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四川省結合實際,制定《四川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該《規劃綱要》分序言、總體戰略、發展任務、體制改革、保障措施、實施6部分22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 性質:規劃綱要
  • 時間:2010—2020年
  • 地點:四川省
基本信息,規劃全文,

基本信息

四川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和科教興川戰略,加快四川教育現代化步伐,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四川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戰略,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規劃綱要》。

規劃全文

序 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強省必先強教,興川必先興才。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建設富裕民主文明開放和諧四川具有決定性意義。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川、人才強省戰略,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廣大人民民眾的受教育權利。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得到落實,教育投入大幅增長,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施,學前教育不斷加強,高中階段教育加快普及;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職教攻堅成效顯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辦學水平和服務能力明顯提高;農村教育得到加強,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繼續教育、終身教育體系逐步完善。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全省國民素質,推進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未來十年,是四川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四川跨越發展、爬坡上坎,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特別是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形勢,迎接國內外日趨激烈競爭的新挑戰,滿足人民民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建成輻射西部、面向全國、融入世界的西部經濟發展高地,都對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在現代化建設整體格局中的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戰略地位更加突出。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必須清醒認識到,我省教育發展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對教育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複合型人才緊缺;教育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學校辦學活力不強;教育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相對滯後;教育投入不足,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接受良好教育成為人民民眾強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成為全社會共同心聲。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振興教育,全民有責。在黨和政府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緊緊圍繞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戰略,堅持以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四川從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從人力資源大省向人力資源強省邁進,為實現四川跨越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第一部分 總體戰略
第一章 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完善現代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教育強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立足省情,把握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堅持以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面向社會需求,最佳化結構布局,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二)工作方針。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服務社會。
優先發展。教育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並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基本要求,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健全保障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得到貫徹落實的體制和機制,將教育優先發展落實情況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建立問責制。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積極性,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完善體制機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不斷擴大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
育人為本。育人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努力培養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民眾期盼良好教育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教育體制機制。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增強全省教育的生機與活力。
促進公平。促進公平是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堅持把推進教育公平作為政府的主要責任,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堅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傾斜。大力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縮小城鄉、校際教育發展差距。加強特殊教育,完善並落實困難群體子女就學扶持政策,讓人民民眾共享教育改革發展成果。
提高質量。提高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堅持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發展觀,確立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辦學理念,著力推進教育發展從注重外延擴張向注重內涵提升、從注重硬體建設向注重軟體建設轉變,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以管理作為提高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激勵措施和制度導向,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形成規範、有序、高效的教育管理體系。開展質量監測評估,強化教育督導功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服務社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對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要求。突出發揮教育人才、學科專業和知識技術的牽引、推動和支撐作用,適應四川長遠發展總體戰略,緊緊圍繞“一主、三化、三加強”的基本思路和“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的發展目標,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大規模培養和匯聚各類型各層次高素質人才。完善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體系,推進教育與科技、經濟緊密結合,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文化引領能力,著力提升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第二章 戰略目標和戰略主題
(三)戰略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建成教育強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教育普及全面加快,水平整體提升。加快普及學前教育,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以上。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鞏固率達到95%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毛入學率達到40%。掃除青壯年文盲。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以上,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0%,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5年。
教育公平惠及全民,機會更為均等。建成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使區域間、城鄉間、校際間公共教育資源差距明顯縮小。困難群體教育資助制度更加完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得到切實解決。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貧困而失學。加快發展民族教育。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
