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2011年12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川辦發〔2011〕96號印發《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該《規劃》分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提高現代傳播能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加強文化交流合作、組織領導和政策保障10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
- 發布文號:川辦發〔2011〕96號
- 發布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布時間: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提高現代傳播能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加強文化交流合作,組織領導和政策保障,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辦發〔2011〕96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九次全會精神,根據《國家“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是未來5年我省文化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檔案,是指導今後一個時期我省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規劃背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人民的熱切願望。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四川加快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既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又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
“十一五”時期,是四川文化發展史上極為特殊、極不平凡的5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和重大挑戰,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四川文化改革發展,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策部署,衝破傳統體制束縛,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初步形成了體制機制創新、事業產業共榮、城市鄉村聯動、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兼顧的文化發展格局。5年來全省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文化巨觀管理體制和微觀運行機制活力增強。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框架基本形成。文化企業集團實力不斷壯大,集群發展的文化產業振興格局初步顯現。“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重建同步推進,災區公共文化設施實現歷史性跨越。“三基地一視窗”建設成效顯著,抗震救災精神大力弘揚。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深入拓展,四川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時期,是四川深入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持續推進“兩個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四川轉變文化發展方式、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攻堅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改革發展,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文化建設在“四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全社會文化自覺日益增強,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已成為人民民眾的共同追求。我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不斷改善,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願望和期待更加迫切。我省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富集,加快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具備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成渝經濟區建設、天府新區建設、災區發展振興和中央扶持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跨越發展,將為我省文化建設提供難得的有利條件。面對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省文化體制改革還不深入、不全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不平衡,文化產業的競爭力還不強、貢獻率還不高,展現四川特色和巴蜀氣派的文化精品力作還不多、市場開發還不夠。文化發展的總體水平與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與建設文化強省的奮鬥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新要求,順應全省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順應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牢牢把握髮展機遇,積極應對困難挑戰,努力開創我省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二)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文化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大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斷開創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為推進我省“兩個加快”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為建設文化強省奠定堅實的基礎。
立足當前文化建設的良好基礎,抓住未來5年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十二五”時期推動四川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省文化改革發展應堅持和遵循以下6條基本原則。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順應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多樣多變的客觀現實,創作生產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神文化產品,努力實現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統一。
