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承擔著神聖的歷史責任,寄託著每個家庭的美好期盼。強省必先強教。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教育,充分發揮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大力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近年來,緊緊圍繞“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發展戰略,先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著力實施“科教人才強省富省工程”,有力地推動了全省教育事業更好更快發展。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長,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明顯提高,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漸趨完善,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進入以標準化建設為主要載體全面提高質量和促進均衡發展的新階段;高中階段教育規模迅速擴大,發展瓶頸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辦學活力進一步增強;高等教育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高教強省建設初見成效。教育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者素質,推進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為全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 外文名: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the long term program fo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 地區:黑龍江省
  • 單位:黑龍江省委、省政府
總體戰略,1.1指導思想,1.2工作方針,總體目標,戰略部署,發展任務,4.1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4.2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發展新格局,4.3開創優質、均衡、公平發展新局面,4.4推動優質、多樣、特色發展,4.5構建發展型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4.6高教強省建設為載體提升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4.7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4.8促進民族人才成長和民族團結進步,4.9為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創造條件,體制改革,5.1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5.2樹立人才培養與選拔的正確導向,5.3建立符合教育規律和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5.4堅持公益原則,提高辦學效益,5.5進一步提高公共教育管理服務水平,5.6提升教育國際化水,保障措施,

總體戰略

黑龍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1.1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先發展教育,推進教育現代化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努力建設人力資源強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遵循教育規律,著眼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教育整體功能,為實施國家戰略,推動“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知識服務。

1.2工作方針

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優先發展。優先發展教育是黨和國家提出並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基本要求,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積極性,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完善體制和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不斷擴大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
育人為本。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努力培養和造就數量充足的高素質勞動者、各類專門人才和一批拔尖創新人才。
改革創新。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各地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民眾期盼良好教育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促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
提高質量。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執行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總體目標

黑龍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率先進入人力資源強省行列。
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0%左右;高質量、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總體實現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5%左右,保持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5%左右。
優質教育資源總量進一步擴大,配置更加合理,更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民眾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建成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縮小區域差距。教育的層次類別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信息化、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
基本形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相互銜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親職教育緊密結合,覆蓋人的不同發展階段和滿足社會不同群體需求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人民民眾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全社會教育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人人學會終身學習,終身享有教育機會。
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到5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達到600萬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3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4%;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5.2年,其中受過高中階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達到91%。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機制,辦出具有龍江特色、較高水平的現代教育。

戰略部署

黑龍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全省教育改革和發展要聚焦主題、重點突破,項目引領、整體推進,改善民生、促進和諧,提升能力、服務發展。
聚焦主題、重點突破。圍繞“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一戰略主題,在若干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建設高素質教育人才隊伍,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推進教育國際化、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構建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項目引領、整體推進。圍繞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目標任務,瞄準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集中力量組織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發展項目,牽動各項改革和發展任務的落實。著眼於現代化建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和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統籌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各級各類教育之間、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之間的關係,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發展與服務的關係,整體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圍繞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部署,充分發揮教育對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作用。落實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擴大併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解決人民民眾子女“入園難”問題;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學生就業創業和更好融入社會;建立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現各級各類教育全覆蓋。
提升能力、服務發展。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整體需要,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結構,著力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加快培養適應“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需要的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完善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體系,推進教育與科研、產業的緊密結合,促進高校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發揮教育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服務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發展任務