教育質量顯著提高,水平明顯提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為人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職業學校培養技能型、套用型人才能力進一步提高。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基本建立,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明顯提升。公民素質明顯提升,各類人才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建設四川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顯著增強。
終身教育全面加強,體系基本形成。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有效銜接,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並舉,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社會教育融合,形成開放靈活、選擇多樣的人才成長“立交橋”,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繼續教育參與率大幅提升。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促進全體公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教育創新持續推進,體制充滿活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形成開放互動、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導、主體多元的辦學體制;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形成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教育管理體制;加強教育交流合作,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交流合作機制。
服務社會能力增強,貢獻顯著增大。各級各類教育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相適應,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要求相銜接,人才培養基本滿足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需要。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貢獻大幅度提升,形成一批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轉化和新技術產業化成效顯著。
(四)分區目標。經濟社會發達地區在2015年率先基本實現國家制定的教育現代化目標,2020年教育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中等發達地區在2020年基本實現國家制定的教育現代化目標;欠發達地區到2020年初步實現國家制定的教育現代化目標。
(五)戰略主題。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著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著力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健康快樂發展。
堅持德育為先。切實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創新方式和方法,把德育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把立德樹人融入各級各類教育,融入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地位,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創業精神;開展民族團結、國情省情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培養學生關心他人、服務社會、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鬥的良好品質;組織開展學生志願者活動,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構建大中國小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創新德育實施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建立教學、實踐和環境三位一體的德育實施框架,強化青少年教育的道德實踐環節。加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
堅持能力為重。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大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重視學生實踐教育,在讓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同時,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增強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
堅持全面發展。切實將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相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牢固樹立健康第一思想,廣泛開展適合青少年特點的校內外體育活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加強文化藝術教育和科學實踐活動,提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加強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安全教育、國防教育。
第二部分 發展任務
第三章 加快普及學前教育
(六)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到2015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經濟社會發達地區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75%以上,民族地區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重視0至3歲嬰幼兒教育,促進早期親職教育發展。
(七)明確政府職責。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把發展學前教育作為發展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納入城鎮、新農村建設規劃,保證新城區、新建小區配套幼稚園及鄉鎮公辦幼稚園建設。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大力發展公辦幼稚園。鼓勵社會力量辦園,引導和支持民辦幼稚園提供面向大眾、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服務。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擔機制。
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多種形式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逐步完善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網路。大力發展鄉鎮中心幼稚園,支持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學前教育。中國小布局調整後的富餘校舍,優先用於舉辦幼稚園。著力保證留守兒童入園。
最佳化城市幼稚園布局結構。適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要求,實施新建居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公辦民辦並舉擴大城市學前教育資源。著力保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園。加快解決城市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八)加強學前教育管理。省、市(州)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學前教育的巨觀指導和管理,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歸口管理學前教育,相關部門履行各自職責。落實學前教育準入制度和教育督導制度,制定學前教育辦園條件和人員配備標準。嚴格幼兒教師資格標準,切實加強幼兒教師的培養培訓,依法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防止和糾正“國小化”傾向。規範辦園行為,加強收費管理,嚴肅查處亂收費。加強安全監管,形成全覆蓋的幼稚園安全防護體系。
第四章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水平
(九)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統一實施、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養,激發學習興趣,培育健康體魄,養成良好習慣。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
適應城鄉發展需要,科學規劃學校布局,辦好必要的農村教學點,方便學生就近入學。根據城鎮化建設進度同步規劃建設城鎮學校,加快解決大班額問題。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問題。對低收入和特殊困難家庭學生實施資助政策。全面監控和掌握學生流動情況,基本消除輟學現象,確保適齡兒童少年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就學困難、學習困難等原因而失學。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學。加強國語和規範語言教學,切實提高學生語言文字套用能力。
(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戰略性任務,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層推進。2012年,經濟社會發達縣和義務教育示範縣率先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2015年,經濟社會中等發達縣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到2020年,全省所有縣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經濟社會發達地區實現本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
加大“義務教育示範縣”推進力度,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點,探索建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完善對地方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表彰獎勵、督導評估和情況通報制度。