——堅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以政府為主導,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充分保障人民民眾基本文化權益,著力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正確認識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經濟屬性,突出以文化育人的功能,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公益性文化事業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經營性文化產業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堅持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準確把握科學發展主題,著力轉變文化發展方式,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體制機制創新,破解文化發展難題,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挖掘利用獨特的巴蜀文化資源,吸收借鑑外來有益文化,塑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渠道,搭建對外文化傳播平台,不斷提升四川文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堅持發展與管理並重。始終一手抓發展繁榮、一手抓加強管理,在促進繁榮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創新管理,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樹立新的管理理念,加強依法管理,完善體制機制,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促進文化發展繁榮。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全省人民民眾文明素質明顯提高,抗震救災精神進一步弘揚。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重要的支柱性產業,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文化發展綜合實力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四川文化形象進一步提升,與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相適應的文化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實現全面覆蓋,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到2015年,全省城市基本建成“十分鐘文化圈”,農村基本建成“十里文化圈”,實現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縣縣有兩館”、“鄉鄉有綜合文化站和廣播電視站”、“村村有農家書屋”。
——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拓展。中央確定的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全面完成,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明顯增強,國有文化企業普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到2012年,基本完成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任務。到2015年,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
——文化產業實現跨越發展。傳統文化產業實現改造升級,新興文化產業所占比重明顯增加,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明顯提高,文化產業成為我省重要的支柱性產業,西部文化產業高地和區域文化市場中心地位基本確立。到2015年,新增文化企業上市公司2家以上,總資產、總收入超過100億元的文化企業(集團)3家以上,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4%左右。
——文化精品力作不斷湧現。文化資源充分開發利用,文化原創能力和文化傳播能力明顯提高,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不斷湧現,文化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文化感染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文化產品生產創作綜合能力進入全國前列,形成一批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
——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品和消費市場健康活躍,文化要素和服務市場規範有序,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到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占全部消費性支出的比重達到8%左右,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占現金消費性支出的比重達到4%左右。
——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文化人才成長的環境不斷最佳化,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引進人才力度不斷增強。到2015年,建成一支素質優良的基層文化隊伍,培養一批創新型、複合型、外向型、技能型人才,造就一批具有較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領軍人物,形成梯次分明、結構合理的文化人才隊伍。
——文化政策法規體系更加完備。中央支持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全面落實,地方配套政策日趨完善,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得到有效保障,智慧財產權得到有效保護。地方性文化立法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到2015年,形成法制保障有力、配套政策完備的文化政策法規體系。
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一)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研究宣傳。紮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大力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黨員、教育民眾,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以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帶動學習型社會建設,持續興起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強大熱潮。加強對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研究和引導,深入回答廣大幹部民眾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採取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不斷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切實鞏固全省民眾團結奮鬥、加快發展的共同思想基礎。
