新當選等均有嚴格的限制規定
四是男女比例制。男女平等是
政治民主的體現,黨內事務的男女平等參與應當成為綠黨的實踐。
儘管歐洲綠黨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與傳統政黨的結構相比還有一定的薄弱之處,甚至有無政府主義的嫌疑,但是綠黨在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對當代歐洲的經濟發展、政治觀念和政黨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整個世界的發展模式都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歐洲綠黨信奉生態政治和直接民主,經常地站在被壓迫者和窮人一邊,有人把它稱作“新馬克思主義者”或“後馬克思主義者”。
四反核原則
綠黨一貫主張非核化、非軍事化。
綠黨堅決反對使用核能。在德國綠黨的推動下,德國制定了逐步廢除核能的政策。2003年年底德國總理
施洛德到中國訪問的時候,答應向中國出口由
西門子公司在德國西部的哈瑙建立的一家鈽燃料工廠。該工廠的作用是:利用核電站發電過程中殘留的鈾和核裂變過程中產生的鈽生產出鈽燃料棒,再用來進行核能發電。德國執政兩黨,社會民主黨和綠黨在是否出售核燃料工廠給中國一事上產生巨大分歧。德國主張環保的綠黨以及各種環保組織是反對出口的主要力量。它觸動了德國
社民黨和綠黨聯合政府的一根敏感的神經,也就是兩黨在核能利用問題上的分歧。綠黨是靠反核運動起家的。社民黨和綠黨之間爭吵激烈。
俄羅斯曾經提出購買這家工廠的設備,由於綠黨堅決反對而作罷。綠黨認為,既然核能要不得,就不能把它出口到其它國家去。
德國環保組織開展了一個名為“我們自己買哈瑙”的行動,號召民眾湊錢購買這個工廠,從而阻止它賣到中國。該行動湊到了80多萬歐元。但不少參與者都表示,湊齊所需要的5000萬歐元純粹是“夢想”,“這樣做是為了向政府表達反對核能出口的立場”。綠黨兩主席之一的安格麗卡·貝爾聲稱,如果一方面決定德國核電要下馬,另一方面卻出口核設備,那是荒謬的。德國綠黨另一主席
比蒂科費爾說:“對我們自己都認為是十分危險的技術,我們不能把它出售到外國”。但是,因為德國法律並不阻止所有核能出口,所以綠黨也不能僅僅因為反對核能而推翻這項出口。他說,能阻止這項出口的法律是:任何可能被用於軍事目的核能出口項目都將被禁止。他說:“根據目前的情況,不能夠絕對排除這個設施用於軍事目的的可能性。” 綠黨部分人士認為,此設備有可能用於生產核武器的
關鍵部件。由於綠黨的強烈反對,這筆交易最終不了了之。
2003年10月13日中國政府發表《
中國對歐盟政策檔案》,闡述了中國對歐盟的政策目標和今後5年的合作措施。其中要求“歐盟應早日解除
對華軍售禁令,為拓寬中歐軍工軍技合作掃清障礙。”在整個歐盟,大多數國家都主張解除這一“不合時宜”的禁令。歐盟一些國家仍舊以中國的人權為理由,反對取消
對華武器禁運。施洛德為首的德國政府是極力主張解除這一禁令的。但德國綠黨不同意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而德國綠黨的反對理由則是台灣問題。比蒂科費爾表示,綠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又表示:“在中國政府依舊威脅可能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時候,對於歐盟來說,取消對華禁運是錯誤的。我們堅持認為,台灣問題必須用和平的方式得到解決。”
歷史沿革
1979年,第一位綠黨國會議員在
瑞士產生。1990年,第一位綠黨閣員入主立陶宛政府,隨即擔任副總理要職。
時至今日,不僅在歐洲的大國如德、法,或是小國如
比利時等,都因為綠黨在國會選舉的席次得到了令人重視的席數,而得以參予組織聯合政府。並在聯合政府中主掌環保、衛生、公共運輸甚至外交等要職,更加有效地推動綠色政策。
1983年3月22日,一支27人的綠黨隊伍進入了
聯邦德國的國民議會下議院、聯邦議院,這是30多年來第一個取得席位的新黨;1998年,施洛德領導的社民—綠黨聯盟贏得德國大選勝利。綠黨在德國政府中擁有3個內閣職位,包括外交部長、環境部長和消費事務部長。
