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
奧地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ustria, Republik?sterreich)
面積
83858平方公里。(資料來源:2002年奧地利統計年鑑)
人口
811萬(2000年)。其中外國人75.8萬人,占9.3%。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73%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維也納(Wien),人口156.3萬人(2000年)。
國家元首
總統托馬斯·克萊斯蒂爾(Thomas Klestil),1992年5月25日當選,7月8日就任,1998年7月連任。
簡況
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屬海洋性向溫帶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平均氣溫1月為-2℃,7月為19℃。
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在巴本貝格王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8世紀初,哈布斯堡王朝領土空前擴大。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邦聯解散。1867年與匈牙利簽約,成立奧匈帝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解體,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希特勒德國吞併。二戰後被蘇、美、英、法四國占領。1945年4月成立第二共和國。1955年5月,四個占領國同奧簽訂《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宣布尊重奧的主權和獨立。10月占領軍撤出,奧地利重新獲得獨立。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自1965年起,10月26日被定為奧國慶日。
政治
2000年2月人民黨與右翼政黨自由黨組成聯合政府,在奧國內外引起強烈反應。奧國內爆發了第二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抗議浪潮;歐盟14國對奧新政府採取了凍結雙邊高層往來、降低外交接觸級別和停止在國際機構中對奧人選支持的政治制裁措施,奧外交陷入孤立。9月歐盟取消了制裁,奧國內政局和對外關係逐步恢復正常。在施蒂利亞和布爾根蘭兩次州舉中,綠黨得票大增,人民黨和社民黨各有得失,自由黨丟票較多。
2001年奧政局穩定,人民黨和自由黨聯合執政地位漸趨穩固。為消除歐盟制裁造成的負面影響,重新贏得國內外認可,執政兩黨以合作為重,淡化分歧,努力樹立政府一致對外的形象;實施了穩定聯邦財政、加快郵電、鐵路等國有企業私有化步伐和行政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政府新政得到多方肯定,兩黨形象進一步改善。有關民調顯示,政黨力量對比有所消長,人民黨支持率超過自由黨排在第一大黨社民黨之後。在維也納州選舉中,社民黨得以單獨執政。與上次州選相比,綠黨得票大增,人民黨略有增加,自由黨則下降了8個百分點。
憲法
現行憲法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總理為政府首腦。
議會
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主持新政府的就職儀式,通過不信任表決罷免聯邦政府及其成員。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有權將國民議會通過的法律提案駁回,但如國民議會堅持原案,聯邦議會不得再提異議。國民議會共183席,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本屆國民議會1999年10月產生,各黨所占席位:社民黨65席,自由黨52席,人民黨52席,綠黨14席。議長海因茨·費舍爾(Heinz Fischer,社民黨)。聯邦議會共64席,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議長由各州多數黨議員輪流擔任,任期半年。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
政府
2000年2月4日人民黨和自由黨聯合組閣,政府組成如下: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üssel,人民黨),副總理兼公共事業、體育部長蘇珊·里斯-帕塞爾(Susanne Riess-Passer,女,自由黨),外交部長貝尼塔·費蕾羅-瓦爾德納(Benita Ferrero-Waldner,女,人民黨),經濟、勞動部長馬丁·巴爾滕施坦因(Martin Bartenstein,人民黨),財政部長卡爾-海因茨·格拉瑟(Karl-Heinz Grasser,自由黨),內政部長恩斯特·施特拉瑟(Ernst Strasser,人民黨),國防部長赫伯特·沙伊普納(Herbert Scheibner,自由黨),法務部長迪特·伯姆多夫(Dieter Boehmdorfer,自由黨),社會保障和民政部長赫爾伯特·豪普特(Herbert Haupt,自由黨,2000年10月24日上任),農業、林業和環保部長威廉·莫爾特勒(Wilhelm Molterer,人民黨),交通、創新和技術部長莫尼卡·福斯丁格(Monika Forstinger,女,自由黨,2000年11月14日上任),教育、科學和文化部長伊莉莎白·蓋勒(Elisabeth Gehrer,女,人民黨)。
行政區劃
全國劃為9個州,它們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
薩爾茨堡、施蒂利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司法機構
全國有3個法院系統:憲法法院,審理涉及憲法、特別是地方與聯邦政府糾紛的案件,院長路德維希·阿達莫維奇(Ludwig Adamovich);行政法院,審理涉及官方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糾紛案件,院長克萊蒙斯·雅伯倫納(Clemens Jabloner);最高法院,審理刑事和民事案件,院長埃爾文·菲爾茨曼(Dr. Erwin Felzman)。
政黨
(1)奧地利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sterreichs):在野黨。1889年成立。1919-1920年執政,1934年被取締。1945年改名為社會黨,1991年6月改現名。主席阿爾弗雷德·古森鮑爾(Alfred Gusenbauer)。
(2)奧地利自由黨(Freiheitliche Partei ?sterreichs):執政黨。1955年成立,前身是“獨立者聯盟”,曾於1983-1986年和社會黨組成聯合政府。主席蘇珊·里斯-帕塞爾(Susanne Riess-Passer,女)。