4.1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

⒉構建有效銜接的德育內容體系。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強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以闖關東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為主要內容的黑龍江優秀精神教育,普及國防知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情懷和改革創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誠信守法、團結互助、崇尚科學、熱愛勞動、艱苦奮鬥的良好品質;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加強生態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學生尊重自然、健康生活、保護自我、關愛他人、適應社會。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分別突出行為養成、情感體驗、道德認知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點,構建符合國家總體要求、具有黑龍江地域特點、分層遞進、大中國小有機銜接的德育內容體系。
⒊創新德育途徑方法和工作機制。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堅持知行統一,堅持教育、管理相結合,強化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創新思想品德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增強德育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落實《學科德育滲透綱要》,激活各學科的德育功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
強化德育實踐環節,促進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探索建立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的有效機制;推動有關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參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校外活動場所建設,豐富學生社會實踐教育資源。建設德育資源共享網路平台,拓展網路道德教育空間,繁榮發展校園網路文化,提高學生網路媒介素養。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機制。推進文明班集體和和諧校園建設,發揮好共青團、學生會、少先隊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氛圍;廣泛開辦家長學校,加強親職教育指導服務,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發揮親職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礎作用;整合、開放、共享社會德育資源,公益性社會活動場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等社會資源免費向未成年人開放;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和文化市場管理,努力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和優質文化服務。
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的培養、選拔和發展機制,不斷提高德育工作隊伍思想政治和業務素質。

4.2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發展新格局

⒉落實政府發展學前教育職責。各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城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學前教育辦園體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幼兒入園給予補助。城市新建小區、舊城改造,要根據區域適齡幼兒規模,配套建設幼稚園。大力發展公辦幼稚園,積極扶持民辦幼稚園。鼓勵城鄉社區、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以多種形式舉辦學前教育機構。制定學前教育基本辦園標準,完善幼稚園準入制度。嚴格執行幼兒教師資格標準,全面推行保教人員持證上崗制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審批、歸口管理學前教育機構,相關部門履行各自職責。
⒊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科學規劃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布局,實施以農村為重點的學前教育推進項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採取多種形式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加強農村幼稚園基礎設施和保教常規建設,充分利用中國小富餘校舍和社會資源,通過改擴建或新建等方式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每個縣(市、區)至少辦好一所公辦實驗幼稚園(幼教中心),達到省級示範性幼稚園標準;每個鄉(鎮)至少辦好一所公辦中心幼稚園;每個人口較為集中的行政村辦好村級幼稚園。充分發揮縣級實驗幼稚園(幼教中心)、鄉鎮中心幼稚園對農村幼稚園(班)的示範指導作用。
⒋全面提升學前教育整體水平。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深化幼教課程改革,堅持保教結合和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與家庭和社區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護和啟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加強對各類幼稚園保教質量的管理和評估,規範辦園行為,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國小化傾向。加強學前教育教研、科研工作,提供多樣化的學前教育指導和服務。

4.3開創優質、均衡、公平發展新局面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標準,完善省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制定地方課程標準,完善地方課程教材管理制度;推進學校課程建設,增強課程對學校和學生適應性。建立健全三級課程管理和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完善考試評價制度,推行小班教學。配齊音樂、體育、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教師,開足開好規定課程。大力推廣國語,使用規範漢字。構建省、市、縣、校四級教研信息網路,創新教研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體質。科學安排學習、生活、鍛鍊,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全力推進“陽光體育”運動,大力開展青少年上冰雪活動,保證學生每天鍛鍊1小時,不斷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改善學生營養狀況,提高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營養水平。保護學生視力。加強藝術教育,提高學生人文修養和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⒉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按照省市統籌、以縣為主,城鄉一體、全面建設的原則,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建立對各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監測評估和績效考核制度。到2015年,標準化學校比例達到70%,到2020年全部達標,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
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加快薄弱學校建設,著力提高師資水平。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定重點校和重點班。在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進入公辦學校的前提下,發展民辦教育,提供選擇機會。
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統一城鄉資源配置和投入標準,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率先實現縣(區)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逐步在更大範圍內推進。
努力縮小區域差距。加大公共教育資源特別是新增教育投入向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的傾斜力度。探索建立區域之間教育資源共享機制,鼓勵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
⒊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把減負落實到中國小教育全過程,貫穿於校內外的各個方面。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
各級政府要大力推進減負工作。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和學校考核辦法。規範辦學行為,建立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公告和責任追究制度。不得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規範社會補習機構和教輔市場。
學校要把減負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給學生留下了解社會、深入思考、動手實踐、健身娛樂的時間。嚴格執行課程方案和中小學生減負的有關規定,減少作業量和考試次數,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各種考級和競賽成績不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嚴禁中國小在職教師有償補課或舉辦、推薦課外輔導班以及在課外輔導班授課。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養子女的良好習慣。
學校、家庭、社區要加強溝通與協作,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4.4推動優質、多樣、特色發展