到80年代中後期又有比利時、瑞士、盧森堡、
奧地利、芬蘭、義大利、瑞典和
愛爾蘭等國的綠党進入各國議會,有的進入了地方政府;
1993年芬蘭的一名綠黨成員首開紀錄,成為內閣成員;之後,綠黨成員在比利時、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聯合政府中相繼出現。
綠黨早已進入各級議會,在歐洲的17個國家的議會中,綠黨議員達到206名,在芬蘭、義大利、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綠黨還成為
執政黨,湧現出一大批綠黨高層官員。
在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也都有綠黨成員。在歐盟,綠黨雖然規模小,也有不少政黨聯合,且占有超過12席內閣閣員。在2002年11月5日舉行的
拉脫維亞新一屆議會首次會議上,綠黨和農民聯盟主席
因格里達·烏德蕾當選為新議長。在議會中占有56個議席的“新時代”黨、
拉脫維亞第一黨、綠黨和農民聯盟以及“祖國和自由”聯盟經協商,同意聯合組閣,並共同推舉烏德蕾為議長候選人。
西歐綠黨的政治實力已超過了有著幾十年鬥爭歷史的西歐共產黨,成為僅次於西歐
社會黨黨團和人民黨黨團的第三大政治力量,在西歐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綠黨已成為一支世界性的政治力量,在西歐大部分國家,成為平衡左、
右翼政治力量格局的重要力量。綠黨的興起,不僅改變了歐洲各國的政治格局,而且也影響到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
在美國,作為第三黨,據調查顯示,在過去的兩年里只有綠黨的成員在增加。
歐洲綠黨謀求統一,擴大影響,瞄準議會。歐洲生態保護主義組織的領導人2002年22日在羅馬簽署了一份檔案,宣布歐洲綠黨誕生。它將參加6月12日和13日舉行的
歐洲議會選舉。義大利代表團團長之一、會議東道主、義大利前部長阿方索·佩科拉羅·斯卡尼奧說:“我們是歐洲第一支決定聯合起來建立一個政黨的歐洲政治力量。”
綠黨在歐洲議會現有36名議員。新建歐洲綠黨的綱領性檔案談到了5個問現全題:環保、為社會盡義務、擴大民主、推動和平政策進一步實施,以及從下層開始實球化。2004年2月21日歐洲32個綠黨的代表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舉行的大會上宣布,他們決定組建統一的“歐洲綠黨”,作為歐洲歷史上第一支涵蓋整個歐洲範圍的政治力量,參與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歐洲的各個綠黨在歐洲議會中只是作為一個鬆散的聯盟一起工作,合併後的“歐洲綠黨”,將改變這一狀況,使原來分散的32個綠黨能夠以共同的宣言、共同的行動表達他們共同的聲音,進一步擴大綠黨在歐洲的影響。
作用
隨著近些年來人們對環保的重視,綠黨在西方政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在西方選舉中綠黨不是最重要的政黨,但是在議會制度國家中,某一政黨想要獲得執政權而自身無法達到議會半數的時候,綠黨就扮演著執政締造者的角色。但是綠黨在分散了部分左派政黨選票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偏左派政黨很難執政的結果。
各地分布
台灣綠黨
台灣綠黨成立於1996年1月25日,是一個主要以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社會正義與世界和平為訴求的政黨。理念與政治主張:
綠黨自我定位為社會運動者的政治延伸,以推動台灣社會政治之改革,秉持生態主張的理想,促進
台灣原住民族自治,來建設“新國家”為宗旨。與其他國家的綠黨基本主張相類,台灣的綠黨也主張生態永續(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草根民主(Grass-Root Democracy)、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及世界和平(World Peace)。