(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推動基礎理論研究水平不斷提高,促進套用理論研究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打造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較高知名度的學術精品和理論品牌。實施“決策智庫工程”,整合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力量,開展重大理論攻關,推出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四川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加大學術領軍人物、科研骨幹和青年人才培養力度,打造高水平社科團隊,建設一批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加大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力度,推進社科普及法制化進程,努力打造有特色的人文社科講壇,切實提高全社會的人文素質。
(三)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組織開展公民道德宣傳日、公民道德宣傳月、公民道德論壇、公民道德建設網上談等主題活動,廣泛開展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引導形成愛國守法、敬業誠信、團結互助的社會風尚。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堅決糾正以權謀私、造假欺詐、損人利己的歪風邪氣。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疏導,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和諧包容的社會心態,形成扶正祛邪、見義勇為、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倡導志願服務精神,引導全社會積極支持和參與志願服務活動。大力加強未成年人和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完善學校德育體系,推動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靈魂的校園文化,引導未成年人和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形成關注青少年、關心青少年、關愛青少年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和培育“感恩奮進”文化。深入開展主題宣講、理論研究、典型宣傳、文藝創作等活動,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把重建後的地震災區建設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基地和展示中國發展模式、發展道路勃勃生機的視窗。把“三基地一視窗”納入四川紅色旅遊線路,廣泛開展參觀學習教育活動。大力開展以“感恩奮進”為主題的全民閱讀、詩歌朗誦、歌曲傳唱、故事傳說等系列文化活動,大力宣傳抗震救災英模人物和先進事跡,大力弘揚“東汽精神”,推進“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把“感恩奮進”內化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覺,轉化為推動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行動。
(五)深化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實施《四川省公共文明指數測評體系》,以服務民眾、服務民生為宗旨,開展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深入推進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建立規範化、常態化的創建機制。結合城鄉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的綜合治理,開展“節約資源、低碳生活、保護生態”、“美環境、講文明、樹新風”和 “綠色頻率頻道”系列主題活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營造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圍。圍繞構建和諧社會發展目標,開展“文明交通行動計畫”和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系列主題活動,塑造“講文明、重禮儀”的良好形象,形成扶危濟困、熱心公益的文化風尚。服務災區和民族地區振興發展,開展“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和“文明生活倡導行動”系列主題活動,促進災區和民族地區跨越發展。
(六)塑造新時期四川文化形象。立足四川文脈悠長、底蘊深厚的巴蜀文化積澱,依託傳承有序的巴蜀人文精神,總結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程,圍繞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偉大實踐,不斷創新文化載體和形式,廣泛開展理論研究、專家論證、文化論壇、全民討論等活動,動員全社會挖掘凝鍊四川文化特質及其內涵,培育塑造新時期四川鮮明文化形象,提升四川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專欄1 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重點項目(略)
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以城鄉基層為重點,以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傾斜,按照分級負責、分類指導的原則,加快建設以省級為龍頭、市縣為支撐、鄉村為基礎,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適用高效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
——全面改善市縣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全面落實文化惠民工程各項規定,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標準化工程,市縣有文化館、圖書館、數字電影院,市(州)建設博物館;鄉鎮(城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其中包括文化、廣播影視和出版物發行網點等文化設施;村(社區)有文化活動中心(室),其中包括文化活動、廣播、電影放映、公共電子閱覽、農家(社區)書屋和報欄等文化設施。推動鄉鎮、村級公共文化設施合併建設,注重社區與學校文化設施共享,發揮綜合效益。努力拓展農村青少年文化活動及德育陣地,全面完成市(州)青少年宮建設,基本實現每個鄉鎮有“鄉村少年宮”。支持各種民辦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益性文化機構發展。
——大力推進省級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省圖書館新館、省美術館新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四川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監測中心建設,新建四川大劇院、四川社科館、四川文藝家之家、四川省民眾文化活動中心、四川省文化演藝中心,力爭開工建設四川新聞發布中心、四川社科圖書館等一批省級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災備與應急相結合,覆蓋各市(州)及所有縣城區、主要高速公路沿線和90%以上人口的全省應急廣播系統。建成以農村等有線電視覆蓋不到區域為重點的全省地面數位電視覆蓋網,有效提高本地廣播電視節目的覆蓋率。建成全省數字出版公共服務平台和數字內容信息管理服務系統。