(3)奧地利人民黨(?sterreichische Volkspartei):執政黨。前身是1887年建立的基督教社會黨,1945年改用現名。主席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üssel)。
(4)綠黨(Die Grünen):在野黨。主要組織是“綠色選擇”和“聯合綠黨”。聯邦發言人(主席)亞力山大·梵·德·貝倫(Alexander van der Bellen)。
(5)自由論壇(Liberales Forum):議會外反對黨。1993年2月由5名原自由黨議員成立,11月成立全國性組織。聯邦主席團發言人(主席)弗里德海姆·弗里申施拉格 (Friedhelm Frischenschlager)。
(6)奧地利共產黨(Kommunistische Partei ?sterreichs):議會外反對黨。1918年成立。實行集體領導。聯邦理事會總書記瓦爾特·拜爾(Walter Baier)。
重要人物
托馬斯·克萊斯蒂爾:總統。1932年11月4日生於維也納。商業貿易博士。1957年進入聯邦總理府工作,1959年起從事外交工作,歷任駐洛杉磯總領事、外交部國際司司長、常駐聯合國代表、駐美國大使等職。1987年任外交部秘書長。1992年當選總統。1998年7月連任。曾於1988年、1995年和2001年訪華。
沃爾夫岡·許塞爾:總理。1945年6月生於維也納,
維也納大學法律系畢業,博士學位。1968至1975年任國民議會人民黨議會黨團秘書,1975至1991年任人民黨經濟聯盟秘書長,1979至1989年任國民議會議員,1987至1989年任國民議會人民黨議會黨團副主席,1995年起任奧人民黨主席。1989年起先後擔任聯邦經濟部長、聯邦副總理兼外交部長,2000年2月出任聯邦總理。曾於1995年和1998年訪華。
經濟
2001年由於受外部環境惡化影響,經濟成長率僅為1%,通膨率2.7%,失業率3%。
軍事
奧地利防務由聯邦政府負責。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政府則通過國防部長對部隊實施作戰指揮。1993年起實行新的義務兵役制,新兵服完6個月的基本役後,進行1個月的綜合演習,並在此後10年內完成為期1個月的復訓。對於不能服兵役的青年實行民役制。
奧平時兵力5.2萬人,編為3個軍、維也納軍區和1個航空師。第一、第二軍下轄3個州軍區;第三軍除下轄2個州軍區外,另下轄第三、四、九裝甲兵旅;維也納軍區下轄第二輕步兵團;航空師約6000人,下轄3個航空團。奧有動員部隊(即民兵預備役)15萬人,編為8個步兵旅和26個本土防禦團。2000年國防預算16.9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8%。
對外關係
2000年,奧外交重點是努力打破歐盟制裁,積極修復和拓展對外關係。為此,奧廣泛爭取國際社會對奧政府政策和立場的理解;積極配合歐盟對奧政局和自由黨性質的評估工作;以全民 “公決”壓歐盟讓步。歐盟取消制裁後,奧積極開展“訪問外交”,奧總統、總理、外長等分別訪問了葡、西、意、德等近20個國家;匈、法總統、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代表、意總理等10幾個外國領導人訪奧。繼續以歐盟為依託,積極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注重與歐盟中小國家建立“戰略聯盟”,積極推動修改《歐盟條約》中有關制裁機制的條款,以防止類似對奧制裁重演。謀求將與中東歐國家的傳統關係拓展到“戰略夥伴關係”,以補充和平衡奧對歐盟政策。積極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努力改善國際形象,與美、波、捷、匈、白俄等國簽署二戰期間在奧強制勞工賠償(60億先令,折合4億美元)協定。為適應變化了的國際形勢,奧進一步調整其中立政策,繼1995年先後加入歐盟和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畫,奧國民議會又將“歐洲共同安全防務政策優先於《中立法》”的決議納入奧憲法,並允許奧軍參加境外維護和締造和平的軍事行動,決定向歐洲快速反應部隊提供2000名士兵。
2001年,奧外交重點是加強對外交往,走出歐盟制裁陰影,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獨特作用。主要特點是:一、以歐盟東擴為契機,加強與中東歐國家關係,並倡議召開了旨在與其東歐鄰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一系列會議,意在歐盟中形成“利益共同體”,在擴大的歐盟中與大國抗衡,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二、積極參與歐盟一體化進程。推動歐盟內部改革,支持歐盟東擴,積極參與歐洲安防體系建設。為此,政府向議會提交了奧新的安全戰略草案,把放棄中立,全面參與歐盟聯合防務,最終加入北約作為其安全戰略目標。三、加強與大國關係,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努力改善和加強與俄、美、中三大國關係。“9·11”事件後,奧領導人紛紛訪問中東、中亞地區國家,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獨特作用。
同中國的關係
1971年5月28日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建交後兩國關係發展正常。近年來,高層互訪增加。1993年4月奧總理弗拉尼茨基訪華。1994年喬石委員長和李鵬總理訪奧。1995年奧總統克萊斯蒂爾訪華。1996年奧總理弗拉尼茨基再次訪華。1996年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訪奧。1997年3月,奧國民議會議長菲舍爾訪華。1998年3月,奧副總理兼外長許塞爾訪華。1999年3月,江澤民主席對奧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問奧地利。
2000年,中奧關係發展平穩,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合作富有成效。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0年兩國貿易總額為7.8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其中中方出口3.09億美元,進口4.72億美元。
2001年中奧關係發展順利,兩國經貿、文化、教育等領域合作成果顯著。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1年兩國貿易總額為10.1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其中中方向奧出口3.537億美元,進口6.62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