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
加速環境法案之制訂
停止核能發電,鼓勵使用再生能源
發展大眾運輸
設定保護區,保護特殊景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
增加中國小鄉土教材,建立環境意識
“國家”安全與國際關係
致力將“人權”落實在各國的法律體系
要求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
新公民權
兩性平等
政府應協助解決原住民族教育及就業問題
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應建立公開、民主參與機制
歷史
綠黨1996年1月建黨時,原名為“綠色本土清新黨”;但同年5月9日第一次臨時黨員大會便決議變更黨名為“綠黨”,英文名稱為“Green Party Taiwan”。
1996年,綠黨提出“廢物利用、資源回收專案”提名區域候選人十三人參與“國民大會”選舉,綠黨在
雲林縣的參選人高孟定當選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成為該黨唯一的政治代言人。1997年,由於高孟定接受
張榮味邀請搭檔參選雲林縣副縣長,為避免黨中央難為而主動退黨,自此綠黨也就不再有體制內的政治代理人,而與一般環保團體一樣長期進行體制外的遊說與運動。
組織運作
綠黨在中央為由“全國”代表大會直接選舉產生的
中央執行委員會,采合議制。召集人由中央執行委員互推產生,即為一般政黨形式上之黨主席,為雙召集人制。另外,綠黨成立之初在黨章中即明白規定,各級黨部執行委員、評議委員,以及黨提名參與各項公職選舉之候選人,女性名額不得少於三分之一,並明定在2000年之前進而提高至不少於二分之一,開國內各政黨大幅度保障女性黨員政治參與的先河。2006年黨員大會通過修改為任一性別名額不得少於三分之一。
綠黨之雙召集人(2006年)為謝若蘭及林聖崇,2007年為
陳曼麗及洪輝祥。
參選
綠黨亦多次推派候選人參與各級選舉,除1996年“國代”選舉以外,還包括以下幾次選舉:
1998年
高成炎參選台北市南區“立法委員”。
2001年
高成炎參選台北市南區“立法委員”。
齊淑英參選花蓮縣長。
2002年
陳朝順參選台北市議員
2003年
齊淑英參與花蓮縣長補選。
2006年
張聿文(綠黨推薦,但非綠黨成員)、潘翰聲、
張宏林參選台北市議員。
雖然綠黨候選人在以上選舉皆無人當選,但綠黨仍保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與社會動員能力。
國際交流
注重與各國綠黨和綠色環保組織的交流,為綠黨的重要特色。台灣綠黨為亞太綠色聯盟 (Asia-Pacific Green Network)的重要發起團體之一。
奧地利綠黨
概況
綠黨(Die Grünen):奧地利在野黨。主要組織是“
綠色選擇”和“聯合綠黨”。聯邦發言人(主席)亞力山大·梵·德·貝倫(Alexander van der Bellen)。
歷史
1986年,奧地利原有的幾個綠色小黨合併,成立名為“綠色選擇”的新黨,並參與當年的奧地利議會選舉,獲得4.82%的選票,在議會中占據了8個議席。1993年,該黨採用現名。2006年,該黨在議會選舉中一舉獲得21個議席,成為奧地利議會中僅次於
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和
奧地利人民黨的第三大黨,由於社民黨和人民黨組成大聯合政府,綠黨遂成為奧地利最大的反對黨。
德國綠黨
概述
聯盟90/綠黨(德語:Bündnis 90/Die Grünen,縮寫:GRÜNE,中文常簡稱為德國綠黨)是德國的一個政黨,其前身是1970年代末期興起的新社會運動的一部分。1980年,綠黨(Die Grünen)正式在西德成立。這是當今世界上成立最早、同時也是最為成功的綠黨組織。而在1989年至1990年間,東德的一些民權運動團體聯合組成了聯盟90(Bündnis 90)。1993年,聯盟90併入德國綠黨。從1998年開始,德國綠黨成為了執政聯盟的一部分。