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薄弱學校改造,著力提高薄弱學校及學科師資水平。實行縣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實行優質普通高中和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國中的辦法。在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公辦學校的前提下,支持發展高質量民辦學校,提供選擇機會。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加大對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省內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教育對口支援工作機制。
(十一)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各級政府要把減負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高度重視,統籌推進,努力形成共同減負的制度和機制。要把握正確辦學方向,遵循教育規律,督促和引導學校依法規範辦學,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不得以任何形式下達升學指標,不得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獎懲。
把減負落實到中國小教育全過程,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學校要最佳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少作業量和考試次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好。嚴格執行課程方案,不得變更課時和提高難度。不得隨意占用學生法定休息時間集體補課或上新課。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定重點學校和重點班,各種等級考試和競賽成績不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規範社會教育機構辦學行為。
充分發揮親職教育在兒童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長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成才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養子女的良好習慣,注重身教,加強與學校的溝通配合,共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積極引導社會公共資源為中國小教育服務,加強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完善和充分利用社區公共活動設施,為學生課外學習生活創造良好條件。
第五章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十二)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創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克服應試教育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滿足國中畢業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需求。統籌高中階段教育資源,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規模大體相當,促進兩類高中教育協調發展。
(十三)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嚴格執行課程方案,保證學生全面學完國家規定課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革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積極按規定開設選修課並逐步豐富選修課設定,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建立適應課程設定方案要求的學分管理制度。建立學生學業成績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全面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改革對學生、教師及學校的評價內容及方式。建立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的指導。
(十四)積極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努力提升普通高中整體辦學水平,鼓勵辦出特色。合理布局學校校點,加強城鄉薄弱高中建設,逐步消除大班額現象。擴大優質資源,建成一大批優質高中。鼓勵舉辦特色高中和綜合性高中,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髮展需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育內容,探索普職整合的辦學模式,通過多種方式,為在校生和未升學畢業生提供職業教育。
第六章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十五)大力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職業教育對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和發展現代產業具有重大意義,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進職業教育規模、結構、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通過實施職業教育攻堅,到2015年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招生比例達到5?2∶4?8左右,中職學校在校生達到140萬人。到2020年形成適應四川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以提高質量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著力推進職業教育由規模型外延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以推進政府統籌、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為重點,建立健全部門、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機制,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構建多元化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實行委託培養、定向培養、訂單式培養,加強工學結合、模組化教學和頂崗實習,推行彈性學分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和適應能力。進一步整合各類技能培訓資源,以職業院校為依託,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
加強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支持建設一批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完成一大批“雙師型”教師培訓,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實踐經驗和技能的專兼職教師;支持中職教育改革示範校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示範性中職學校;支持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落實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標準,力爭用5年時間使職業院校全部達到國家設定標準。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構建開放多元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和改進創業與就業服務,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嚴格就業準入制度,依法規範用人單位錄用員工行為。
(十六)大力發展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職業教育。圍繞現代產業發展和“7+3”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面向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職業教育。適應重大產業引進項目的需要,優先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能源電力、油氣化工、釩鈦鋼鐵、飲料食品、現代中藥、航空航天、汽車製造、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的相關院校和專業。最佳化辦學布局,加強產學研合作,增強辦學能力和服務地方產業發展能力。支持職業院校建設一批技術創新、技術研發、技能培訓基地,積極開展實用性技能人才培訓。
(十七)全面推進民族地區“9+3”免費職業教育。深入實施藏區“9+3”免費教育計畫,組織藏區學生到內地免費接受職業教育。重點辦好實施“9+3”免費教育計畫的學校,提高辦學水平,努力辦成特色示範學校。實施彝區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畫,鼓勵與內地中職學校合作辦學,支持發展區域內中等職業教育。辦好民族地區職業學校,促進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整體提升。
(十八)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大力培養培訓新型農民,多渠道促進農民致富。根據需要辦好縣級職教中心,以此為依託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路,積極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推進城鄉、區域合作,增強服務“三農”能力。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加大培養適應農業和農村發展需要的人才。探索優質職業學校對農村薄弱職業學校託管、幫扶的多種辦學模式。
(十九)改善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廣泛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規範辦學行為。積極推進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改革。健全職業技能競賽制度。對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進行重獎。努力營造尊重勞動、重視技能、重視技能型人才的社會風尚,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 提升高等教育辦學水平
(二十)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為關鍵,以增強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為重點,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在西部領先的優勢進一步鞏固,競爭力顯著增強。