⒉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深化課程改革,落實課程方案,大力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學習潛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鼓勵學校在開好必修課的同時,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加強實驗教學、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建立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學業、升學、就業、行為和心理等多方面指導。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⒊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推進辦學體制、培養模式多樣化改革。鼓勵學校以課程建設為核心,自主探索特色發展新途徑,逐步形成獨特的教育風格和學校文化。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在培養方式、課程設定、教法學法等方面大膽創新,為學生提供適合的發展空間,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開展多樣化、特色化實驗區和實驗校試點。拓寬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探索建立普通高中與高校的合作機制和綜合高中發展模式。

4.5構建發展型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

⒉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為重點,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使行業和企業真正參與教育教學環節,促進職業教育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執行國家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標準,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加強專業規範化建設,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最佳化專業結構。以職業崗位能力標準為依據,調整課程設定,深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制定教學質量評估標準,形成多元教學質量保證和監控體系,吸收社會、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質量評估。
⒊積極推進校企合作辦學。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統籌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政策法規,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調動行業企業參與、支持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圍繞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和相關產業發展,採取校企合作、校校聯合等方式,組建若干職業教育集團;校企合作建設一批適應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等人才培養需要,滿足產業發展需求,集生產、教學、鑑定、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和專業性實訓基地;通過政府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進行生產性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行業企業依託職業院校進行職工培訓、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⒋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統籌農村職業教育資源,完善以縣級職業教育學校為龍頭,以鄉(鎮)、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或綜合中學為基礎的農村職業教育網路體系,充分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特別是提高農民素質中的作用,大力開展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圍繞松嫩、三江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和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依託相關企業和中、高等職業院校,組建農業類職教集團,系統設計、統籌推進農業人才培養,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增強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建立農業類高等學校與中等職業學校對口幫扶機制。創建以縣級職教中心為重點的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優質特色學校、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
⒌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建立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套用型本科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立交橋”,打通技能型人才發展渠道。選擇部分專業,開展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結構和能力體系銜接試點,實行試點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直接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的比例。完善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制度,制定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優秀學生免試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政策。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進一步落實“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的規定,創造促進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良好環境。逐步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落實高技能人才評選獎勵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突出職業教育質量與特色,充分滿足社會各類人員學習技能的需求。加大對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宣傳力度,形成行行出狀元的良好社會氛圍。