歷史
1970年代末期,環境保護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組建了名為“綠色”(Die Grünen)的政治組織,中文稱之為綠黨。其政治綱領是反對環境污染、核能的過分利用、北約的戰略以及其他各種過度工業化的行為。其早期的重要人物包括:魯迪·多茨克(Rudi Dutschke)、海因里希·波爾(Heinrich Böll),佩特拉·凱麗(Petra Kelly)以及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82年,一部分成員離開綠黨,另行組建了生態民族黨。而繼續留在綠黨的成員則更加旗幟鮮明地支持以下觀點:反戰、反對限制移民和墮胎、支持吸食大麻的合法化、為同性戀者爭取權利。同時鼓吹他們稱之為“反獨裁”的教育觀念。他們更傾向於採取溫和的抗議行為,但也會在為諸如反對核武器、反對核能或者是反對在法蘭克福機場修建一條新的跑道而進行的示威活動中與警方發生衝突。這些行為似乎與那些離開綠黨的人士很相似,但那些離開綠黨的人士是不會採取溫和的抗議行動的。
德國統一後,1990年12月,綠黨在西部沒有通過5%選票門檻。最後因為德國競選法律的臨時修改, 在東德和西德分開地運用5%"障礙",綠黨獲取了議會席位。這是因為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的領土,通過綠黨與Bündnis 90 (聯盟90)共同努力 (一群持不同政見的民權活動家組成的鬆散組織),終於獲取超過表決總數百分之5的選票。在1994年競選,黨的西部分支得到了7.3%的選票 ,在全國得到49 個席位。1998年即使得票率輕微下降(6.7%),綠黨仍然獲得了聯邦議院的47個席位,並且與德國社民黨組成了聯合政府。約施卡·菲舍爾成為新政府的副總理和外交部長,除此之外,其他兩個綠黨成員在政府中擔任大臣(安德亞·菲舍爾,後來是雷娜特·庫埃納斯特和于爾根·特里廷。2012年5月13日,在德國政壇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北萊茵—威斯伐倫州(北威州)議會選舉結束。初步計票結果顯示,州執政聯盟
社民黨和綠黨贏得州議會超過半數席位,將組建穩定的多數派政府
其他地區綠黨
以下列表並不完善,列表是按英國家或地區名稱字母順序列的。一個比較完善的列表請參考
奧地利 - 奧地利綠黨(模具Grünen - 模具Grüne替代)
比利時 - 綠色宴會( ECOLO )
比利時 - 比利時綠黨( Groen! )
中國大陸 - 非正式成員中華綠黨/中國綠黨(中國綠黨/中國綠黨)
英格蘭和威爾斯 - 英格蘭和威爾斯綠黨(英格蘭和威爾斯綠黨)
芬蘭 - 芬蘭綠色聯盟( Vihreä Liitto )
法國 - 法國綠黨(萊斯VERTS )
德國-90聯盟/綠黨( Bündnis 90 /模具Grünen )
愛爾蘭 -
愛爾蘭綠黨(愛爾蘭綠黨/安Comhaontas GLAS )
以色列 - 以色列綠黨(HA- Yerukim )
日本 - 綠之未來(みどりの未來)
荷蘭 - 荷蘭綠黨(德Groenen )
荷蘭 - 綠色左派( GroenLinks )
紐西蘭 - 紐西蘭綠黨(奧特亞羅瓦紐西蘭綠黨)
菲律賓 - 菲律賓綠黨(菲律賓綠黨)
波蘭 - 波蘭綠黨( Zieloni )
葡萄牙 - 葡萄牙綠黨(人民黨噠兵馬俑)
蘇格蘭 - 蘇格蘭綠黨(蘇格蘭綠黨)
南非 - 南非綠黨(南非綠黨)
西班牙 - 西班牙綠黨(洛杉磯德斯)
瑞典 - 瑞典綠黨( Miljöpartiet德酒店距離Gröna )
瑞士 - 瑞士綠黨( Grüne Partei DER瑞士/萊斯綠黨 - 班駁écologiste瑞士)
中國台灣- 綠黨(台灣綠黨)
世界 - 全球綠黨(全球綠黨)
愛沙尼亞-愛沙尼亞綠黨(Estonian Greens)
匈牙利綠黨(Lehet más a Politika):反對黨。2009年2月26日成立,主要由青年知識分子組成。主席施佛爾·安德拉什(SCHIFFER Andr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