(二十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落實教授為低年級學生授課制度。從培養目標效果方面深化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和完善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促進文理交融。開展教學合作試點,推進跨院校、跨學科的資源共享。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積極探索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深入實施“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加強實驗室、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基本建設。嚴格教學管理,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 “雙導師制”。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加強管理,不斷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質量。充分發揮省學位委員會對學位工作的統籌規劃、指導協調和決策諮詢作用。
(二十二)最佳化結構辦出特色。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四川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強統籌規劃,不斷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結合國家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支持“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地方高校。大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基礎能力建設。加強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建設,大力扶持與建設“四基地”優勢產業密切相關的學科專業,重點加強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塔尖”產業領域的人才培養,支持優勢明顯、特色鮮明學科專業形成品牌。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著力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大力培養高素質複合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引導學校分類定位特色發展。制定分類發展規劃,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分類配置資源、分類考核評估,分類合理定位,鼓勵不同類型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二十三)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大力推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緊密結合,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科技目標、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特色產業、“塔尖”產業發展,完善高校自主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體系。加強基礎性研究和套用性研究,加快科技創新基地與平台建設。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顯著提高科技貢獻力。深入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充分發揮高校思想庫、智囊團作用。鼓勵高校組建跨學科領域、涵蓋地方和行業企業的教學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大力開展科技創新和產學研聯合攻關。支持高校與海內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完善有利於自主創新的科研評價機制和分配激勵機制。加強學術誠信建設,營造良好科研環境。
(二十四)增強服務地方能力。牢固樹立主動服務社會意識,全面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促進高校科研從立項到成果轉化套用,實現與市場和企業有效對接。支持高校主動融入區域技術創新體系,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新技術產業化,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共同服務地方發展的長效機制。鼓勵高校與企業和地方共建產學研戰略合作聯盟和示範園區、技術創新中心、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台,開展聯合攻關,促進成果轉化。推動大學科技園建設。建立高校服務農村發展機制。支持高校開展科學普及工作。發揮高校優勢,加強先進文化創新、創作和傳播,引領社會進步。
第八章 大力支持民族教育發展
(二十五)加快發展民族教育。加快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對於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加強對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將民族教育作為全省教育發展的重點領域,以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和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為重點,優先發展民族地區教育,優先解決面臨的特殊困難和突出問題。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推進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國家法律法規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引導廣大師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不斷夯實各民族大團結的基礎,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到2020年,民族地區教育整體實現跨越發展,事業發展主要指標與國民受教育程度基本同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普及學前一年雙語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方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建成富有活力、與民族地區發展相協調的現代教育體系。
(二十六)深入實施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進一步加大對民族地區教育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資源向民族地區傾斜。實施《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2011—2020年)》,重點鞏固提高民族地區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支持民族地區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合理布局,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有重點地改擴建、新建一批高中階段學校。支持發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積極發展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強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和管理水平。進一步辦好高校民族預科班。
大力推進雙語教學。開設漢語文課程,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文接受教育的權利。全面加強學前雙語教育。對雙語教學的師資培養培訓、教學研究、教材開發和出版給予支持。
繼續組織和落實內地市、縣、校對口支援民族地區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內地優質教育資源,吸引更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到內地接受教育。辦好面向民族地區的學校和民族班。加大對民族地區師資培養培訓力度,提高教師政治業務素質。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發達地區學校優秀幹部教師和高校畢業生到民族地區學校任教。積極拓展和開發教育資源,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學資源使用效率。支持民族地區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第九章 推進特殊教育發展
(二十七)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把特殊教育事業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各級政府重要職責,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特殊教育的發展。落實特殊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標準,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的資助力度,逐步實施殘疾學生高中階段免費教育。鼓勵和支持接收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為殘疾學生創造學習生活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將特殊教育教師培訓納入培訓計畫,提高專業水平和待遇,改善工作環境和條件,在教師評優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師比例。
(二十八)加快構建特殊教育體系。到2015年,基本實現市(州)和30萬人以上、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都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完善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以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的特殊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統籌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推進殘疾人職業教育,重視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依託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