4.6高教強省建設為載體提升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

⒉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高等學校發展定位規劃,引導、鼓勵高校科學定位、特色辦學、各展所長、共同發展。建立高校分類指導服務體系,健全符合不同學校和學科專業特點的辦學質量評估制度,完善資源配置機制。形成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層次分明、類型多樣、特色鮮明、充滿活力、較為完善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
最佳化類別層次結構。實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院校建設,使其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支持“211工程”院校建設,使其達到國內同類院校一流水平;重點建設10所省屬本科院校、6所特色套用型本科院校和10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一批優勢和特色高校;推進省部、省市共建若干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地方高校或學科專業;實施高校對口支援計畫,促進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類別高等學校協調發展。
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適應“八大經濟區”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需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構建結構合理、有機互補、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整體布局。堅持“揚優、助特、扶需”的原則,建設一批重點學科專業。聚焦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東部煤電化綜合開發、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與修復、松嫩和三江平原農業綜合開發、北國風光特色旅遊開發、全方位對俄經貿戰略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部署,建立產學研聯盟機制,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整合相關資源,打造一批學科專業戰略集群。
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十大工程”建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實施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大批覆合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積極培養創新型人才,構建多領域、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
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嚴格教學管理,加大教學投入,加強教學基本建設,繼續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育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完善教師評價制度,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之中。健全教授為低年級學生上課、優秀科研成果進課堂的機制。完善學生評價制度,把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學生評價的主體內容,引導學校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與社會化,逐步健全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質量認證體系。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建設一批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逐步實行彈性學制,推進和完善學分制,注重通識教育,促進文理交融。推行主輔修制和職業資格證書制。探索大類招生、模組化教學等培養制度。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最佳化實踐教學內容,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拓寬大學生實踐渠道。構建大學生實踐創新有效機制,積極開展各類大學生創新技能競賽活動。健全職業生涯指導和服務體系,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健全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加強質量監控,完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評估制度,把人才培養作為評價學校的首要內容。實行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年度統計公布、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抽檢制度。完善高校內部質量監控機制,建立用人單位、師生、家長、中介多方參與的評價制度。
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大力發展專業學位教育,在套用型本科院校開展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試點。推進國際合作培養研究生。著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實施研究生教育質量工程和創新計畫,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研究生培養質量保證和評價體系。
⒋提升科學研究水平。發揮高等學校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特別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信息、現代裝備製造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發展重大需求,堅持服務社會目標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大力開展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強化科學研究在促進知識創新和支撐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促進科學研究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結合。
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建設一批高水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突出研究基地的學術特色和專業品牌,注重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重點圍繞黑龍江流域文明、北方邊疆文化、滿族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北國冰雪文化、俄羅斯經濟社會文化等體現黑龍江地緣特色的領域開展研究,促進國家和區域文化繁榮與發展。
⒌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實施“五個服務計畫”及相關子計畫,進一步增強高校服務能力。
培養落地人才。繼續實施村村大學生培養計畫、普通高校師範類學生農村實習支教計畫、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服務計畫、高層次人才培養培訓服務計畫,為農村和基層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專門人才,為企業培養培訓高層次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及技術骨幹。
研發立地項目。圍繞地方支柱產業發展需要,有效調動高等學校科技資源,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激發創新活力,精心打造裝備製造、煤電化、優勢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新藥製藥和中藥新藥“五個工程技術研發平台”和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務平台,提升高校科技服務能力。繼續實施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計畫和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服務計畫,加強產業化前期項目的研發培育,注重可轉化項目的研發、篩選和向企業推介工作。支持高等學校與企業聯合申報科研項目,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提供益地服務。充分發揮高等學校智囊團、思想庫作用,探索與行業、部門共同建立支柱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為政府、企業提供決策諮詢和信息服務;以大學科技園區建設為牽動,實現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促進區域知識創新區建設;積極參與科學普及,推動高等學校科技館、文博館、博物館、紀念館以及重點實驗室等設施向社會開放;發揮大學文化引領作用,推進先進文化傳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綠色大學,引領低碳生活。

4.7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

⒉完善繼續教育制度。建立更加靈活的入學制度和學籍管理制度,完善繼續教育評估制度和考核機制,把參加繼續教育情況作為人才評價和崗位聘用的重要依據。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培訓,完善相關支持政策。普通高校逐步將繼續教育融入學校全日制教學體系,完善學分制教學管理。建立繼續教育激勵機制,建立勞動者培訓個人檔案,建立學習成果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學習成果的互認與銜接。
⒊創新繼續教育培訓模式。充分發揮各類學校及各行業培訓機構的作用,利用面授、函授、網路教育等多種形式,開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和崗位培訓。鼓勵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為社會提供教育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新聞媒體的社會教育職能。採取工學結合、分階段學習等靈活、實用的方式,強化一線員工特別是中青年員工的職業道德和崗位技能培訓。推動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共建繼續教育基地,提高各類專業人員的創新創業能力。
⒋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構建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並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親職教育緊密結合,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銜接的開放式終身教育體系,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依託廣播電視大學建設現代開放大學,完善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學校成為區域文化教育的中心。建立多部門組成的促進終身學習指導機構,統籌協調全省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

