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

《黑龍江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是根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結合黑龍江省實際制定的方案。由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於2021年7月26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
  • 發布機關: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 印發日期:2021年7月26日
印發信息,方案全文,

印發信息

黑龍江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
各市(地)委和人民政府(行署),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單位:
現將《黑龍江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黑龍江省委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6日

方案全文

黑龍江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破除“五唯”頑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統籌推進,分步實施,守正糾偏,破立並舉,構建教育評價新體系,營造教育工作新生態,邁出科教強省新步伐,推動新時代黑龍江教育高質量發展,為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服務。經過5至10年的努力,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履職水平明顯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更加完善,引導教師潛心育人評價制度更加健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辦法更加多元,社會選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學。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黑龍江特點、富有時代特徵的教育評價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推進科學履行職責
1.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要認真落實領導責任,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職責。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實現規劃優先、投入優先、資源配置優先。各級黨委要把推進教育評價改革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列入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主要任務和常態工作。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定期研究教育工作,落實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深入教育一線調研、為師生上思政課、聯繫學校和年終述職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機制。制定對市縣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健全政府教育履職年度評價機制,把握評價重點,突出問題導向,強化結果運用,主要評價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黨中央關於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解決人民民眾普遍關心的教育突出問題等情況。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教育督導、督政、督學、評估、監測等職能,為提高教育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提供保障。
3.完善教育生態考核評價機制。堅持正確政績觀,堅決克服短視功利行為。探索制定教育生態考核評價機制,全力破除“五唯”,列出負面清單,營造良好教育生態。不得下達升學指標或以中高考升學率考核下一級黨委和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不得將升學率與學校工程項目、經費分配、評優評先等掛鈎,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對教育生態問題突出、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依規依法問責追責。
(二)改革學校評價,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4.完善幼稚園評價。完善幼稚園分類評估體系,重點評價幼稚園科學保教、規範辦園、安全衛生、隊伍建設、克服國小化傾向等情況。出台我省幼稚園保教質量提升指導意見和幼稚園課程實施指南,完善我省幼稚園質量評估標準,樹立科學保教理念,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
5.改進中國小校評價。完善義務教育學校和普通高中評價標準。制定我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標準,完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加強監測結果運用。制定我省普通高中辦學質量評價標準,主要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情況,突出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開展學生髮展指導、最佳化教學資源配置、有序推進選課走班、規範招生辦學行為等內容。
6.健全職業學校評價。建立政府主導,行業企業、學校、社會等共同參與的職業學校質量評價機制,重點評價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德技並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學生獲取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畢業生就業質量、“雙師型”教師(含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下同)隊伍建設等情況。開展職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建立技能抽查、實習報告、畢業設計抽檢等隨機性檢查制度。完善職業學校質量年度報告制度,推進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加強“雙高計畫”建設過程管理和成效評價,探索高職專業認證,引導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職普融通改革,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合作機制,開展高層次學徒制試點。支持職業院校開展社會化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將承擔職業培訓情況作為核定職業學校教師績效工資總量的重要依據,推動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7.改進高等學校評價。制定普通高等學校分類發展實施方案,完善分類發展過程管理、動態監測、績效考核等制度,將評價結果與財政撥款、招生計畫、學科建設、學位點申報等掛鈎,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加強“雙一流”建設過程管理和成效評價,以“雙一流”建設引領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完善師範類院校質量評價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設立教育評價、教育測量等學科專業。探索開展套用型本科評價,有序推進工程類、醫學類、師範類等專業認證。改進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教學評估,建立分層次、分階段、分類型的評估體系。深化學科建設評估改革,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糾正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教師成果嚴格按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改進高校經費使用績效評價,引導高校加大對教師教育教學、基礎研究和服務振興黑龍江的支持力度。改進高校國際交流合作評價。探索建立高校服務全民終身學習評價體系。
(三)改革教師評價,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
8.把師德師風擺在考核首位。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考核第一標準,落實“四有”好老師要求,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完善註冊、教育、宣傳、考核、監督、獎勵、懲處相結合的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建立師德師風教師個人檔案,落實教師榮譽制度,開展師德典型表彰、師德故事宣傳等活動。全面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建立健全師德失范行為通報警示制度,發布師德師風負面清單,設立各級各類學校師德師風舉報平台。建立健全失信懲戒機制,對違反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教師堅決實行“零容忍”,嚴肅查處有償補課與介紹生源、收受禮品禮金、言行不當、學術不端等問題。對出現嚴重師德師風問題的教師,探索實施教育全行業禁入制度。
