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及發展
起源
“無黨聯盟”為不同利益團體的聯合體:當許多前
納粹份子在
1945年戰後第一次國民議會選舉中無
選舉權時,很多前大德意志人民黨黨員、前鄉村同盟成員以及戰後年輕一代,希望聯合組成第三勢力,力圖挑戰
社會民主黨和
人民黨兩大黨的強勢地位。該聯盟因成員成分複雜,始終處於思想不能統一、不斷有成員退出的鬆散狀態,直到聯盟最終解體也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政黨。
發展
由於多次在選戰中落敗以及持續不斷的內哄,聯盟最終於1956年解散,自由黨成立。自由黨首任黨主席為前
黨衛軍旅長安東·萊恩特哈勒(Anton Reinthaller),由於他長期擔任
國家社會主義(
納粹)運動骨幹,於1950年至1953年被逮捕並監禁。1930年代,萊恩特哈勒作為當時
奧地利非法組織——奧地利法西斯(Austrofaschismus,該組織為
德國納粹黨的成員)的成員,支持
納粹黨的
德國與
奧地利合併政策。1938年在
阿圖爾·賽斯-英夸特的“合併派”內閣中任農業部長,後任帝國議會議員(至1945年)。在就職演說中,他明確表示:“國家的不二信仰是歸屬於
德意志民族!”他曾多次強調
奧地利德意志居民與
德國合併的願望。
自由黨長期只有6%的民意支持度,甚至低於其前身“無黨聯盟”。自由黨作為無足輕重的政治力量,時而投靠
社會民主黨時而投靠
人民黨。
1970年自由黨在時任黨主席弗雷德里希·皮特((Friedrich Peter,前
黨衛隊高階將領)的帶領下,同意與
社會民主黨合作,加入臨時的少數派政府,直至
1971年新的國民議會選舉開始。作為對自由黨的回報,
社會民主黨強行通過了旨在減輕對小黨歧視的新選舉法。
在
1980年的自由黨代表大會上,
自由主義派的政治路線獲得通過。1983年國民議會選舉,自由黨雖然只獲得該黨歷史上最低的得票率5%,卻因為黨主席諾爾伯特·史提格(Norbert Steger)成為副總理,而第一次參與政府行政。史提格致力於本黨自由主義願景並努力發展新的選民群體。
儘管如此,自由黨的
日爾曼民族主義仍然根深蒂固,前自由黨籍國防部長弗雷德海姆·弗里申施拉格(Friedhelm Frischenschlager)以及前自由黨籍法務部長哈拉德·歐弗納(Harald Ofner)都曾公開做出強烈的日爾曼民族主義表態。(80年代
奧地利非法政黨國家民主黨主席諾伯特·布爾格(Norbert Burger)曾說過:“歐弗納與我們的理念完全一致,努力方向也沒有任何差別,並不是因為它是國家民主黨成員,而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
日爾曼人。”)
海德爾時期
1986年12月13日,
約爾格·海德爾於在
因斯布魯克進行的自由黨代表大會上,成功擊敗對手諾爾伯特·史提格(Norbert Steger)成為新任黨主席。
社會民主黨籍的總理弗蘭茲·弗拉尼斯基(Franz Vranitzky)因此停止了與自由黨的聯盟關係。
此前的自由黨以知識階層為核心,
海德爾則推進了自由黨向新的全民政黨方向轉化。因此,自由黨在維也納傳統的
社會主義工人社區Simmering以及Favoriten贏得了新的選民群體。
海德爾不斷在文宣及口號中猛烈抨擊
奧地利內外政治的策略獲得成功。他喜歡以推動
公投為工具,以鼓吹右翼平民主義及
民粹主義訴求為手段來公開宣傳
國家社會主義政體。
1993年自由黨的“奧地利優先”