4.8促進民族人才成長和民族團結進步

⒉全面提高民族教育發展水平。促進少數民族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重點支持民族自治縣、城市民族區、民族鄉(鎮)單獨設立的少數民族標準化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辦好中心城區和縣鎮少數民族幼稚園(班)。統籌教育資源,大力推進少數民族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辦好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充分發揮其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作用。辦好民族預科教育,依託民族高校建立省民族教育預科基地,逐步將招生範圍擴大到省內所有少數民族。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繼續推進辦學模式改革,突出辦學特色,切實提高民族學校辦學水平
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權利。大力加強少數民族學校“雙語”教學工作。加大對“雙語”師資培養培訓、教學研究、課程教材建設的支持力度。優先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現代遠程教育。
⒊全面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和教育對口支援工作。落實《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全省中國小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推動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實施教育援疆項目,積極開展民族教育對口支援。啟動實施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建設項目。

4.9為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創造條件

⒉完善特殊教育體系。採取多種形式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加快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加快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組織實施面向成年殘疾人的職業教育培訓;在普通高校試辦適合殘疾人學習的專業,創造條件讓更多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加大掃除殘疾青壯年文盲的工作力度。
⒊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加大對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中安排5%的資金用於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包括社會成年殘疾人在內的各種職業教育與培訓;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資助力度,逐步實施殘疾學生免費高中階段教育;鼓勵和支持接收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為殘疾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生活條件;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配齊所需教師,逐步實施特殊教育教師準入制度。加強省特殊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建設。在優秀教師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師比例。

體制改革

5.1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注重學思結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由探索、勇於創新。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完善並推行職業院校學生、套用型本科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養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育教學新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個性差異,發揮學生優勢潛能,推行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針對學習困難學生幫助、優異學生培養選拔,建立相應的管理辦法,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局面。
⒊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按照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開展由政府、學校、社會多方面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開展教育過程和教學質量監測。探索促進學生髮展的多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改進社會人才評價及選用制度,為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環境。樹立科學人才觀,建立以業績為基礎,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各類人才評價指標體系。

5.2樹立人才培養與選拔的正確導向

⒉完善義務教育學校和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完善國小、國中就近免試入學具體辦法和國中升優質高中定校配額制度,逐步加大配額比例,到2015年,各市(地)、縣(市、區)配額比例達到70%,有條件的地方要達到95%以上。完善國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加大評價結果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的權重,具備條件的地方取消中考。中等職業學校實行自主招生或註冊入學,取消入學年齡限制。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為高等學校招生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規範優秀特長生錄取程式與辦法。逐步建立和推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享有與就學地考生同等的中考政策。
⒊完善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深化考試內容與形式改革,著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探索構建與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相銜接、與高校選拔人才相適應的綜合評價體系。擴大高水平本科大學自主招生的比例;擴大示範性高職學院自主招生的範圍和比例,逐步實行以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為主要依據的開放性入學,由高職院校自主招生;暢通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入高等職業學校的渠道,建立優秀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免試升入高等學校的制度。對特長顯著、符合學校培養要求的學生,依據面試或測試結果自主錄取。對高中階段全面發展、表現優異的學生,實施推薦錄取。對在實踐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或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專門程式,破格錄取。改革學歷繼續教育招生考試辦法,實行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研究生入學考試重點加強創新能力考查,發揮和規範導師在選拔錄取中的作用。