(二)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適應人民民眾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切實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
——加大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文化單位和專業文藝團體要成為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主要力量,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等形式鼓勵文化企業生產質優價廉的公共文化產品,實現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提供主體的多元化。加快推進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圖書館、數字美術館、數字影視資源庫建設,加快廣播電視節目數位化、網路化建設,提高數位化展示傳播能力和民族語言廣播影視節目製作、譯製能力。基本實現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推動音樂廳、展覽館等定期提供免費或低票價服務。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流動演出服務網,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在全社會有序流動。
——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活動。積極開展“三下鄉”、“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公益性文化活動,不斷豐富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挖掘傳統節日、民族節慶、民俗活動等資源,支持開展四川少數民族藝術節、成都大廟會、綿竹年畫節等一批特色濃郁、民眾廣泛參與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動。打造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及博覽會、四川藝術節、全民閱讀等一批示範性強、帶動力大的文化活動品牌。鼓勵和扶持各類社會團體和機構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保障機制。全省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設備更新改造的投入力度,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採購力度。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備和活動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人員配備和待遇到位,建立一支紮根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文化建設,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公共文化建設投入機制。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長效機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標準,提高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效率。
專欄2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點項目(略)
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一)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按照“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改革思路,全面完成中央確定的文化體制改革任務。深入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著力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加快推進市、縣兩級電影發行放映單位轉企改制,全面完成電影領域的改革任務。分類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推進一般性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推動保留事業單位性質的文藝院團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深入推進黨刊和市(州)黨報發行體制改革,剝離發行部分,組建發行公司。穩步推進市(州)電台、電視台合併以及制播分離改革,在把好播出關的前提下,剝離電視劇製作機構,組建節目製作公司。積極推進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到2012年,全省所有經營性出版單位、電影發行放映單位、一般性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重點新聞網站,以及其他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全部轉制為企業。
(二)創新文化單位運行機制。與國家事業單位改革相銜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和競爭激勵機制,形成新的事業管理體制,充分激發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活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務的骨幹力量。建立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形成責任明確、規範有序、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鞏固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成果,推動已轉制的文化單位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形成自主經營、運轉高效、富有活力、充分競爭的文化企業運行機制。
(三)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打破行業壁壘、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文化市場格局,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產品市場,加快電影、演出院線和出版物銷售網點建設,積極開發和拓展動漫遊戲、移動電視、網路廣播電視等新興市場。積極開拓大眾性文化消費市場,培育農村文化市場,提高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日常消費中的比重。加快培育文化資本、人才、信息、技術和著作權等要素市場,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的對接。培育文化服務市場,加強文化資產評估、文化產權交易、文化經紀代理等中介機構建設。加強文化市場監管,規範市場秩序,建立文化企業信用檔案和文化市場信用機制,推動文化企業誠信經營,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良性發展機制。