公民投票提議造成了該黨的第一次分裂。以海德·施密特(Heide Schmit)為首的5名自由黨籍議員在同
海德爾激烈爭吵後聲明退出自由黨,另行組建新政黨——
自由論壇(Liberale Forum),至1999年該黨在國民議會中擁有代表權。由於
自由主義派的出走,自由黨於1993年退出國際自由聯盟,自由黨在該聯盟中的成員資格遂由
自由論壇取代。
成為執政黨
儘管自由黨發生了分裂,但一直作為反對黨的自由黨卻出現了速度驚人的飆升,在1999年的國民議會選舉中,自由黨以26.9%的得票率成為國會第二大黨。自由黨同
人民黨組成聯合政府,
人民黨主席
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üssel)出任新政府總理,自由黨籍的蘇珊娜·里斯-帕瑟爾(Susanne Riess-Passer)成為副總理。
自由黨參與政府遭到了非常猛烈的批評,
奧地利內部有名為“星期四集會”的組織成立來反對這個聯合政府,外部則有其餘14個歐盟國家共同對奧地利進行制裁。
由於政府成員中的自由主義派代表和沒有公職的
海德爾擁護者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2002年秋天,自由黨籍的2名閣員蘇珊娜·里斯-帕瑟爾、卡爾-海因茨·格拉瑟爾(Karl-Heinz Grasser)以及自由黨黨團總召集人皮特·維斯騰哈勒爾(Peter Westenthaler)辭職。這也導致了隨後的國民議會重新選舉。
沉淪
在2002年11月的國民議會選舉中,自由黨僅以10.01%的得票率獲得18個議會席位(1999年為52席),僅僅微幅領先綠黨,列第三位。這次選舉的贏家是自由黨的合作夥伴
人民黨。
人民黨42.3%的得票率確保了兩黨可以繼續合作組閣。選後,兩黨為聯合組閣進行了長時間的談判。最終,自由黨在赫爾伯特·郝普特(Herbert Haupt)的領導下與
人民黨再次達成合作協定,自由黨過低的得票率使其不得不在政府職務分配問題上做實質性的讓步。
特別的是,在國民議會第二個會議期內,自由黨經常由於“突然改變主意”而受到指責,就是說,自由黨在
人民黨的壓力下偏離既定目標。黨內在災難性的選舉結果出現後,開始了一場牽涉面廣泛的路線鬥爭(直至凱恩騰州議會選舉後才宣告結束),結果造成赫爾伯特·郝普特請辭副總理,改由胡伯特·高爾巴赫(Hubert Gorbach)繼任(郝普特改任社會部長並繼續充當名義上的黨魁)。
在2004年
歐洲議會選舉中,自由黨必須接受在全國範圍內選票大幅下降的現實。其支持率由1999年的23.4%下降為6.3%。與此同時,自由黨獲得的唯一一個議席被安德雷阿斯·梅爾策(Andreas Mölzer)利用黨內事先安排的第一順位優先權獲得,而自由黨首席候選人漢斯·克隆柏格(Hans Kronberger)卻因此落選。克隆柏格因此向憲法法庭提出訴訟,要求法院判決
梅爾策的議席由他獲得,終因無正當論據而敗訴。
梅爾策被視為黨內
日爾曼民族主義派代表。歐盟議會選舉結束後,赫爾伯特·郝普特被迫請辭黨主席。在2004年7月3日舉行的自由黨特別代表大會上烏爾蘇拉·哈布納以79%的得票率當選新主席。她的高票當選是自1986年乃弟
約爾格·海德爾同諾爾伯特·史提格(Norbert Steger)競選黨主席之後自由黨高層人士少見的意見統一。
分裂
2005年4月4日自由黨的矛盾總暴發,時任黨主席烏爾蘇拉·哈布納、副總理胡伯特·高爾巴赫、議會黨團總召集人赫爾伯特·施雷伯納(Herbert Scheibner)以及
肯特州長