5.3建立符合教育規律和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

⒉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減少和規範對學校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保障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和承擔相應責任。高等學校依法自主開展教學活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自主設定和調整學科、專業,自主制定學校規劃並組織實施,自主設定教學、科研和管理機構,自主使用和管理人才,自主確定內部人事分配管理辦法,自主管理、使用學校財產和經費。擴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職業學校在辦學模式、育人方式、資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辦學、服務社區等方面的自主權,增強辦學活力。
⒊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完善治理結構。公辦高等學校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式,依法落實黨委、校長職權。探索建立高校董事會或理事會,健全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強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建設,發揮民眾團體作用,保障師生員工參與學校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
加強章程建設,依照章程規定管理學校。健全學術管理制度,尊重學術自由,營造寬鬆的學術環境。全面實行聘任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
推進專業評價,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建立科學、規範的評估制度。落實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
⒋完善中國小和中等職業學校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中國小和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負責、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家長委員會參與管理與監督的運行機制,積極推動社區、學生及家長對學校管理的參與和監督,不斷提升學校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水平。

5.4堅持公益原則,提高辦學效益

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入教育領域,鼓勵行業、企業、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改造薄弱學校,扶持新校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支持有條件的公辦學校合作辦學、集團化辦學,開展優秀校長或管理團隊管理多所學校的改革試驗,提高辦學水平。
⒉大力支持民辦教育。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級政府要把發展民辦教育作為重要職責,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積極扶持、規範發展民辦學前教育,穩步發展選擇性、高質量的民辦中國小,積極發展民辦職業教育,有序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引導發展各類緊缺性、實用型非學歷民辦教育機構。支持具備條件的民辦本科院校申辦研究生教育,扶持民辦本科院校建立科研平台,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培育一批高質量、有特色的示範性民辦學校。
最佳化民辦教育發展環境,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清理並糾正影響民辦教育發展的歧視性政策,保障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保障民辦學校學生、教師和辦學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完善民辦學校教師人事代理和社會保險制度。完善和落實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優惠政策。健全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託民辦學校承擔有關教育和培訓任務,撥付相應教育經費。創新民辦教育投融資體制,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教育項目建設,鼓勵國內外知名高校、有關機構來黑龍江合作辦學。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民辦學校的信貸支持,投放靈活多樣的信用貸款。縣級以上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實際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構建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公共服務平台,扶持民辦學校發展,表彰獎勵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
⒊依法管理民辦教育。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民辦教育的統籌、規劃和管理工作。健全民辦教育管理機制,完善民辦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嚴格實行辦學準入和年度檢查制度,加強督導評估和財務監管。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逐步推行監事制度。依法明確民辦學校變更、退出機制。加強民辦教育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建設,促進民辦學校行業自律和規範辦學。建立並完善民辦學校信息公開制度,形成社會參與民辦學校管理與監督的機制。

5.5進一步提高公共教育管理服務水平

⒉加大各級政府教育統籌力度。省級政府統籌規劃區域內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統籌安排教育投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負責制定方針政策、發展規劃及辦學條件、教師編制等各項基本標準;以簡政放權和轉變職能為重點,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形成有利於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管理體制。加強市(地)、縣(市、區)政府對教育的統籌。建立和完善推進學前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普及學前教育,重點扶持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統籌管理義務教育,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依法落實發展義務教育的財政責任;統籌本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促進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合理布局,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重點扶持農村、邊遠、貧困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辦好所屬高等學校。
⒊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統籌規劃、政策引導、監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務職責,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維護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變直接管理學校的單一方式,綜合套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成立教育諮詢委員會,提高重大教育決策的科學性。整合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機構及資源,定期發布監測評估報告。加強教育監督檢查,完善教育問責機制。
大力促進教育科研、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發展,承擔政府委託的評估、認證、指導、諮詢、監督等職能,發揮其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5.6提升教育國際化水