(四)改革文化巨觀管理體制。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政企、政事、政資分開以及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切實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職責明確、反應靈敏、運轉有序、統一高效的巨觀調控體系。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研究制訂國有文化單位綜合評估考核辦法,形成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管人管事管資產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在市縣兩級組建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一)最佳化文化產業區域布局。依據我省文化資源分布狀況和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產業發展基礎,構築“一核四帶”文化產業區域布局。以各地特色文化資源為依託,加大資源產業化開發力度,把成都建設成為全省文化產業核心發展區,著力打造以紅軍長征路線、川陝革命根據地、偉人故里、將帥紀念園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文化產業帶,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國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產業帶,以“藏羌彝文化走廊”為核心區域的民族文化產業帶,以汶川地震恢復重建區為依託的重建文化產業帶,把川西、川中、川南、川東北等四個片區建設成為全省文化產業特色發展區。以園區、基地為平台,以重大項目為載體,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水平。
——成都核心發展區。依託成都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發揮成都作為西部交通樞紐和物流、商貿、金融中心的區位優勢,抓住國家建設成渝經濟區、天府新區的重大機遇,以成都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功能區(成都東村)、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園、國家動漫遊戲產業(四川)振興基地等一批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為載體,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文化旅遊、動漫遊戲、演藝娛樂、創意設計、廣告會展、文化藝術品原創等產業集群,把成都建設成為全國領先的出版發行產業基地、數字影視傳媒產業基地、文化旅遊產業基地、動漫遊戲研發運營中心、創意設計基地、演藝娛樂中心和民辦博物館示範城市,成為全省文化產業的核心發展區。
——川西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區。依託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和九寨溝、黃龍、大香格里拉、大熊貓棲息地、邛海、瀘沽湖等自然文化資源,推動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文化休閒、演藝娛樂、影視製作、民族工藝品生產等產業。
——川中歷史文化產業發展區。依託峨眉山、樂山大佛、遂寧觀音故里、安岳石刻等自然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文化旅遊和文化休閒產業;依託三蘇祠、陳毅故居、郭沫若故居、張大千故里等名人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文化旅遊、藝術鑑賞、演藝娛樂、影視製作等產業。
——川南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區。依託酒、茶、鹽、燈、恐龍等特色文化資源和竹海、石林等自然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博覽、演藝娛樂、影視製作、民間工藝品製作、廣告創意設計、印刷包裝等產業。
——川東北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產業發展區。依託川陝革命根據地、華鎣山游擊隊根據地和朱德、鄧小平、張瀾故居以及紅軍文化紀念園、旺蒼紅軍城等,重點打造紅色文化產業;依託劍門蜀道、米倉古道、閬中古城、陳壽故里等三國文化遺址,重點發展文化旅遊、影視製作、演藝娛樂、圖書出版、文博展覽等產業。
(二)大力發展文化主導產業。依據我省文化產業發展基礎,做強做大出版發行、印刷複製、影視、文化旅遊和演藝娛樂產業,重點培育動漫遊戲、創意設計產業,形成“5+2”重點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實施主導產業引領發展戰略,推動文化領域優勢行業率先發展,帶動文化產業跨越發展。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大力支持新興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切實轉變文化產業增長方式。推動文化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廣告、會展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相關產業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延伸文化產業鏈。
——出版發行產業。推進出版發行資源深度融合,打造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的出版發行產業體系。大力推進出版業內容創新,規劃實施國家和省級重大出版項目,努力打造一批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時代精神、具有本土特色的出版精品。著力推動傳統出版業的數位化轉型,大力發展網路出版、手機出版等數字出版新興業態。發揮大中城市報刊業的主導和輻射作用,推進報刊業由傳統平面媒體向全媒體轉變,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無線移動數位化報刊。推進出版物物流建設,打造西部一流的出版物物流中心,健全全國發行網路。鼓勵、扶持出版單位積極參與國際出版產業合作與競爭,擴大著作權貿易,促進巴蜀文化走向世界。
——印刷複製產業。提高印刷複製產業集約化程度,重點發展成都、德陽、綿陽、宜賓等印刷工業集中發展區,形成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的西部印刷產業帶。支持酒類、食品、化工、高新技術等工業園區建設配套印務功能區,發展印務園區。鼓勵印刷企業進行數位化改造,支持我省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字印刷材料的研發生產和推廣運用。積極推進印刷企業綠色環保認證,加快印刷複製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型。支持大容量的高端光碟的複製生產。
——影視產業。整合省內外影視創作生產資源,加快技術設備升級改造,創作生產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影視精品。深入推進國有電影發行放映單位轉企改制,打造集影視製作、發行放映和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大型電影集團。推進大中城市四星級以上影院建設和城鎮數字影院建設,形成覆蓋城鄉的電影發行放映網路。鼓勵省外品牌院線、特色院線來川發展,支持太平洋、峨眉等院線跨省經營,拓展全國市場。加快有線廣播電視網路數位化、雙向化改造,發展基於數位技術、網路技術的廣播影視新媒體、新業態,培育廣播影視產業新的經濟成長點。加快廣播影視產業基地建設,搭建節目交易平台,促進廣播影視產品流通,形成從節目創作、內容服務、網路傳輸到衍生品開發的廣播影視產業鏈。
——文化旅遊產業。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提升旅遊文化品位。依託四川豐富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打造一批主題特色鮮明、基礎設施配套、文化品味較高的文化旅遊產業園區。依託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古蹟、名城古鎮(村)、博物館,大力發展文博旅遊產業。積極開展美食、宗教、養身等專項文化旅遊和紅色文化旅遊,開發蜀錦、蜀繡、綿竹年畫、唐卡、彝族漆器、羌繡等特色文化旅遊商品,培育文化旅遊紀念品市場。推進文化演藝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實現全省4A級以上風景區都有一台特色文化旅遊演出節目。辦好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甘孜康定情歌節、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等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建立文化旅遊項目推介平台,整體包裝宣傳我省的文化旅遊資源和產品,不斷形成新的文化旅遊熱點。