(二十九)提高殘疾學生綜合素質。堅持按需施教,根據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特殊需求,給予理解關愛,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加強殘疾學生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培養,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第十章 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三十)構建終身教育服務平台。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後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特別是成人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新繼續教育觀念,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重視老年教育。調動全社會發展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校教育、行業企業教育、社區教育、現代遠程教育的作用,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建立職前和職後教育相互融合、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靈活開放的繼續教育制度,構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加強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辦好開放大學,健全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堅持面向在職人員開展繼續教育。擴大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開考專業和非學歷證書培訓的覆蓋面。
廣泛開展社區教育。依託各類學校和各種學習型機構,逐步完善社區大學、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和村(居)民學校四級社區教育網路,著力組建利於當地居民接受各類學習的多種功能社區學習中心。建設一批示範性現代企業教育培訓中心和社會培訓機構。大力引進國內外優質網路課程資源,發展開放式的現代遠程繼續教育。
(三十一)積極發展社會培訓。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個體終身發展需求,發展各種類型和形式的繼續教育培訓。加強教育培訓服務,支持面向企業職工開展全面、持續的文化教育和技術培訓。擴大農村職業培訓覆蓋面,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支持開展對城鄉新增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崗前培訓。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
(三十二)建立健全繼續教育推進機制。各級政府要將繼續教育發展納入區域發展規劃,加快繼續教育地方法規建設。強化跨部門繼續教育協調機制,制定本地區、本行業繼續教育規劃和實施辦法,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完善激勵機制,推進繼續教育與工作考核、崗位聘任(聘用)、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職業註冊等人事管理制度的銜接。鼓勵個人多種形式接受繼續教育。加強繼續教育監管和評估。
第三部分 體制改革
第十一章 創新人才培養體制
(三十三)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全面發展觀念、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終身學習觀念、系統培養觀念,面向全體學生,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各種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堅持學科建設與重點產業發展相結合、培養與引進相結合、數量與質量相結合,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局面。
(三十四)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各級各類教育之間以及不同學科專業、學歷層次之間的有效銜接,推進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學校、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鼓勵支持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完整、結構合理、靈活多樣、互通開放的人才培養體系。
明確各類教育人才培養的工作重心。基礎教育要致力於培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互動和求知慾,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為繼續學習或初步就業以及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職業教育以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為重點,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高等教育重在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專門人才,增強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堅持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原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建立健全教學內容更新及教材質量監管機制,為學生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學習困難學生幫扶機制,改進優異學生培養方式,探索高中階段、高等學校拔尖學生培養方式,在跳級、轉學、轉換專業及選修更高學段課程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加強中國小校外活動場所建設,鼓勵學生參與志願服務和公益事業。
(三十五)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
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改進教育教學評價,探索促進學生髮展的多種評價方式。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學生全面發展納入考核指標。建立開放式學校評價體系,開展由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
樹立科學人才觀,建立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及選用制度。強化用人單位重點考察人才的實踐能力,克服單純以學歷取人傾向。
第十二章 改革考試招生制度
(三十六)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按照科學、公平、規範、高效原則,積極穩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行政府巨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的招考辦法,逐步形成招考分離、分類考試、多次考試、多元錄取的招生模式,建立有利於選拔創新人才、培養多樣化人才、保證教育公正公平、促進素質教育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考試招生制度。加快推進考試招生制度的規範化、法制化,完善政府在考試招生中信息公開、綜合服務、安全保障和依法監督職能,提高教育考試機構專業化服務水平。
(三十七)完善中國小入學考試招生制度。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近免試入學制度,嚴禁各種形式的選拔考試、測試和面試。完善國中升高中考試招生方法,全面實施學業水平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高中招生制度,發揮優質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的導向作用。建立完善評價機制,健全優秀特長學生錄取程式與辦法,探索多樣化的普通高中招生方式。實行中等職業學校自主招生或根據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註冊入學。
(三十八)改革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深化考試內容和形式改革,著重考查綜合素質和能力。建立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基礎上,以統一考試錄取為主,與分層次、多元化選拔和多樣化錄取方式相結合的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高等職業學校人才選拔培養機制,逐步擴大高職院校自主招生試點。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考試。探索成人高校註冊入學辦法。改革研究生招考辦法,強化創新能力考查,規範和發揮導師在選拔錄取中的作用。
建立健全有利於專門人才、創新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完善擇優錄取、自主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取、破格錄取等錄取辦法,增加考生選擇機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統一入學考試為基本方式,結合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對特長顯著、符合學校培養要求的,依據面試或測試結果自主錄取;高中階段全面發展、表現優異的,推薦錄取;符合條件、自願到國家需要的行業、地區就業的,簽訂協定實行定向錄取;對在實踐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專門程式,破格錄取。深入實施學校“陽光招生工程”,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和擇優錄取的原則。健全學校負責、省教育部門監督的錄取體制,落實學校招生自主權。
第十三章 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三十九)全面推進現代學校管理。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建立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明確政府管理和各級各類學校辦學的權利和責任,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係。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管理要從直接行政管理為主轉向規劃引導、政策調控、資源配置、信息服務、督導評估等巨觀管理為主,推進學校科學發展。減少和規範對學校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保障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和承擔相應責任。
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巨觀政策,落實高等學校“七個自主”的許可權和責任。擴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職業學校在辦學模式、育人方式、資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辦學、社區服務等方面的自主權。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傾向,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根據學校的類別、規模和任務,完善學校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制度。
(四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公辦高校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式,依法落實黨委、校長職權。完善大學校長遴選機制。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強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建設,發揮民眾團體作用。完善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保障民辦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學校。