⒉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引進、消化國外優質課程資源,拓寬渠道,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國際合作。支持中國小校、職業學校聘請外籍教師授課;鼓勵具備條件的高中開展國際課程試點;引進國際職業資格標準;增加高等學校聘任外籍教師數量,提高外籍教師非語言類課程教學的比重。完善吸引海外學者政策體系,依託重點學科、重大科研項目,有計畫引進海外高水平人才和學術團隊,繼續實施“海外學人科研項目資助計畫”和“境外雙語教師資助計畫”。
⒊打造交流合作品牌。充分發揮國際友好城市平台作用,建立與更多國家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定期會晤等機制,加強教育高層往來。鼓勵學校開展教師互派和學生互換,優先支持與國際友好城市間的教師和學生交流。實施國際合作品牌建設計畫。加大教學、科研、管理骨幹出境研修培訓力度,建立境外合作培訓基地。積極支持中國小開設俄語課程,進一步完善俄語考生中、高考照顧錄取政策,建設中國小對俄合作基點校,重點建設俄語中心和中俄學生交流基地。大力支持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適應國際勞務市場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適應我省對俄經貿合作發展需求,加快培養商貿和專業技術俄語人才,重點支持中俄、中白聯合研究生學院建設,積極爭取建立俄語專業本碩連讀機制,培養高層次對俄人才。支持中外大學間的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辦好一批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鼓勵高等學校創設科技交流與合作平台,支持具備條件的高等學校與境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等。
⒋提升對外服務能力。實施“留學龍江計畫”。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最佳化來華留學生層次結構,提高接受高等學歷教育來華留學生比例,重點支持來華留學生在龍江攻讀研究生學位;重點建設可供來華留學生選擇的品牌學科和特色專業;調整教育支出結構,設立來華留學省政府獎學金,鼓勵有條件的知名企業設立來華留學獎學金,對設立來華留學獎學金的高校給予政策支持。設立來華留學預科教育基地。鼓勵有條件的高水平大學在海外建立分校。
加強黑龍江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心建設,以加強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建設為核心,加快建設漢語國際推廣網路體系,重點支持面向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漢語國際推廣項目。

保障措施

6.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⒉加強師德建設。加強教師思想政治、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廣大教師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教育活動,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一批師德典型。激勵廣大教師積極探索和實踐教育教學規律,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探索師德建設新方法新途徑,建立健全師德考核評價制度,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對師德狀況的監督和評議。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務晉升和評優獎勵的重要依據,對有違反師德行為的教師實行“一票否決”。
加強學術道德、學術規範和科研誠信建設,進一步弘揚高尚的學術道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精神,建立學術不端行為監督、查處機制。
⒊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專業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適應創新人才培養需要,造就一批教育教學專家和領軍人才。
以農村為重點,提高幼稚園、中國小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加強幼稚園、中國小教師、校(園)長培訓。著力提高音體美和綜合實踐課教師專業化水平。積極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將教師培訓經費列入政府預算,實行每5年為1周期的全員培訓。結合國家試點項目,完善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機制。繼續實施國家並啟動省級“農村教師特崗計畫”,組織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幫扶支教、優秀師範生到農村學校頂崗實習。
以培養“雙師型”教師為重點,提高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專業素質。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依託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提高職業院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制定完善專業教師資格標準和準入制度,支持學校聘用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提高持有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教師的比例。
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提高高校教師的創新素質。加強教師培訓,著力培養一批高水平、創新型的教學、科研帶頭人和團隊。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營造人才成長的有效機制和政策環境,創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導教師潛心教學科研。積極探索培養、吸引、穩定、用好人才的有效機制,吸引更多的海內外優秀人才來我省任教,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化學術背景的“戰略科學家”。支持教師跨學科、跨單位合作,提高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
加強教師教育。強化師範教育,全面加強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設,構建以師範院校和教師進修院校為主體,教育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參與,職前和職後教育貫通,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並舉,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建立促進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發展機制,強化網路培訓,創新培訓模式,注重實踐環節,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
⒋健全和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嚴格教師資質,試行教師資格定期登記制度,健全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探索建立教師轉崗和退出機制,最佳化隊伍結構。制定省屬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機構編制核定辦法,制定公辦幼稚園事業編制核定標準,落實公辦幼稚園教師編制,加強中國小編制動態管理,科學分配和使用編制。加強學校崗位管理,創新教師聘用和考評方式,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艱苦邊遠地區縣以下基層單位任教,按規定落實有關代償政策。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流動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