——演藝娛樂產業。加快演藝資源整合,打造具有藝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演藝娛樂企業集團和演藝娛樂集群,培育全國性演出經紀企業品牌。積極建設電子票務、劇場院線等現代演藝行銷體系,發揮西部劇場聯盟作用,組建城市和農村演藝院線,組建全省性劇場連鎖企業。加強原創演藝劇目的策劃、生產和後續經營,鼓勵扶持改制後的文藝院團拓展演藝市場,創作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和中國氣派的精品劇節目。支持雜技、彩燈、皮影、民族歌舞等文藝演出團體和劇目“走出去”,擴大對外文化貿易。培育大型文化娛樂企業,加強文化娛樂設施和場所建設,開發文明健康的娛樂形式,推進娛樂業規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
——動漫遊戲產業。依託國家動漫遊戲產業(四川)振興基地,建設以成都為中心、覆蓋全省、輻射全國,集創意、研發、生產、行銷為一體的動漫遊戲產業研發運營體系。建設成都國際動漫遊戲產業園,做大做強中國移動無線音樂基地。實施綠色民族網路遊戲扶持推廣工程,大力支持研發和製作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動漫產品,不斷提高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附加值。建立市場化分工協作的動漫遊戲產業鏈,鼓勵文化企業生產製作與動漫形象有關的圖書、服裝、玩具、電子遊戲等衍生產品。積極發展動漫遊戲產品交易會展,培育和發展動漫遊戲消費市場。積極推動動漫技術軟體的開發和服務,擴大軟體外包和出口。
——創意設計產業。以傳統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當代藝術品、文化創意設計、文化貿易經紀與代理等為重點,推動蜀錦、蜀繡、羌繡、竹編、竹雕、綿竹年畫、唐卡、彝族漆器等傳統民俗民族工藝品的產業化,加快書畫、雕塑、藝術品市場培育,打造一批富有創意、特色鮮明、附加值高的創意設計產業品牌項目。促進藝術設計創意向相關行業滲透與融合,延伸藝術創意設計產業鏈。以成都為核心,推動創意設計產業向中小城市延伸,加快培育創意設計產業集聚區和重點文化企業,形成創意領先、特色鮮明、人才集聚、配套齊全、體系健全、政策完善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把創意設計產業培育成為拉動我省文化產業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引擎,使我省成為西部藝術設計創意高地和藝術品市場中心,將成都市建成全國領先的創意設計基地。
(三)加快培育骨幹文化企業。持續推進大集團帶大產業戰略,發展壯大現有優勢文化企業和集團,培育形成一批綜合實力強、影響力大、帶動作用明顯,具有行業代表性和區域代表意義的產業旗艦和骨幹企業。鼓勵各類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項目合作、股份制改造等方式,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聯合。大力推動文化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方式直接融資,促進文化產業與資本對接,培育一批多元化經營、跨地區發展的大型國有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鼓勵上市文化企業加大資產重組力度,通過資本市場整合行業資源。積極支持文化企業實施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在資金投入、資源配置、政策配套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鼓勵文化企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升級,把握產業發展最新態勢,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延伸產業鏈條。
(四)積極支持民營文化產業發展。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有關規定,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推動民營文化企業與國有文化企業在資質認定、項目審批、財政支持、政府服務、土地使用、職稱評定、進出口貿易、金融和稅收、文化項目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為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積極搭建民營文化企業投融資平台,探索建立有利於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的金融服務模式,構建金融支持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小民營文化企業通過創業板市場融資。支持民營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扶持一批競爭力強的民營文化骨幹企業和集團,不斷提高民營文化產業在全省文化產業中的比重。
專欄3 發展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略)
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
(一)強化創作生產引導。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原則,引導創作生產大量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反映現實生活和時代要求的優秀作品。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創造有利於文藝作品推陳出新和優秀人才不斷湧現的良好環境。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把民眾意見、市場影響、政府導向充分結合起來,發揮重大獎項評選的激勵作用。合理運用發行量、票房收入、收視收聽率、點擊率等指標,引導文化工作者面向民眾、面向市場、面向基層生產“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
(二)創新創作生產機制。推行文化領軍人物項目負責制,以優秀人才為核心聚集創作、經營、行銷人才,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創作團隊和文藝表演團體,打造“文化川軍”。建立重大選題市場招標機制,以選題為導向,以政府資助為槓桿,吸引各種社會資源、各類文化人才參與創作生產,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文化精品創作生產格局。建立重大作品立體開發機制,整合出版、發行、廣播電視、電影、平面媒體、網路等文化資源,開發多種形式的文化產品,形成重大作品立體開發、鏈條運營、多維傳播的產業格局。建立文化產品行銷傳播體系,運用現代傳播手段擴大作品影響,延伸作品價值鏈條,擴大文化產品市場占有率,打造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創新文化創作生產扶持方式,發揮省級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等專項資金的作用,建立促進文化創作及生產的激勵機制,重點扶持反映四川本土特色,具有較強示範性、較大影響力的文化精品創作生產。