約爾格·海德爾共同轉入新成立的奧地利未來同盟,自由黨的前景充滿變數。黨內日常事務由資格最老的自由黨理事會成員——維也納黨團總召希碼爾·卡巴斯(Hilmar Kabas)暫時代理。
2005年4月23日海因茨-克里斯狄安·史特拉赫當選新任主席。他在這次在薩爾茲堡舉行的黨代會上獲得了90.1%的支持率。這位新主席以競選活動中極端排外的形象引人注目。他的競選海報“維也納不能成為伊斯坦堡(Wien darf nicht Istanbul werden!)”及“用
德語取代聽不懂的玩意兒(Deutsch statt 'nix verstehen')”等清晰地體現了他的政治理念,並引起極大爭議。秘書長赫爾伯特·克里克(Herbert Kickl)是史特拉赫的主要幕僚,全權負責競選活動的策劃。
大部分州黨部在分裂後繼續支持自由黨。惟獨
海德爾領導的
肯特自由黨整體轉向未來同盟。施泰恩凱勒內爾(Steinkellner)領導下的
上奧地利州黨部開始以“上奧地利自由黨”(Freiheitliche Partei Oberösterreichs (FPOÖ))的名義獨立運作,2005年9月施泰恩凱勒內爾離職之後,重新與自由黨中央協商歸隊事宜,並於2006年2月達成協定。
福拉爾貝格的自由黨黨部同樣宣布獨立於自由黨以及未來同盟,但於2006年初重新回歸自由黨旗下。
薩爾茲堡、
下奧地利以及布根蘭的自由黨州議會黨團整體擁護黨中央領導。在
維也納及史泰爾馬克,自由黨州議會黨團在未來統盟成立後不久便解散。在
提洛,黨籍議員首先轉投未來同盟,隨後成立獨立於自由黨和未來同盟的“自由派議會黨團”。
在2005年10月2日進行的史泰爾馬克州議會選舉中,自由黨以微小的差距而未能獲得席位。這是自由黨分裂以後進行的首次選舉。史泰爾馬克也因此成為了唯一一個自由黨同未來同盟都沒有議會席位的州。2005年10月9日進行的布根蘭州議會選舉中,自由黨的得票率減半,席位從原有的4席滑落到2席,未來同盟沒能進入布根蘭州議會。
在2005年10月23日進行的
維也納市議會選舉中,自由黨由首席候選人史特拉赫赫領軍,獲得了14.9%的得票率,超過了選前預期,而未來同盟則僅獲得1.2%的選票,未能跨過最低門檻,從而落選市議會。
在2010年10月10日舉行的
維也納市議會選舉中,自由黨首席候選人史特拉赫獲得了27.1%的選票,超過了選前自由黨所預期的20%的目標,比上一屆市議會提升了12.2%個百分點。這使得自由黨取代了中右的奧地利
人民黨(ÖVP 得票率為13.2%,下跌了5.5%)成為了維也納市議會的第二大黨。自由黨在維也納市議會的席位上升到了29個(維也納市議會總計100個席位)。而且值得關注的是,其他政黨如奧地利社會黨(SPÖ),奧地利人民黨(ÖVP),綠黨的選票都比之前有所下降。中左的奧地利社會黨更是喪失掉了維也納市議會的絕對多數優勢,遭遇了自1996年以來的最差成績。自由黨則是獲得了建黨以來最好的成績,而且之前結束的其他各洲選舉,自由黨都出乎意料的獲得了較高選票。究其原因,歐盟東擴之後隨之而來的移民問題,
希臘等國在
經濟危機中對歐元的衝擊和自由黨一改往日激進的排外宣傳口號;拉攏已經取得奧地利國籍的老移民,將排外的矛頭瞄準了還沒有獲得國籍的新移民及非歐洲族裔等是這次其在維也納選舉獲得較好成績的原因。且根據新的奧地利選舉法,選舉人的最低年齡降到了16歲,而因為擔心外來移民所帶來的
就業壓力,根據一些媒體的調查,青少年人中自由黨有約4成的支持率。但儘管如此,自由黨由於其固有的政治理念,不受其他政黨歡迎因此無法聯合
組閣。奧地利國民保守思潮抬頭,是值得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