加強高等學校章程建設。各類高校要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規定管理學校。尊重學術自由,營造寬鬆的學術環境。擴大社會合作,探索建立高校理事會或董事會,探索健全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推進專業評價,積極探索構建省域內對高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的體系。
(四十一)加強中國小學校管理制度建設。完善普通中國小和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負責制。健全校長任職條件和任用辦法。推進學校內部管理改革,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內部民主監督機制。通過實行校務會議、建立健全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和校務公開等形式,建立起依法辦學、科學管理、職責分明、民主監督的學校內部管理制度體系。擴大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定自主權,建立中等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機制。建立社區、家長和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管理的有效機制。
第十四章 深入推進辦學體制改革
(四十二)深入改革辦學體制。堅持教育公益性,以增強學校活力、提升教育質量、提高辦學效益為目的,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促進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協調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推進公辦學校體制改革,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和扶持薄弱學校為重點,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辦學,開展聯合辦學、委託管理、集團化辦學等試驗,增強公辦學校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水平和效益。改進非義務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完善優惠政策,鼓勵公平競爭,引導社會資金依法以多種方式進入教育領域。
(四十三)積極鼓勵和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將民辦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為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職責,統籌安排,合理布局。推動社會力量多種形式興辦教育,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教育項目建設。支持和鼓勵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增強品牌意識,加強內涵建設,努力辦出特色,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學校。
依法落實民辦學校、學生、教師與公辦學校、學生、教師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學校辦學自主權。清理並糾正對民辦學校的各類歧視政策。教育、財政、稅收、金融、土地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和落實支持民辦教育的優惠政策,保證在征地、基建、稅費、信貸和教師資格認定、職務(職稱)評聘、科研立項、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建立完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險制度。支持民辦學校提高辦學水平,提升辦學層次。
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鼓勵以政府購買教育服務的方式,促進民辦教育發展。各級政府設立民辦教育專項資金,用於資助民辦學校發展,獎勵和表彰貢獻突出的組織、學校和個人。鼓勵社會向民辦學校捐資,建立政府、社會和學校各方共同參與的民辦教育發展基金,對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稀缺地區的民辦學校給予政策支持和經費獎勵。
(四十四)正確引導和依法管理民辦學校。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設立專門機構,負責民辦教育發展的統籌、規劃和管理。規範民辦學校法人登記,建立和完善民辦學校審批、管理和退出機制。積極探索對民辦學校實行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依法建立健全理事會或董事會及其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形成自我約束機制。落實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建立財務、會計和資產管理制度,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學校資產、抽逃資金和挪用辦學經費。建立辦學風險防範、學費監管和信息公開等制度。加強對民辦教育的評估,實施辦學過程監督,促進民辦學校規範辦學,確保辦學的社會主義方向。
第十五章 深化管理體制改革
(四十五)加強政府教育統籌。…………
(四十六)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
(四十七)健全現代教育決策機制。…………
第十六章 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四十八)加大教育交流與合作。…………
(四十九)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五十)加快發展留學生教育。…………
(五十一)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五十二)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五十三)把師德建設作為首要任務。…………
(五十四)創新教師專業教育機制。…………
(五十五)建立完善教師保障制度。…………
(五十六)健全教師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 加大經費投入和加強經費管理
(五十七)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是公共財政的重要職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五十八)完善投入機制。…………
(五十九)加強經費監督管理。…………
第十九章 推進依法治教
(六十)加強地方教育立法。…………
(六十一)加大依法行政力度。…………
(六十二)加快依法治校進程。…………
(六十三)健全督導評估制度。…………
第二十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
(六十四)構建教育信息化保障體系。…………
(六十五)促進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共享。…………
(六十六)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一章 實施“八九十”教育改革發展重大項目
(六十七)推進八大教育提升計畫。圍繞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目標,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著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啟動實施八項教育提升計畫。
1.教師素質提升計畫。…………
2.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
3.民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畫。…………
4.地震災區中國小教育提升計畫。…………
5.職業教育攻堅計畫。…………
6.高等教育質量提升計畫。…………
7.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計畫。…………
8.教育國際交流推進計畫。…………
(六十八)實施九項重點建設工程。啟動建設九項對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和增強教育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重點建設工程。
1.學前教育建設工程。…………
2.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
3.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4.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
5.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6.中國小教育信息化工程。…………
7.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
8.高等學校優勢學科與特色專業建設工程。…………
9.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工程。…………
(六十九)開展十大方面改革試點。成立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研究部署、指導實施教育體制改革工作。根據統籌規劃、分步實施、試點先行、動態調整的原則,選擇部分地區和學校對十個方面制約四川教育發展的重大問題開展改革試點。
1.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試點。…………
2.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點。…………
3.職業教育改革試點。…………
4.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試點。…………
5.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
6.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
7.現代大學制度改革試點。…………
8.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試點。…………
9.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試點。…………
力重點支持教育發展。…………
第二十二章 加強組織領導
(七十)切實加強和改進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七十一)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
(七十二)著力維護教育系統和諧穩定。…………
實 施
《規劃綱要》是指導四川未來十年教育改革發展的綱要性檔案。必須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完善監督考核,有效推進《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和組織實施。
落實實施責任。…………
鼓勵探索創新。…………
建立評估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