(三)提高精品創作生產能力。鼓勵全省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推進文化作品內容創新、體裁創新和表現形式創新,提高原創性作品創作生產能力。圍繞“兩個加快”的宏偉實踐,依託司馬相如、李白、杜甫、蘇軾、郭沫若、巴金等歷史人文資源和古蜀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以歷史文化題材、重大革命題材、民族團結題材、現代生活題材、新農村建設題材、抗震救災題材、西部大開發題材等為重點的四川文化精品。抓住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紀念等重大時間節點,推出一大批具有四川特色、富於時代精神、深受民眾喜愛的文學、影視、出版、書畫及舞台藝術等方面的精品力作。抓好“五個一工程”和巴蜀文藝獎、四川文學獎、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評選表彰。
專欄4 文化產品創作生產重點項目(略)
提高現代傳播能力
(一)加強重要新聞媒體建設。支持黨報黨刊和廣播電視台、新聞網站改善基礎設施,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鼓勵媒體跨地域、跨行業發展經營,支持不同業態媒體之間的重組合作。鼓勵重點媒體實施全媒體戰略,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傳媒集團建設。加強網際網路建設與管理,支持我省重點新聞網站建設,打造一批有四川特色、有強大傳播能力的知名網站。支持媒體打造名牌欄(節)目,培養名記者、名編輯、名播音員、名主持人、名製片人、名版主,提高媒體品牌效應和美譽度。支持《四川日報》、《四川農村日報》、《四川黨的建設》等擴大發行量,提高四川衛視收視率和四川衛視國際頻道影響,將康巴衛視藏語頻道建設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藏語頻道。
(二)加強新興媒體建設。以省級傳媒集團和主流媒體為示範和引領,大力發展網路報刊、網路廣播、網路電視、移動電視、手機網站、手機報刊、手機電視等新興媒體,培育形成一批新媒體優質品牌。加快推進電信網、網際網路與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建設新一代廣播電視網,實現全省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播出及內容傳輸的數位化、網路化和安全化。鼓勵和支持發展多媒體出版、出版物電子商務和網上書城,建成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級數字(網路)出版基地。推動電影數位化改造,建設覆蓋城鄉、層次多樣的數字電影院線。
(三)加強輿論引導。堅持黨管媒體,強化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使之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力量。充分發揮黨報黨刊、廣播電視台、新聞網站、時政類報刊在輿論引導中的核心作用,發揮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的影響力,積極穩妥地做好重大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等的信息發布,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加快推行手機實名制,積極穩妥地推行網路實名制,加強對網路論壇、社區、部落格、微博等的管理,加大網上有害信息查處力度,大力淨化網路環境。進一步完善新聞發布制度、重大輿情監測研判制度、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監管制度,在省直主要部門和市(州)建立網路發言人制度,完善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加強對四川整體形象的策劃,組織開展對外宣傳活動,支持省內媒體與省外和境外媒體加強交流合作,積極營造有利於四川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
專欄5 提高現代傳播能力重點項目(略)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
(一)提高文物保護水平。深入發掘四川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博研究,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對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和重點文物的搶救保護,全面提升保護、展示和管理水平。實施古籍保護工程。加強大型基本建設工程項目用地範圍內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加強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文物保護。加大博物館建設投入,支持民辦博物館建設,推動成都“博物館之都”和中國博物館小鎮、博物館聚落(村落)建設,充分發揮文博事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挖掘和傳承,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目標責任制,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投入機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保護、傳承性保護和產業性保護,特別是傳承人保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建檔制度和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製度,編制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圖集,分級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園區),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加快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市(州)“非遺”展示中心和重點縣“非遺”博物館(傳習所)和成都國際性“非遺之都”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三)拓展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途徑。挖掘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提高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水平和傳播能力。鼓勵採用新興技術保護利用文化遺產資源,推動文化遺產信息資源、數字資源開發利用。開發文物複製、文物信息和文物服務產品,支持文物商店、文物拍賣公司等面向市場規範發展。積極發展依託文化遺產資源的旅遊及相關產業,開展工業遺產、文化景觀和遺址公園綜合利用,促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推動文化遺產要素融入城鄉風貌改造和社會環境綜合治理。利用中國文化遺產日和“5·18”國際博物館日等重要活動,普及全社會的文化遺產知識,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深入人心。
專欄6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重點項目(略)
加強文化交流合作
(一)拓展交流合作領域。切實辦好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四川國際電視節、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等活動,積極參加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法蘭克福書展等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型展會和文化活動,實現資源共享、發展互動、互利共贏。擴大與歐美日韓等已開發國家的交流合作,加強與南亞、中亞等周邊國家的交流合作,深化與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交流合作,不斷拓寬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渠道。加快我省主流媒體“走出去”步伐,提高省級廣播電視頻率頻道的覆蓋率,擴大四川衛視國際頻道在境外的有效落地範圍,提升四川對外形象。