9.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堅持分類指導與分層次考核評價相結合,健全教師分類管理和評價辦法。完善幼稚園教師培養培訓考核標準,突出保教實踐、遊戲教學和全面發展能力培養。探索建立中國小教師教學述評制度,將任課教師每學期對學生學業述評情況納入教師考核內容。完善中國小教師績效考核辦法,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傾斜,向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堅持以業務能力、教學實績、社會貢獻等評價教師,探索開展教師增值評價。出台“雙師型”教師認定、聘用、考核等評價標準,突出實踐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規範高校教師聘用和職稱評聘條件設定,不得將國(境)外學習經歷作為限制性條件。完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落實教授為本(專)科生上課制度。將教師專業發展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建立評價結果分級反饋機制。改進教學成果獎、教學名師獎制度。完善教材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完善教材建設獎勵制度。
10.強化一線學生工作。制定完善各級各類學校領導幹部和教師參與學生工作制度。落實中國小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高校領導班子成員每學期至少給學生講一堂思政課或形勢政策課。完善學校黨政管理幹部選拔任用機制,原則上應有思政課教師、輔導員或班主任等學生工作經歷。高校青年教師晉升高一級職稱,至少須有一年擔任輔導員、班主任等學生工作經歷。
11.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推進科研分類評價,突出質量導向,探索建立科學的多元評價體系,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進一步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探索長周期評價,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重點評價學術貢獻、社會貢獻以及支撐人才培養情況。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不得將論文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分配、獎勵掛鈎。引導高校全面提升專利質量,強化高價值專利的創造、運用和管理。鼓勵引導高校探索國防科技等特殊領域教師科研專門評價辦法。鼓勵期刊加大教學研究論文刊發比例。
12.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切實精簡人才“帽子”,最佳化整合涉教育領域各類人才計畫。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不得把人才稱號作為承擔科研項目、職稱評聘、評優評獎、學位點申報的限制性條件,申報書不得設定人才稱號欄目。鼓勵高校“長江學者”等人才稱號入選者與學校簽訂長期服務契約,為黑龍江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四)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13.完善德育評價。完善各級各類學校德育評價標準,注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特點。將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落實大中國小思政課建設標準。完善大數據、信息化等評價手段,客觀記錄學生品行表現,推進學校、家長和社會協同育人。
14.強化體育評價。完善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客觀記錄中小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定期向家長反饋。探索建立冰雪運動考核評價機制。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形成激勵學生參加體育鍛鍊的有效機制。加強大學生體育評價,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階段開設體育課程。
15.改進美育評價。創新藝術教育培養模式,統籌整合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探索構建美育協同育人機制。探索建立學校美育評價制度,開展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開展美育質量監測,將美育納入督導內容,定期開展專項督導工作。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推動高校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
16.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施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著力構建勞動教育科學評價體系。探索建立勞動清單制度,完善學生參加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家務勞動、校園勞動、社區服務等校內外勞動教育考評機制,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
17.完善質量評價標準。完善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學業要求,嚴把出口關。對初高中畢業班學生,學校須合理安排中高考結束後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動。改革中國小綜合素質評價,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納入學生髮展評價指標,切實扭轉單純以學業考試成績和升學率評價中國小教育質量的傾向。完善高校分類培養質量標準和學術成果評價標準,避免簡單將發表學術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前置條件,拓展科技獲獎、發明專利、行業標準、成果轉化等創新成果類型。探索學士學位論文(畢業設計)抽檢試點工作,完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工作,嚴肅處理各類學術不端行為。完善實習(實訓)考核辦法,開展實習(實訓)評價。
18.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我省中高考改革方案,創新中高考命題方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建設和使用辦法,逐步轉變簡單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招生模式。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分類考試,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深化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考查。各級各類學校不得通過設定獎金等方式違規爭搶生源。探索建立學分銀行制度,暢通終身學習和人才成長渠道。
(五)改革用人評價,共同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
19.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
20.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促進人崗相適。創新人才評價機制,避免多頭、頻繁、重複評價人才。加快重點領域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依據實際貢獻合理確定人才薪酬,不得將人才稱號與物質利益簡單掛鈎。完善各級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招聘辦法,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作為限制性條件。落實職業學校畢業生與普通學校畢業生同等對待政策。推動用人單位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建立重實績、重貢獻的激勵機制。
三、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改革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促進改革措施落地,完善專項督察機制。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宣傳引導和督促落實。有關部門要結合職責,及時制定配套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開展分類分層試點,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各級各類學校黨委要圍繞破除“五唯”,強化統籌領導,跟進推動落實。
(二)加強體系建設,樹立科學成才觀念。以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工作根本標準,分類完善各級各類學校評價標準。按照教育評價改革引導指導標準,瞄準短板弱項、精準發力,以多元化評價為主導,聚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深入完善落實“五育”課程,加快構建“五育”並舉育人體系和評價體系。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全面落實中央和我省為基層減負措施,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加強黑龍江“四大精神”教育,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
(三)加強專業化建設,提高科學化水平。發揮教育督導部門教育評估監測作用,實施評價活動備案制度,嚴控評價數量和頻次,減少多頭評價、重複評價。加強教育評價數據平台建設,創新技術手段套用,充分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完善評價結果運用,綜合發揮導向、鑑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發揮評價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作用。加強考試工作隊伍建設,完善教師參與命題和考務工作的激勵機制。
(四)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履職盡責,帶動全社會形成科學的選人用人理念。新聞媒體要加大對科學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傳解讀力度,合理引導預期,增進社會共識。引導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各地要及時總結、宣傳、推廣教育評價改革的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擴大輻射面,提高影響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