(二)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基地,扶持文化企業開展跨境服務和服務外包,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鼓勵文化企業在海外建立分支、分銷機構,建設國際行銷網路,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以文化產品“走出去”帶動文化企業“走出去”。制定《四川省文化出口企業和項目目錄》,重點扶持具有四川特色的電影、電視劇、卡通片、網路遊戲、出版物、川劇、雜技、彩燈、音樂舞蹈、書畫、藝術品、文化展覽等的出口。實施四川優秀作品對外推廣工程,進一步擴大著作權貿易。
(三)完善交流合作機制。把加強文化交流合作納入我省“三向拓展、四層推進”的開放合作總體布局,進一步發揮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織兩個積極性,完善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文化交流合作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四川文化的比較優勢,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統籌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構建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格局,促進我省文化加快發展。
專欄7 重要文化活動(略)
組織領導和政策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省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把文化改革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推動文化改革發展,作為評價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建立相關的考評體系。進一步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宣傳部門協調指導、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落實、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指導推動全省文化改革發展工作。省直有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在資金投入、項目建設、政策扶持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是提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責任主體,要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機構,健全保障機制和目標考評體系,加快推進本地區文化改革發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全省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加大對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文化建設經費保障機制。省直有關部門要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加大對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文化建設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支持未達標的市(州)、縣(市、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和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村與社區綜合文化室建設。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有關政策規定,確保公共文化設施設備和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設足額投入。統籌使用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各類資金,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助、獎勵重點產品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根據財力情況,加大對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投入力度,有條件的市(州)、縣(市、區)要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三)完善政策法規。全面落實中央關於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經濟政策、貿易促進政策和著作權保護政策。認真執行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規定。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投融資、國有文化資產監管、社會保障、土地、財政稅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全省文化產業統計監測體系。加快地方性文化立法進程,適時制定《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四川省文化產業促進條例》、《四川省公共圖書館條例》和《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實施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修改《四川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在其中增加社科普及內容。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完善文化(文物)、廣播影視、新聞出版(著作權)等部門對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的業務指導機制,推進文化執法的法制化、科學化、規範化。
(四)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認真落實《四川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努力把四川建設成為西部文化人才高地。結合國家實施“文化名家工程”,深入實施“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專項,突出抓好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名家和欄目創意策劃、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著力建設高層次文化人才群體。加強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造就一支政治堅定、素質優良、紮根基層、服務民眾的工作隊伍。實施基層文化隊伍培訓項目,發展省、市、縣各級文化隊伍培訓網路。大力發展文化職業教育,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開設文化創意設計等專業,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與文化企事業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培養實用型、複合型技術人才。著力培育文化人才市場,不斷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形成有利於文化人才成長和充分施展才華的良好環境。
附屬檔案:名詞解釋(略)